试论新闻报道中农民主角形象的配角化:主角与配角的两次失误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媒体对农民这个群体的塑造直接影响到广大读者对其形象的认知。然而,在现在很多对农报道中,媒介所塑造的农民形象却出现了主角形象配角化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报道;农民形象;配角化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伴随着众多三农报道的见诸报端,农民形象在众多读者的头脑中由模糊渐渐转变为清晰。“大众媒体是人们间接形成角色图示的重要途径,通过观看媒介内容对社会各群体的描述,人们形成了对各社会群体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即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同样,媒体对农民这个群体的塑造直接影响到广大读者对其形象的认知。然而,在现在很多对农报道中,媒介所塑造的农民形象却出现了主角形象配角化的问题。
  一、农民主角形象配角化这一现象凸显
  (一)在对农报道中,农民处于被动引导的地位较多,主观能动性表现较少
  众所周知,处于被动引导地位的一般都是弱者,而拥有较强主观能动的大都处于强者的地位。在报纸这个对现实生活进行了重新结构的媒体中,我们所看到的农民个体或群体有很多被塑造成为处于被动引导的弱者,而处于主观能动地位的农民强者形象在相当大程度上面临着缺失。
  (二)在对农报道中,党政干部占主角地位的较多,普通农民占主角地位的较少
  在众多对农报道中,有很多尽管都在谈农民、农村,但主题是在强调各级政府及各种团体、组织对农民的引导和帮助,从另一角度看,似乎俨然成了为政府干部政绩的宣扬者,而不是“农民朋友”的代言者,就连最基本最常规的生产活动中,都少不了作为主角出现的“引导者”的形象。农民出场时,作为主角的机率很小,往往扮演着被引导和受帮扶的“弱者”角色,出现了农民本该“主角”的“配角”化。
  (三)在对农报道中,传播经验技术的较多,表现农民群体观念变革的较少
  经验技术只是农民这个群体在生产劳作方面的一个体现,而观念变革则可以反映其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新事物、新思想的熏陶,其观念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其中肯定也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农民新形象、新事件。但从实际来看,现在有相当多的报道仍然处于只关注技术,不关注观念的状态之中。
  二、剖析出现农民主角形象配角化的内在原因
  (一)长期以来的农民议程设置所带来的刻板印象
  大众媒体是人们间接形成对角色图示的重要途径,通过观看媒介内容对社会各群体的描述,受众形成了对各社会群体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也就是刻板印象。在我国的对农报道中,由于在很长的时间内,相当数量的报道都把农民塑造成为软弱的、落后的、需要被救助的群体,当那些被影响的受众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包括新闻编辑、记者,他们将这些刻板印象带入各自的实际生活时,面对那些已经被刻板化的农民群体中的成员时,这些固定的成见便开始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编辑在头脑中把农民作为配角地位来看待并加以传播,而当大众媒介对农民“配角”地位的重现,也使得读者在认识中想当然地把农民当作依附到其他群体的“配角”地位,也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了。
  (二)报道视角上:官本位思想作祟
  对建设新农村的报道,理所当然要把农民作为报道主角,而不是报道的配角。但是由于一些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报道的认识模糊,不懂或不注重新闻规律,过分强调和突出了领导的形象。我们更多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围着官员、政府转,成为了某种宣传个人政绩的工具,而不是客观的为农所思所想一些迫在眉睫的公共事务。虽然有的报道中不乏有价值的信息,但过多的从领导层、政府工作的角度报道,使新闻纯粹成为领导讲话纪实、工作汇报、会议记录,没有突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这样的文章一旦多了就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程度,结果适得其反。
  (三)报道题材上:脱离农民群体,缺乏深入实际的观察
  俗话说的好,脚板底下出报道。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好地对农报道。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好的作品不是靠坐在宾馆里听汇报听出来的,也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抄资料抄出来的,而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用心写出来的,因此,作为报道农业新闻的记者应长期无条件地深入广大农村,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真正地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他们心声的内容统一起来,写出广大农民的真正感受。
  (四)报道手法上:长期以来的固定模式化写作
  多年来,对农报道一直处于观念先行、宣传意图明显、舆论单一化的倾向,许多农村报道用俯视的报道视角,定位于领导、政府机关,报道内容主要局限在成就报道、经验介绍,大部分文字、版面给予领导、政策,实质性内容几乎没有或很少。尤其是官话多、套话多。写到某地农民富裕就是领导班子建设好,写到农民的先进事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报道大量地把主人公定位在那些所谓的“强势”群体,而把农民作为对农报道的配角和承受者。这种错误的模式化写作在报道方法上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因此必须要增强群众观念,端正报道动机,摒弃只“惟上”的报道思想和工作作风,自觉按新闻规律办事。
  三、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做法
  (一)弱化农民群体的刻板印象
  新农村报道采取平民视角,应该全面展现农民形象,不但批评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赞美农民的优良品质,展现他们身上那些超出一般人经验系统的坚韧、善良和正义。在众多报纸对农民形象普遍带有弱势地位的刻板印象时,作为新闻记者、编辑等把关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沿袭这种已有的倾向,要善于抓住采访对象鲜明的个性特征,全面展示被报道的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农民个体或群体的特征,使之具有独特性,从而避免报道同质化。 同时在新闻报道确定选题期间就要把握整个报道的基调,力求客观公正,避免单个个体的报道给整个群体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官本位思想要转换为民本位思想
  官本位思想就是说在新闻报道中,不是站在广大读者受众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报道事件,而是站在广大政府机构、官员的立场。而新闻的民本位,是指新闻采编过程中那种以"民"字来衡量和评判新闻价值的思想理念,亦即以民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农村报道尤其是以农民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中应该采取以民为本的视角,报道那些广大农民关注的人和事,而且报道最好是能够反映他们身边的故事,关注与自己相似的普通人的命运和想法。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注重以人为本,把农民作为报道主角放在突出位置,报道农民中的大多数,就能从根本上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深入到农村、农民生活中去
  作为一名从事农村问题报道的记者,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理应为“三农”问题鼓与呼。只有和农民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疾苦,农民才跟你交真心,谈实话,你就会了解真实情况,能捕捉到好的选题,写出有力度切合实际的报道。新闻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记者不深入到农民真正的生活中,不研究老百姓的心理,不研究社会潮流,是写不出好的新闻作品的。因为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思考者。什么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是农民最想表达的东西,这些都需要记者、编辑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想问题,看事物,想农民所想,乐农民所乐,才能写出好文章。不深入到农民中去,就无法了解他们心中在想什么,最关心什么,也就无法写出引发农民共鸣的好文章。
  (四)进行改革创新,改变文风
  文风的改革,是一个长期以来值得关注的问题。改变文风,不仅是一个报道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农民的态度,改变文风,更加符合新闻工作以人为本的观念。用农民的话说农民的事,语言力求通俗化、口语化,坚决摒弃废话、套话,不做官样文章,真诚、真实、真情地面对农民,这是媒体人的一种责任。农民有农民自己的语言。在报道新农村建设中,力求用农民的语言以及农民容易接受的报道方式,让广大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使新闻报道体现主体性、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尊重感。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卜卫著,《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2]《新农村报道的三个“视角转换”》 杨彬《青年记者》2006年2月
  [3]《“民本位”:新闻改革的重中之重》《报刊之友》2002年第4期
  (责任编辑:崔少梅)
  收稿日期:2011-8-11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报道 配角 试论 试论新闻报道中农民主角形象的配角化 新闻图像传播综述 浅谈新闻图像传播综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