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回国李国亮教授_获美国“讲席教授”回国执教第一人落选院士,院士的江湖也很乱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如果你在《自然》上发一篇论文,就会有直接间接的好处;如果你选上院士,更会带来很多利益。滋生出大量学术造假、夸张宣传、学术腐败和拉关系等等。”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便使这个机构再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年轻有为的海归教授饶毅发表公开声明从此罢选院士。
  就在今年5月,有关“院士选拔”已经接受了一波舆论的疾风骤雨。那一次是因为,在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11年院士候选人名单中,有“23名政府高官或央企高管入围”。
  
  秘密:做好的研究没拉关系重要
  在国内,饶毅的主要职务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在此轮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他名列其中。然而,在第一轮遴选中,就被淘汰出局。
  面对这一结果,就在名单公布的当天,饶毅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写了名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文,此文一出,举座哗然。
  饶毅说,这个结果他早就预料到,并在今年3月份就已经写好了这篇博文。只是等着结果公布就公开发表声明。至于原因,他说“学生物的都知道”。
  同时,他明确地表示,他的目的并不是做院士,“即使不做院士,也不会影响我做研究和教学。”
  其实,就在此事发生的前两天,饶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的文章。
  文章一开始就追问:“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
  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他认为,博士应当从助理教授起步,而不是博士后一做完,就能名正言顺地成为教授。提高教授门槛,留住真正愿意做学术的人才。
  饶毅并不是第一次对国内科学界提出批判和建议。 2010年,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清华大学海归生科院院长施一公共同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名为《中国的科研环境》一文,他们指出,“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怪象:生科领域领先学者没入选
  饶毅2007年回国,是北京大学公开招聘的生命科学院院长。回国之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
  回国的前两年,饶毅根据在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做出的工作,在顶级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了论文。这是该刊25年来第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
  比饶毅晚两年回国,现为美国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的神经科学家鲁白对饶毅在科学上的成就非常了解,他在看过院士增选的名单后说,“饶毅绝不会比其他的院士水平低”。
  鲁白认为,对一个科学家学术水平的评价,不能简单地靠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获得头衔来衡量。生命科学的评判标准是,“有没有重要的原创性发现,开创一个新的领域;有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物学问题等。”
  “科学院选院士,应该是根据这几点要求”。他觉得饶毅出局的结果,会有两个负面意义,第一,今后中国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的主力军是广大学生,青年学者。当这些青年学者看到,一个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优秀科学家居然不能进入中国科学院,他的科学水平不被承认,他们会怎么想?第二,近年有大批海外华裔的科学家,在考虑要不要回国工作。饶毅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无论按什么标准都是领先的学者,他却不能入选。这些观望的海归们会如何看待此事?
  据鲁白介绍,归国之后,饶毅发表过三篇论文,一篇刊于《自然》,两篇刊于其子刊《自然神经科学》。他试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描述饶毅的科学成果。“社会生物学过去是现象描述,而饶毅的这几篇论文研究,开始用基因和分子细胞水平来解释社会生物学,这在社会生物学里是相当前沿的研究。”
  鲁白介绍,在美国大学,教授按照级别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华裔科学家做到讲席教授然后回国效力,饶毅是第一人。
  
  现状:很多科研与经济效益挂钩
  饶毅生于江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8年参加高考时,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对人类有用的科学家”。 1985年,研究生尚未毕业的饶毅,成为改革开放后早期的自费留学生,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其后,他在哈佛大学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
  回国前,饶毅闹出过一段国籍小插曲。这个故事在当时被《纽约时报》报道。饶毅不仅选择回国,还到美国大使馆要求退出美国籍。结果大使馆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从来都是人们加入美国籍,还从没遇到过要求退出美国籍。几次三番,饶毅才如愿退出美国籍,重新加入中国籍。
  在这期间,因为国籍的问题,很多国外大学请饶毅演讲都未能成行。
  饶毅、鲁白、施一公同属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一批华人科学家。鲁白说,“我们多次讨论,觉得还是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要是随波逐流就不要回国了。我们的价值就在于对于科学的理念和思维不同。”
  他们分明地感到中国科学界的进步,也同时看到,“氛围不好,浮躁。”很多科学研究都直接和经济效益挂钩,“如果你在《自然》上发一篇论文,就会有直接间接的好处;如果你选上院士,更会带来很多利益。滋生出大量学术造假、夸张宣传、学术腐败和拉关系等等。”
  2004年,由饶毅发起,鲁白、邹承鲁联名在《自然》增刊发表文章,公开建言改革中国科技体制,建议中国科技部只管政策,不管经费。
  
  弊端:学术与政治不分
  对于院士制度的诟病由来已久。2005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院士圆桌会议”上,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
  当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首先发起对现行院士制度的批判:“现在社会把院士捧得如此之高是站不住的,总要掉下去的。”
  今年5月,2011年院士候选人名单中,“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晓鲁”名列其中。
  如果追溯以往,共有23名政府高官或央企高管入围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因此,院士制度被人们笑称为“高官高管俱乐部”。
  专门调研过院士制度课题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介绍,该制度有两大要害。“首先,它是国家设立的学术称号。而学术必须与政治分开。其次,中国的院士称号被称为‘中国最高科学称号’。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会有的现象。比如美国科学学会,它只会说‘之一’,不会说‘最高’。”
  他认为,学术上不应有上下级关系,要提倡平等。顾海兵说,各级机构、部门评选院士积极活动,“因为一荣俱荣”。在任何地方,只要院士一出场,“神来了,谁也不敢再发表见解了。”
  他说,现在的院士选举推荐,有三个层面――院士推荐、科协推荐、各级政府推荐。“各部委、省级政府、各大企业和团体均有资格推荐候选人。实际上,推选过程基本上是按行政级别来推荐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官入选的原因。”
  而且,据他介绍,每一轮院士评审完毕后,其中的矛盾都更激烈。由此引来更重要的问题是,“谁来监督中科院和工程院?”他建议,应该由人大组成独立调查委员会行使监督权。否则,“院士选拔暂停十年,又如何?完全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奖励科学上的成就。或者改变名称,不要称院士,改称会员,科学委员会的会员。”
  (来源:《时代周报》)
  

相关热词搜索:院士 讲席 也很 获美国“讲席教授”回国执教第一人落选院士 院士的江湖也很乱 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国院士 饶毅当选美国院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