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暗涌:2005年国际形势回顾_2017年国际形势回顾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05年,国际形势看似水波不惊,没有出现冷战结束头两年那种疾风骤雨、颠倒乾坤的转折;没有2001年“9?11事件”那种“风雨暗千家”式的巨大变故和惊心动魄;也没有1991年海湾战争、1997年科索沃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式的血与剑的洗礼。然而,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的历史性力量的推动下,世界潮流悄然变化,国际形势表现出了不少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全球性和普遍性更加突出
  
  2005年,是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集中出现与肆虐的一年,这是今年国际安全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年初,一场罕见的大海啸席卷印度洋,给印度洋沿岸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伤害。由于受难者中有来自各大洲、各种肤色的国际游客,就使这场灾难更具有全球性色彩。在全球化时代,自然灾害已不仅仅伤及直接受灾国,其后果也打上了全球化印记。年中,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在飓风中丧生者接近“9?11事件”死亡人数的一半,给美国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甚至超过“9?11事件”。20世纪以来一直以向世界各国提供各类援助而自豪的美国,不得不放下身段,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甚至是“敌国”的援助。以美国之强大,居然也不能独自应对一场天灾,这不是美国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国际政治潮流在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变幻莫测、防不胜防。秋季以后,南亚大地震造成了相关国家近十万人的生命损失。而禽流感席卷欧亚大陆,重创了东亚经济,给有关国家造成了数千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的确加大了对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关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开始提上国际议程,成为新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在美国冷战后出台的历次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也都有如何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内容。然而,冷战后的各种非传统安全挑战从未出现类似2005年的规模、恶果与集中出现。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使恐怖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恐怖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反恐不过是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一个分支,不是如何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全部内容。
  2005年各种天灾、传染病以及连续不断的恐怖袭击的集中出现与肆虐,说明国际社会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挑战人类安全的全球性、普遍性与战略性远未给予足够的认识,更未作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国际社会从中得到的警示是,尽管全球:化高度发展,人类在经济、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非传统安全威胁面前,人类依然非常脆弱。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国际社会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合作,增加各种投入,做好更充分的人力、物力、技术与组织、动员准备。
  值得庆幸的是,面对2005年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国际社会显示了超越国界及民族、种族和意识形态的合作抗灾精神。无论是遭遇海啸及地震重创的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南亚各国,还是遭遇飓风袭击的美国,或是遭遇禽流感打击的东亚国家,在抗灾过程中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救助。
  
  二、世界经济在油价上扬中逆势增长
  
  世界经济2005年总体上继续呈增长态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4.3%,2006年也将保持大致相同的增幅。与之相应,世界贸易与投资也保持增长势头。需要指出的是,2005年世界经济的增长是在三个不利因素中实现的。第一个不利因素是石油价格大幅上扬,每桶均价达60多美元,一度甚至摸高70美元。第二个不利因素是欧洲、日本两大经济体的经济仍在低迷中俳徊,其中西欧经济2005年增长率仅为1.3%,甚至低于2004年的2%,2006年预期增长率也仅为1.8%,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未达到预期,2005年经济增长率仅为2%,低于2004年的2.7%,也低于年初的预期。2006年,日本经济预期增长率也仅为2%。第三个不利因素是海啸、地震、飓风、传染病等天灾、连续不断的恐怖袭击、以及法国突起的大骚乱等不稳定因素重创了世界各主要经济增长区的经济。尽管如此,世界经济总体上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说明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石油价格大幅上扬未能阻住世界经济增势,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已经大幅下降,这是多年来有关国家努力节能、开发新能源、提高生产效率带来的积极效应。其次,日本、欧洲经济低迷,而中、俄、印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却战胜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继续保持高增长率,成为拉动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中中国经济2005年增长率达9%以上,俄、印增长率约为7%,东南亚经济增长率达5%,整个东亚增长率则为6.9%。这说明东亚及中印俄等有能力替代欧日,成为拉动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主力,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已转移到亚太。这势必引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甚至国际体系的重新调整。
  在遭遇禽流感袭击的困难条件下,中国经济2005年仍保持9%以上的高增长率。中国GDP总量将达1.8万亿美元,超过英法意,直逼居世界第三的德国,外贸总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也直逼居世界第二的德国,外汇储备超过8000亿美元,直逼高居世界第一的日本。中国经济及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是2005年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大国关系在合作与竞争中加快调整
  
  2005年,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大国关系出现了不少积极变化,大国合作氛围明显加强,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流。首先,美国回调单边主义,重新重视与主要大国保持合作关系,其大国外交中的多边主义色彩有所回升。在解决朝核问题上,美国继续寻求中俄日的支持;在解决伊朗核问题上,美国则寻求欧俄中的支持;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寻求所有大国的支持。在遭遇“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美国欣然接受了欧俄中日等大国的援助,在应对海啸、地震、禽流感挑战及能源问题上,美国也保持与中国等大国合作的姿态。
  其次,中国在大国圈子中的地位与影响进一步抬升,中国的大国外交硕果累累。中美关系峰回路转,有“天开云雨欢”之势。上半年,美国战略界、精英与决策层围绕中国崛起、美国对华政策等重大问题展开了一场政策大辩论,中国军事威胁论在美一度甚嚣尘上。在中国军费开支、军事透明度、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平衡、中国收购“尤尼科公司”等问题上,两国关系一度出现了困难,但双方经过反复沟通,包括举行战略对话、高层互访,加深了战略理解与谅解,特别是经过两国元首三次会晤、布什总统及拉姆斯菲尔德等美国政府高官访华,两国政府在不少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确立了中美继续保持稳定合作关系、扩大合作领域的基本思路。在解决朝核、能源、经贸、维护亚太和平与稳定、联合国、应对禽流感、保护知识产权等重大问 题上,也确立了保持战略合作的总框架。中美推进合作关系已成为大国关系和保持国际稳定的新亮点。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主要大国的关系也保持积极发展势头,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两国在能源、经贸、军事技术、保持中亚及东北亚稳定和推进多极化等问题上积极加强合作,加强了各自的国际地位。通过胡锦涛主席出访,中国与英、德、法等欧洲大国的合作关系也保持发展势头。
  第三,印度为保障崛起,积极开展平衡外交,在继续发展与美战略合作的同时,也注意发展与中、俄、日及欧洲大国的关系,中印关系尤其在经贸投资及双边关系的其它领域有新发展。印度已日益成为大国关系中的新因素。
  当然,2005年的大国关系也有逆流而动的不和谐因素。美日逆势加强军事同盟关系显然不利于促进亚太大国加强信任与合作。日本不能以正常心态看待中国的崛起,不但在历史认识等问题上继续坚持消极立场,咄咄逼人,坚持拉美抑华,甚至在普京访日时公开在中俄军事合作问题上挑拔中俄关系。在俄远东石油管线问题上,日本也有蓄意与中国进行恶性竞争的嫌疑。
  
  四、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大戏拉开帷幕
  
  2005年,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庆,国际上掀起了检讨战后国际秩序、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思潮和呼声。同时,恐怖与反恐怖斗争的继续、扩散与反扩散矛盾的展开、国际经贸磨擦的增多、由印度洋大海啸、南亚大地震、“卡特里娜”飓风及禽流感等集中爆发导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集中凸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重心向亚太转移和大国力量对比与影响的新变化,客观上也提出了调整国际新秩序的要求。
  新一轮国际秩序调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就汤下面”,即对现有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进行改革、改良、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应国际现实与新的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而不是“另起炉灶”,是渐变而不是急变,而且重内容、重议题而不重形式,没有、也不会引起激烈震荡。改革内容政治上包括改革联合国,经济上调整IMF、世界银:行、加强“八国集团”与新兴经济体的对话与合作,安全上包括大国合作解决朝核、伊朗核问题、联合救灾及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在此过程中谋求建立区域性或议题性的合作机制。中美在解决朝核、能源、经贸、维护亚太和平与稳定、联合国、应对禽流感、保护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强合作,也是推动国际秩序加快调整的积极因素。
  国际秩序调整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得到了集中表现。在2005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各种力量纷纷登台表演,有关各方围绕安理会改革、人权及发展与安全等涉及21世纪国际秩序的重大问题展开和平、然而异常激烈的较量。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各方较量最激烈。日本、德国、巴西、印度等为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结成“四国联盟”,在联合国内外加紧活动,志在必得,而以韩国、意大利、阿根廷、巴基斯坦等为主的“咖啡俱乐部”则拉开阵势,与之对抗,毫不相让。“非盟”数十国也积极介入了这场大竞争。最富有戏剧性的是,美国为了阻止“四国联盟”得手,主动与中国合作,共同采取行动,阻止“四国联盟”的“入常”努力,包括阻止其盟友德日入常。这种新的组合说明,新一轮国际秩序调整将更突出力量对比和利益关系的新现实,意识形态斗争色彩将相对淡化。在人权、安全与发展问题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处处表现出了巨大差异。各国围绕联合国改革展开的竞争,说明21世纪国际秩序改革已经拉开序幕,也预示这场改革将极为复杂,竞争将极为激烈且旷日持久。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责任编辑:季仰舒)

相关热词搜索:新潮 国际形势 暗涌 新潮暗涌:2005年国际形势回顾 2005年国际形势回顾 国际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