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走向全球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北约组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在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防范和对抗苏联而建立的。北约成立后,苏联也在1995年5月14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也解体了。苏联解体后,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北约不断调整战略,在战略目标、扩张范围以及组织性质等方面均走向全球化:
  1、战略目标全球化。冷战结束,北约开始致力于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探索新的战略目标。以1990年7月在伦敦召开的北约首脑会议提出同原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为标志,其战略调整经历了几个关键时期:1991年11月7日至9日,北约首脑会议在罗马召开,确定了北约发展的新战略,正式将北约与原华约的“合作与对话”写入了北约新战略文件中;199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会议通过的《联盟战略概念》,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这是冷战结束后北约提出的第二份有关战略概念的文件。文件认为,因冷战时期的危险已不复存在,北约受常规武器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很小,但北约仍然面临“更具挑战性”的前景,新的机遇与危机并存,北约今后将积极参与处理危机,有效地预防冲突。强调“以政治和军事手段维护所有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是北约根本、持久的目的。在如何解决21世纪的安全问题时,文件指出,不仅要采取军事措施,而且还将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动用“广泛的手段”,以便建立一个“欧洲安全大厦”。
  到了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反恐”又成为北约新的战略口号。在这一旗帜下,北约开始扩张到亚洲范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对此评论说,北约正在从一个“冷战时代的地区性军事集团”转型为21世纪的“全球性的政治和军事同盟”;2006年11月28日在被世界媒体普遍关注的北约首脑会议上,北约新的战略目标初见端倪:这次会议建议拟定《全球伙伴关系计划》,将致力于在全球建立拥有“共同价值观与共同利益”的“全球伙伴关系”,这里“共同价值观与共同利益”即指西方的“民主、自由”,即北约要在民主、自由与法制等原则基础之上组建一个“拥有全球伙伴的联盟”。
  从上述历程看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北约已经从一个以欧洲防御为主的静态联盟转变为一个为输出“民主、自由”而随时准备在全球采取行动的联军。同时,在全球化条件下,这个军事防御集团的“集体防御”目标已经被重新定义,在其活动范围内不断跨越边界,走向全球。
  2、活动范围由“欧洲”走向“全球”。1949年初成立的北约只有12个成员国,多年来,北约不断扩大,在地域上也突破了传统的欧洲地区向全球扩展。
  北约的最初扩大是冷战时期,在苏联的威慑下,北约开始扩充。1952年、1955年、1982年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和西班牙依次成为北约的新成员,北约的成员国由此而增至16个。
  冷战结束后,北约致力于同原“华约”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东扩的范围开始由“西欧”国家继续向“东欧”国家扩展。其进程经历了几个关键时期,1991年12月20日,北约、原华约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共同成立了北大西洋合作特别委员会, 1994年1月,北约首脑会议提出了新的向东欧国家和欧洲一些中立国家开放的军事合作计划--“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正式邀请前华约国家以及中立国参加以美国主导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在军事演习、维和、危机控制等方面进行合作和政治磋商,这意味着北约开始决定把原华约集团的中东欧国家纳入北约军事集团;1996年12月10日,布鲁塞尔举行外长会议中主要讨论北约东扩、同俄罗斯关系和北约内部改革等问题,并决定于1997年7月在马德里会议确定首批北约东扩国家的名单;1997年7月8日,马德里会议决定首批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标志着酝酿了三年多的北约东扩计划正式启动;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北约完成了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东扩;2002年11月21日北约又邀请10个候选国中的7个国家加入北约,这7个国家分别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将这7国纳入北约,是北约成立53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东扩;2004年7国已完成所有入盟手续,正式加入北约,从而使北约成员国增加到26个。经过几次东扩,北约已经由最初的12国组建的军事政治组织转变为由26国组成的政治军事等组织。
  如今,北约把这种扩张的计划扩大到了全球的范围。最新的北约扩张意图在2006年11月28日的里加峰会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在会上,美国建议用“全球伙伴计划”取代原有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提出,不仅要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等非北约成员国的合作,还将谋求与巴西、印度、南非等“民主国家”扩大合作范围。该计划的提出是北约发出的通向全球的明确的政治信号。
  3、组织性质从军事政治组织战略变为政治军事组织。北约的组织由两大部类组成:军事组织和政治组织。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北约在传统的军事领域失去了战略对手,开始了由军事政治组织向政治军事组织的转型进程。1990年7月,北约伦敦首脑会议宣布冷战结束后,同年11月,当时的北约16国和华约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6国在巴黎签署“22国联合声明”,明确表示“在欧洲关系新时代开始之际,他们不再是敌人,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互相友好。” 1992年12月17日北约决定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将在防区以外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意味着北约已不再把自己定位为纯军事性质的北大西洋地区集体防御组织,并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到传统防区以外。
  “9?11”事件发生后,北约将目标更进一步集中于反恐、维护世界各区域的稳定,阻止一个失败国家向外输出恐怖主义和毒品,改造阿富汗、伊拉克等非民主国家,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
  从上述历程看出,虽然冷战前后的北约组织在结构上并未发生变化,依然包括政治和军事两大职能机构,但其军事目的已经悄悄发生着改变,正如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埃诺将军所言,北约和其他国家一起致力于政治军事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支持政治目标的实现,包括实现民主化目标等”。
  与此同时,随着组织性质的转变,北约的行动范围不但超越了传统的大西洋区域,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一些非军事任务。1992年6月4日,北约决定帮助欧安会执行在欧洲的维和任务,这是北约第一次到北约防区以外去执行任务;1993年4月12日,北约出动数十架战斗机开始在波黑领空实施联合国的禁飞计划,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首次为实施联合国决议而在北约防区以外采取的军事行动;1995年12月16日,北约首批维和部队开赴波黑维和,这是北约历史上最大的军事行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最大的军事调动。
  如果说,上述的北约行动还在联合国授权的范围下行动,那么到了1999年,北约开始绕开联合国独立展开军事行动。当年3月24日,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北约多国部队向南联盟发起大规模空中袭击,这是北约成立50年来第一次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军事打击。2001年“9?11”事件后,为建立一个所谓不但民主而且自由的社会,北约在2001年和 2003年以“反恐”和结束邪恶国家等名义,绕开联合国,不顾欧洲盟友的反对,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与此同时,随着北约战略职能的不断扩大,北约军队频繁而主动地出现在热点地区。如今,在世界各地都有北约的身影:在阿富汗,有3.2万名北约士兵正在努力展开军事行动;在伊拉克,北约正在为伊拉克训练安全部队;在科索沃,有1.7万名北约士兵在维和;在非洲佛得角,北约的快速反应部队成功地进行了演习,并向非洲联盟的地区活动提供后勤支持;在苏丹的达尔富尔,北约正在对当地的军事人员进行培训。甚至在印尼和巴基斯坦的自然灾害中提供帮助。这些都表明,北约的行动范围扩张的同时已将影响力渗透了世界各个地区。
  (本文责任编辑:蒋永军)

相关热词搜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走向 全球 走向全球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时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