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琳爱 追寻儿时的中国梦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寻中国梦的轨迹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8年前,82岁的她卖掉了山林、别墅、汽车等所有在美国的财产,独自一人来到中国农村定居,此生不打算再回美国。      她,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却恳切地说,“我有一颗中国心”,遗嘱里,她写到:“我死后,可以把遗体运到中国任何地方去做研究,运费由我来付”。
  如今,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获得一张中国的“绿卡”,永久住在中国,不用一年一度地签证出境、入境,“这样太浪费精力和金钱”。
  对于自己的行为,她如此说道: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是无法为别人所完全理解的。
  牧琳爱,原名Eunice Moe Brock ,90岁,美国公民,1999年来到中国,现定居于山东省阳谷县刘庙村。2006年的“中华慈善大使”、“感动山东十大人物”。
  
  阳谷县的刘庙村,离山东聊城市区不远。说是一个行政村,其实号称“鲁西第一村”的它可是“富甲一方”。村头集市上有IP电话超市、旅馆和停靠的公交车,不远处就坐落着一家在国内也算知名的集团企业;在清洁安静些的村庄另一头,笔直水泥道两旁是一色整齐排列的砖制居民房,其间花红草绿。村中间靠近一汪水池畔的一所院落的主人就是在这里已经生活了8年的牧琳爱。
  老人满头银发,上穿浅粉色毛衣,下着紫色筒裤,外套一件深紫色棉袄,在种满了绿叶白花的美国水仙的院子里,正伺弄着花草的她就像一朵艳丽的花王,多少让这个农家院子带上了些洋味儿。房间院落的模样完全是牧琳爱自己设计改造出来的。她请来木匠,让他们按照她画的图纸在房间里打造出很多的橱柜用来摆放鲜花种子和书刊;她把院子里本已铺好的青砖一块块揭起,重新松土种上花草;她在院内所有墙壁上喷绘出色彩艳丽的壁画,就连厕所墙上的男、女二字也被她涂掉,换之以荷花和丹顶鹤图案。她还弄来大石头在靠墙的地方造出一座假山,上面设置一道一人多高、两三米宽的“瀑布”,只要在屋里一按电钮,“瀑布”就会“哗哗”流水。如同她以前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别墅的缩样版。
  “我喜欢花园,不喜欢院子里的墙,它影响视线,在美国,我们的房子没有院墙,我很喜欢人们之间互相建立信任和爱心。”只是,不同于别家,她家院墙顶部还安插有密密麻麻的玻璃刺,她雇用来的花匠解释说,由于老太太夜间很不习惯关门,以前总有盗贼爬墙进屋窃取东西,这也实属无奈之举。
  牧琳爱家里的壁橱上摆满了各式奖杯和证书,诸如“尊师重教”“山东慈善大使”“中华慈善大使”。老太太现在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自己的开销和做善事所需要的经费都取自她变卖家产后的积蓄加上美国那边每月发放的养老金。“我做不了太多,我只是很高兴在中国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这一“喜欢”就是八年。她也更愿意认同自己是享受在中国的生活,而不是义无反顾地来做好事的。
  在村民眼中,牧琳爱是一位慈祥可爱的美国老人,她的传奇经历颇具神秘色彩。那么,这位美国老人为什么要告别在美国富足的生活,而选择定居中国农村呢?不同的人提出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却是完全相同,每一次她都选择用中文一字一顿地说出:“我有一颗中国心,我很爱中国人。”
  “周仁杰有着中国人非常好的品质,
  让我终生难忘。”
  
  童年的中国记忆
  
  美国老人和中国的这段情缘是从90年前开始的。1902年,牧琳爱的父母以传教士身份从美国来到中国,在山东聊城修建教堂,成立了教会,并负责教会工作。他们先后在中国生育了5个孩子,两男三女,牧琳爱排行第四,1917年出生在北戴河。
  热衷于中国文化的父亲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牧鸿恩”,他给女儿起名“牧琳爱”。她说,父亲当初为她取的叫“牧临爱”,意思就是爱的降临。那时书写用的还是繁体字,临字的繁体笔划太复杂,她写不好,才改成了“琳”。
  牧琳爱说自己对童年的记忆最早可以回溯到三岁。那时候她的父亲骑着小毛驴到村庄上传教,当父亲回到家后,她就特喜欢骑上小毛驴玩,有一天,实在经受不住哭闹的母亲让佣人带着小牧琳爱去大运河边上骑毛驴,不太情愿的佣人无心照顾她,当顽皮的毛驴把两条后腿翘起来时,她就很自然地从它的两支耳朵根儿前滑落下来。老太太今天讲起来还不断用手比划曲线描述当年下落的情形。后来,父亲拥有了聊城市第一辆自行车,她的骑驴梦就此终结。
  
  美好的回忆并不能抹去旧中国留给她最深印象的是战乱、贫穷、瘟疫和苦难。她非常清楚地记得,夜里经常有一些战乱,有时候能听到子弹壳打在家里的墙上。尽管父母一再叮嘱孩子们少出门,天性好玩的她还是在夏日的午后跑到运河边游水,一天岸上枪声大作,原来是有土匪扣押人质到船上来,最终将他枪杀,她竟然一个人躲在船底边缘目睹了整个过程。那个时候,她经常看到很多人死在街道上,“我非常憎恨战争。”
  8岁的一天,她跟父亲到集市上买菜,看到一个农民拉着一个衣衫破烂与她年纪相仿的小女孩,蹲在路边上,小女孩头上插着一根草。她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便问父亲,父亲告诉她:这是穷人家在卖孩子,被卖的小女孩将来要给买家人做妻子。父亲一边说着,一边从兜里掏出几个银元塞到小女孩的手里。从那一刻起,牧琳爱就暗下决心:长大了我也要挣钱来帮助这些穷人。
  整个下午,老太太都坐在客厅长椅上给记者讲述着她的童年往事。旁边的随身翻译小王补充说,面对每一拨过来采访的记者,她都会一遍遍地提及那些故事和人。正如她在给记者赠言里写道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彩的部分。她对自己儿时的伙伴周仁杰就依然保留着很深的感情。她说,在她出生之前,她的哥哥四岁就患病夭折了,母亲特别担心剩下的孩子们被传染上疾病,所以不让中国孩子到家里玩,只有两个男孩子例外,其中一个叫周仁杰。“他经常与我一起玩,教她玩各种中国式游戏,还常带我到田野里采野花,并教我认识那些野花的名字。我特别喜欢他。”周仁杰喜欢画画,也会教小牧琳爱作画,只是最终没有机会去艺术学校学绘画,如今九十高龄还经常涂画些东西的牧琳爱说自己是受了他的影响。为了感谢周仁杰修理好了家里的座钟,牧鸿恩特地为周仁杰和他的母亲拍了一张合影,牧琳爱珍藏至今,当她向记者展示这张照片时,她说:“周仁杰有着中国人非常好的品质,让我终生难忘。”
  1930年,13的牧琳爱随父母回国。轮船上,牧鸿恩对孩子们说:“中国人善良、勤奋,但他们实在是太苦了,希望你们将来能再来这里,给他们多多的帮助。”牧琳爱在心里发出誓言:“我一定要回到中国,回来帮助这里的中国人。”可她没有想到,为实现这一想法,竟然耗去她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她曾经把“同去中国定居”
  作为结婚前提
  
  “回乡”之路
  
  
  牧鸿恩一家归国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路易斯城,牧琳爱留给小城人最深印象的是她扎在头后边的那两条中国式长辫子。在这座城市上大学时,她特意学习过汉语,“当时我能读懂两千汉字,可是因为不常用后来就忘记了。”随后由教会提供奖学金,她到田纳西州的一所大学攻读护理硕士学位,也是在这里,她认识了未来的丈夫埃德温。两人一见钟情,随后开始了频繁的通信联系,当在信中涉及到结婚问题时,牧琳爱提出婚后要一同去中国定居。埃德温没有同意,“他不愿意重新学习一门陌生语言和适应异国文化。”牧琳爱便与她断绝了联系。随后的好几个月里,牧琳爱一直深深想念着埃德温,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太爱埃德温了,于是主动与埃德温修好。“当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是你生命的中心,所以我只好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的梦想并没有破灭。”
  1941年,牧琳爱获得了护理学硕士学位,埃德温获得了社会学硕士学位,两人于同年11月29日在加利福尼亚一个教堂举行了婚礼。“我渴望成为一名母亲,拥有自己的家庭。”婚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牧琳爱和埃德温为了帮助贫困的人们,一起来到了一个落后贫困的山区小镇工作,在那里帮助当地政府建起了学校和图书馆,资助当地人发展养殖业,并提出了白人和黑人“同工同酬”的主张,还宣传世界大同的思想,这些震动了整个小镇,人们称他们是“共产主义者”。
  埃德温与牧琳爱生育了两男两女,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接受教育,他们搬到了美国北部的科罗拉多州定居。这一住就是38年。牧琳爱在一家儿童医院工作,先是当护士,后被提升为院长。她对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很满意,“我有着完美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地位。”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使她忘记回到中国的梦想,牧琳爱依然通过各种途径密切关注着大洋彼岸的中国,她阅读过很多中国的杂志,比如《北京周刊》《中国画报》《今日中国》等,同时她还是中美协会成员,在每月召开的会议上,她也能经常听到一些人说起他们到中国旅游所看到的情况。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文化大革命”、中美建交等一系列大事,她都了解详细后讲给丈夫和孩子们听,让他们更多地认识中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这时,牧琳爱感到重返中国的时机已比较成熟,便又一次向丈夫提出了这个要求。埃德温这次依然没有同意,但答应以后陪同她到中国看看。1992年,牧琳爱终于如愿以偿,她与丈夫都退休了,两人准备到中国旅游。临行之前,牧琳爱给聊城市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她有一个童年的伙伴叫周仁杰,她想知道他住在哪里,并提出要去聊城与他见个面。回信足足有五页,她认为美国的任何政府不会对个人的事情如此重视。回信中牧琳爱得知周仁杰已经不在人世,但留下了好几个孩子,信中还详细列出了他们的地址,而且为了纪念和牧琳爱的友谊,周仁杰特意给大儿子起了个“保罗”的外国名字。也就是这封信,让牧琳爱更加坚定了到中国定居的决心。“我与童年伙伴的儿子和孙子共同聚在一块吃饭,我很喜欢那个团聚的时刻。”自从她来到中国定居后每年的春节她都要与他们共同度过,她甚至还惦记着专程去趟甘肃兰州看望周仁杰嫁到那边去的女儿。
  
  时隔许多年后第一次回到中国,让牧琳爱感慨良多。城市变漂亮了,街上再也没有饥饿的人们,当年离开中国时立下“扶危救困”的梦想似乎再没有施展的空间。然而她依然坚守要回到“第二故乡”的信念。“我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到中国做更有用的事情。”
  1998年,丈夫埃德温去世。没有了牵挂,牧琳爱开始为自己的中国之行做准备,她变卖了自己40英亩的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义无反顾来到中国,实现了追求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梦想。现在她依然会思念丈夫,她说丈夫也会十分支持她的这一举动。
  小偷盗走了家里的画,
  她说,给别人欣赏去吧
  
  美国奶奶的中国生活
  
  来中国的时候,牧琳爱随身只是携带了所需要的衣服和部分书籍,她喜欢亲自动手做一些事情,不光是用大脑,还喜欢用手劳动。定居村里后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不习惯使用“坑式”的中国厕所,下蹲的姿式特别困难,于是她让村里为她准备了一个带洞的椅子,那个洞正好与厕所的坑对应。起初椅子太高,她不得不用锯子把椅子锯矮些,这样她就可以很舒服地坐在椅子上方便。不过村里的孩子并不知道怎么用,他们经常用带泥巴的鞋子踩脏她的座位,还有的孩子站在椅子上撒尿,弄得椅子上全是小便。她又自己动手,在厕所里改装了冲水马桶,这也成了村里第一个带冲水马桶的厕所。
  在把自家院子建成村里第一个花园式庭院外,牧琳爱还把村里一座荒芜的园子拾掇出来,围上篱笆,种上花草树木,其中有她从美国带来的种子,还有各式蔬菜,比如她爱吃的白菜和胡萝卜。曾经整一个秋天里,这位80多岁的老人都骑着三轮车来回运送木料,自己拿着电锯、电钻硬是建造起一个温室花房。牧琳爱说自己的指甲剪得特别短就是便于在花园里劳动。为了更有效管理花房,她还花钱雇用了一个本地画匠帮忙打理。很多村民都喜欢到她的花园里拍照片,她也乐此不疲,拿出相机给他们拍照,再用家里的彩色打印机把照片打印出来赠送给对方。她说自己在美国的时候,每到母亲节,她会为孩子们提供剪刀,在她的园子采摘鲜花送给他们的母亲。据花匠说,老太太种花很有讲究,不怎么喜欢中国的鸡冠花,觉得太过浓艳,色泽也单一,不过倒是特别喜欢中国的月季,而觉得美国的月季虽好看却多虫子,经常喷药过于麻烦。
  除了自己喜欢,她还要与村民分享这些鲜花。她说,美国几乎家家种花,中国农家的院子却都闲置着。她种植的花卉,只要村民看着中意,她马上叫花匠移去奉送。曾经有位妇女偷拿走了她放在家里的从英国邮来的花种,在得知具体当事人后,她亲自上门与之攀谈,“咱们都是爱花之人,只是我还想把花种分给更多乡亲,你是否给我些呢。”此后两人经常相互到对方院子里赏花,双方丝毫没有尴尬之情。牧琳爱曾经因为自己养的猫偷吃了邻居家的肉,专门送过去些钱作为赔偿,后来更因为它跳墙到邻居家捉小鸡,索性送给邻居了。曾有小偷进屋拿走了一幅别人赠送的大幅牡丹画,她也只是说,给别人欣赏去吧。
  2007年8月11日,牧琳爱90岁生日,也是她在刘庙村度过的第八个生日。八年前,她独自一人来到中国农村定居,如今,她已经习惯了走动于邻里之间,遇到村里人,她会用生硬的中国话打招呼,“你吃了吗”。村里的孩子们更是喜欢到这位洋奶奶家中玩耍,那里有老人特意买来的各式玩具和画册。每年圣诞节,牧琳爱还会赶着毛驴车给孩子们派送礼物,形成村里一道特殊风景线。
  老人每天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早晨四五点的样子就起床阅读各类书刊杂志了,有定期从美国社区寄来的教会刊物和她从国外托朋友寄送来的花卉种植书籍,还有在国内订阅的《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外文报纸,看到本刊上期采写的封面人物“特奥形象大使赵曾曾”,她连说自己“认识”这孩子,她还一字一句说,“my mother told me, every person is important。”(我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同样重要)只是由于地处乡下,递送到家里时往往只能读到前些天的新闻。随后就是早餐,这是一日三餐中老人唯一完整保留着西式风格的一顿,需要使刀叉,吃面包和牛奶的,这些东西都需要提前从市区买回来储存在冰箱里。她说自己喜欢中餐,也想念西餐,然而只有到聊城市区的时候,才能去吃上一顿肯德基,她不太避讳油炸食物。早餐后就该打开电脑,收写电子邮件了,牧琳爱与美国亲人朋友的联系主要就依靠它,不过这也是近些年的事情,2002年村里安装宽带,老人还专门给在美国的朋友发电邮,说中国农村也有网络了,随后村里实行合作医疗,她又告知大洋彼岸的友人,说中国的农民很幸福。她说自己很乐意“传递中美信息”,旁边王翻译补充说,老人从来是报喜不报忧。
  
  侍弄花园是上午雷打不动的内容,锄地修剪,她说这些活能让她保持清醒。午餐和晚餐时候,老人都会和家人围成一圈,手牵着手说,“thanks for each other, thanks for food!”(感谢大家,感谢食物)吃饭的时候她很少说话,她会很享受这个带给她美味的时刻。下午她会选择休息一会,哪怕只是倚靠床头养养精神,醒来后她会和翻译小王一起阅读从各地寄来的信件,每拆信时她都是用剪刀在封口处小心地剪开,读完后再叠放进去保存在专门的抽屉里,由于信件太多,无法一一答复的她只得写了封“公共信”,各附带一张打印出来的近照一并回复。家里电视频道有限,全部中文播音于她是打发不了夜晚时间了,她选择找人一起玩美式扑克牌,几年下来和别人玩乐依然是全神贯注地“竞技”,不到夜十点不会罢休。
  
  “我的遗体可以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运费由我来付。”
  
  为中国公益倾尽所有
  
  牧琳爱初来中国时,就提出想到一个贫困的村庄去,有关方面最终将她安置到聊城市阳谷县刘庙村,在当地属于有名的富裕村。“有时候生活中需要灵活,当你想做一些事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做。”老太太欣然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村里为她腾出位置最好的一套院落,为她配置了冰箱、彩电、电话、电脑、沙发、床等电器家具,给她请来了贴身翻译,按照村委会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免费提供,以示友好,可牧琳爱偏偏不领这个情,坚持付清了雇用翻译和购买生活用品的费用,以及以后的水电费。她不想让村里为她花费任何费用。“因为我不想麻烦别人,我来这里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
  
  初来乍到的当年,村里决定成立大型的梨枣基地,她捐赠41000元人民币;中国老人的牙齿一般都不好,牧琳爱又特地从美国为刘庙村引进一种叫“泡泡”的果树,这种树的果实有香蕉味儿,很大,很软,也好吃;她还在自己的大花园里尝试种植无籽石榴树苗,她相信果实能酿成比较昂贵的水果酒,成为村里创收的出口产品。
  牧琳爱落户刘庙村就提出想要捐建一所希望小学。村里考虑到已经有了很好的学校,就建议她给孩子们买些电脑,牧琳爱当即捐出3万美元,帮助学校建起正规的微机室。随后,她又分文不取地担任孩子们的英语教师,出资购置书籍办起阅览室。考虑到她的特殊贡献,刘庙小学特聘牧琳爱为名誉校长,学校门口增挂一块牌子“中美友谊小学”。现在老人已经不再兼职教英文了,她说怕自己耽搁了学生,年轻老师们会教得更好,不过她在聊城市区又办了个英语角,每周六晚都会和一帮爱好者说上好一阵。
  作为医学博士的牧琳爱还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当上了聊城市国际和平医院的名誉院长,也是不拿工资,“我并不为医院工作,因此我没有理由拿工资。”只要人在聊城,她每天都会赶到自己的办公室。“目前,我最主要的计划就是帮助医院建一所拥有150张床位的高级精神病医院。”年轻时,牧琳爱老人学的是护理专业,还从事心理疾病的研究几十年。牧琳爱老人告诉记者,西方国家在精神病领域正在运用一种比较先进治疗方法,就是生物反馈疗法。它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达到随意调节自身躯体机能,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牧琳爱说,她想把反馈疗法介绍到中国,介绍到聊城。
  为了方便出行,老太太在进村的头一年就买了辆三轮车,但凡去花房,或者到邻里间串门,她都会蹬上爱车出门,转眼八年过去了,车身已是锈迹斑斑,车轮的护板也随着车轱辘转动哐当作响,可老人依然不舍得花钱换一辆。为了省钱,除了来往于居住地的刘庙村和聊城市,曾经热衷旅游的牧琳爱现在已经很少到外面走动,明年奥运会召开时她也不打算前往北京,而是选择在家里收看电视。由于她没有申领到中国“绿卡”,每年都需要出入境一次,办的是旅游签证,老人却实在不想把钱花在这毫无兴致的“游玩”上,近些年岁数渐大,长途往返于她更成为一种折磨。牧琳爱来中国的八年,做善事,投资公益项目,她花的全是个人的积蓄。现在,美国的养老金是她唯一的经济来源,每月将近两千美元,翻译、花匠的工资和房租、水电费全部要从中支出。“老太太十分俭朴,每月生活费也就千多块钱。”翻译小王“揭秘”说。
  牧琳爱的护照本上,贴着一张很特别的小卡片――志愿捐献遗体证明,贴在护照本上是提醒自己别忘记了。“或许我的身体太老了,不过我的眼角膜可以帮助需要的人恢复视力,我的身体也可以做成标本,让科学家做研究用。他们可以把它运输到需要的地方,运输费用由我来支付,这些都已经写在我的遗嘱上了。”
  
  2006年5月牧琳爱被评为“山东慈善大使”;2006年6月她被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中华慈善大使”称号;2007年1月她当选为“2006感动山东十大人物”,颁奖词里这样描述牧琳爱:一位89岁的美国老人,倾其所有,试图改变一个贫困落后的现状。她热情善良,真诚执着,她把爱心倾注,把温暖传播。这是异乡,也是故乡。她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亲人!
  常言道,落叶归根。变卖了所有财产的牧琳爱还怎么回去美国呢?“我就是不想回去了,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我的根。我要做的事情有许多,估计是没时间回去了,再说,想做事情没钱不行,所以要把它们卖掉。”
  牧琳爱用中文表达出自己最大的心愿:“我很希望能有一张‘绿卡’,这样我就可以一直住在中国。”她给记者念读了一遍最近重写的一份“绿卡”申请,文字不多,主要用来罗列自己已经满足哪些申请条件了,旁边的翻译建议她,应该添加些介绍生平、事迹和决心的内容,老太太说那些事情别人都知道了,就不必再写出来了。她还认真地告诉记者,国庆假日期间,市领导到家里看望她了,并且让身边工作人员加紧办理她的“绿卡”,她说自己这次很有信心。
   牧琳爱喜欢写些东西,前些日子,她给北京奥组委写了一封信,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封信后来发表在《中国日报》上。“尽管我去不了北京,但我也参与奥运了。”满脸的笑。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儿时 追寻 牧琳爱 追寻儿时的中国梦 牧琳爱 牧琳爱追悼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