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盲人DV师的炫酷生活]刘颖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残奥会结束了,刘颖的“盲人拍DV”系列却还在继续,他说奥林匹克精神可不是一时,而是不断在开拓,他也想告诉更多人:盲人是有想法、有内容的,就像一本书,可读可看。   
  残奥会过后,刘颖依然在忙活,不时给记者打电话通报他最近“操作”的新事项,“我的DV在继续,还有制片人找我,让我担纲导演拍纪录片啦!”
  在刘颖出生后的第十二天,他被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视力0.03,只能看清人的轮廓。记事起,父亲就告诉他,虽然你是盲人,但你不能当盲人。“能看就看,不能看也不能用手去摸,不要表现出盲态。”
  
  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
  
  采访刘颖是因为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盲人DV师。他完全靠自己的能力,用了一年的时间,拍了一部纪录片《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献礼2008北京残奥会。在盲人能选择的职业里,DV师可是个特酷的职业,不是谁都能超越极限做到的。
  拍DV一直是刘颖的爱好,2008中国奥运年成为他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在寄托了中国人百年梦想的2008北京残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时,北京开展了很多残疾人活动,从1993年起就玩起摄像机的刘颖想着把它记录下来;同时拍摄残奥来临的DV也寄托了他另一个梦想,“拿个第一!”
  从小到大,刘颖参加过很多比赛,不管是参加专业歌手大奖赛、相声表演赛,还是参加学校的铅球比赛,他都是第二名,从没有做过第一。毕业后的刘颖琢磨着自己那么早接触相机,算不算第一个盲人摄影师?
  他上网搜索,结果发现已经有人拿到这个第一了;他研究了一下,决定往纪录片上的第一冲刺,再上网搜索,果然还没有盲人DV师。“当个盲人DV师”的念头在他脑海里逐步生根了。
  刘颖找到了老校友、大师姐平亚丽,两人都毕业于北京市盲人学校,又都是先天性的白内障,开朗的两人一聊起要给残奥会拍个民间版的纪录片,话题就多了。平亚丽答应给刘颖的纪录片当主持人,她串讲着介绍了位于北京顺义区的残奥会训练基地,在基地里采访了多位教练和备战运动员,并拍摄了当时中国代表队运动员的集训。
  纪录片的命名借鉴了北京奥运会的理念,取名为《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在这个将剪辑为30分钟的片子里,刘颖拍摄、采访了残奥会志愿者及其他们的培训实况,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迎残奥的文艺排练,按摩店里按摩师迎残奥学英语,北京的士爱心车队迎残奥爱心活动准备,以及残奥来临城市的一系列变化,都收入了片子中。残奥会过后,回头看刘颖的记录,还真有不少精彩瞬间。
  纯粹民间视角,都是“老百姓们自己的故事”,纯粹盲人实景拍摄,“没有用一点天安门、鸟巢、国家大剧院等场景的公用素材”,还有后期盲人剪辑制作,这些都被刘颖誉为“最原汁原味”的东西。
  他向记者津津乐道如何后期剪辑,包括制作字幕、画面切转,他还给自己的纪录片制作了一首主题曲,“在世界目光聚焦的地方,五星红旗播撒着爱的光芒,百年的期盼,化作了爱的海洋。你我手牵手,传递着爱的力量。”
  刘颖很自信于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拍摄,“我记录了一个历史瞬间,也记载了我的一个人生阶段,我独立完成了一件事!”能完成就是对自我的肯定。
  拍摄的一年时间里,让刘颖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来自一位备战残奥会的老教练对他的鼓励。通过朋友介绍,平日不轻易接受媒体采访,脾气也暴躁的老教练竟很快地接受了刘颖的采访,他告诉刘颖,接受采访的原因有二,“一因为你是盲人,盲人能做到健全人都不曾想到去做的事情;二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你做到了。你要坚持到底,一定能成功!”
  最开始,片子的拍摄纯粹出自个人兴趣爱好,刘颖的拍摄也不可能做到专业水准,他以纯民间行为拍摄,注定不能获得迎残奥的一些重大新闻素材,但老教练的话却一直鼓励他坚持,“我拍片子不想刻意渲染残疾人的自强不息或残而不废,只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残疾人这个群体;让社会人知道残疾人是有想法、有内容的,就像一本书,可读可看。”
  
  一次拍摄不行,去二次
  
  盲人拍DV的确有着很多常人不会遇到的困难。困难之一是每次外出拍摄,别人只需要去1次,他至少需要去2次,先去踩点,熟悉地形,摸清楚哪里有台阶,哪里有坑。在人群喧闹的时候,属于“无证人员”的闲杂人等最有可能会被安排在什么位置,他处于这个位置大致能拍摄到哪些内容,拍摄到的内容是否合适,光线如何?他替自己想好了多套方案才能放心第二天的拍摄。
  更重要的是克服视力的问题,为此刘颖动了不少脑子,想了很多办法。他必须采取手耳并用的方法,每次先做好案头工作,对现场拍摄有个大致构思。到了现场先记下当事人外貌特征、各个人所处镜头的位置,并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周围环境和人物位置的变化,然后选择拍摄的角度。当然,能根据声音来源就立马切换镜头,不是轻而易举就做到的事情,刘颖之前没少让家里的猫咪做“陪练”,锻炼听力和判断力。
  除此外,他还得多次拍摄,多攒素材,“我不可能一次成行就能拍得很好”。在取景框里,刘颖只能看到大块的景物的轮廓,取景框边边角角收拢进来的景物,他常常看不到。回家输出到电脑上放大看,他才发现,“怎么一个小孩在角落里撒尿也给拍进来了?”还有一次,看到城市的一处风景不错,有花有树,拍回来一看,一个大垃圾筒也跟着花花草草被收纳进来了。对刘颖来说,这样的问题不太可能完全避免,他只能出去一次就尽量多拍,积累素材。
  但凡遇到大场合,刘颖也只能望洋兴叹,他手里的小摄像机根本拍摄不了大场面,即便要拍揭牌仪式、领导讲话的细节画面,前头一大堆专业记者“长枪短炮”挡着,他再高也挤不过别人。不过,虽然无奈,他倒是一直都乐呵着“重在参与”。
  一开始拍摄,他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劳动,而越拍也越艰难。很多场馆,诸如鸟巢之类的场所,由于处在修建过程中,草根状态而又单枪匹马的他较难获得通行证。他着急得直挠头,后来他竟也想出了一个“草船借箭”的招术。
  新闻媒体知道盲人刘颖在准备拍摄迎残奥纪录片,常会问他拍摄的进程,再跟拍他。“我最近要拍鸟巢。”“你什么时候去拍?”“原计划明天。”“行,我到电视台开个证明,明天一起去拍。”而一些残奥新闻发布场所,他也因为和记者熟络了,常混在记者人群里被带进去,“怎么着都是玩儿啊”。
  他常带着“快乐生活,快乐工作”的心态去拍摄,但也不代表拍摄就很轻松。只要机器一开,往手里一放,他便进入工作状态,哪怕这儿痒痒那儿痒痒,汗水流到眼睛里,都要忍着不能动,“如果你采到的画面是独家的,它就会是历史见证,有可能是大家以后永远都看到的画面,拍摄视频作品需要有责任心,我相信只要我不动,机器里的画面肯定都能平稳地拍下来。”
  
  真正过一回导演瘾
  
  拍出来不容易,做剪辑更不容易。八年前,刘颖就听说有专业的视频剪辑软件,他有了兴趣,为了在别人面前展示他拍摄的视频内容更精炼,学会剪辑视频必不可少。
  当时有盲人语音电脑辅助软件,却没有盲人视频制作软件教程。他只能用常人所用的软件。哪个菜单下的项目是导入用的?哪个是编辑用的?哪个可以加入音乐背景?看不清使用说明的他,就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试用,然后做笔记反复练习。花了半年时间,他终于弄清楚软件的菜单中每个项目的用途。
  后期制作片子,他就靠电脑的语音提示和仅有的一点视力,凑到电脑屏幕前,从一大堆素材里节选需要的内容。光拍摄《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他就用了40盘带子。要把将近4000分钟的带子剪辑成30分钟的片子,刘颖下了狠功夫。
  不过刘颖说,这对他不是苦差事,每次剪辑片子,他都感觉在历史重放,似乎反复地咀嚼着一种生活的滋味,这种感觉带给他快乐。
  虽然刘颖拍摄的画面里,有些画面微倾斜,人的头顶偶尔在画面之外,镜头不时还在调整,刘颖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他的作品,挑战了自己。拍摄完《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后,刘颖也成了个小名人,他拿着摄像机往街头一站,就有人过来和他打招呼。刘颖很满足于别人对他的关注,拍片子也带给他不一样的生活,“让我活着更有责任感了”。
  纪录片剪辑完,他还到处找发行渠道,虽然到目前他都依然没有找到,但“没关系,作为自娱自乐的活动也不错”。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发稿前,他兴奋地给记者打来电话,告诉了记者他的新项目,“终于要过回导演瘾啦!”

相关热词搜索:盲人 生活 刘颖 刘颖 盲人DV师的炫酷生活 盲人dv师的炫酷生活 炫酷的生活黑科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