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 先行者 [中国世博先行者]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希生广东老爷”――第一届世博会上最有影响的中国人      其实,在当时的西方,第一届世博会上最有影响的中国人是一名叫“希生”的人。希生不仅是出现在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上,而且他的形象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根据这次展览有关希生的几件珍贵藏品,我们得知,希生是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中国船“耆英”号上的广东人,人称“希生广东老爷”。
  1846年8月,几名英国商人在广州秘密购买了“耆英”号,打算进行商业航行。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西方世界刚刚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对广大没有来过中国的西方人来说,中国还是一个童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未知土地,因此,这些英国商人想用一艘中国制造、中国船员、满载中国特色商品的一个流动的中国博物馆开到西方,来赚取巨大的商业利益,他们特别雇佣了希生身穿大清官服来作为中国的“特使”。
  “耆英”号于1848年3月底抵达英格兰。从此,“耆英”号成为伦敦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开幕前,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文学家狄更斯等各界名人都上船参观。3年后,船上的希生广东老爷也因此被邀请参加1851年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开幕式,并受到隆重礼遇。■
  李圭――参加世博第一人
  
  徐荣村本人并未亲自到英国参加世博会;读书人王韬也只是走马观花地有机会在法国参观过巴黎世界博览会。而真正第一次走出国门专程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却是李圭(1842-1903年)。
  1876年5月13日,李圭带着一名翻译,和中国馆的另一名聘来的工作人员美国人鼎达乘船离开上海,经日本,约一个月后到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然后从这里改乘火车抵达费城参加了世博会。博览会结束后,李圭又游历欧洲各国,回国后于1877年写下了《环游地球新录》,介绍环游世界的情况,尤其是翔实介绍了费城世博会的盛况,使中国人通过本国文秘人员的见闻实录,第一次比较真切地走进世博会。
  李圭在这次世博会上,既看到了西方国家精美的展品,也了解到世界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像丝绸、茶叶的加工方法,瓷器、雕花、景泰蓝的出口量以及其它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前景,这些都因博览会的交流而胸中有数了。李圭大发感慨:据闻一二年后,法国举办下一届博览会,若中国派商界代表参加,置货必有把握,不会像我一样凭空揣疑。当然,中国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光荣的一席,则不仅只是靠传统的土特产与手工制品,而要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了。■
  
  张謇――世博实业第一人
  
  作为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张謇(1853-1926年)是中国近代博览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近代博览事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903年4月,张謇东渡,带着日本何以能够一跃成为东亚头等强国的问题,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国土,参观了大阪世博会。其场面之大,参观者人山人海,甚为震撼。这使张謇大开眼界,感慨万千。据张謇在日本考察期间的日记所载,他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以求发展自己的实业。
  大阪博览会非常突出地展示了日本在工业动力革命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特别是标志当时科技进步水平的电和电灯对清代中国而言,还是十分稀罕,但在日本已很普遍。受大阪博览会的启发,张謇于1905年,在《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中,建议“北京先行奏请建设帝室博览馆一区,以为行省之模范”,积极地推崇和倡导建设中国的博览事业。
  此后,在张謇等人的策划和指导下,中国参加了1907年米兰渔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还有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促使政府订立了《出洋赛会通行简章》,并由政府和民间合作筹办参加国际博览会,中国终于摆脱了由海关洋员把持赛会的旧格局,使筹办博览会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清末,中国除参与国际博览会外,也开始尝试自己举办博览会。这是在1910年6月至11月于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最具代表性。因为这虽是江苏地方举办的,却是晚清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此次博览会22个行政省提供了展品。此外,东南亚、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也都有展品参展。整个博览会历时半年,参观人数达30多万。其规模与影响力不亚于世博会。可以这样说:“南洋劝业会是世博会在中国的一次成功预演。”以张謇为首的一批东南绅商对这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是这次博览会的实际组织者。■
  
  陆士谔――预言世博会百年后在上海举办第一人
  
  清末就有梁启超、吴趼人、陆士谔等名人在作品中提出要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想法了。最绝的,大概要数1910年32岁的沪上小说家陆士谔(1878-1944年)在他的幻想作品《新中国》里虚构了在100年后的上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具体情形,甚至对黄浦江大桥也赋予了具体形象。
  幻想小说《新中国》以一个梦贯穿全书,预言100年后中国将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书中主人公“陆云翔”其实就是作者本人。一觉醒来的他与妻子游历上海,惊讶地发现街头的新生事物,“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更让“陆云翔”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妻子告诉他,大桥是为开博览会才建造的。百年之前的“预言”,竟如此神奇、精准地应验了,着实让人拍案称奇。■
  
   徐荣村――世博送展第一人
  
  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1822-1873年)以自己经营的12包中国特产“荣记湖丝”参加伦敦世博会,引起轰动并夺得金、银两项大奖。■
  
  陈琪――中国世博事业第一人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被公认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参与历届世博会中最成功的一届。世博会结束,中国展品共获1211个奖项,其中大奖章57枚,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
  其实,中国成功参与这届世博会离不开一个人――被誉为“中国世博事业第一人”的陈琪。陈琪(1877―1925年),浙江青田人,曾就读于江南陆师学堂,精通英、德、法、俄、日等5国语言,先后参加过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比利时博览会、意大利米兰博览会等。1913年中国应邀参加巴拿马世博会,陈琪是当时中国参与巴拿马世博会监督、筹备事务局局长;1915年,陈琪又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征巴拿马世博会。
  经过1年半的奔波操劳,1914年9月,陈琪率人共向全国19个省征集展品10多万件。“中国此前虽然也参加过许多届世界博览会,但大多是由洋人控制的中国海关受权操办,即便由清廷官员溥伦贝子和黄开甲任正、副监督的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也是如此;尔后由企业家张謇组织中国商人参加的1906年意大利米兰渔业博览会,无论规模、影响都比不上巴拿马世博会。”陈琪研究专家表示。
  屹立旧金山近百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中国展馆――“太和殿”是巴拿马世博会结束后唯一被保留下来的展馆。建设这个模仿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展馆,当年只花了9万元,仅为别国展馆的十分之一,甚至是二十分之一。花这么少的钱却建成了流芳百年的中国展馆,陈琪可谓居功至伟。他动员大家一起克服困难,能够手绘的,就不刷油漆;能够用展品凑的,就不用木料;地板也拣最便宜的买。当年,这座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场馆,在各国豪华洋气的展馆中十分显眼,也是巴拿马世博会最大的展馆。■
  
  郑观应――主张中国办世博第一人
  
  郑观应(1842―1923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他是中国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出身于买办而逐渐走上维新之路的著名民族商人、提倡“富强救国”的启蒙思想家。
  郑观应曾在《盛世危言》(1894年出版)的《赛会》篇写道:“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赛会;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盛世危言》中的《赛会》一篇集中反映了郑观应对世博会的理解,他不仅充分地认识到了世博会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大胆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
  书中甚至连在上海举办的办法、经费等集款招商、辟地建屋的具体问题及解决的途径都一一想到。文中还提出具体的筹办步骤:先组织小会,逐渐推广,每岁扩充,以与东西各国“齐驱并驾”,裕民足国、致富通商,最后希望当事者“高见远识”,促成此事。
  一百多年前,举办世界博览会是一个国家展示自己昌盛国力的骄傲行动,而在那时的中国,它还只能是萦绕在郑观应等仁人志士心头的一个梦想。■

相关热词搜索:先行者 中国 世博 中国世博先行者 世博中国馆门票 世博馆中国馆开放时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