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璎作品 [华人林璎看到我的作品,你会哭]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每年,400多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华盛顿驻足、参观那座带着体温的倒“v”字型纪念碑,碑身是简洁深黑“光可见人”的花岗岩,上面刻满了越战中阵亡的美国官兵姓名。人们来到越战纪念碑前,奉献鲜花和眼泪。
  有人评价它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没有一点雷同的痕迹。它没有一个特别的形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你面前的只有战争、死亡和生存。这个设计入选了《名利场》杂志评选的1980年以来最伟大的建筑,林璎的名字与伟大的设计师弗兰克?盖里、诺曼?福斯特和安藤患雄排列在一起。难以置信,这是出自一个21岁的女孩之手。
  
  “纪念碑的主体是‘人一’
  
  30年前,林璎因为设计越战纪念碑而一夜成名。然而在诞生之初时,却饱受争议。
  关于越南战争,美国人一直争议不断。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在帮助越南人,另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无权干涉其他国家的事务。参与越战或战死者的亲属,备感冷落。有人提出修一座纪念碑,以抹平人们心中的伤痕。1980年,美国国会同意越战老兵的要求,决定建一座越战阵亡者纪念碑,在全国征集设计方案。
  21岁的林璎,是耶鲁大学建筑系大四学生,当时她正选修一门名为“丧葬建筑”的科目。她以一张公墓课程作业的设计稿,击败了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与世界上所有称之为“碑”的建筑物都不同,它是一座插入地下的120度角大V形黑色花岗岩建筑,两翼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刻满阵亡者的名字,碑体最深处3米,两翼逐渐拾起,最后与地面持平。站在远处观看,纪念碑如同开裂的大地正在接纳死者。
  反对声浪排山倒海而来。一些越战老兵和家属集会抗议,辱骂林璎的作品,只不过是一个“令人羞辱的阴沟”、“丢脸的破墙”;嫉妒她的建筑师讽刺她说“真是幸运,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得到冠军”。甚至有人攻击林璎的华裔背景,大叫“我们美国人的纪念碑,绝对不能让一条东方狗来设计”。一个美国大富翁掏钱鼓励越战老兵去华盛顿抗议。他还纠集了一批人提出由政府拨款,请一位白人雕塑家,再设计一个包括三个美国军人和一面美国国旗的雕塑,建在林璎纪念碑的正莉方。闹到最后,连美国内政部长沃特也出来干预,他说:如果不能和反对者达成妥协,就取消建纪念碑的计划。
  在讲述越战纪念碑设计过程的纪录片《林璎:清楚地幻想》中,林璎说自己一直在思考“死亡也是一种荣耀”,刻意不去研究越战历史,
  “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我思考死亡是什么,失去是什么。它是一种深刻的痛楚,虽会随着时间而减轻,但却永远不能完全愈合。拿把刀子切开地面,随着时间,青草会慢慢治愈它。”她一再坚持,人们会为这座纪念碑哭泣,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1995年。这部纪录片夺得了第6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美国建筑界与艺术界为了平息争论,再度审阅一次全部142 1件大赛作品。几乎所有的建筑与艺术评论家都同意,林璎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纪念碑设计风格,为纪念碑的设计立下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坐标。为了调和强烈的反对声音,也是为了让这样一个天才的、杰出的作品能够问世,他们做出了妥协――在纪念碑附近再建一个“三个战士铜塑”以及一面美国国旗。1982年10月,纪念碑建成,熠熠生辉的黑色大理石碑面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镌刻着58132名1959年至1975年间美军越战阵亡者的名字。
  竣工的日子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人们在纪念碑上寻找着自己在越战中死去的朋友或亲人的名字,献上鲜花和礼品,寄托哀思。但是,在典礼上届然没有任何人提到林璎的名字。
  
  “对华裔血统抱着天真的态度”
  
  那时,林璎早已离开了华盛顿,开始了继续求学之路。大量的荣誉和奖励接踵而来,1984年她获得了美国建筑方面的权威奖项――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随后又获得了总统设计奖。1987年,林璎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是耶鲁大学有史以来获得该项学位的人中最年轻的一个。2002年以绝大多数选票当选为耶鲁大学校董。
  林璎的名字是近几年才被国人所熟悉。在她的身份介绍中,总是少不了这样的前缀:“林徽因的侄女”。林璎的父亲林桓和林徽因是同父异母的姬弟。林家堪称书香门第,林缨的祖父林长民是近代中国史上的知名人物。父亲林桓精于陶瓷,曾任美国俄亥俄美术学院院长,所创作的陶瓷作品为欧美各大博物馆收藏。母亲是一位诗人,曾任俄亥俄大学亚洲和英语文学教授。尽管林璎出生在美国,东方的艺术、哲理、文学、价值观,无形地潜移默化影响了她。
  上世纪40年代,林璎父母由中国举家迁往美国,在俄亥俄州一片竹林深处安家落户。地面在每个山脊之间起起伏伏,其中有一个山脊,林璎和哥哥叫它“巫师的后山”。林璎经常一动不动地坐在院子里训练小兔子、小松鼠、花栗鼠和浣熊。小动物们在房子里玩耍的时候,她就专心地在一边制作各种流苏花边、蜡模铸银等等。每天放学,她还会去父亲的工作室,看着父亲揉捏拉拽陶土,没想到自己后来的许多作品也都是从橡皮泥模型开始,只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会觉得用橡皮泥做一个建筑并把它们漆成黑色是一种古怪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越南战争,民权运动对她来说似乎是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事。
  她的英文字正腔圆,她和哥哥都不会说中文,虽爱吃中国菜,但不会拿筷子。直到21岁生日的时候,她才对自己的家世有所了解:“他(父亲)当时提到了姐姐林徽因,我的姑妈,一个建筑家……她和她的丈夫粱思成一起参与设计了天安门广场并整理了许多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史料。”林璎看得出来,父亲对这位姐姐很是喜爱。“我想正是出于这种钦慕才使他一直希望有一个女儿。”
  林桓曾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徽因是这样,林璎也是如此。有些事情肯定不仅仅是巧合:比如林璎和林徽因一样都选择了攻读建筑,而如今她叉和林徽因的儿子粱从诫一样,对环保有了浓厚的兴趣。
  
  “建筑不是有钱人的玩具”
  
  几十年来,华人艺术家在美国各行各业大放异彩。名人追悼会一定找马友友拉大提琴;找人设计纪念碑、花园和景观,第一人选就是林璎。
  林璎为人极其低调。不喜和媒体接触,亦甚少参加社交活动,美国媒体这样来形容林璎:“好像是一个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和前第一夫人希拉里一同被选人妇女名人堂,去年获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奥巴马亲自为其授勋,她觉得没什么。
  在当下的世界级工作室里,明星建筑师普遍动脑不动手。但是林璎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室规模控制在3至5人,还坚持亲自绘制设计图纸。她认为“这很重要”。林璎在市中心有房,但她更多地 居住在远郊,宁可在深夜和自己的猫一起工作,也不愿白天在办公室里工作。丈夫丹尼尔-伍夫说她“除了工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恨不能在床上完成设计图纸”。
  已经有数年,林璎不接任何建筑项目,除了公益性建筑。她认为建筑不是有钱人的玩具,更应是穷人改变生活方式的途径。“当我还在读书时,我就认为应该把建筑带到那些付不起钱的社区。因为那可以极大地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和他们的房子、家庭、办公室连接起来。”
  1989年秋,她设计的第二座纪念碑完工――阿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的“民权纪念碑”。在这片马丁?路德?金发动民权运动的肇源地,林璎将纪念碑设计成一座直径1米、高80厘米的碟形圆盘,依偎在椭圆墙壁上。泉水从圆盘中心汩汩涌出,再从圆盘边缘滴落,象征为怀念马丁-路德?金流下的泪水。此后,林璎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纪念碑设计专业户”,设计请求源源不断而来,倘若继续下去,林璎很快会成为设计界的富豪。但是,在完成“女权纪念碑”和“印地安人纪念碑”后,林璎突然宣布不再承接纪念碑的设计――她要按照自己的理念设计“自然纯朴又特立独行”的艺术建筑。
  “什么在消逝”是林璎“最后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艺术项目,将至少持续十年,由全球不同的地区,通过不同的媒介,运用声音、影像、雕塑等创作手段共同实现。2009年9月,林璎携作品“什么在消逝?空屋”来到北京进行展出。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在很久很久之前,当它们浩浩荡荡地飞过,甚至可以遮挡住太阳的光芒……
  “此时此刻,我们正在经历地球历史上的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造成这一切的唯一原因,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平均每20分钟,即有一种植物或动物从地球上彻底消失。按此速度,未来100年,地球上30%的动植物将走上灭绝之路……”作为林徽因、粱思成的侄女,林璎觉得自己和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她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相关热词搜索:你会 华人 作品 华人林璎看到我的作品 你会哭 林璎的主要作品 林璎设计作品欣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