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陈松 专访中日青年交流中心董事长陈松

发布时间:2020-03-2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时间充裕的话,他画画,时间短一些,他写字,这就是陈松的业余生活。      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陈松参加了接待工作,负责他们的饮食起居和交通安排。那年他36岁。那次活动揭开了陈松职业生涯新的一页,至今,他依然从事中日青年文化交流活动。
  1990年,陈松赴日本研修一年。单调的业余时间里,他拿起了毛笔,开始在报纸上写字。那一年,他42岁,从此,他与书画结下深深的缘。而今,仅日本国会议员中,收藏他字画的就有十余,人。
  1948年生于江苏的陈松,拥有中国国际青年文化交流中心董事长、中日青年交流中心董事长、国际青年研修大学校长、二十一世纪杂志社社长等名衔,他所负责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接待过中曾根康弘、竹下登等6位日本首相,他在自己早已是局级干部的时候,跑去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律师职业统考……
  当记者走近这位网络上几乎搜索不到的“名人”,发现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中日青年交流,一是写字画画。
  
  用接触和了解化解恩怨
  
  “在中国的外交格局里,和日本的关系比较特殊。和其他国家都是政府建交在先,各领域交往在后。而我们和日本的关系是民间促动官方,民间交流达到高峰后,官方交往水到渠成。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在此之前,20世纪50年代就有一批日本青年访华,他们经由香港来到大陆,把中日民间交往推至高峰,20世纪60年代的中日青年大联欢,更培养了一批推动中日友好的民间力量。”
  如陈松所说,在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中,中日青年交流始终站在最前列。在陈松和更多的外交人士看来,1984年的日本3000名青年访华团来访,也就是俗称的3000人大联欢,在中日关系史、甚至整个外交史上都值得大书一笔。今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时也指出,“中日友好的主体是民众,实践世世代代友好的关键是青少年交流”。也许正是基于这―重要性,我们国家有一个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中日关系2000多年的历史中有很多内容,既留下了鉴真东渡等传世佳话,近代史上也有些消极的方面。这么多年和日本人的接触让我明白,在日本,真正了解中国的不是年轻人,而是老人,汉字方面如此,书法方面也如此。我们的年轻人对日本的认识也很肤浅”,“日本有位伍士兰(音)老人,二战期间在中国当过兵,为此一直有负罪感,两国关系正常化后,许多中国学生到日本留学,他倾其所有地帮助他们,甚至卖了自己的房子,他去世的时候,很多中国学生前去送行。枥木县的一位老人在山东当过兵,回国后,只要听说有中国人去了日本,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请他回家吃顿饭”,“接触和了解可以化解很多恩怨。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两国青年的交流搭建平台,提供一些场所和渠道,实现体育、文化、教育、旅游等交流”。
  3000人大联欢之后,两国共同创建了中日青年交流中心,陈松负责筹建工作,从此正式开始了中日青年交流的职业历程。1990年,中日青年交流中心落成,作为未来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陈松被派往日本研修经营管理。直到这时,除了上学时候的兴趣和爱好外,陈松和书法、画画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书法走进陈松的生活
  
  研修生活里,怎样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是个问题。面对服务员每天送过来的厚厚一叠报纸,还有无意中从朋友那里得到的毛笔和墨汁,陈松开始写毛笔字。
  一个很平常的傍晚,陈松所住饭店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请他为饭店写些字,那天饭店有重要活动,原定写字的人因为车祸不能来。第二天,饭店的部门经理上门感谢陈松,并给他一笔劳务费,那笔钱相当于陈松当时三个月的零花钱。
  从此,陆续有日本人要陈松的字,他身边的朋友也喜欢把他的字当成礼品,他的书法似乎比茶叶等其他礼品更受欢迎。陈松爱书法、擅长书法的名声渐渐传开,而陈松也有求必应,在他看来,“写字”不过举手之劳。这一年,陈松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在写字,“进步特别大,连我自己都刮目相看”。从那时起,陈松再也没有放下笔。
  回国以后,陈松开始画画。“当时回来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是,我们饭店(二十一世纪饭店)有400间客房,每个房间要挂一幅小品,和美术学院谈好了价钱,80元一张,但是合作刚开始,对方要求涨到150元,我就决定自己画了”。半年后,饭店所有的客房都挂上了陈松的画,还有餐厅、会议室。
  “我们的对外交往很多,也有外事礼品,但我们的礼品总不如我的字画受欢迎。”慢慢地,陈松很自觉地把它们当成了任务,应来来往往客人的要求,写字、画画。
  现在,饭店的房间早已没了陈松的小品,换成了欧洲风格的现代画。但所有的大厅、会议室等公共空间,凡超过一米的,还是陈松的作品,800人宴会厅里的画6米长,画在绢上的国画,陈松利用每天的下班时间,画了45天。饭店的销售人员向客户做介绍时,都会很自豪地加上一句,“这些都是我们老总画的”。
  有时候,字画也是陈松工作中可以利用的善意的“诱饵”。“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只能邀请对方前来交流,但路费、房费等都需要对方负担,他们有时候说,我们去了以后,你能不能送我们一些字画?或者我们再增加20个人,你送我一幅画吧。”
  所有这些,陈松基本上都是义务奉献。用他的话来说,从他们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对货币的追求很不讲究,他衣食无忧,钱能给他的动力不大。
  
  自讨苦吃,还是苦中作乐
  
  陈松每天5点起床,跑步上班,大约4公里,坚持了几十年,风雨无阻,雨衣、防滑鞋,他的装备很齐全。午后,他在办公室里练练字,“有点儿困了,写几个字就精神了”,下班后,他到食堂打一盒饭,带去画室画画,他说的画室,是他办公室楼上的大会议室。
  时间充裕的时候,陈松在画画,时间短的时候,陈松在写字,这就是陈松的业余生活。他很少看电视,几乎不串门,几乎断绝了所有的应酬,必须的外事应酬也大多被安排在中午,七天长假里,他基本都会呆在画室。有一次为了出画册,要集中时间画300幅画,他天天站在画室,最后骨膜劳损发炎,腿就“瘸”了,“这些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都是能忍受得了的,最大的困难还是时间不够”。
  工作,加上写字画画,陈松能为家里做的事情少之又少。在他的儿子看来,爸爸除了工作吃饭,就呆在画室里,这样的生活无异于自残。但当陈松的画册面世后,儿子很佩服他。儿子在国外工作,他把画册揭开贴在墙上,自豪地告诉别人“这是我爸爸画的”,听着朋友们竖起大拇指说“中国文化,了不起”时,爸爸的“自残”在儿子眼里也有了别样的意义。
  陈松的老伴说,“我都快两年没和他吃过一顿饭了”,而陈松却笑着说,“等我退休了再和她一起吃饭,天天一起吃饭”。   陈松有一枚闲章,叫“自讨苦吃”,不过,他更常用的是另一枚,叫“苦中作乐”。一个官场和商场中人,对于自己的爱好,耐住寂寞,如此长久地坚持,其中的不容易也许只有陈松和他的家人能够真切体会。“对于我这样身份的人,有些新闻不知道是很尴尬的,不过这些都走过去了’让我坚持下去的勇气是从作品里得到的。想想即将成形的作品,也就坚持下来了。”
  
  董事长与书画家之间
  
  陈松在―本画册的自序里写了这样的话,“艺术乃连接现实与理想之桥梁,亦为人生境界之体现。作书、绘画,如做事,亦同做人,明晦、浓淡、远近、疏密,既为画面必要之要素,亦为社会生活正常之色彩。要认可现实之合理,包容世界之万千,视失败与成功为常,恬淡、谦和、神宁,时不可缺。”
  “把做人的才干看得重些,把人品看得重些,比什么都好。我最佩服的人是钱钟书,学问和本事非常大,但很低调。”陈松的媒体曝光率很低,在搜索盛行的今天,网络上关于他的讯息少之又少,有如一位普通百姓。他不喜欢“碰杯照相”的生活,画一幅作品比吃一顿鲍鱼更能够给他带来快乐。即使对于自己如此挚爱和付出的书画艺术,他也没有声名的要求,只希望等到退休后出一本书。
  陈松的字画在日本流传很多,用他的话说“几百张肯定不止了”。有一次,他在日本的朋友把他们有的陈松的字画聚集起来,拍了张照片寄给他,之后,他们决定为陈松在日本办一次展览。2006年,为了纪念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和日本青年馆友好往来20周年,陈松在东京和枥木县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2007年又在日本盛冈县、滋贺县举办了展览。
  2006年2月,正值都灵冬季奥运会期间,由文化部主办的“从长城到奥林匹亚艺术行”活动沿着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巡回,其中的书画展上就有陈松的四幅作品。在都灵冬奥会上,陈松签名的画册被作为礼品之一,赠送给时任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
  画家有专攻,而陈松是杂家,他画国画,还画油画。书画之于陈松,纵使耗费了不尽的时间和精力,也只是兴趣。虽然他的书画作品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人的好评和追捧,但“没有专长、风格,什么都涉猎,什么都不精”,是低调的陈松对自己的评价。
  “我当着董事长,不是―个很优秀的董事长,这几年在投资和发展上不是很顺,自己做的贡献不是很大,行政事务我兢兢业业地做,却也不是很满意,总认为应该能更好点儿。我想做到大家满意,或者没有怨气。如果我的职工对自己的现状、收入、工作环境比较满意,对我就是莫大的安慰。”

相关热词搜索:交流中心 中日 专访 专访中日青年交流中心董事长陈松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官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