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什么意思 永不褪色的肖邦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为纪念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诞辰200周年,波兰政府把2010年定为肖邦年。其中央银行计划于2月26日至3月19日正式发行面值为20兹罗提(约合6.8美元)的肖邦纪念纸币。纪念纸币正面中间是肖邦头像,左侧是肖邦故居,右侧为肖邦马祖卡舞曲部分乐谱和肖邦签名。纸币背面是柳树和部分乐谱。这不禁使人愉快地回想上世纪,生性浪漫崇尚艺术的法国人曾为了每天都能享受骄傲和自豪,在面值20法郎的纸币上印了最让他们骄傲和自豪的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的头像,于是,每天在买咖啡、面包时便都会见到“他”。而这次肖邦年纪念纸币的发行却是来自一种担忧――与其他许多国家青少年历史文化知识匮乏一样,波兰公众对肖邦也知之甚少――尽管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波兰一所大学对普通波兰公众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的受访者清楚肖邦的音乐风格。目前肖邦音乐还一直被世界喜欢和让世界欢喜,而这位“钢琴诗人”瑰丽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依然被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和尊崇。
  肖邦1810年2月22日出生在距华沙50多公里的小镇热拉佐瓦沃拉,他的童年和少年都在华沙度过,并获得美誉:“上帝把莫扎特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俄国沙皇听了他的演奏,当即赠予他一枚钻石戒指。1830年,肖邦带着一满杯故乡的泥土离开祖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去。1837年他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巴黎病逝,并被安葬在那里。根据肖邦生前的请求,他的姐姐把他的心脏送回祖国,并安放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肖邦一生专于钢琴曲创作,奇多奇美。
  
  民族色彩
  小国的国民大都具有天然且极端的民族荣誉感,他们自觉维系本民族文化的纯正原貌,以抗拒大国的精神同化。肖邦自幼就表现出对波兰民间音乐的喜爱,他成年以后写出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源自波兰古代的玛祖卡舞蹈和波罗乃兹舞蹈的节奏写成。肖邦天生属于“民族乐派”。19世纪,“民族乐派”的音乐喜好用富有特色的“民族共同情绪”来取代“浪漫主义乐派”音乐中的“我的私有情感”,有着鲜明的异域色彩与情调。民族乐派原本萌生于大国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在傲慢的“德、奥中心音乐语汇”面前所产生的一种大国沙文主义心理,但却意外作用于欧洲各弱小国民族自我精神的完善与觉醒。
  “波罗乃兹”是一种贵族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写出了宏伟的作品,他为波兰的荣耀、胜利和失败而歌,里面尽显他的同胞们欢乐时的昂扬姿态、盛气凌人的傲慢和战斗气概,满怀感伤语调的回忆与思考,衰亡中淡然忍受的尊严。
  “玛祖卡”是一种乡村舞蹈――波兰农民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颜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舞蹈。肖邦创作50多首玛祖卡舞曲,在此种节奏中示现了从忧伤至神秘,再到欢笑等种种多姿微妙的表情。
  
  红色音乐
  肖邦的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一直在国外度过。思乡情、亡国恨和爱国之情让他的音乐染上了“红色” ――浪漫主义的舒曼(德国钢琴大师)这样来形容过他的音乐:“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的具备英雄性的《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和具有战斗性的《革命练习曲》等都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呼应。由此,在二战德国占领波兰期间,肖邦的音乐被纳粹严令禁止。
  电影《钢琴家》在200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举夺得最高荣誉“金棕榈”。作为一部反映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受德国残酷迫害的影片,其导演――世界影坛传奇人物罗曼•波兰斯基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肖邦的音乐作为电影的主导背景音乐,包括三首《夜曲》、两首《叙事曲》、一首《圆舞曲》、一首《前奏曲》、两首《玛祖卡》,每一首都恰到好处地契合了电影的结构、情节、场景转换、主人公的心境。尤其是影片结尾,在钢琴家翻飞的手指下所流淌出的肖邦的《大波罗乃兹》听起来更显得让人心酸。电影里的钢琴家在二战中波兰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只有如影相随的肖邦的音乐闪烁着无尽的人性的光芒。
  
  色即是空
  品味肖邦之乐,有“绕梁余音不绝如缕”之感。尤其是若干《夜曲》,美得无以复加,那飘逸的音符,仿佛从人类感觉所能及的最远端流淌下来,几近“天上人间”的意境,让人不禁吟出“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陶然于听香之美的诗的境界。人们总是以为肖邦的音乐一定富有诗意内容,其实肖邦本人从不对诗歌感兴趣,甚至从未对历史感兴趣。这种令人愉快的错觉来自于他的音乐风格――在古典主义音乐秩序的格律中书写浪漫主义音乐的自由旋律。19世纪很多浪漫主义作曲家被文学、绘画、诗歌所陶醉而产生创作灵感,但肖邦从不在音乐之外寻找动机,因此他的音乐从来都是非标题性的。他不屑音乐美学评论家用文学注释他的作品,甚至对舒曼大师也一样。
  出版商为了使肖邦的作品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将《降B大调变奏曲》标作“向莫扎特致敬”、《三首夜曲》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波莱罗舞曲》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等,肖邦对此深恶痛绝。仅有一次自己原想为他的《g小调夜曲》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但后来还是作罢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肖邦的音乐信念是不把个人的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让音乐自己去说话。
  
  中国颜色
  钢琴因具有最宽广的旋律、最丰富的和声、最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而被西方称为“乐器之王”,现已是中国拥有量最多的乐器。朗朗、李云迪已成为肖邦音乐的最高诠释大师。
  李云迪在身心气质上相近肖邦,他诠释的肖邦音乐更为地道。在2000年华沙肖邦钢琴大赛上,李云迪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当年只有18岁的他,打破了首奖连续空缺两届达15年的沉寂,夺得了金奖桂冠。
  2010年1月7日晚,“肖邦年”开幕式音乐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国家音乐厅举行,郎朗受邀担任音乐会独奏,弹奏了肖邦的《降E大调大波洛涅兹舞曲》等曲目,波兰总统起立为朗朗的激情演奏喝彩,波兰“肖邦年”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其实,也是为中国喝彩。
  人们记忆犹新,在2008年9月8日晚上举行的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一位从未见过光明的中国盲人天才钢琴家金元辉在《时间的旅行》篇章的《四季》节目中,用一曲肖邦的《即兴幻想曲》征服了全场,当最后一个音符在鸟巢空中消失,鸟巢掌声雷动。由著名电影艺术家田华扮演的老妈妈从钢琴边的长椅上站起来,走到金元辉的身后紧紧地搂住了他。这是排练中从未出现的动作,田华老师哭了。
  金元辉演奏的这首肖邦《即兴幻想曲》让所有人耳目一新,它仿佛变了模样,换了人间。这首《即兴幻想曲》原质中的腥风血雨变为我们从未见到过的绚烂“四季”色彩。白雪皑皑的冬季,雪原晶莹洁白,一行脚印伸向远方。早春盛开的桃花争奇斗艳。盛夏里盛开的荷塘、荷叶、田曲。丰收的金秋麦浪滚滚。
  
  爱情色调
  肖邦一生爱过四个女人。他的音乐不仅呈献女人也呈献爱情。
  甜美的C小调圆舞曲给了康斯坦丝。
  宁静的小夜曲只属于玛利娅。
  激昂的波兰舞曲是给史塔琳的狂吻。
  只有伤感的B调奏鸣曲属于他和乔治•桑。
  音乐和诗歌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一对莫逆之交,这对于音乐家兼作家的舒曼来讲是合理的。但对于只在抽象的音乐领域思考创作的肖邦而言,浪漫主义色彩只能通过他自己的情感世界体现,比如《f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小广板,在他如夜曲班充满爱情魅力的旋律中嵌入了他对康斯坦丝的回忆。他对朋友提图斯吐露了是什么推动他谱写《f小调钢琴协奏曲》中的浪漫曲:“这首柔版更多体现的是浪漫、和缓、忧伤;它应该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让无数人把充满爱的目光投射在使他们产生惬意回想的地方。它如同在一个美丽的、月光明朗的春夜里的一场梦。因此(弹奏)也要使用弱音踏板。”这是流传下来的肖邦就他的音乐作出具体表述的唯一记录。
  
  复原本色
  1945年,美国查尔斯•维多导演的传记影片《一曲难忘》给世人留下了肖邦红色浪漫的艺术、理想化形象:
  肖邦因拒绝为沙皇指派的军政首长演奏,而与教师艾干勒流亡巴黎。其天份受到法国大钢琴家李斯特的青睐,在一次烛光晚会中,临时让烛光熄灭,肖邦假借李斯特之名弹奏而扬名巴黎。也因而认识作家乔治•桑。乔虽提供优雅环境,造就肖邦写出许多不朽钢琴曲,但她的拥有欲使肖邦远离朋友、师长,只在小酒店演奏。肖邦为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事实上,肖邦从小身体虚弱且非常怯场,常无法坚持在剧场演奏,一生只开过50几场演奏会,且主要为慈善募捐,经济拮据。他是一位仅做私下表演的沙龙演奏大师。他自我评价缺少决断力。与乔治•桑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非常和谐,一个雄起,一个雌伏,只是乾坤互倒。分手并非因为不同的艺术立场和柏拉图性爱,而是由于肖邦对乔治•桑子女婚姻的过多干涉。

相关热词搜索:肖邦 永不褪色 永不褪色的肖邦 永不褪色 永不褪色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