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官窑中的“官窑”】同治珐琅彩官窑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在收藏界,不少名家都曾被珐琅彩所欺骗过。清末民初大银行家、著名古瓷收藏家沈吉甫,珍藏名贵古瓷1000余件,但因未有一件古月轩而感遗憾。1932年他因奸商做局而买了“打眼货”――民国高仿古月轩花瓶,一怒之下将之摔碎,而有了后来古玩界熟知的“八万元听一响”的故事。 
  
  在即将于4月7日举行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晚间拍卖会上,一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将现身拍台。
  这件珐琅彩瓷器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上可谓“尽人皆知”。早在1997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中上,这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就以992万港元成交,其买家正是“玫茵堂”。从此之后,其便消失在艺术品市场上,直到今年春拍再次露面。锦鸡花石图胆瓶笔致精妙秀逸,锦鸡描绘细致,神态栩栩如生,花卉勾勒描影饶富立体感,彩料配色细致纷呈,其绘画及器型组合未见有配对瓶例,是独一无二的御瓷奇珍,市场对于其估价已经高达1.8亿港元。
  
  “彩瓷皇后”的由来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烧造数量少且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
  精湛的工艺、绝美的纹饰、极其稀少的市场流通数量,决定了珐琅彩一现身就意味着高价的产生,而且仍在成倍增长,令许多藏家不问天价,只求物美。珐琅彩瓷器之所以能够引发藏家“不惜血本”,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生产过程。与一般粉彩瓷器从制胎、彩绘到烘烧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成的不同,制造珐琅彩瓷器所用的白瓷胎是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但其彩绘和烘烧工序则大多是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的珐琅作坊内完成的,其过程受皇室亲自监控及严谨审查,而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示出珐琅彩瓷器的珍罕之处。近乎于脱胎的轻薄,几近于宫廷绘画的彩饰,一丝不苟,细如毫芒,所有的制作工序都无与伦比,创造了中国彩瓷装饰的一大奇迹,被世人赞誉为“彩瓷皇后”。
  据有关史料记载,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东端凝殿左右屋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画珐琅”。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可以说,只要市场上出现一件珐琅彩瓷器,就可以追根溯源,了解最初是否存于清宫中,绝对不可能有一件来历不明的珐琅彩瓷器突然出现在拍卖市场上。
  在雍正时期,珐琅彩瓷不惜工本,名手绘画、名工烧制;山水人物、花卉翎毛都突出地再现了宫廷绘画的艺术风貌,它是以皇帝的喜好和欣赏趣味为依据,由供奉画家、画院画师、西洋传教士画家共同完成的高档艺术品,中国历史上不曾有哪一个王朝的瓷绘艺术能像雍正珐琅彩这般粉润秀雅,鬼斧神工。
  
  “古月轩”的未解谜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珐琅彩瓷器乃国之瑰宝,并有个美丽的名字“古月轩”。然而在任何一件珐琅彩上却找不到“古月轩”的署名,这个署名如何得来?民间有三种猜测,一称“古月轩”为乾隆时期的一个堂号。古人们喜欢给自己的住所或书斋取名,“轩”指有窗或长廊的一个小屋。然而找遍故宫,并没有叫此名号的屋子,清朝档案也未记录。二称古月轩移植于清朝一名姓胡的工匠,拆姓为堂号。清朝档案中也的确记载一个做珐琅彩料的工匠叫胡大有,他很有名气,擅长制作玻璃器,也是吹釉人。三称古月轩为专门收藏珐琅彩的一个仓库。对此,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则猜测,珐琅彩是外来文化,而那时候中国人称西方人为胡人,将珐琅彩叫成“古月轩”可能与此有关。
  虽然至今,“古月轩”由何而来仍未被破译,但提到珐琅彩,就不能不提到“古月轩”。值得注意的是,“古月轩”款鼻烟壶与珐琅彩瓷器并不是一回事情。在目前的市场上,可以看到一些底部有“古月轩”款的鼻烟壶,其瓷胎、样式、画工、选材、设色、题句、印章、年款,无不出类拔萃。题款有堆料红蓝年款、描蓝年款、胭脂水印章、抹红印章、描蓝抹红等,彩画的落款很有规制,若画秋花,则钤盖“山高水长”印。古月轩彩绘鼻烟壶不仅精于绘画,而且也很注重题句。但是在珐琅彩瓷器中,没有一件是署有“古月轩”款的,如果在市场出现了,则肯定是民国时期的仿品。
  古月轩的魅力就在于此,半通不通,半懂不懂,所以就以讹传讹,传至今天,也没抛弃这个名称。学界都认为这个名称非常不科学,查不出来历,都是老百姓口中说来说去。但是今天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用这个略带有诗意的名称,即使是世界上最为权威的拍卖图录中,很多也不简单地叫珐琅彩,而是带上了“古月轩”,则更能被业界认为是珐琅彩中的“精品”。
  
  珐琅彩的各类仿造
  珐琅彩自清代康熙时创烧后即成为宫廷专享的御用器,其制作技艺奇绝,成本高昂,传世极少,至为珍罕。故晚清至民国中前期曾出现了许多仿品,其中尤以欧洲人史德匿斥巨资所制“古月轩”瓷最为精绝。
  史德匿本名E.A.Strehlneek,拉脱维亚人,原为俄国军人,日俄战争时期随军驻防哈尔滨,退役后到上海开设史德匿古玩行。其醉心于中国古董,对瓷器特别是彩瓷颇有研究,特别出资聘请清宫遣散的造办处彩瓷绘画高手仿制珐琅彩瓷器,多署“古月轩”款,物华精美至极,代表了民国时期瓷器工艺美术的高峰。史氏“古月轩”瓷具有鲜明的特点,胎体极为轻薄,釉面滋润清透,而最为典型的是其纹饰布局,极为华丽繁复,善用各式开光,绘画精细,花鸟草虫、仕女儿童,无不毫发毕现,神态生动,并有题诗画面搭配,诗句落款多为乾隆时期当朝大员,如刘墉等,具有文人画的意趣。
  此外“古月轩珍”款识多藏于团花纹饰中,设计巧妙,可谓别具匠心。史德匿于1930年以三色版印制《古月轩名瓷》图册,收录180件藏品中的102件,于保利2010秋拍一组13套21件瓷器曾出版于该书,成交价为728万元人民币。
  在收藏界,不少名家都曾被珐琅彩所欺骗过。清末民初大银行家、著名古瓷收藏家沈吉甫,收藏30余年,珍藏名贵古瓷1000余件,但因未有一件古月轩而感遗憾。1932年他因奸商做局而买了“打眼货”――民国高仿古月轩花瓶,一怒之下将之摔碎,而有了后来古玩界熟知的“八万元听一响”的故事。现在,也有许多人声称自己拥有珐琅彩,最终检验下来,绝大多数不是民国时期的仿品,就是同造型的粉彩瓷器。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多为盘、碗、?、碟和瓶类造型,几无其他形制。清瓷的造型变化往往十分细微,有时无法从图录中判明,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乾隆珐琅彩鹌鹑图瓶早已被大量复制过,造型虽相同,但所绘者皆是粉彩。

相关热词搜索:官窑 珐琅 珐琅彩:官窑中的“官窑” 官窑中的官窑 清朝官窑中的官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