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震”不乱,日本为什么能?|42级地震可毁灭地球吗

发布时间:2020-03-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震后4分钟宣布成立紧急救灾司令部;震后不到半小时内急救灾司令部第一次会议召开;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09个小时不眠不休,每两小时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高效、完善的救灾应急体系成为了灾难中日本民众临“震”不乱的重要安定剂之一。
  
  日本列岛正好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整个国土中有62%为山地和火山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自古就是一个容易受到地震、台风、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国家。
  根据日本政府发布的《防灾白皮书》的记录,日本发生的灾害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是: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次数占20.8%,活火山数量占7.0%,死亡人数占0.4%,经济损失占18.3%,而国土面积仅占世界的0.25%。
  
  防灾体系中的宪法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整个社会逐渐恢复正常运转。但当时还处于一片狼藉的国土经常遭到地震等灾害的侵袭,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据资料记载,“昭和20年代到30年代前半期(1945年至1960年前后),几乎每年都频频发生数百人上千人死亡的灾害”。为了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日本开始着手从各方面制定灾害应对体系。
  日本于1961年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可以被视为日本应对所有灾害的根本大法。它同时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和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政府于1963年设置了中央防灾会议,全国的防灾工作都统一到了中央防灾会议的领导下。由会议按照《灾害对策基本法》的要求,制定国家“防灾基本规划”,作为防灾领域最高层次的行政规划。各个指定行政机关和公共机构再根据基本规划中的要求制定防灾业务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成立地方政府防灾会议。灾害发生时,受灾地方设立的灾害对策本部,统一进行防灾救灾工作。中央政府则根据灾害的规模决定是否成立非常灾害对策本部或紧急灾害对策本部,负责整个防灾救灾工作的统一指挥。据此,日本人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一整套防灾指挥体系。
  在《灾害对策基本法》颁布后,日本的防灾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先后制定了《应对重大灾害特别财政援助法》(1962年)、《防灾基本计划》(1963年)、《地震保险法》(1966年)、《关于支付灾害抚恤金的法律》(1973年)、《活动火山对策特别措置法》(1973年)、《石油等灾害防止法》(1975年)、《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1978年)等法律。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也在几十年间逐步建立并完备起来。
  根据日本专业的“气象灾害年表”统计数据,自1960年至1995年的35年间,日本发生的自然灾害都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可以说,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宪法”的日本灾害对策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地震防灾情报系统
  但危险往往都在人们认为安全的时候发生。
  作为当局者,日本人似乎觉得地震等自然灾害已经被自己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所驯服,防灾意识逐渐淡弱了。就在此时,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就险些震塌日本:作为日本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全国第二大港所在地的阪神地区,未被列入日本防震网络的重点监控区域。但偏偏就在这个人们认为最安全的地区,却发生了仅次于此次“3?11”地震的日本近现代史上最惨重的灾难性地震。
  错误接二连三。当防灾体系失灵的同时,日本的救灾体系也未能像过去那样高效运转。受灾情况的具体报告在地震发生的5个小时后才被送到日本首相手中,也就是说,日本的首相在灾难的危机关头竟然成了信息空白地带,也就根本谈不上如何指挥抢险救灾工作了。
  一向以救灾应急高效著称的日本政府为何在阪神大地震中反应如此迟缓?据后来的《阪神大地震震灾对策国际综合检讨报告》披露,其中主要原因是“灾害情报信息的收集工作和传递工作做得不好”。对此,日本在震后首先整顿了情报收集体系和联络体系。1995年2月,内阁会议决定强化大规模灾害发生时的第一次情报收集体制,并配置与内阁首相等联络的情报联络体制。同时,国土厅则把日本的地形、地基状况、人口、建筑物、防灾设施等情报与电脑上的电子地图联系起来管理设置了DIS系统,即“地震防灾情报系统(Disaster Information Systems)”。1996年5月又组建了24小时全日制的内阁情报汇集中心,目的是一旦发生大规模灾害,可以及时将紧急情报报送到相关的政府部门处理。同年底,日本又建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紧急联络通讯网,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防灾无线通讯系统。
  另外,日本气象局在全国设置了3000多个监测点,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网络。这个新建成的网络不仅能够自动监测4级以上的地震,而且还能够在地震后30分钟以内测算出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数目。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日本对地震的预测能力,而且还能使政府在震后最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掌握震源地、震级和灾情大小,为震后的救灾应急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对地震随时严阵以待
  阪神大地震让日本人意识到从各方面系统地补充和修改灾害对策体系已经变得极为迫切。
  阪神大地震发生的当年,日本就开始着手完善灾害应对的法律机制。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日本防灾救灾的“宪法”《灾害对策基本法》进行了修订。其针对地震中与灾害应急息息相关的车辆通行等问题作了完善;明确了内阁首相有权不经过内阁会议而直接设置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受命参加灾害派遣的自卫队官员授予必要的权限等。
  此后五年中,日本还陆续出台了《城市公园实施令》、《地震防灾特别措施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灾民生活重建支援法》、《核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等。这些法律在原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非常细致地完善了日本灾害对策体系。如日本根据《地震防灾特别措施法》,于1995年新成立了地震调查委员会。该组织设在文部科学省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内,成员由15名学者和相关官员构成,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机构针对地震活动的调查。他们每月都要召开一次例会,用以评估上月的地震活动现状。
  另一方面,2001年日本进行中央行政机构改革重组时,又将一直以来承担防灾事务处理的国土厅防灾局直接置于内阁之下,并在内阁成员中新设了一名防灾担当大臣,其职责除了掌管防灾事务,在灾时还兼任国家非常灾害对策本部的本部长和紧急灾害对策本部的副本部长(本部长由内阁首相担任)。由此,首相成了日本防灾救灾的第一责任人,官房长官则一般出任防灾担当大臣。
  本次日本9级特大地震发生于东京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14时50分,日本首相菅直人于地震后4分钟宣布成立紧急救灾司令部;15时14分,地震后不到半小时内紧急救灾司令部第一次会议召开;截至11日晚间,位于首相办公室的紧急救灾司令部总计召开不同级别、不同主题会议十余次;12日凌晨,紧急救灾司令部已向东北部灾区调派8000名自卫队成员、300架飞机、40艘舰船;菅直人要求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每两小时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让公众知晓最高灾害对策机构针对灾情的应对信息……
  可以说,高效、完善的救灾应急体系成为了灾难中日本民众临“震”不乱的重要安定剂之一。
  (感谢姜演对本文的大力帮助。)
  
  阪神大地震
  1995年1月17日凌晨5:46分,兵库县南部城市淡路市爆发的7.3级大地震持续了20秒。瞬间,震源附近10万余座房屋倒塌,另外约有185000座房屋被严重损害,6343人被倒塌的房屋压死,其中,离震源最近的神户地区共死亡4600人。另外,地震还造成415000多人受伤。阪神大地震造成日本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约占当时日本GDP的2.5%。
  
  上 2005年9月1日是日本全国“防灾日”。日本全国超过一百万人参加了各种防灾训练。其中当局首次组织了“设想东京遭到垂直下陷型地震”的防灾训练。日本全国的学生,公司职员以及警察等均参加了防灾训练,内容包括如何在海啸来袭时安全逃离,以及如何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安全逃离
  左 2004年9月1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防震演习中,日本自卫队队员正在救助地震“伤员”。当天是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81周年纪念日,也是日本一年一度的防灾日,日本全国各地纷纷举行了大规模防震救灾演习

相关热词搜索:日本 不乱 临“震”不乱 日本为什么能? 临震不乱的国民秩序 特刊临震不乱的日本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