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星狂】 我为星狂图片

发布时间:2020-03-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原来广州是个天文“高烧”地区,国内第一个天文公共广场位于广州芳村;亚洲第一个获得“苏梅克近地天体奖”的是21岁的广州小子叶泉志;此外,还有一群广州天文狂热者在筹建全国第一个民间天象馆。
  
  夜幕下的“追星族”
  
  这群追星族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夏天盼台风,冬天盼降温。
  
  南十字星会
  6月第二个周末,傍晚,高明合水高村废弃的晒谷场。暑气稍退,知了的叫声渐渐在昏暗的光线里隐没。汽车的刹车声打破了黄昏的宁静,从汽车上下来的是十几个身着便衣的不速之客,在仔细观察环境之后,从汽车后备箱中取出大小铝合金箱,熟练组装起自己的器械,一个多小时后,空旷的晒谷场出现了数架对准天空的“小钢炮”。
  这一“警匪大片”的主角们来自广州南十字星会,一个由天文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民间团体。夏季璀璨的银河是他们此行的目标。
  每逢有流星雨、日食等重大星象,或连续的大晴天,南十字星会的Q群里总是头像闪烁,早已按捺不住的会员们催促着会长罗震宇,出来组织一次观星活动。平常日子,一般选在广州附近,如高明、从化,而重要的星象观测,就要背起行囊,前往武汉、青海等较好的观测点了。
  南十字星会2001年组建,如今早已名声在外,常常吸引国内其他天文团体结队来粤交流,今年6月,就有一个菲律宾天文爱好者团体发来邮件,相约前往武汉共赏7月22日的日食。南十字是一个相对随意的圈子,观星前,组织者都会在论坛上发布信息,只要对天文有兴趣,都可以跟随而至,无需报名,自带设备,驱车到目的地集合即可,通常新手参加了几次活动就已融入其中。
  南十字星会四分之三的成员都为男性。除了天文爱好者原本就有“男多女少”的现象,重达50公斤以上的天文设备,也常让女性爱好者望而却步,加上“夜不归宿”的安全隐患,女性会员成了协会的稀缺资源。
  当记者问及大家的愿望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夏天盼台风,冬天盼降温”,台风过后,就会出现连续几日的晴朗;而冬季急速降温,带走空中的悬浮灰尘,就连广州市内,也有可能出现湛蓝色的天空。这时候,大家兴致高涨,不是周末也相邀外出观星,即便第二天要黑着眼圈匆匆赶回去上班。
  
  天体摄影玩得最多
  星会里,大家玩得最多的是天体摄影。摄影老手一般会在观星前,确定观测星体。沈权智,说话带有点孩子气的小学教师,是这方面的高手,拥有自己的一套摄影诀窍。“一般星体的拍摄时间为10分钟,如果是暗星体则是15分钟以上。”
  而即便是这样拍下的照片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种美丽星空图,而是灰蒙蒙的一片,原来这都需要后期用专业的软件加以处理。沈权智很享受这一过程,他常说“看星体由暗哑蜕变到绚烂是一种享受,望远镜中还模模糊糊的星球,会在照片中最终绽放美丽。”
  当然,天体摄影不仅是为欣赏绚烂的图案,更是为了清晰地观测星体。因为即使有高倍望远镜,很多距离遥远的深空天体,肉眼看起来也不过绿豆大小,甚至连外形都很难识别,而借助照片,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轮廓。
  同时,在特殊地点拍摄还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意境。2008年,在酒泉,沈权智将望远镜固定在一个依山伴水的高地,拍下了不同时刻日食变化的影像,电脑叠加处理之后的照片中,犹如葫芦串挂在天的日食,在酒泉空旷美丽的荒野映衬下,充满了童趣。现在,已经有人计划着今年7月在乐山大佛拍摄日食,试图创作出“佛顶日食”的这一包含佛学人生观的影像。
  
  最具性价比追星手
  韦国,38岁的消防工程师,高个子,眼睛常带血丝,买房子的时候,为了避免地面光源影响观星,他不顾隔热不好的缺点,选择了顶楼打造属于自己的私人“天文台”。
  在星会里,韦国被大家公认为最具性价比的追星手。虽然他所拥有的设备总价值不过1000元,在不少爱好者高达10万的“长枪短炮”中实在相形见绌,但是韦国不以为然,“天文发烧友,低层次烧器材,高层次烧环境,设备固然重要,真正具决定性的还是观测环境和人。”他在博客中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简单的设备拍摄深空天体猎户座大星云,成了不少囊中羞涩的天文爱好者的指南。
  虽然设备并非至关重要的因素,但韦国也有自己的烦恼: “广州的污染真是太可恶了,星星都不爱出现了。”观星的环境是十分挑剔的,少光害、少云层、低湿度、高清透的天空是观测的理想环境。但在城市中,星空在辉煌的灯光前黯然失色,不仅观测困难,拍摄的照片中星空也会被大面积光斑所覆盖。人烟稀少,偏僻安静的角落,正是观星者求之不得的圣地。
  可是在荒郊野外,电源是个大问题。除了望远镜镜头外,基本上所有的设备都在耗电,尤其是长时间曝光的照相机,为了保证整夜不间断拍摄,大家常常要带两个50毫安的蓄电池,甚至有人买了小型的发电机。07年11月的一次冬季观星,会友周恒拍照正在兴头,突然电池不足,仪器中断,当时他心一横,把仪器转接到汽车电源上,勉强完成拍摄。第二天,一看汽车,周恒愣住了,电池耗尽,无法点火,幸好是小车型,大家合力推车,总算顺利启动,此后,大家不时拿这件事打趣周恒,笑称其车为“手推车”。
  
  DIY设备,爱好做成事业
  邹雷,代号“哈雷”,一个戴着眼镜的斯文男子,DIY观星设备的狂热爱好者。原来的职业是网站维护管理。
  一开始的时候,邹雷只想给自己的设备加个小配件,提高一下性能,于是自己画了图纸找加工厂做。但因为订单太小,加工厂不时应付了事,总达不到邹雷的要求,让他十分恼火。于是他索性买了一个小机床,亲手制作。没想到成品照片发到论坛以后,开始有不少人请邹雷帮做一些配件,订单越做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响,07年,邹雷干脆辞掉工作,专门从事天文器材的定制,因为做工细致,口碑不错,他还收到了不少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订单。邹雷最满意的作品,是一个平行匀速移动的U形支架,主要用于跟踪运行速度极快的国际空间站的身影。
  除了邹雷这个专业机械师外,很多天文发烧友也有DIY观星设备的想法,DIY不仅可以发挥创意,体验动手乐趣,也能省下不少钱。会友朱庆峰曾经托人将一个尼康制版镜头改装成一台大口径的长焦望远镜,乍一看外表有点粗糙,性能却不输给一般的望远镜,可以清晰看见月亮上的环形山,但成本却不到3000元。要知道,同等规格的产品在市面上定价超过万元。
  “彗星猎手”是追星族的梦想
  叶泉志,中山大学气象学的大三学生。20出头的他在天文爱好者圈里已是小有名气,也是星会中唯一的“彗星猎手”。
  在很多人眼中,“彗星猎手”和“小行星追踪者”算得上神秘人物。这些人通常一个晚上都沉默不语,手不离望远镜,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无主的星体,一旦“捕获”,计算出轨迹,上报国际天文网站,科学家确认后,就可以亲自为其命名。2007年7月,叶泉志就与台湾鹿林天文台合作,捕获了一颗14等亮度的彗星,命名为鹿林,并因此获得了“苏梅克近地天体奖”。
  “彗星猎手”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但也并非易事,除了对已知星体的了解、长期观测的耐心以及必不可少的运气,设备更是至关重要。因为随着人类对于太空探索的深入,离地球较近的星体大都已被发现,还未发现的小行星和彗星大都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需要更加精良的设备,靠爱好者自身很难有所发现,因此,猎手们的最佳途径就是像叶泉志一样,和专业的天文台合作。
  虽然很多人并没能找到合作的天文台,而且能够发现未知星体的人总是少数,但成为“猎手”依然是很多“追星族”的梦想。毕竟能够找到新的星体,并拥有命名的权利,这种作为宇宙开拓者的自豪感常常能战胜长期等待却一无所获的气馁。
  
  建第一个民间天象馆
  
  年初开始,广州天文爱好者协会一边筹集资金和馆藏,一边规划未来。从蓝图上看,这是一个占地约一万多平方米,共含黑洞篇、日月篇、气象篇、地理篇、未来篇等9个分馆的不失恢宏的篇章。
  
  在广州,天文爱好者协会时常缺乏归属感,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每次聚会,这群发烧友不得不游走在酒楼、会所等商业场所,“不如建个天象馆吧!”今年有人提议,众人拍手赞成。
  天象馆是天文发烧友的乐园,也是传播天文知识的科普机构,中国第一座较大型的天象馆――北京天文馆建于1958年,此后各地陆续建起数十座较小型的天象馆,但全部都属政府出资。如果广州爱好者筹建成功,这将是中国第一家民间天象馆。
  天文爱好者协会不是第一次筹备天文建筑,国内首个天文公共广场芳村时间园就是2004年在协会的支持下建成的,然而纯民间性的天象馆,还是头一回。
  年初开始,广州天文爱好者协会一边筹集资金和馆藏,一边规划未来。从蓝图上看,这是一个恢弘的篇章,爱好者眼中的天象馆,占地大约一万多平方米,共分黑洞篇、日月篇、气象篇、地理篇、未来篇等9个分馆。
  为了筹集馆藏,天象馆的筹备人兼理事刘振中游说于各大研究机构。有些被研究机构淘汰的旧物,都被他当做“宝贝”运了回来,其中最成功的回收,当属一个前苏联所造的蔡斯AT-1型镜头,它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观测首个人造卫星的折反射望远镜,来自苏联废弃的卫星观测站。
  不少爱好者也倾囊相助,民间收藏家何其珍老师,得知天象馆建造的消息,捐出了一台建造于1783―1858年间的英国多伦德生产的单筒望远镜,这是中国的最古老望远镜之一,大约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
  商人齐步云则带来了十几幅古地图,最珍贵的一张来自《越南摘事录》中的古越南地图,市价2万元。而退休的卫星观测站工程师何乐捐出了陨石、气象工程师李开乐拿来了晴雨钟。
  今年4月2日到6月13日,在一个不到300平米的旧车库里,天文爱好者协会在筹备天象馆的同时,举行了一个小型天文印象展,陈列出收集来的近百架古今中外的望远镜,几十幅古航海地图,和许多与天文有关的书籍物件。虽然地点偏僻,展览却意外地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开展后几天,7家媒体报道了这件事,不少市民闻讯而来。看到此景,参与者齐步云满有信心地说:“今年下半年,广东天象馆一定要初具规模,向市民开放。”
  然而,对于一个正规的天象馆来说,最基本的功能应当是具备模拟星空的一套完备的球星天幕和天象仪,这至少需要30万资金。虽然发烧友们动用自己的关系,到处寻求赞助,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向天文爱好者协会伸出橄榄枝,而民间筹集的钱,林林总总只有3万多元。一个匿名的爱好者在论坛里无奈地写道:“一百万对于一个地产商来说,连一套房子的价格都不止,可是他们不可能拿出来建天象馆,这是一个不可能盈利的项目,在商言商,一百万与其建设一个天象馆,不如去投广告。”
  由于大德路附近租金上涨,旧车库由原来的每月6000元涨到10000元,天文爱好者协会已经有点不堪重负。6月17日,再次来到大德路230号时,左面墙上还贴着“岭南天象馆筹备办公室”的横幅,展厅却已经撤去,中间的展台不见踪影,只是散落着几把小凳。展品全部打包堆放在休息间里。
  “接下来,我们打算暂时搬到富力路22号,那边租金稍微便宜一些,一个天文学会的老师,物色到南安路的一个地方,大概500多平方米,价格还在谈,租金大约1.2万,现在有望谈个对折,算是一个好消息吧。”刘振中露出一点喜色。
  解决钱的问题,天文爱好者协会内部也存在争议,有人希望政府能够接管,靠政府的资助维持生存,而部分人则反对,想保持天象馆的纯民间性质,但是也担忧纯民间天象馆要维持生存,就不能没有企业的赞助,多少也会染上一点铜臭味。由于存在争议,天象馆是命名为“岭南天象馆”还是“广州天象馆”也还在讨论中。
  不过,大部分参与筹备的爱好者并没有很悲观,“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尽力而为”似乎成了大家的共识,目前先在民间筹集一些天文器材,做一些科普性的展览。理事刘振中也满怀憧憬,不然,当初他也不会辞掉南沙观测基地技术总监的职务,专心筹备民间天象馆。
  
  链接
  初级天文发烧友攻略
  初级入门者一般从认星图开始,最好对梅西叶星表上的星团星云有所认识,表中的天体是现代天文爱好者测试望远镜的最佳对象;
  初级观星一般从流星雨开始,流星雨的观测肉眼或一般的双筒望远镜就可以完成。
  初级寻星应该从月亮和大行星开始,而寻找星云可以尝试从仙女座星云、猎户座星云、昴星团等一些较璀璨的星云开始。
  太阳的观测和其他星星的观测基本一样,但是需要准备太阳滤光镜(膜),防止眼睛被灼伤。
  广东观星好去处
  良好的观星地点有三个特点:一、光害少,即人造光源少;二、湿度小,天空清透度好; 三、良好的后勤设施,即适合驻扎,食宿与安全都有所保障。
  南沙,距离广州市区较近,且有一个天文观测基地,拥有望远镜,帐篷等设备,门票30元,无装备的爱好者也可以前去。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距广州市区86公里,环境较为安静,符合一般观星条件,但需要自带设备。
  高明-云浮一线,交通方便,食宿条件一般。
  另外,梅州的阴那山、乳源的天井山等风景名胜都是不错的地方。

相关热词搜索:我为 我为星狂 我为卿狂 我为宫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