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中国没有戏剧传统]北京大学林兆华戏剧研修班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从业三十余年,导演了约八十部舞台作品,业界用“硕果仅存”来形容这位至今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戏剧导演。近日,75岁的林兆华首次以自己的名字发起戏剧邀请展。而谈及当下中国的戏剧境况,他毫不客气地坚称,中国发展到现在仍然没有自己的本土戏剧,更没有形成自己的戏剧传统。
  
  “老有人说我‘先锋’,其实我骨子里特传统。我拿出一个作品,心里也兴奋也不安,特想知道大家看到它之后的说法。”在通过媒体发给观众的这封邀请函里,林兆华这样表达自己心里的忐忑。
  11月29日至12月19日,林兆华戏剧工作室联合北京人艺演出中心等多家单位,举办“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这是我国第一次由民间戏剧机构邀请国内外戏剧来京演出,也是林兆华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做戏剧邀请展,并将作为一年一度的长期活动持续下去。
  这次邀请展历时30天,在首都剧场上演七部戏剧,其中包括林兆华的经典剧目《建筑大师》、《哈姆雷特1990》;也有过士行原创、林兆华导演的新戏《回家》,徐瑛编剧的《说客》,易立明导演的《阅读〈雷雨〉》、《门客》等,还有德国汉堡剧团的《哈姆雷特》。
  林兆华,人称“大导”,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戏剧导演之一。而对于国内一般大众而言,这个名字可能还显陌生,但由于在华文戏剧世界的重要性,他的名字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陆续被亚洲、美国和英国的世界名人录与百科全书等收入词条,包括《世界名人录》、《世界杰出领袖录》、《国际传记录》、《国际传记辞典》等。
  林兆华在戏剧行业的从业经历堪称独特,他早期是以演员身份进入北京人艺的,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担任导演,1982年,他导演的《绝对信号》一剧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一楼的一个破破烂烂的排练厅里上演,那个时候的他已经46岁了。按今天的行情来看,他绝对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但正是这部《绝对信号》,后来一再被当代戏剧史定义为中国小剧场、实验戏剧、探索戏剧乃至先锋戏剧的发端和“集结号”。一晃三十年至今,林兆华已经导演了约八十部舞台作品。
  林兆华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引发了中国80年代的实验戏剧风潮,这些作品从戏剧文学、剧场形式到思想内容都突破传统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戏剧,正式开启中国当代戏剧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大门。从90年代起,他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过士行合作《鸟人》、《棋人》、《鱼人》等剧目,被视为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出最深切的反省,引起国内外文化界的关注。也就是从彼时起,林兆华的作品风格类型趋于多样化,包括现实主义风格话剧、前卫剧场、戏曲和歌剧等。
  近几年,林兆华在戏剧舞台上发力更猛,从《赵氏孤儿》、《白鹿原》、《刺客》、《建筑大师》、《哈姆雷特》、《大将军寇流兰》到票房破北京人艺历史纪录的《窝头会馆》,几乎每年都会排新戏、大戏。在业界,作为几乎是硕果仅存的一棵孤独大树,虽然林兆华的作品未必都是票房大热,但却一直践行着“一戏一格”的追求,不同的戏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评价或口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林兆华一直是一个自由的创作者,不抄袭自己,也不被票房、明星、声誉和大师头衔等任何东西绑架。
  多年前,本文作者曾以《空中的梦想家》为题,写过一篇关于林兆华的评论,关于他的天马行空、敢想敢做,在剧场这个空中楼阁中搭出一台戏来。这次面对面聊过后发现,这个被业界称为“老顽童”的戏剧导演,喜欢道家,喜欢“空”,喜欢用空的舞台来承载他的创意和表达。他引用了自己的经典作品《建筑大师》中濮存昕的一句台词:“到最后什么都是一场空。”
  但是,当批判起中国当下的戏剧境况时他又是毫不留情:中国发展到现在仍然没有自己的本土戏剧,更没有形成自己的戏剧传统,没有建立自己的演艺体系;而相比较上世纪80年代,当下戏剧创作的原创精神的沦丧,伪先锋、伪现实主义对真实的屏蔽,知识分子的不真诚甚至成为帮闲,种种忧心忡忡从他严肃的言语中流露出来,因为“没有好戏”,身为戏剧导演的他已经三年不看戏了。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戏剧 传统 林兆华:中国没有戏剧传统 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招聘 赵立新戏剧工作室招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