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疯狂】 疯狂升级系统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在目前的喧嚣声中,没有人再提起顺驰,也没有人愿意预测,谁会是下一个顺驰      囤地,上市,增发      在“地王”频出的波浪下面,洋溢的是资本的力量。
  以浙江绿城为例,2006年7月,这家公司成功登陆香港股市融资3.9亿美元;同年11月,上市不过4个月的绿城就再次发行了7年期4亿美元的高收益债券;2007年,绿城又接连增发新股及可转债,融资四五十亿元。
  上市一年间,绿城从资本市场已经罔到了超过100亿元的“热钱”!
  “热钱”为囤地提供了支撑,而囤地则意味着能够圈到更多的钱。
  潘石屹无疑是最能明白土地价值的房地产开放商。从2002年到2007年,从今年6月推到9月,等了五年的潘石屹终于盼到SOHO中国登陆香港的一刻。而此前,就传出SOHO中国以35亿元购得三里囤一块面积为47万平方米的土地的开发权,之后,SOHO中国又取得北京前门多处的土地证。可见,拿地是上市的关键。
  房产大佬万科一方面极力扩大融资规模,另一方面迅速增加土地储备。目前,万科的全国版图已经颇具规模。据悉,2000年万科项目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等6个城市,到2003年万科项目增加到20多个,而截至目前,万科项目开发涉及全国29个城市100多个在建项目。“2006-2008年,万科既是一个高速成长期,也是一个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过渡期。万科到了2009年才真正发力!”8月23日,在万科A股增发路演时,万科董事长王石表示。
  地王纪录不断被刷新,这些上市的地产企业也变得蛮不在乎,它们只关心能不能拿到地。要知道,在地产市场紧缩政策频的背景下,拿得到地才是硬道理,花多少钱是次要的,反正可以通过上市、增发等途径圈钱。
  据统计,房地产业是二季度基金增仓力度最大的产业,56家基金公司的323只基金在A股地产股上的投资由475亿元增加到1121亿元,增幅达到136%。
  更多上市房企选择了疯狂增发。今年以来,万科、金地集团、保利地产、上实发展等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频现增发。7月28日,它们成为A股市场上第一个被批准通过公开增发融资超过百亿元的上市房企。
  某财经媒体报道,“为购土地,房地产上市公司纷纷大举融资,截至9月17日的统计,仅增发一项就筹得资金266.33亿元,排名仅次于金融业。不久的未来,已确定增发的房地产股共计21只,合计增发46.57亿股。”
  而另外一项统计说明,今年以来,房地产业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和配股等方式,合计募资接近1300亿元。
  一些公司增发的频率与额度令业界瞠目,接连大规模地增发,全面摊薄万科的每股盈利。有业内人士和股民提出质疑――万科是否会陷入股权融资,摊薄负债率,继续发债,又增加负债率的不断循环中。
  当然,作为上市公司,也不得不考虑到对股东有所交代,而在目前的情景下,增加土地储备是建立投资者关系的重要指标。人们开始在嘀咕,一向坚持小本生意、批评“地王”的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在上市之后,是否会变成另一个“地主”?
  
  “股地拉扯”:地王推高房价与股价
  
  全国的房价与地价“并肩上升”。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在土地拍卖市场上不断高价“收地”、在金融市场上不断增发融资,而高价购入的土地也直接反映在企业的市值上,形成“良性互动”;到了终端市场,高地价“暗示”并推动着现售房价的上涨。上市房产企业便成了大赢家。
  7月24日,长沙,建筑面积为380万平方米的长沙新河三角洲地块拍卖。一个小时内,来自北京的北辰实业和北京城建联合以92亿元价格将该地块拿下,创下国内单个地块的价格之最,高出挂牌底价(46.38亿)45.62亿元。
  
  “楼面地价已达到3500元/平方米,这个价格已经很高了!”长沙长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陈爱武总经理说。
  但是,在地价拉动房价思路影响下,92亿元的“地王”拍卖锤声刚落,临近的“湘江北尚”均价已经从3850元/平方米,上调为4400元/平方米。
  地价活生生地拉动了房价。
  这就是所谓的“地王效应”――由于大企业在行业内拥有较重的话语权,其行为特征对市场定价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高价拿地之后,周边的房价便会迅速上涨,即便有的楼盘没有迅速跟涨,也是捂盘虚售,蓄势待发。
  对于一些手中有大量土地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它们并不惧怕、甚至希望“拍高地价”,这不但塑造了企业的品牌价值,也拉升了手中的存量土地的价格。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拉升了企业的股价、
  第三季度里,保利地产取得了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的8个地块,总价款近100亿元人民币,但保利的股价同期也翻了两倍多。而自去年8月7日起截至今年8月30日,万科股价升幅为792.82%。
  政府通过增加土地供应调控房价的尝试一再遭到资本力量的嘲讽。9月、10月,成都、广州、青岛等地的土地价格一再被上市大企业刷新。地产商们之间争夺上地的战争愈演愈烈。在土地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有“野心”的房地产商都不敢在“拿地”方面松懈。
  任志强曾坦白,自2002年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以来,华远地产仅仅用挂牌的方式取得了一块土地,此后的数年之中,屡战屡败。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自有资本有限,捉襟见肘,无法大展才华。直到2007年2月15日,他成功解壳了幸福实业。
  地,越来越贵。每一个“地王”的出现,对购房者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当然,那些中小开发商也同样面临“地王”打击,正迅速被挤出行业之外。实际上,房地产行业正在迅速洗盘,表现出寡头特征。
  业内最近创造了一个新名词,“股地拉扯”,这“地价赌的是股价会上涨,股价赌的是地价会上涨”,整个周期又建立在对未来房价高企的预期之上。这是地王的心理基础。
  有人认为。在当前的市场氛围下,土地拍卖制度诱发“房价上调”,成为推高房价的“帮凶”之一。也有媒体指出,土地拍卖,可能成为开发商挟“地王”以令房价的重要方式。
  在质疑声中,某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对土地拍卖制度进行修正。比如,广州推出了“限价地”、“双限双竞”、“三限双竞”等土地拍卖形式;上海也推出了“有限区间内价高者优先”措施。
  
  危险如影随形
  
  囤地圈钱之路,一直都布满陷阱。
  2004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地产“狂人”孙宏斌高调宣布要坐上中国开发商的第一把交椅。第二年,顺驰资金链紧绷,经过“裁员、收编、换帅”,依然难以为继。2006年,孙宏斌把顺驰55%的控股权贱卖给他人,而仅仅是为了获得12亿的救命钱。最后, 顺驰惨遭更名之痛。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开发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一直相当高。但2003年起,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调控的重点是紧缩“银根”,国内开发商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现象。
  目前,那些能够上市拿钱的房地产企业没有这方面的苦恼了。然而,大量囤地的房地产商却又有新的焦虑:地价处于高位,手E控制大规模的土地,对日后市场是有主动权,但万一政策变动时,大量的土地同样也会是“致命伤”。
  所以,房地产商一方面是“欢欣鼓舞”拿地。另一方而却满心焦虑,战战兢兢,面临产业利润以及政策变动的双重危险。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指出,目前国内开发商在土地储备上沉淀的资金已高达1.5万亿左右,未来10年房价必须保持15%-18%的增长率才有可能支撑如此价格。光大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赵强则测算说,在楼面地价等于周边房价的情况下,每年30%的房价上涨才能保证三年后10%的盈利水平。
  问题是,未来房价能保持如此增速吗?
  我们能看到的是,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命令金融机构不得对囤积土地、囤积房源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同时提高居民购买第二套商品房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此后,市场开始出现观望情绪,黄金周之后,各地的房地产商开始采取各种暗中打折的方式。即使如此,购房者的热情也从之前的“高昂”转入“冷淡”。一位广东的房地产商接受采访说,“我们也担心房子卖不出去,但房价不能明着降,因为房子是买涨不买跌。”
  对于房地产商来说,政策层面的压力不断袭来。
  从11月1日开始,国土资源部“39号文”正式施行。按照规定,今后,房地产商只有缴清全部土地款,才能拿到土地证,进入后续的开发、销售环节。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借鸡生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房地产商不得不调整规划,放慢拍地的节奏。
  而关于房地产企业股价被高估的讨论,不时传来。
  那么,房地产商们的圈地游戏还能继续么?在政策压境和需求下行的情况下,原来的游戏链条――拿地,上市,为了企业利润和股价大量同地,地价飞涨,房价飞涨――是否从某一环断开?
  一旦房价高企的预期被改变,地产业将会因为透支未来迅速走向冬天,而风险,则会从开发商转移向银行、资本市场以及购房者和股民。
  在目前的喧嚣声中,没有人再提起顺驰,也没有人愿意预测,谁会是下一个顺驰。
  
  处理闲置土地何时动真格?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已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土地,超过合同约定的动工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将征收相当于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满两年未动丁开发的,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未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使用证书。
  但房地产企业一直处于“普遍违法”的状况,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呼声由来已久,一直是“只听雷声不见下雨”。
  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在行动:
  11月23日,北京市国土局撤销了本市8块住宅、商业用地直接上市交易的资格。原因即是拿到规划意见书后开发商久久不对土地进行开发,无法在市场上形成有效供应。这也是今年土地交易市场推出直接入市项目红黄牌制度以来,首批被“红牌”撤销的项目。
  市国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像外界所说的无地开发,而是有地供不出来,这主要是存在着项目用地通过审批后,部分土地一级开发商延迟上市,变相同积土地。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发言人多次重申,对于企图囤积土地的行为,政府部门将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全程监管并切实打击:坚持“应查尽查、应收尽收”的原则,清理和处置闲置土地。
  一些大企业也面临这样的监管。据香港媒体报道,在10月27日,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的i名人员,视察了碧桂园在重庆长寿湖地区储备6300亩土地的情况。
  但相关的规定,在实践中有极大的弹性,当面临真正有实力的房地产商时,还能落到实处么?
  11月11日,一向低调的杨国强出现在中山大学,面对“囤地”的质疑,他说,“我们在香港上市后取得150亿现金,买了些便宜的土地。有媒体说我们囤地多,土地可以开发27年,但他是按照我们以往的发展速度来算的。我们上市后发展的速度很快,明年我们计划开发1000万平方米,近两年要开发2000万平方米。我们也希望尽快地把土地建好,房子卖出去,这也是调整房价的一个办法。”
  按照南方周末的调查,碧桂园在张家界风景区外的罗家岗地块的拿地程序,不仅规避了“招拍挂”的程序,规避了国家从2006年5月30日以来禁止别墅类房地产项目工地和办理的相关政策,而且按照双方的《协议》,这块地全部都不算闲置土地,也就规避了“不能囤地,马上建”的政策。
  有能力大量囤地的开发商,三令五申的中央政策,以及急于发展的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极大影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状况。从罗家岗地块的操作来看,政策之下,总有例外。

相关热词搜索:疯狂 他们为何疯狂 房企为何疯狂拿地 房价为何如此疯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