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探究概念意义并以之为教学起点,可以更好地利用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基础,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本文试以“认识分数”为例,谈谈对此的思考。
  一、基于“份数”的“分数”概念的意义
  “认识分数”教学的基本含义是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其中,认识是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的重要体现与目标;分数是学习对象,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建构出来的新的概念。显然,当研究的目标指向学生时,需要弄清学生在认识分数时需要什么样的基础。笔者以“份数”作为学生认识分数的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学生的世界里,分数是不常出现的,但份数是经常出现的。笔者在施教之前经过调查发现,当下学生对生活中份数的认知首先来自于食物的分配,生活中将一个苹果分为四份,将一个饼分为两份,将一根甘蔗分为数份,都是份数的重要体现。
  显然,对食物的分配可以成为建立份数认识的重要现实背景。而有了现实背景作为支撑,学生在理解份数的时候就不会存在太多的困扰,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到“份数”背后的操作要求——平均分。同时,学生还会基于份数认识,将原先的一个苹果、一个饼、一根甘蔗等具体的事例,抽象成一个数学意义上的“单位1”,而这恰恰是认识分数的另一个关键。
  从以上分析明显地可以发现份数之于分数的认知意义,即基于份数这一熟悉的现实背景,去构建“单位1”、平均分等关键概念,从而完成对分数概念的构建,进而达到认识分数的目标。
  二、基于“份数”概念意义的教学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笔者板书“份数”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在哪里遇到份数这个概念?
  此时学生会回顾自己的生活场景,并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食物的分配上,具体例子如上所述,此不赘述。教师可以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思维由食物分配转向其他事物的分配。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在食物分配的过程中,我们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即将1个(加强语气)对象分成几个小的对象。因此,份数都是相对于原来那1个整体(加强语气)而言的。对于原来的那1个整体对象,我们称之为“单位1”。这里对于“单位1”的教学是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的思路得到的,盡管最后“单位1”的概念是教师提出的,但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缜密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的讲授并不影响学生的建构。
  其次,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随意的分配,都可以得到有意义的份数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讲了一个“狐狸分饼”的故事:一个狐狸与伙伴分一个饼,他分了饼的一半给自己,然后将剩下的一半又分为两半,一半给猴子,一半给兔子。这样的分配公平吗?
  学生会迅速判断出不公平,然后基于“公平分配”的认知,由学生指出狐狸分饼的狡猾之处,并得出怎样分配才公平。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建立分数概念的另一个关键词——平均分。最后,在上述基础上跟学生一起得出分数概念的定义。
  三、探寻学生认识分数的思维过程
  分数概念肯定是由学生自己构建出来的,这个构建过程应当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笔者在研究“认识分数”时,除了关注引导学生认识这一要求外,也对分数定义中的“份”进行了研究。
  实际上结合学生的生活以及通常情况下对分数的理解来看,分数具有“份”“商”“测量”“运算”“比”等多重意义,这些意义当中哪个是最适合学生的?定义中的“份”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唯有“份(数)”是最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
  学生在建构分数概念的过程中,思维自然地从生活中的食物分配出发,其后又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不同的例子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认识到了“单位1”与“平均分”两个关键词的含义。随后。在分数定义的引导之下,完成了从自己的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变的过程。笔者以为,这样的思维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包括分数在内的数学概念的教学,都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经验与认知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
  编辑 薛小琴

相关热词搜索:意义 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