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动手操作,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引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数学价值,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路径: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与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动手操作;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也是新课程的实施者,理应紧跟形式,摒弃陈旧,开拓创新,促使课堂教学不断改革,积极探讨更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使全体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与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培养。
  一、有效开展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堂上恰当地创设游戏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能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时,他是这样教学的:
  1.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圆的概念
  什么是圆?教材中没有下定义。为了增进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也为了学生后续系统地学习几何知识作好准备,开课时,教师创设了桌面游戏:①将目标物放在长方形桌子中间;②用圆片从桌子边弹击目标物;③谁击中的次数多谁就赢。师生交流游戏活动的结果,发现要使游戏公平,圆片到目标物的距离就必须相等;进而引导学生寻找离目标物距离相同的点;之后教师将每个学生寻找的点(通过课件演示)不断叠加,从而直观感知一个由无数个与定点(目标物)等距离的点形成的图形——圆。这一活动设计巧妙,将一个深奥的数学概念展示地惟妙惟肖。
  2.动手操作,进一步形成圆的概念
  圆的概念的形成一定要强调动手画,在以往的动手画圆操作中,教师为了追求画圆的成功率,往往一开始就给学生指定画圆的工具,指导画圆的方法。而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尝试的空间,首先让学生在钉子、绳子、橡皮筋和笔中自行选择工具尝试画圆,在尝试画圆的成功与失败中交流总结;教师再给予正确的示范指导。学生在多次的动手操作中悟出了用固定点、固定长来画圆的方法,知道了固定点就是圆心,固定长就是半径。
  通过一系列地活动,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了圆的概念的形成,在数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地发展。
  二、有效开展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计算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达到知识的内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枯燥的算理。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36+23,教师没有过多的逐步提问和讲解,只提出以下三个问题:①试一试。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②想一想。边动手边想你是怎么算的;③说一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进行交流。
  这样设计,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对于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这个核心问题,教师有意将它转化为学生的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用小棒摆一摆,或者转化为口算:30+20=50,6+3=9,50+9=59,在呈现计算方法时都围绕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整十的和整十的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的思想,即两个数相加,相同数位要对齐。
  像这样,把抽象的数学法则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活动,学生既明白了算理,又提升了抽象思维能力。
  三、有效开展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可见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有效理解知识点,发现数学规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1:算一算,量一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利用手中的工具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是多少度。各组汇报度量和计算的结果后,教师小结:“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和都接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启发学生想出更好的方法来验证。
  活动2:拼一拼,折一折。教师指出:“刚才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在量角的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有没有其他方法,减少量角的次数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后,发现可以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折法,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组成了一个平角。最后,教师请学生拿出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纸片,分别将三个内角折拼在一起,驗证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什么角,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相关热词搜索:素养 动手 核心 提升 数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