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食更“挑话”

发布时间:2018-06-2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在旅行社发起的“1+1”“2+1”亲子活动中,裴培和张子鸣不期而遇,两个同园不同班的大班男孩都是和妈妈一起来参加活动的,两天一晚的活动期间,孩子和家长很快都熟悉起来。
  张子鸣的妈妈觉得,同是男孩同样调皮,但裴培似乎就是比自己家的儿子懂事,特别是吃饭的时候。
  到了晚上聚餐的时候,子鸣妈妈看到裴培什么菜都吃,一点儿不挑食,可自己的儿子却仍然不吃素,还把他碗里的菠菜、茄子都挑在桌上。妈妈忍不住生气了,对儿子说:“你看裴培弟弟,人家还比你小,什么菜都吃得香,你这孩子怎么就不爱吃素菜,告诉你好多遍了,蔬菜里含维生素,不吃会营养不良的。菠菜里含铁、茄子是少有的紫色食物,含很多维生素P……”
  “我不要放P。”张子鸣抗拒地对妈妈说,同桌的孩子哄笑起来。
  这时候,裴培妈妈温和地对张子鸣说:“阿姨发现,这家酒店的上汤菠菜和蒜茸蒸茄子不合你的口味,如果是菠菜拌腐皮或咸鱼茄子煲你可能就会喜欢吃了。”
  “嗯嗯,是的是的,”裴培附和妈妈说:“‘湘粤情’的菠菜卷和‘老街坊’的藕圆都是很好吃的蔬菜,我最喜欢吃了。”
  餐后,张子鸣的妈妈向裴培妈妈请教,怎么才能讓孩子不挑食。
  裴培妈妈告诉她:你看到的是孩子挑食,其实孩子更挑的是“话”。
  解读孩子行为时,切忌贴标签。像“挑食”“不爱吃蔬菜”这类就是贴标签。大人把“标签”贴上后,孩子的行为反而被固化了。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是被家长指出他“挑食”后,才真的开始“挑食”了,而在这之前,他仅仅是觉得某道菜不好吃而已。
  
  将消极情绪/行为最小化。所谓最小化是指:当孩子出现某种消极情绪或消极行为时,家长要将这一情绪或行为圈定在一个最小的范畴里。比如:如果孩子不吃藕,而大人的回应是:这孩子怎么不喜欢吃藕?孩子就由此记住了自己不喜欢吃藕,以后凡是藕都本能地觉得不喜欢吃。而当别人说:“你家孩子不喜欢吃藕”时,家长也应该及时给予澄清:“并不是,他喜欢吃素菜,喜欢吃藕,只是觉得‘同仁居’(特定酒店)周二(特定时间)轮班厨师(特定人物)炒的糖醋藕片(特定作法)不合他口味。”然后对孩子说:“下次我们可以改吃桂花糯米藕,或者到‘清香园’吃炒藕片,或者喝排骨炖藕汤……”这种说法给孩子的印象便是:自己是喜欢吃藕的,仅仅是今天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炒藕片不喜欢吃而已。
  “最大化”肯定积极情绪/行为。所谓最大化是指:当孩子表现出某种积极情绪或积极行为时,家长应及时加以肯定,并将这一情绪或行为赋予最大范畴的定义。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习惯把孩子的消极表现最大化,积极表现却最小化。比如:当你夸奖某个满头大汗在拍球的孩子:“哟,你家孩子很爱运动么?!”往往这时家长就会自谦:“哪里呀,他就只爱拍个皮球而已,平时让他多走几步路都懒得走,游泳也不肯学,跆拳道也不肯学……”而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在别人夸孩子球拍得好时,家长自豪地说:“是的,咱家孩子爱运动!”然后对孩子说:“哪天你高兴了,爸再带你游泳去!”

相关热词搜索:挑食 孩子 挑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