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模式再辩

发布时间:2018-06-2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17年末,红透半边天的共享单车再次受到人们的质疑,平台跑路押金难退、停放混乱影响交通、维护不善僵尸车遍地……一系列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2018年1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关于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因无偿付能力不能及时退还押金的消费投诉位居去年消费者投诉热点首位。
  据报道,2017年三季度以来,全国各地消协组织有关共享单车的投诉骤增,被投诉方主要是酷骑单车、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最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小蓝单车平台毫无征兆的退出。小蓝单车自创办以来屡受消费者好评,其骑行舒适度一直以来被人广为称赞。彼时小蓝单车被称为排在摩拜单车和ofo单车的第三大共享单车平台。其突然宣布因资金链断裂停止运营,使得大量的消费者押金无法退还,一时间引起大量消费者怨声载道。虽然今年初滴滴出行宣布小蓝单车的押金可以等价兑换成滴滴平台的单车券和打车券,但是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甚至有“共享经济已死”的声音频频发出。

产能过剩还是保有量过剩


  有学者指出,共享单车并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不能因为共享单车的一时失利就全盘否定共享经济。美国公共租车的鼻祖罗宾·蔡斯总结自己从事共享经济的经验,把共享经济归结为三要素,即开放产能过剩、创建共享平台以及实现人人参与。共享单车虽然实现了后两个要素——创建共享平台和实现人人参与,但是开放产能过剩这一要素并没有任何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开放产能过剩中的这个产能过剩并不是国内一般意义上的产能过剩。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世清曾对产能过剩如此表述:产能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产能过剩是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的能力。所以產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即使产品不过剩的情况下,产能也有可能过剩。
反观各类共享单车,并不是已经处在使用的状态,而是由共享单车运营商从自行车生产商购得的全新的自行车

  而共享经济的三要素之首的原本含义更贴近于产品过剩,更确切地说是更贴近于保有量过剩,即已经处在使用状态的产品过剩。而反观各类共享单车,并不是已经处在使用的状态,而是由共享单车运营商从自行车生产商购得的全新的自行车。
  根据工信部2017年6月8日公布的“2017年1-4月自行车制造行业运行情况”,两轮脚踏自行车累计完成产量1979.5万辆,累计同比增长23.5%;其中4月份当月完成产量639.2万辆,同比增长38.4%。网信盾互联网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梁长玉认为,共享单车运营商集体发力,给自行车制造商提供了庞大订单。虽然近期没有最新数据披露,但根据腾讯科技的报道,摩拜单车、ofo两家巨头在2017年投放总量接近2000万辆(2017年3月预测),产能则可以达到3000万辆(2017年3月预测)。这一数据虽然有一定预测性误差,但至少千万级的数量级是会有的。
  另一方面,根据共享单车停放现状,基本所有的停放地点都处在露天状态。一般家庭自有单车都停放在可以遮风挡雨的停车棚里,加之由于不是自己的资产,共享单车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珍惜和爱护,甚至频频出现扔车入河、肆意拆毁共享单车的现象发生。由此可推知共享单车的使用寿命肯定远远低于家庭自有单车使用寿命。基于此现状和出于对消费者安全考虑,2017年9月19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共享单车新政配套文件,明确了共享自行车一般投放使用3年应更新或报废。而在此之前,上海也发布类似规定,明确3年报废。
  共享单车的大量生产和快速报废迭代或许使得共享单车的使用价值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从这一方面看,共享单车不但没有实现共享经济增加产品使用率、节能减排的效果甚至反而是在加速资源的浪费。

目前的刚需或是伪刚需


  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初曾被消费者和媒体大肆赞扬,在使用方便程度看共享单车确实为最后一公里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市政设置的分时租赁单车囿于申请流程的不便捷和固定地点取用停放限制了消费者使用欲望;地铁口的黑摩的在合法性、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很大弊端;自用自行车路边长时间停放又有被盗风险,使日常出行者对于自行购买自行车望而却步。
共享单车的大量生产和快速报废迭代使得共享单车的使用价值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关于共享单车是否为一个能赚钱的买卖,ofo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ofo商业模式非常清晰。一辆自行车200块钱,在校园里每骑一次5角钱,每天能骑10次,就收了5元钱,200元钱成本可能40天就赚回来了。”
  而理论和实际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7年12月共享单车App的运营报告,ofo小黄车和摩拜的日均使用频次分别为1.63次和1.49次。当然,这是冬天的数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7月共享单车的日均使用频次为3.125次。直至现在,尚未有一家单车企业宣布盈利,也就是说,这种考虑租金回本的商业模型还从未被得到验证。而这些都是在共享单车实行各种优惠促销活动的情况下得出的数据,也就是说,或者在优惠活动过后这一数据或会更低。
  共享单车的出现似乎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难题,表面上也得到了忠实的拥趸。但是经过《中国民商》记者街头随机访问,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表示如果共享单车平台不再推行各种优惠活动,而是按照原价格进行分时租赁时会考虑停止使用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中低等收入人群,对于出行成本的考虑相对敏感。基于当前共享单车使用费用考虑,基本均为1元每小时,被滴滴出行收入囊中的小蓝单车也从之前的0.5元每小时上升为1元每小时,按照工作日上下班两次使用频率,每年工作日为365天减去52个双休(104天)减去11天的法定假日,即365-104-11=250天,每年使用共享单车费用为1元×2次×250天=500元。一年使用共享单车的费用完全可覆盖1-2辆自行车成本。对于对自行车使用真正刚需人群来说,买一辆自行车或许是更为划算的出行方式。

相关热词搜索:单车 模式 共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