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章村:坚守乡村文脉延续的高地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80年前,乡贤捐地办学堂,培养出上百个大学生
  现在,一位80后投入3000万元打造文化“聚贤庄”
  浙江临海大路章村有一座其貌不扬的小山,因其形似古时候的笔架,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笔架山”。
  春寒的二月,站在笔架山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片原野,有火车呼啸而过。铺地的铁轨,仿佛时空交错。
  80年时代变迁,两代乡贤在这个村庄书写着不同的人生故事,相同的是理想和信心,是对中国农耕文明的自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早在1938年,两位章氏乡贤捐出了家中最好的60亩地,在山坡上建起一座新式学堂,从此,培养了一代代学人。
  现在,这个人口1100多人的村庄,全村三分之一以上都是有正式工作的知识分子,有近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师职业。
  “我算不上乡贤”,章海威摇摇手这样对我说,“只能算是热爱中国乡土文化的人”。
  他穿着一双黑布鞋,黑色的羽绒服,简单朴素。
  1983年,章海威出生在临海大路章村。和中国的许多村庄相比,这里的特别在于——文教兴盛。
  9年前,乡村振兴的大潮还未来临,乡贤的力量支撑着章海威,开始了孤独而漫长的文化传承之路。
  现代乡村的振兴,或许可以从这个村庄得到一些启示。

一个乡村的乡贤办学史


  对这个笔架山,章海威是熟悉的。他小时候,就在这里读书,雖然成绩并不好,但那时,一颗种子已经播下。
  近一个世纪前,章氏先贤们捐地办学的佳话,章海威从小听到大。
  1938年,一个名叫章可久的乡贤,作为村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他辞去官职,回村里办学。
  那时,章可久三兄弟有祖田180亩,大哥分去60亩地后,他和兄弟章可均将其中最好的60亩田地作为地基,以私人之力,建立了一所正规的新式小学,名为“振民小学”,后改名为“岗岭小学”。
  学校分为日学和夜学,有十几个教师任职,学生1000多人。
  而章可久的回乡办学,同样是受了乡贤的感召。在此之前,一名教书先生在村庄的庙里开办学堂,培养了他们第一代大学生。
  村民回忆,当时的“岗岭小学”很大很漂亮,有钟楼、大操场、大礼堂、教学区和住宿区,教室又大又明亮。
  家庭条件稍好的孩子读日学,穷人家的孩子,白天帮父母干活,晚上自己提一盏煤油灯来上夜学,学习氛围特别浓厚。学校的学费全免,只收取住宿生一些基本费用。
  十几位老师的工资全靠章可久兄弟剩下的60亩土地的租金来维持,是实实在在的慈善事业。开学时,除了村里的孩子外,周边20多个村的孩子都会过来读书。
  因此,这个小乡村的文化普及率非常高,孩子们接受的是正规的新式教育,上一辈的辉煌也靠“岗岭小学”得以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村里就出了20多个乡长、区长,很多律师、法官、医生、教师……他们用知识报效国家。
  村民章逊华的家庭就是例子。他们五兄弟中,大哥考上清华大学;二哥大学毕业后,曾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三哥军校毕业后任某空军部队的军官;最小的弟弟也是浙大高材生。
  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这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里,在中国的一个乡村,无疑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一个80后的农耕理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十多年前,这所学校被合并到了镇里。山坡上,人去楼空。一时间,寂寥得似乎已被世人遗忘。
  但民国时留下的教学楼还在,乡贤的力量还在,气息不灭,依然影响着一代代后人。
  9年前,当章海威再次登上这个山坡,看到空荡荡的学堂时,萌生了一个愿望——修复当年的学堂,并在新的时代赋予它新的内涵。
  此时的章海威,人生经历了很多波折,成长为一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他说,以前不是上万的衣服不要穿的,现在穿什么都一样。浮躁过后的人生,更多的是沉淀。
  在这些年里,他去乡野山村行走,收藏一切和乡土文明相关的老物件,比如一个石雕,一块木板,甚至是一座老房子。
  因为,他看到,这些东西消亡得太快了,如果不收藏下来,以后怕是看不到了。有人来收购,他舍不得卖,在他看来,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他把他的庄园,取名为于至楼。这个名字,是延续了章氏先贤办的学堂里一个楼名,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我知道有无数次的坎坷,但是我有足够的自信。”他这样说。9年来,他默默无闻,像愚公移山一样,重建一砖一瓦,低调地在这个小山坡上营造一个理想的高地。
  这已经花费了他3000万元,这个庄园里,到处能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一座厅堂,他听说有人要拆了,就赶过去整座买来,再花了半年时间组建而成。
  有多家媒体要采访他,他都谢绝了。“只有不甘寂寞,才能全力以赴。”
  在很多人看来,他有些“傻”。他对笔者说,他没想过赚钱,只想不让祖先的这份文化遗产消失。
  很少有人懂他。在他的身上,人们仿佛看到了前贤章可久、章可均兄弟的影子。
  “我当不起这个‘贤’字”,他笑笑说。

一个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9年过去了,如今,一座城堡样的古建筑群,耸立在笔架山上。
  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有的要来办国学班,有的说想合作办培训,更多的人以为,这是一家复古的民宿。

相关热词搜索:大路 文脉 高地 坚守 乡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