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评话文本语言的流变与转型

发布时间:2018-06-2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文章主要从词性方面出发,对评话选段文本中的江淮方言词分类分析,将其分为名词类方言词、动词类方言词、形容词类方言词以及副词类方言词等,并从其意义本身出发对方言词进行探讨,挖掘出其特殊性加以论证。通过联系其他作品寻求时代性和共通性,以利于缓解对古代作品赏析时所产生的语言障碍,促进古今方言词汇的辨析。
  关键词:江淮方言;个性化;辨析
  中国古代名著的语言习惯常常能够反映出作者对于某一方言的熟悉程度,而这些方言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作品个性化特征的形成。扬州评话在选择篇目的过程中,对作品语言的要求独特,相比以文言为基础的作品而言,方言为基础的白话文更受推崇,尤其是语言流畅明快,表现力很强的明清小说在以评话方式改编之后更为广泛流传。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作品中涵盖的江淮地区的日常用语,这在人物对话中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评话选段中明清小说篇目中具有很强地域特殊性的江淮方言典型进行分类分析,从其意义本身出发对方言词进行探讨,挖掘出其特殊性加以分析,联系其他作品找出其共通性,以利于缓解对古代作品赏析时所产生的语言障碍,促进现代语境下评话语言的流变与转型。
  一、方言词汇名称类
  (一)孤拐
  在扬州评话选段《西游记》篇目中,孤拐经常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例如第十五回:“行者道:‘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第二回:“原来那猴子孤拐面,凹脸尖嘴。”以及第二十回中的“拐子脸”和第三十六回中的“孤拐脸”,都是方言词“孤拐”义衍化而来。
  孤拐,亦称“孤踝”“脚孤拐”,是指脚腕两旁突起的部分。根据其形态也形容就像脚孤拐那样凸出、下尖的形状,在上述所举的《西游记》篇目的例子中都是表示脸部突出的部分,即常说的“尖嘴猴腮”。这一方言词在明清小说中经常出现,在不同的语言对话中,又有着不同的方言含义。根据分类,大致有三类含义:一是表示脚孤拐这一部位或者以孤拐指代脚。比如扬州评话选段《三宝太监西洋记》篇目中:“听事官道:‘快走,走迟了些,连你孤拐打折你的。’尊者道:‘嗳也!饭到不曾化得吃,却又送了一双孤拐么?’”这里的一双孤拐就是指两只脚。二是衍申表示脸部突出的部分。比如《红楼梦》中对秦显家的女人形容时这样描述:“高高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净爽利的。”这里指的就是颧骨,因其与踝骨一样有突出的特点。三是指刑罚,古代有夹脚踝或是打脚踝的刑罚,在作品中常用孤拐指代刑罚。比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在《喻世明言》中道聪骂张胜时说道:“体面不存,直入内室,是何道理?男子汉在家时,瞧见了,好歹一百孤拐奉承你。还不快走!”这里都是指刑罚。以上三种含义都是从“孤拐”本义出发得来,在江淮方言中仍然存在这一方言词,保留着“脚踝”这一本义。在明清小说《孽海花》中有“孤拐”出现的这一句含义特殊,在这里特别提出:“彩云道:‘说的是,我正为难哩!我是个孤拐儿,自己又没有见识,心口自商量,谁给我出主意呢?’”这里是将“孤拐”分裂为“孤”“拐”,并且更突出了“孤”的本义,最早指幼年丧父,《说文·子部》:“孤,无父也”。这里是将“孤”已扩大,将“拐”义缩小,促使了新义的产生。
  (二)锅脐灰
  在《西游记》第六十九回中出现“锅脐灰”一词:“贤弟莫讲,你拿这个盏儿,将锅脐灰刮半盏过来。”在这里表示的是锅底中间部分的灰,之后行者解释道:“锅灰名为百草霜,能调百病”,并用其混用白龙马的尿制作乌金丹。虽然这一行为带有戏剧性,但在江淮方言中确实称其为锅脐灰,民间也有用它与香油调和敷在疮上以消炎的说法。“脐”是指肚脐,处于腹部中间部分,胎儿连接母体的关键部位。因此是指锅底灰。
  在《金瓶梅》中也出现“锅脐灰”一词:“玉楼道:‘只怕还有些余血未尽,筛酒吃些锅脐灰儿就好了。’”这是在玉楼对待吴月娘小产之后身体还未复原的建议,指的也是锅底中间的灰。
  在评话中若是说成“锅底灰”,过于正式,反而没有“锅脐灰”来的地道而通俗,因此评话在选择语言时是对于江淮地区的语言进行了限制,这也就导致了后期扬州评话并未在全国广泛流传。现代语境下则需要文本作品的推广以及配合文本作品的解释进行推广,这才能够达到保存与宣传并行的效果。
  二、方言词汇动作类
  (一)告诵
  “告诵”一词在《西游记》中出现了八次,都是对话中所用的口语词。比如第二十三回中行者对三藏说道:“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以及第三十一回行者对八戒说道:“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你趁早儿告诵我,免打!”大多都是师徒四人的对话中出现。
  告诵,表示告诉之义。其用法是在其之后常接宾语,第一种是“告诵+人”,比如“我若把功曹的言語实实告诵师父”;第二种是“告诵+人+说……”,如“怎么告诵人说这瓶装了人,一时三刻,化为脓血?”这都是出现在《西游记》中。另外,还有一种用法,告诵之后不接宾语,主要出现在《小八义》中,比如:“这是从前真情话未有虚言假告诵,尉迟一听……”,“一一从头说实话不可虚言假告诵,小姐闻听不言语低头暗暗打调停”,“若不然杀个根芽不留,这是小老儿实话告诵,果真能除此害,救得小女,刻骨难忘。”几乎成为了固定句式:“不可虚言假告诵”,“未有虚言假告诵”。这样的句式则在评话中受到热捧。
  (二)张
  “张”在书面语中有表示展开的动词义,也有表示书页的量词,但在江淮方言口语中表示的是张望,看的意思,《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中:那呆子跳得起来,两边乱张。行者道:“你张甚么?”以及第三十四回:“那老魔扳着葫芦口,张了一张,见是个半截身子动耽,他也不认真假”。
  比如在成语“东张西望”中,“张”、“望”表示同义,在评话中还保存着“张”的单独用法,也有直接表示为“望”、“看”,这也是现代语境下评话选词的转型。

相关热词搜索:评话 流变 语境 转型 文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