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重新评估的英国文学史

发布时间:2018-06-2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 要】 16世纪末至17世纪,席卷欧洲大陆的巴罗克文化对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表现了鲜明的巴罗克特征。《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系统梳理了16、17世纪英国文学与巴罗克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总体论、作家论和影响论三个方面探究了英国巴罗克文学的表现形态和对现代作家的影响,对研究英国巴罗克文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16、17世纪;英国巴罗克文学;巴罗克文化;重新评估
  【作者单位】郗杨,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6.026
  巴罗克文化以视觉艺术著称,16世纪末至17世纪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盛行,涌现了一批以贝尔尼尼、波尔特和伦勃朗等为代表的杰出巴罗克艺术大师,他们打破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以大胆的想象和激情在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国家的许多诗人和作家不再恪守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采用张扬的个性、夸张的风格、多变的叙事和自由的创作等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在19世纪之前的艺术批评中,“巴罗克”常常与“变形”“荒诞”和“怪异”等术语联系在一起,直到瑞士艺术史学家海因希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对巴罗克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估之后,“巴罗克”才以合法身份进入欧洲艺术殿堂。19世纪20年代,巴罗克视觉艺术和音乐艺术在德国掀起一阵研究热潮,巴罗克艺术也顺势在美国得以广泛传播,然而巴罗克文学依然没有受到关注。直到当代颇有影响力的美国文学理论家雷内·韦勒克改变了这一状况,他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撰文讨论欧美学界对巴罗克文学研究的是是非非,巴罗克文学也借此名声大噪,获得西方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了研究欧洲巴罗克文学的小高潮。
  与国外相对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内对巴罗克文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大陆学者张世华在20世纪80年代对巴罗克文化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他指出,17世纪意大利诗人马里诺的诗歌及散文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巴罗克文化特征。这一时期,“巴罗克文学”作为术语首次出现在国内。我国杰出的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学者、西方文学翻译家杨周翰教授(1987)指出巴罗克概念用于17世纪欧洲文学研究的可能性,认为巴罗克文学不仅涉及艺术风格,还与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哲学和修辞文化等相关。此后,国内学者叶廷芳也撰文指出国内对巴罗克研究的缺陷与不足。20世纪90年代末期,李赋宁主编的三卷本《欧洲文学史》中提到“巴罗克”,这是“巴罗克” 第一次出现在由大陆学者编纂的欧洲文学史著作中。巴罗克文学是17世纪欧洲重要的文学现象,尽管李赋宁教授在讨论17世纪英国文学时指出,英国诗人克拉肖的作品代表了英国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然而国内学者编著的英国文学史似乎对此并不认可,避而不谈巴罗克文学,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伊丽莎白时期文学”和“王政复辟文学”等常常成为16、17世纪英国文学的代名词或者标签。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出版之前,国内尚且没有一部专门研究16、17世纪英国巴罗克文学的著作。
  《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是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立辉撰写的以英国巴罗克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为该书作序。该书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十六、十七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的资助。刘立辉教授在详细考察巴罗克文化和国内外巴罗克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16、17世紀英国文学与巴罗克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从视觉艺术、时间主题和身体叙述等方面揭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鲜明的巴罗克特征,深入挖掘英国作家多恩、弥尔顿和马维尔等代表作中的巴罗克元素,最后概括总结了 文学对现代作家狄金森和艾略特等产生的重要影响。该书对研究英国巴罗克文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类型学意义。

一、体现了作者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


  一方面,该书是一部典型的学术专著。在严肃的学者眼中,著书立说常常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作,就像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一样,既要细致入微,又要宏阔之至。《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是刘立辉教授在2007年获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础上完成的鸿篇巨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并去英国剑桥大学访学(2015),获得了与国际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拥有了更加宽阔的研究视野,这些对著作的编纂和完成都大有裨益。该书还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作为总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学术论丛”的系列成果之一。此套丛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强,覆盖语言学、翻译、外语教学和外国文学等学科领域,有十分浓厚的学术气息。这套丛书包括文旭的《语言的认知基础》、段芸的《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杨涛的《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罗益民的《天鹅最美一支歌:莎士比亚其人其剧其诗》、胡蕾的《公共领域视野里的社会批评——菲利普·罗斯小说研究》和肖开容的《认知视角的中国古诗英译研究》等20余部专著。
  另一方面,该书是作者前期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一部著作的出版凝结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刘立辉教授2007年在论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考察和研究英国巴罗克文学,并顺利获得立项,此后便展开了对16、17世纪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研究工作。2008—2016年间,他在外语类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与巴罗克文学相关的研究论文超过14篇,而其中多篇论文经过修改、加工演变成为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17世纪英国诗歌的巴洛克视觉化特征》(《外国文学评论》,2012)成为第二章主要内容;《英国巴罗克时期诗歌的时间内在化构建》(《外国文学》,2014)是第三章的内容;《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褶子与早期现代性焦虑》(《外国文学评论》,2015)演变为第五章的主要内容等。

相关热词搜索:英国 文学史 评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