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

发布时间:2018-06-2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50 年代初,蒋介石曾沉重地说“《大众哲学》害死人!”并大骂陈立夫等人 :共产党能写出《大众哲学》,你们身为国民党怎么就写不出来?巧合的是,伟人毛泽东当年不仅自己多次研读《大众哲学》,还专门给在苏联的毛岸英寄去,嘱咐他认真学习此书。这本“把哲学还给民众”的奇书,在 1936 年刚刚出版时,就造成一时纸贵,不到 5 个月就连续出了 4 版,10 多年中创下了连续出 32 版的奇迹。成为广大青年认识世界的一盏明灯,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概因该书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左右了民心、引领了时代、改变了政局。堪称 “一卷书雄百万兵”,而它的作者就是年仅 24 岁的艾思奇。
  在中国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法避开艾思奇这座高峰的。可是,现如今却少被人提起,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恰恰是任仲然先生所深觉惋惜和格外看重的。因缘际会,他在云南工作期间,工作之余孜孜以求,专注于这段党史发掘,进行了艰苦的艾思奇哲学探求。几年下来,就有了这本《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的厚重之作。
  在中国革命史上,艾思奇极具传奇经历。作者对那些历史的细节信手拈来,使该书信息量很大,历史纵深感很强。接地气的朴实文风发幽探微,把哲学探究尽量还原表述出来,故事性很强。全书的架构很有意思,是以艾思奇的成长为顺序,从大器早成的时代先锋立论,到论战、批评反动哲学中检验自我、走向成熟 ;再从更上层楼,到延安推动历史进程,到提炼其哲学的实践论、辩证法等成就,直至抵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系统,完成了对艾思奇哲学人生轨迹的完整摹写。这种架构跳出了人物传记的圈子,让问题探讨发散开来,更富有理论的逻辑张力,也使艰涩的思想饱含极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当然,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还在于内容本身,击中了当下时代那根“思想创新的琴弦”,让哲学主题既能有的放矢,又能延展升华,展现出了强大的现实价值和思想力量。通读全书,有这么几个特点让我深刻印象。
  大众化,是哲学富有生命力的根源。走近大众,哲学才会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哲学,大家也都习惯了它的晦涩、深奥,让人望而却步,一般人轻易不去碰触。但是,与这种精英哲学话语相对的方向,是让哲学回归生活,以大众的话语论述哲学本质,这正是艾思奇毕生的追求。
  艾思奇的哲学阐释,具有典型的平民情结和平实风格。艾思奇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群众掌握的东西,使他们有了认识现实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他们就会所向无敌。因此,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是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进而对每个个体的“为人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书中所述 :列宁曾写出一个简单的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 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这在《哲学与生活》一书中,有更为深刻地展示。
  在那个民族危难的旧时代,知识阶层众声喧嚣,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而艾思奇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阐释,让他的“新哲学”成为一股清流,直入百姓心脾。千百万的群众觉悟并被动员起来,团结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周围,才会凝聚成磅礴之力,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事业取得成功。这,就是艾思奇带来的哲学的力量,也是他坚定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
  经过上述研究论述,作者得出结论 :走近大众,哲学才会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艾思奇的大眾哲学,解决了几千年都没有解决好的难题,为哲学被人民大众所掌握开辟了一条新路。”
  生活气息浓厚,平实大众化的文风,正是这该书的显著特点。哲学需要到群众中去,又要“从群众中来”。该书作者作为艾思奇的“追星族”,深刻领悟了这一精髓。任仲然先生在早年读书时,赶上上山下乡运动被中断了学业,成为一名煤矿工人。这种平民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这本《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首先来源于生活,是一个知识分子学哲学、用哲学的人生感悟,其次才是一本哲学学术探讨著作,以艾思奇的哲学足迹表达思索,延展自己的信仰追求。完成了向哲人艾思奇学习大众哲学,并与哲人展开哲学跨时代的交流和对话。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是问题意识较强。全书始终在探讨艾思奇的成长轨迹、著述脉络,探求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内在原因。同时,另一条隐含的主线也很清晰,就是以艾思奇先生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探索革命的首创精神,是怎样炼成的。作者以哲学视角沉淀出这样一个朴素的结论——一个国家或民族,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分明是前人们用巨量的挫折和牺牲堆积出来的民族血路。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前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可能是该书的写作初心和精神内核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是当下中国道路的源头活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光有马克思主义救不了中国,必须要与中国实际紧密、科学地结合。
  党成立前,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做了大量的理论引进和传播工作。艾思奇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成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高品质的大众化,让哲学变成人人都能懂、都可传递的思想圣火 ;让马克思主义这个人民的哲学学说,第一次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的哲学。为中国革命进行了思想准备,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38 年 4 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首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命题,从那开始,艾思奇就专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工作。在延安时期,随着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情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艾思奇推进中国化和现实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正如该书所指出的 :艾思奇奔向延安后,开启了其哲学研究的新阶段,开始自觉推动中国历史进程,并从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向中国化转变。
  1917 年十月革命,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伴随着这个百年进程考察党发展过程的本质,我们会发现,这一百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中国化的一个过程。这个中国化过程,推动了中国从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实实在在“换了人间”。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化 探寻 马克思主义 源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