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爱情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文学与爱情篇一:爱情与古典文学的相互作用

古典文学发展与爱情的相互作用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高一14班 宋辉

指导老师 屈海生

数千年前,华夏文明将自己扎根于黄土之中,汲取养分。使自己从一棵小榕树成长为一片榕树林,而古典文学无疑是其中衍生出的最为茁壮的分支。这一衍生出的幼苗经过时间洗礼,显现出较母体更为强大的生命力,逐渐自成一派,并开始分生出自己的枝杈。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爱情文学当是其中最为秀美的部分。

爱情作为写作素材参与古典文学作品的构成自然是水到渠成。可由物理学知识可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爱情既然作为必要元素构成古典文学作品,那么古典文学作品对爱情有何作用?

中国历史上以诗歌散文为文学正宗。古代散文以时代划分种类,有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等。散文内容广泛,而对爱情所涉及的并不多。能体现爱情与古代文学之间关系的,当诗歌莫属。

由于条件所限,《诗经》是目前我们研究古代爱情文学较早的文献资料。在我看来《诗经》和《论语》是四书五经中较能让人感到亲近的书了。在《诗经》的三百篇经典诗歌中,爱情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主题。《蒹葭》、《关雎》等能为人熟知的《诗经》中的名篇段落多与爱情有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早已成为青年男女互表心迹的常用的词句了。与此相较,除《采薇》等少数简单易懂的

诗歌外,《诗经》最为普通人所用的应是信誓旦旦一类的成语了吧。试想一下如果像电影剪辑一样把《诗经》中关于爱情的部分悉数删除,那(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文学与爱情)么《诗经》恐怕得从《诗三百》改叫《诗二百》了。除此之外,删去爱情诗歌的《诗经》大概会变得像《易经》一样让人不愿阅读,更遑论传唱吟诵了。爱情诗歌在《诗经》中的存在推进了《诗经》的传播与发展。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让我们看到了在春秋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发生的、最初的、最令人心向往之的爱情故事。《蒹葭》、《关雎》甚至于《氓》之中所体现的不止是主人翁的爱情故事,还有那经过不断遏制的情感。这种感情不经修饰的平白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共鸣。而之所以有这一效果,这与《诗经》的本质密不可分。《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多出自十五国风及小雅之中,是口口相传的民歌和知识分子的创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行歌曲和学院诗歌。听音乐时常常会被音乐所感动,读诗时常常被诗所触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情窦初开的男女会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作为自己的爱情宣言。《诗经》不仅用赋、比、兴的手法来美化诗文,而且运用歌曲的节奏来美化音律,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经》中的美好的爱情故事有很多,我最爱的莫过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在秦朝破坏文化典籍后,汉朝君主大力推动了文化建设。乐府的建立和孝廉制度的实行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的力量,这无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汉族居民思想逐渐开放,与此同时青年男女的爱情观也被渗入了胡人开放的思想。这种变化如果想在史书中找到明确答案,难度应该和登珠峰不相上下。可在翻阅《汉乐府》之后,这种变化就体现的十分明显了。还记得琼瑶笔下才貌双全、温婉娴静的夏紫薇吗?记得她对尔康的誓言吗?“山无棱,天地会,乃敢与君绝。”从柔弱的女子口中说出如此气势磅礴的一句,这给人怎样的震撼只有读者自己知道。很多青年人把这一句当作自己对恋人的承诺,殊不知这一句来自《汉乐府》中这句话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是这样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首表白爱情忠贞的誓词。作者以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一种不可能的离散。感情挚烈、坦率,风格质朴而又泼辣。格外强烈表爱的誓词,致使千载之下,这位姑娘的神情声口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

对比《诗经》中的《蒹葭》与《关雎》,《上邪》已不受严格的格式控制。这看似只是格式上的突破,却未看到在宗法制控制下的汉朝,这种文化变革与五四风雷后的新文化运动相媲美了。这更是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于爱情,《蒹葭》的远远观望而不敢靠近已不是思想的主潮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去追求幸福。具体表现就是在汉代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件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

这个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文学色彩,像是一个文学作品虚构出来般。因为在故事中除了爱情,文学气息太浓厚了。

一别之后 两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相思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 郎啊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只是封欲唤回丈夫心意的家书就让人如此动容,可见卓文君的才情丝毫不亚于官拜中郎将、以妙笔生花见长的丈夫司马相如。卓文君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坚贞不移使司马相如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与之相比黯淡无光,可这却造就了卓文君千古奇女子的盛名。

西汉覆灭,社会陷入动荡。文学作品创作暂时陷入低谷,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的爱情故事也渐渐以悲剧为主,《孔雀东南飞》便是其中的代表。

隋唐以来,经济繁荣、科举制发展,社会的文化事业又体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之态,其中以唐诗、宋词、元曲成就最高,素材内容也各有特点。而爱情是其中不变的素材之一。与秦汉相较,唐宋元三朝的诗歌当中爱情故事的种类、数量都大幅提升。我们可以看到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相遇时的羞涩;能听到杨玉环和李隆基七月七日长生殿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起誓;能感受到苏子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对亡妻的悼念;能看到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弱不禁风。

中国历史上以诗歌散文为文学正宗,认为小说是“史之余”,是纪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因此不大重视。即使如此,仍有大量的小说流传下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典型体现在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拟话本等体裁形式上。各种作品中,爱情小说占很大的一部分,感觉唯美动人,令人久久不能释怀。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唐传奇《莺莺传》《霍小玉传》;明清拟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香玉》等。

文学与爱情篇二:文学史上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

文学史上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描写

(10计机 陈佳浩,曹阳,江满华,王海)

(一)男女相恋。

恋爱首先是男女双方从心底发出的对对方的悦慕,文学史上有很多表现了男女间相恋、相思的诗歌。如《周南·关睢》,写男子对女子的爱幕之情,诗歌通过描写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男女两情相悦,幽期密约,也是诗歌在爱情表现的一个方面。如《邶风·静女》,诗中写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其姝”的“静女”, 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恋爱并不仅仅是相会的快乐和相亲相爱的幸福,还有相恋过程中有矛盾、烦恼和惆怅。如《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首诗中的男主人公深情在恋着一位女子,但是却难以如愿,也找不到追求的办法。但诗人的一往情深却难以动摇,她甚至愿意做她的一个仆人,等那女子结婚之时去给她喂马。江汉浩渺迷茫的水色,和男子无限缠绵有情思,有机地融在一起,使这首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风韵。

但恋爱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反对子女恋爱给青年男女带来了不少痛苦。《齐风?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说明诗经时代男女的恋爱虽然比较自由,但好要受到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影响。在明清民歌中,有的女子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胆追求自己热恋的情郎,遭到母亲的毒打,她坚强不屈地表白:“乞娘打子满身青,寄信教郎莫吃惊;我是银匠铺首饰由渠打,只打得我身时弗打得我心!”(《山歌·打要》)

(二)男女婚嫁

结婚是人生大事,古代诗歌曾对新婚场景进行描写,并表达出祝贺和礼赞。如,《召南?鹊巢》写贵族女子的出嫁,场面同样盛大,“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子之于归,百辆御之。”另外还有一个典型的诗篇是《卫风?硕人》,写婚嫁女子的显赫地位、豪盛装束、高傲气度、宏大场面及至女子本人的绝伦美丽。

婚姻虽然是美好的,但不完全是幸福和快乐。对于女子来说,更是如此。“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想到从此远离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出嫁的女子自然有难以割舍的亲情。如《邶

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从诗意看,这是卫君送妹远嫁南国的诗,诗以燕燕于飞起兴,含有兄妹之情留恋不舍之意,而远送于野,伫足远望,挥泪告别,真情无限。

婚后夫妻间的幸福生活是各位新人的渴求,像《郑风?女曰鸡鸣》中描写的,妻子天亮时催丈夫早起,丈夫回来后妻子对他进行奖赏,丈夫对妻子有赠答。全诗用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如此幸福,还有婚姻不幸嫁错郎君的情况。如《鄘风?柏舟》。诗中的女主人公更是受到严重的虐待,初嫁时丈夫曾经对她很好,可是不久就变了态度,“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逝不相好”、“德音无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只好向日月哭诉,希望日月能够体察人间的不平,“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她甚至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养她到老而让她出嫁。“父兮母兮,畜我不卒”。因为她受的苦实在太多了,已以无法尽述,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最终无奈的结局的女子被休,《诗经》里的两篇弃妇诗《邺风·谷风》和《卫风·氓》很清楚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三)中国婚姻制度发展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而婚姻制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从西周开始,随着各种礼仪的制定和逐步完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渐渐纳入礼仪的规范,婚姻嫁娶当然也不例外。

东周以前,实行群婚制,野合婚,对偶婚。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和奴隶制的出现便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而唐代的婚姻则相对开放,例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记载了李白的婚姻情况:“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宗)。”

(四)古代婚姻爱情的一些特点:

1、直言:

如《捉搦歌》其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出语直截了当,十分豪爽坦率。确实如梁启超论北朝民歌时所说:他们“心直口快,有一句说一句。他们的情感是没有遮拦的,你说好也罢,说坏也罢,总是把真面孔搬出来。”

2、父母之命、门第观念的影响,尤其唐代。

在古代,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男女贵贱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十分明显而深刻,婚姻等大事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更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家庭中只剩下伦理孝悌,爱情从此缺席了。在这种感念的影响下,不知有多少对恋人被拆散,多少人的一生就葬送在不恰当的婚姻当中。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太多太多的人渴望真正的爱情,有太多太多的男子沾花惹草,烟花巷柳,太多太多的妇女饱受冷落,寂寞难耐,就这样终了此生。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和门第观念总是取代男女“互相爱慕”而成为爱情婚姻的基础。“父母之命”是儒家传统婚姻观念的主要内容。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在唐代,家长包办婚姻的制度十分牢固,唐人奉周秦两汉“三从”、“夫为妻纲”等传统的说教为天经地义,唐律更有嫁娶必由父母或祖父母或期亲尊长主婚的条文,“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的规定。 正是由于唐代的这种家长主婚及门阀制度,可以从唐传奇中看出唐代士族的婚姻并不美满。唐诗有“悼亡”题材,唐传奇却无以婚姻为歌颂对象的爱情故事。颂情的虽多,爱妻的却少见。著名的《西厢记》让张生与崔莺莺终成眷属,但在其所本的唐传奇《莺莺传》中张生对崔莺莺却是“始乱终弃”。在唐代,爱情要浪漫,婚姻要现实。

(五)名篇名句

《孔雀东南飞》的一些总结

它是封建社会早期有关婚姻家庭方面较为成熟的作品,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婚姻状况、家庭矛盾,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讴歌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反对汉代婚姻包办制度;歌颂刘、焦夫妇忠于爱情、追求自由等。《孔雀东南飞》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母权的高高在上,出嫁女子的卑微下贱,汉代愚孝之风的盛行以及女子再婚的习俗”

部分名句摘录

元稹的《遣悲怀》:“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社会人看法

1、 面临的问题是我没房子,没存款。可是没有几个女人愿意和你同甘苦共患难。虽然

有理想,有计划,但还没找到伊人,希望能尽快遇到那个相信患难见真情的你!!

2、爱情 婚姻 是两码事

3、不要总以没房子,没存款为理由,有理想,有计划那就要去努力,不要只空口说说,空头支票谁都会开。不同意那句没有几个女人愿意和你同甘共苦,你要让她看到希望,看到和你共苦以后的甘。现在多少人是功成名就之后,开始嫌弃妻子,这对女生来说是多大的风险。

4、婚姻给予我的。只是一个可以睡觉的住所。和一个名正言顺守着我的男人 。尽管。我感受不到他的爱。

5、青春年少,谁不喜欢帅哥美女,可是帅哥美女终究会成昨日黄花,真实伴随你的就是你的性格、你的能力!

6、有能力你可以从穷小子蜕变成蝶,没有能力,万贯家财一夜散尽…

7、即使郎才女貌,可是现实社会沉重压力下,有的人性格难以应对,就会扭曲,变态、自杀、失控比比皆是!

8、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看你择偶侧重哪一点,有时候就像选鞋子,也许选个跟脚的穿着舒适的更重要!

9、婚姻的整体像一个完整的西瓜。爱情是皮,生活是瓤,皮之不存,瓤将焉附?

总结

情人之间的感情,必须是纯之又纯。完全是男女之间的爱幕和缠绵,完全是感情上的需要和慰藉,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爱情!不能带有任何功利企图,更不能试图谁占有谁。如果夹杂一丝物欲都会使美好的情感变味,甚至以悲剧告终!男女任何一方,包括合法的夫妻双方,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首先自己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做好一切为对方着想、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准备。没有付出是不会得到回报的,这是一条真理。这也是为什么幸福和快乐不会轻易落到人们头上的原因吧?

所以,爱情和婚姻决不是一回事,有句名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仔细品味,很有道理。认识到爱情和婚姻的差异,正确处理情感和家庭,你不但会有一个幸福的家,而且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慰藉。

而在现代,随着妇女身份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妇女谋求独立而非婚姻的束缚。现代男性的婚姻观念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太太角色,而女性早已不把婚姻当做人生的全部,追求自己的事业以及寻求更多的个人空间。观念上的抵触使他们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择偶标准

真心爱自己

贤惠

孝顺(尤其针对现在婆媳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

孝敬老人

知书达礼

懂事,能相互理解

充分信任对方

没有过多的物质欲望 (不要整天要房要车,太现实了)

不对异性过分热情

不丑也不太靓

有责任心

文学与爱情篇三:古典文学中桃花与爱情关系小考

龙源期刊网 .cn

古典文学中桃花与爱情关系小考

作者:朱君梅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3期

内容摘要:桃花是文学里的常见意象,古典诗词歌赋中演绎的爱情世界也多姿多彩,成为文学走廊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探讨了古典文学中桃花与爱情之间存在的关系。关键词:古典文学 桃花 爱情

千年以来,桃花作为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被讽诵不衰,在由桃花建构的诸多纯美的艺术境界中,尤能带给我们独特美感体验的,则是桃花掩映下的爱情世界。

一.名花倾国两相看

占尽春光的簇簇桃花第一次被纳入文学殿堂是《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世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歌用妖娆绚烂的朵朵桃花起兴,引出所咏对象——即将出阁的新娘。那美丽的女子憧憬着在桃花漫天的灼灼粉色中和爱人牵着手,倾盖如故,白发如新。那春日里粉红柔白的漫山桃花,盛放在细雨微风的深处,满溢着幸福、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二.人面桃花相映红

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桃花美人,相得益彰。唐宋时期以桃花比喻美人的诗非常多。如:李白《长干行》“自怜十五余,颜色桃李红”、王建《春来曲》“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李中《春闺辞二首》“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等诗句都写出了女子们容颜娇嫩,脸色红晕,展现女子们健康、美丽、快乐的形象。当艳如桃花般的女子遇到梦中的少年,一段千古传唱的凄美爱情就此展开,那就是----人面桃花的故事。据记载,故事初现于中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描写了诗人寻春遇艳的惊喜和重寻不遇的惆怅。城南庄桃花盛开,春色满园,妙龄女子艳若桃李,笑迎春风;诗人惊艳于“人面桃花”的无限春光,不禁神驰情迷,难以忘怀。但当来年春花烂漫时,诗人故地重游,却只见桃花依然如昔,而花下的“人面”却不见踪迹。中晚唐孟綮的《本事诗》则将这个故事演绎成一个完整的爱情传奇:大唐中和年间,博陵崔护,姿质甚美,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寂若无人,叩门求饮,一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伫,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馀妍。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卷盼而归,嗣後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题

三.花红易衰似郎意

相关热词搜索:爱情 文学 爱情文学作品 爱情文学典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