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富二代”的幸与不幸 刘太阳幸猴儿事件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感悟爱情 点击:

  沃伦?巴菲特,金融界巨擘,江湖人称“股神”,就连比尔?盖茨都公开承认,自己是巴菲特的忠实粉丝。为了聆听他的教诲,全世界有众多富商愿意花费几百万美金,只求有机会跟巴菲特共进午餐。做他的儿子,有什么不好?
  平心而论,做一个“富二代”,真的未必完全是好事。
  在不久前问世的自传《做我自己》里,彼得?巴菲特――“股神”的小儿子,就把自己的“不幸”和盘托出。他说,做巴菲特家族的“富二代”,首先需要面对“自我”的缺失。每逢大家说起自己,总是先想到他是“小”巴菲特而不是“彼得”。光环笼罩之下,弄不清“自己”是谁。他说,自己曾想通过筹款的方式举办一场演出,结果无论民间投资人、政府机构还是文化保护机构,都对他的请求感到奇怪:这样的小事儿,为什么不去麻烦你的老爸?
  无独有偶,类似的麻烦,IBM前总裁小托马斯?沃森也曾遇到。他进入父亲的公司(老托马斯?沃森当时担任IBM公司的一把手),被安排从推销员做起。第一次外出推销,客户很客气地邀请他走进办公室,却非常明确地告诉这位年轻人,其实自己对他推销的东西不感兴趣:“我只是听说你是托马斯?沃森的儿子,才叫你进来的。”原来,托马斯被客户当作“富二代”的特殊标本,仅仅满足了对方的好奇心而已。
  “富二代”需要面对的“幸”与“不幸”大同小异。他们被别人羡慕,“口衔金匙”而生;普通人奋斗多年也未必能获得的各种资源,他们却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他们成功,是必然;他们颓废,也符合“天生纨绔少伟男”的规律。无论是商界精英还是政坛娇子,他们的“富二代”中很多人终生陷在“我是谁”的命题里挣扎、求证;有人闯出了新天地,也有人陷入沉沦。
  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是尼赫鲁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他本来对政治无多大兴趣,假如不是弟弟不幸坠机身亡,他满可以继续在印度航空公司里干自己的本行――飞行员。但是身为政治家族的“富二代”,他的“自己”却不能由自己做主。他被推上国大党的核心位置,1984年成为印度总理,最终“壮志未酬”,死于刺杀,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从1989年到现在,布什家族为美国贡献了两位总统。如果说父亲卸任时已经有点有负众望,干了四年就被克林顿取而代之,那么儿子几乎从第一次竞选时就不断受到排斥。反对他的一些人,更愿意相信布什家族的“石油美元”起到决定作用,而不是因为小布什有什么真的本事。就连新闻媒体也喜欢拿他糟糕的英文文法和拼写错误反复揶揄,而把总统在耶鲁和哈佛的教育经历(获得前者的历史学士学位、后者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忽略不计。2009年,当小布什把政权移交给奥巴马的时候,一些人拍手称快,庆祝这位全靠父亲提携的“富二代”终于谢幕。此时很少有人还愿意想起:他至少在2004年的大选中成功连任,比父亲多干了四年。
  如此说来,做一个“富二代”实属不易。有的人,像拉吉夫?甘地一样在寻找自我的轨迹中“被自我”;也有的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迷航失所。希腊著名“船王”奥纳西斯的女儿克里斯蒂娜生下来就在金银窝里打滚,以至于错误地相信“这世上一切都能用金钱买到手”。她一生结婚四次,离婚四次,38岁便客死异乡。
  和克里斯蒂娜这样的“富二代”相比,彼得?巴菲特的“幸运”绝非偶然。小时候,他喜欢音乐,妈妈为儿子请来了钢琴教师。学琴难度不断加大,小巴菲特打起退堂鼓。但是妈妈认为儿子太小,不知道这样的决定意味着什么,于是主动干预,先后更换了四位钢琴老师,让儿子保持学琴的新鲜感和热情。彼得?巴菲特后来说:“我从四位老师那里分别学到了指法、对声音的敏锐、对音乐的激情和作曲……最终,我确定了作曲是我最擅长也是最热爱的领域。”当彼得?巴菲特最终决定以音乐为生,当个作曲家的时候,父母便明智地退出了“干预机制”:“他们希望我找到一份热爱的事业,假使我宣布我生活的乐趣是捡垃圾,那么我的父母看到我整天呆在垃圾车上,也会高兴。”
  如果能够遇上这样的父母,当一个“富二代”无疑是幸福的事。在他还不太清楚“我是谁”的时候,父母有适当的“干预机制”帮他明白;当他已经决定“我要做谁”的时候,父母便可以光荣退场。前一段时间,《虎妈战歌》一书风靡全美,其实表面凶悍的“虎妈”(美国华裔、耶鲁大学法学教授,有“严厉逼子成才”之名)也是这么做的。

相关热词搜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