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新课程改革各章节要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0-09-17 来源: 工作计划 点击:

 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 1999 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2001 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3.2001.9 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 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4.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A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5..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 一. 新课程改革的知道思想与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真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正确)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考过单选)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三是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术的适应性。

 第二章 新课程理念

 第一节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一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包括 2 个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着 2.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 ,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一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 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1.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2.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3.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4.有过错的学生 5.有严重缺点的学生 6.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努力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身的超越。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这里,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第二节 新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 合作伙伴关系。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本质在于 引导。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第三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一)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二)

 探究学习(也叫发现学习)

 (三)

 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主动性 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我要学)。

 (二)独立性 是现代学习的核心特征。(我能学)

 (三)独特性 (四)体验性

 (五)问题性 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评均 3 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 .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整体性 (二)实践性 (三)开放性 (四)生成性(五)自主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 幼儿教育、 义务教育和 普通高中的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术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三.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第六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概念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始终贯穿着 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要求。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四)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五)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

  (六)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一.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

 二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三.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四.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一 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概念及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特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一)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

 (二)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三)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

 (四)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五)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一.加强学习 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学习是修养的前提。

 二.躬身实践

 三.树立榜样

 四.学会反思

 五.努力做到“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

 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规则,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单选)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一、自我评价法 二、学生评价法 三、社会评价法 四、加减评价法 五、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内涵 (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

 具有指导、统帅和裁决的作用。

 (二)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 1.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 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主要范畴:1.教师义务 2.教师良心 3.教师公正 4.教师荣誉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 1985 年、1991 年、2008 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 年 9 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发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基本内容有 6 条。

 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一.1997 年修订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 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 7.廉洁从教 8.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教师 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如下:1.精深的专业知识2.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3.谦虚谨慎的态度 4.锐意创新的品质。(单选)

 二、2008 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备课上课 3.认真批改作业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谚语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的内容。

相关热词搜索:各章 要点 新课程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