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选修一改革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7-17 来源: 工作总结 点击:

 教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授课时数:

 课题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使学生对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的学习和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分析、掌握,学生可以认识到思想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识到思想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培养起学习、吸收先进文化的自觉性。

 重点 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 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难点

 宗教改革的影响

 教

  学

  反

  思 《欧洲宗教改革》一课内容庞杂,尤其是涉及宗教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非常不好理解,总是感觉内容陌生而且枯燥,因此教学中有一些难度。依照课标要求,除了需要了解天主教会的地位以外,要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外,我认为还应补充探讨宗教宽容问题。宗教宽容的看法:实现宗教宽容,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宗教宽容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个人有了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改革给欧洲人带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教

 学

 过

 程

 教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标及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的图片,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探究 1 1:阅读教材,我们能了解基督教的哪些信息?

 概念解释: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 ;公元 476~公元 1453)

 中世纪(约公元 476 年~公元 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 476 年)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 1453 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 15 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

 探究 2 2: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地位如何? 出示:“卡诺莎之辱”,“ 教皇为皇帝加冕”图片 学生阅读:11 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 年 1 月,年仅 26 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学生得出结论:①政治:教权高于王权。

 出示“赎罪券”图片 学生阅读材料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 1/3;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

  学生得出结论:②经济: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贪婪敲诈。

 出示图片《灵魂的运输车》

 学生阅读材料:

 右图是 16 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学生得出结论:

 ③思想文化领域:天主教会垄断西欧文化教育,束缚人们的思想;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出示图片“洗礼”、“婚礼”、“总统就职宣誓” 学生阅读材料 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 学生得出结论:

 ④社会生活上:天主教的影响 无处不在。

 探究 3 3:14,15 世纪欧洲世俗社会的重大变化? 学生回顾已学回答: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 近代资本主义因素产生。

 经济: 资本主义产生,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 政治: 西欧各国希望强化王权; 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人文主义思潮出现,思想解放。

 探究 4 4:天主教会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矛盾? 学生阅读材料: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 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学生讨论总结:

 轻商思想

 —————— 资本主义产生

 教权统治

 —————— 强化王权

 封神权色彩 —————— 人文主义

 宗教裁判所 —————— 迫害进步人士

 总结:欧洲宗教改革背景:

 ①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的流行。

 ②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③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的出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④导火线:1517 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根本原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资义发展。

  历史结论: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矛盾斗争的必然。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思维 拓展 :

 我们能否从新旧文明的冲突和欧洲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呢? 1、文明角度:欧洲天主教的腐朽统治,激化社会矛盾,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近代化角度:欧洲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二、宗教改革的概况

 1)时间:16 世纪

 2)地点:发源于德意志,发展到整个西欧。

 3)领域:宗教和政治。

 4)形式: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

 5)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

 6)主体:资产阶级及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基督教徒,封建领主,农民群众等。

 三、宗教改革的过程

 探究 1 1 :欧洲宗教改革主要有哪三次运动,开始时间以及新教形成了哪三个重要派别? 国家

 领导人

 开始时间

 派别

 德国

 马丁·路德

 7 1517 年

 路德宗

 瑞士

 加尔文(卡尔文)

 6 1536 年

 加尔文宗

 英国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

 4 1534 年

 英国国教

 (一)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

 丁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背景(原因)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 (主要原因)丁 马丁· · 路德立志改革 (主观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 “ 论纲” ” (直接原因 )主要内容影响 冲击天主教会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理论基础 —— 因信称义《 圣经 》 是唯一的权威信徒皆为祭司教义建立廉俭教会;建立本民族教会俗权应高于教权教会组织三、宗教改革的过程 —— 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

  探究 2 2 :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 学生阅读材料:

 材料一 : 15~16 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

 学生得出结论: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二 : 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

 学生得出结论: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

 材料三: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完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比较意大利、法国,德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自己官员培养的需要,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贵族,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的思想比比皆是。罗马教会对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贵族的嫉恨;同时教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

 学生得出结论:思想原因:文艺复兴的兴起——淋漓尽致地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 。

 材料四 : 1517 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

 学生得出结论:直接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 (导火线)

 材料五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 1511 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 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学生得出结论: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探究 3 3 :根据材料概括罗马教会、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 材料:罗马天主教会鼓吹: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学生得出结论:罗马教会:“因行称义”;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教

 学

 过

 程

 教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上帝神职人员信徒上帝信徒天主教的“ 因行称义” 路德教的“ 因信称义”三、宗教改革的过程 —— 马丁 · 路德宗教改革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出示图片“路德烧毁教皇令” 学生阅读材料 1520 年,教皇宣布路德学说为异端。12 月 20 日,路德焚毁了教皇敕令。

 1521 年,教皇开除路德教籍,德皇命令限期捉拿路德。但这根本阻挡不住宗教改革运动的迅猛发展。经过长期的斗争,德国社会接受了马丁 · 路德的宗教主张。1555 年,德国皇帝被迫签署《奥格斯堡和约》,承认信仰路德宗的诸侯与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享有同等权利。

 探究 4:日耳曼贵族支持路德的原因 1.封建王公需要政治上的主权,而路德教义否定了罗马教会存在的正当性; 2.支持路德,意味着可以将税收留为己用,而不是交给意大利;也意味着收回治下教士的任命权、削弱宗教法庭的审判权,没收修道院的财产。

 学生得出结论:

 日耳曼贵族打着路德的旗帜,一步步向王权国家前进。

 宗教改革运动需要一个天才去发动,需要另一个天才去结束;路德,这个煽动家,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滚石;加尔文,这个组织家,则在滚石粉碎之前使它停止。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探究 5: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出示加尔文图片,学生阅读加尔文简介 1509 年生于法国,八岁时,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始。

  加尔文曾是天主教徒,青年时期改信新教。为了免受迫害,他离开巴黎,定居在瑞士。1530 年,他发表了《基督教原理》,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使他一鸣惊人。

 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作用: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教

 学

 过

 程

 教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阅读课文,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1、主要内容:

 1)信奉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

 2)思想核心------“先定论”。

 A 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

 B 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祷没有意义。

 影响:

 A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B 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4)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2、特点:

 1)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2)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家) 3、影响: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②改变日内瓦人的日常宗教活动、净化了社会风气; ③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④在欧洲许多地方传播,日内瓦也成为“新教的罗马”。

 ⑤局限性: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出示材料:

 材料一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宗教改革主张与马丁路德改革主张的异同? 学生得出结论:

 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

 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探究 6: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教

 学

 过

 程

 教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1)加尔文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加尔文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3)加尔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和英国清教徒革命的旗帜。

 (三)英国宗教改革 探究 7:据材料,说明亨利八世对罗马天主教会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

 正当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如火如茶的时候,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但亨利八世却是天主教会的坚决支持者,由于他在反对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中的功劳,教皇克雷芒七世授予他“信念捍卫者”的称号。但当教皇拒绝了亨利八世要求宣布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时,亨利八世公然反抗教皇,与安妮·博林结合,并被革除教籍。他立即着手清除国内的反对力量,包括解散修道院,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1534 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格兰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首脑,从而正式把教会与国家合为一体。——摘编自程维《宪政与宗教》 学生得出结论:

 变化:从支持罗马教会,反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到与罗马教会决裂,建立英国教会。

 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 2)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影响; 3)加强王权的需要; 4)国王的婚姻受到教皇的干预。

 出示亨利八世图片及简介:

 亨利八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个国王,亨利七世的次子,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

 他 18 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因罗马教廷不批准他的离婚,他与教会决裂,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

 阅读课文,并归纳小结:

 改革的内容:

 英国于 1534 年颁布《至尊法案》:

 ①王权大于教权,英王是国教的最高首脑; ②保留了天主教教义与仪式; ③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控制; ④英王解散修道院,没收其财产,沉重打击教会势力。

 特点:

 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影响:

 教

 学

 过

 程

 教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①摆脱了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建立了英国国教 ②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③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④保留天主教的残余,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出示伊丽莎白一世图片及其简介:

 Elizabeth Ⅰ (1533-1603)

  英国都铎王朝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亨利八世的公主,1533 年 9 月 7 日生于格林尼治。她受过良好教育,通晓拉丁、法、意大利等语,信仰新教。早年便卷入复杂的宫廷斗争。作为女王,她战胜过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不列颠帝国海上传奇的奠基人,是英格兰宗教改革平和化及民族统一的坚决倡导者和执行人。

 出示材料,并要求学生据材料,归纳英国历史上宗教与王权两者关系的演变。

 时

 间 事

 件 4 1534 年 亨利八世促使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1 1571 年 伊丽莎白女王指使英格兰教会通过《9 39 条教规》,标志着宗教改革的结束,英国终于建立了独立的安立甘教会。

 3 1633 年 查理一世起用威廉·劳德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大肆迫害清教徒。

 0 1640 年 以清教徒运动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9 1689 年 议会通过《宽容法》,赋予不从国教者以信仰自由。

 1 1701 年 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与天主教交往者、信奉天主教、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一律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

 学生得出结论:

 演变:从通过宗教改革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到以清教徒为重要力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小结]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地域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①“ 因信称义”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 《 圣经 》① 《 圣经 》 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 先定论① 《 至尊法案 》 规定 英王为教会首脑 ②废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 现行教规③英语为礼拜用语信徒皆祭司廉俭教会民族教会民主教会廉俭教会保留天主教教义和仪式等德国北欧法国英国等英国三、宗教改革的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三次改革各自有何特点? 路德改革:开辟宗教改革的道路(教随国定)

 加尔文改革:三者中最为激进、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改革;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英国宗教改革:依靠王权,自上而下;保留较多天主教成分 四、宗教改革的影响 探究 1: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结果分析宗教改革的实质。

 背景:14、15 世纪,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衰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产生,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内容:主张信仰得救,简化宗教仪式,反对奢侈腐化,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结果: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因此,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1、性质:

  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也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2、目的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俭教会”。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②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③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四、宗教改革的影响①使 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发展了人文主义。② 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 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经济:政治:文化:作用作用 知识延伸:

 改革局限、存在问题与前景 1、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 2、不得不做出妥协 3、彻底的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路 出示欧洲宗教改革形势图(17 世纪初) 课后拓展:如何认识天主教、新教在今天社会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改革 欧洲 选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