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留守儿童存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9-06 来源: 工作总结 点击:

 XX 市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因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留守儿童达 X 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就有 X万,14 岁以下留守儿童约占 X 万。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XX 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目前 XX 市现有各类学校 X 所,在校学生 X 人。留守儿童总数达 X 人,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X%,其中男 X 人,女 X 人。

 二、产生的原因

 我市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一是家庭的贫困。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民负担沉重,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二是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且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较大,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三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农民工不能享受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就业与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形成了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强大的制度性障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监护状况令人堪忧。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占留守儿童总数的 X%。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因此留守儿童性格表现为任性、孤僻,不易与人交往,依赖、懒惰心理较为严重。同时,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

 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难免力不从心。二是代理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占 X%。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代理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内向的性格。三是单亲监护,父母的一方留在家中照料孩子,占 X%。现实中多为母亲,母亲一人既要抚养孩子又要料理家务及农活,往往疏于对孩子情感上的沟通和教育上的监督。四是自我监护,孩子自行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占 1.1%。主要为部分初中和高中学生,由于没有家庭的教育和关怀,这类孩子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可能性更大,极易产生性格和心理上的偏差。

 (二)受教育程度保障不充分。部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仅停留在有学可上的层面,学校、家庭并没能给予全面的保障。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代理监护人不是年龄大,身体差,就是文化程度很低,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打

 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这些都造成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成绩较差。

 (三)亲情缺失关爱不足。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问卷中,最想和谁生活在一起的问题,X%的孩子答案都是“爸爸妈妈”,对正常的家庭生活表现出极大向往。

 (四)健康和安全问题突出。一是身体健康水平不理想。由于留守儿童饮食质量与有父母照料的孩子存在一定差距,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身体素质普遍不高。加之留守儿童在生病时得到的照顾较少,医治不及时、不彻底,青春期卫生教育也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身体健康保障还很不足。二是人身安全保障不足。由于监管看护的不到位,留守儿童发生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的情况相对较多,成为犯罪分子侵害对象的几率较大,在受到伤害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难以及时有效地开展维权行动,容易导致伤害的加深或者错过

 了维权最佳时机。在问卷中,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同伴,第二为教师,第三才是监护人。

 四、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需要统一认识,通力协作,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政府应将加强未成年人义务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妥善解决。一是加快发展本地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和岗位,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市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二是加快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三是探索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发动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担

 任代理家长,组织“一加一”结对帮扶活动,对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救助,保证其健康成长;四是有关职能部门应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从源头上切断部分学生进网吧、游戏厅的途径;五是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

 (二)学校发挥教育留 守儿童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有效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和临时监护人、父母的基本情况,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记录留守儿童日常表现,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保存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方式,并把家访作为一项制度列入学校管理的范畴。二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在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可选一些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生

 活情况及思想动态,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与照顾,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三是强化行为规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自我心理调适。学校定期开展一些生活、卫生、饮食等方面的教育,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

 (三)家庭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护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双方外出务工的家长要选择好监护人。平时要借助电话等途径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及亲情的温暖。要充分利用各种返乡机会,多向教师、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庭的学习、生活情况,经常性保持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不要错误地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就是教师的责任,尽可能发挥家庭、学校的监督教育作用,不让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

相关热词搜索:留守 对策 调研报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