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换届选举中存问题及对策(精品2020)

发布时间:2020-11-07 来源: 工作总结 点击:

  村(社区)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品多篇)

 村(社区)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1

  为切实掌握全县村(社区)基层组织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局组织全县 XX 个镇(街道)相关负责人召开村(居)民委员会运行情况专题座谈会,并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各镇(街道),采取听取介绍、座谈交流、现场走访等形式,对村(社区)基层组织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幅员面积 XX 平方公里,辖 XX 个镇、X 个街道、XX 个行政村、XX个社区,XX 个村民小组,XX 个居民小组,总人口 XX 万人。目前,村(居)民委员会成员 XX 人。其中:男 XX 人,占总数的 XX%,女 XX 人,占总数的 XX%;党员 XX 人,占总数的 XX%;大专以上文化的 XX 人,占总数的 XX%,高中、中专文化的 XX 人,占总数的 XX%,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 XX 人,占总数的 XX%;年龄 30 岁以下的 XX 人,占总数的 XX%,30-40 岁的 XX 人,占总数的 XX%,41-54 岁的 XX 人,占总数的 XX%,55-59 岁的 XX 人,占总数的 XX%,60 岁以上的 XX 人,占总数的 XX%。目前村(社区)干部 XX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有 XX 人,占村(社区)干部总人数的 XX%。大学生任村主任有 XX 人,占村(社区)干部总人数的 XX%。目前,全县共组建村(居)民监督委员会 XX 个,推选出村议事会成员 XX人,组议事会成员 XX 人,村民小组长 XX 人,居民小组长 XX 人,村民代表 XX 人,居民代表 XX 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村(居)委干部队伍力量薄弱

 1. 综合素质偏低。班子成员整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数的 45.77%;党的政策宣传能力偏低、工作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够强,处理新时期矛盾和问题显得力不从心;部分干部政策法规不熟,业务知识不精,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学习总结,不主动钻研业务知识是其根本原因。

 2. 进取意识缺乏。一些村干部的思想观念仍不够先进,工作方法仍不够灵活,发展意识差,不思进取,按部就班,特别是发展集体经济上欠思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

 3. 工作人员偏少。随着社会的变革,服务群众的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村(居)民委员会的工作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尤其在社区表现更为突出。例如,XX 镇 XX 社区,辖区人口达 XX 人,工作量可想而知,但实际仅有社区干部 3 人,人手严重不够。

 4. 人员断层现象严重。从掌握的数据可见:村(居)委干部老龄化、文化层次低的现象十分严重,老、中、青村(居)委干部的结构本应是以中青年为主体,但现在的结构却是年老的占比较大,30 岁以下的干部占比仅为 5.26%,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5. 存在“走读”现象。目前全县在职村干部存在长期住在城区的现象很多,例如,XX 镇在职村干部有 9 人长期住在城区。住在镇上的更是不在少数,群众办事极不方便;同时,很多村干部都经营着其他生意,投入在村级事务中精力和时间有限。

 6. 投入自治工作的时间较少。村(社区)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治工作应为村(居)委干部的本职工作,但现在大量行政性、事务性、任务性工作牵制村(居)委干部的绝大部分精力,无法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做群众最关切、最盼望解决的具体工作。

 (二)村(社区)级组织后备干部培养乏力

 1. 数量不足。由于从事村(社区)工作较为艰苦,且收入较低,有知识、有能力、思想素质高的年轻人大部分外出, 而有能力、有威信又愿意为村民服务当村(社区)干部的很少,真正留下来的青年文化水平却相对较低,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小。

 2. 素质不高。有些村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村级后备干部,但有些后备干部只是现任班子为完成任务而储备的,这部分后备干部民意基础不高,能力不强,不能获得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就算今后充实到村(居)委干部队伍,也可能无法很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3. 培养力度不够。有的镇(街道)要求村上储备了后备干部,但平时对后备干部引导和培养力度还不够,只是将后备干部放在名册上,没有开展 具 有 针 对 性 的 培 训 , 也 没 有 将 他 们 放 到 实 际 工

  作中锻炼,能力提高缓慢。

 (三)村(社区)财务管理不规范

 1.。

 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多数村级财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业务培训,会计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不能及时发现村级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造成村级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存在“断头账”和“年年培训会计、年年有新会计要培训”的现象。

 2. 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高。目前,全县的村级财务管理虽然

  实行村财镇管,但存在农经站和财政所管理两种模式,管理部门不统一;有的不按时做帐,收入支出长期不做帐,年认底集中入帐;有的票据不规范,请村民务工时会产生的打扫卫生、公路养护费多数以领条形式出现,入帐手续不完备;有的少数村干部直接插手现金收支,管账管钱;村(居)财务人员变动后,很长时间未交接账务,导致家底不清,情况不明。

 3.。

 村(社区)财务公开不透明。部分农村仍然存在财务公开随意性大、不规范的现象。有的虽然实行了财务公开,但敷衍了事,项目不齐全、内容不具体、财务公开时间随意,不能让群众及时清楚地了解村级财务状况。

 (四)村(居)务公开苍白无力

 1. 村(居)务公开内容简化。公开的内容不够全、不够深,表面的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如在财务公开上,只公开几个大数据,不公开具体的收入、支出项目,公开内容不透明,不及时更新。

 2. 村(居)务公开时效性差。部分村对于村(居)务要么不公开,要么很久才公开,且多选择将一般性事项进行长期公开,时效性很差;有部分村在公开时间点上通常选择上级要求的 1、4、7 月进行集中公开,或者在重大事项决策后进行公开,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实效性差,马后炮多。

 3. 村(居)务 公开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各村虽然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但多数村公开有关事项时,没有严格按照程序通过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审查,这些组织未真正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形同虚设。

 4. 重简单公开,轻及时反馈。村务公开信息反馈机制未建立,部分村只重视公开的内容,而轻视公开后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和处理,对群

  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说明解释不够,公开就算完成任务。

 (五)村(居)民自治仍需加强

 1. “三自一引”民主治理机制有待完善。在村“三自一引”民主治理机制探索中,农民自主、自愿、自治和党委、政府引导易出现不均衡状态,村(居)民在解决遇的矛盾时自愿性不强,积极参加的程度不高,遇到问题时农民不愿自主解决,而是更多的将问题抛给政府,导致政府依旧大包大揽,强迫命令。村(居)民在在研究事情上意见不易统一,不容易形成即有操作性,又符合本地实际的方案;在涉及自身利益时,私利性过强,项目实施进程不易掌控等情况偶有出现。

 2.。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不规范。有的村在制定村规民约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制定程序,“家长制”情况严重。少数村规民约没有依照法律规定由全体村民会议讨论制定和修改,让群众广泛参与讨论,再进行民主集中,而是由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几个人私下商量,搞暗箱操作,或者单纯依据政府提供的样本制定出台,与本村实际生产生活联系不紧密,操作性不强,实施过程中经常引发争议。同时,部分村制定村规民约后,没有依法上报镇(街道)进行备案,接受监督。

 3. 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执行不力。执行中和自己的利益有冲突,有些村民什么都不认,导致执行难;同时,由于村规民约是自治范畴,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村民也没有履行监督职责,致使处理问题时村规民约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未落到实处。

 (六)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面临很多问题

 1. 选民登记难准确。由于农村人员流动性较强,往往造成部分选民户籍在 A 村,而本人又长期居住在 B 村,有出现漏登和重登记的可能;选民

  登记人户分离多,尤其社区的空挂户、购买户口进城的人员太多,人在户不在,户在人不在,人难找问题突出。

 2. 候选人难产生。由于参与选举的人数较量多,尤其是城区的很多社区人数过万,候选人提名环节存在造成候选人多、不集中的情况,很不利于选举工作。

 3. 投票环节难把控。外出选民太多,且有部分全家外出,按要求代票人员最多不超过三票,造成部分选民无人代票,给选举工作造成相当大的难度。部分外出农民对换届选举不关心,不愿回家参加选举,在办理委托上颇为随意,给了居心叵测的人可乘之机。社区的空挂户、购买户口进城的人员太多,虽然选民资格登记在此,但一般不会参与投票,严重影响选举工作。

 4 4. .。

 干扰因素增多。有一小撮人将拉票行为夹杂在正常的感情交流活动之中,一些人以慰问之名行拉票之实。在利益诱惑之下,有些竞选者采取各种手段妨碍选民行使选举权利、表达个人意志,以达到其当选的目的。

 5 5. . 信访数量上升。基层群众诉求多,要求解决的困难多,有一些政策性强,一时难以解决,群众不理解,意见大。

 (七)村(居)民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好

 1. 思想重视不够。部分村干部对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意义不大,没有什么可监督的,导致工作不支持、不积极主动,很多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2. 作用发挥不好。虽然我县所有村(社区)均成立了村(居)民监督委员会,但监督委员会成员一般为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对现任村班子抱着不招惹不监管的态度,工作原则性不够,监委会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充

  分。

 3.。

 监督委员会成员无待遇。在选举产生过程中各村(社区)比较顺利,但在实施过程中,监督委员会成员无误工补助,无任何待遇,严格影响参与积极性,责任心不强,几乎形同虚设。

 4. 经费投入不足。推行村(居)民监督委员会制度,资金投入跟不上,由于办公设施、牌子印章、宣传发动、开展工作都需要费用,但村(居)民监督委员会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开展工作非常困难。

 三、工作建议及对策

 (一)努力选优训强村(居)委干部队伍。

 一是抓好村(居)委换届,选优配强村(居)班子。根据 XX 实际情况,在配备村(居)委班子时,努力做到年龄结构上注重梯度,每个班子要有一名 35 以下的年轻同志;职数上注重精干,班子成员一般控制在 3-5 名;文化程度上注重标准,新进班子成员原则上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活力 。二是开展新任干部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坚持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县委党校、县民政局、县农工委等位,针对需求开展集中培训,由镇(街道)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分散培训,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干部能力素质。

 三是合理调配村(社区)、组干部待遇,提高 保障水平。村(社区)设 3 人但 4 职,兼职不兼薪,文书和专干报表等业务集中,工作量太大,基本已属于全脱产干部,特别是人口多的村,其问题更加突出。建议行政村和场镇社区人口在 2000 人(含 2000 人)以上的村(社区),增配一名村(社区)干部,并适当提高村(社区)干部工资待遇。

  (二)不断充实村(居)后备干部队伍。各镇(街道)创建基础信息库,全面摸排本地在校大学生、退伍转业军人、在企业担任管理人员的历届大学毕业生等情况;每年要组织一次村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保证每村不少于 3 人,形成一支以本地大学生和退伍转业军人为主体、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储备。突出培育管理,加大挂职锻炼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后备干部参与村级工作,建立村(居)后备干部定期考察调整制度,做到备用结合、动态管理。

 (三)严格管理村(社区)财务。

 一是进一步明确管理部门。县农业局负责对全县村(社区)财务管理的领导和指导工作,乡镇(街道)农经站负责对本辖区村(社区)财务上收一级的具体管理工作。村(社区)原则上按季度向乡镇(街道)农经站移交票据。

 二是进一步规范报销凭证。需凭正式发票收支、做账,村(社区)应明确专人负责现金支取。

 三是进。

 一步明确审批权限。建议支出金额在 100 元以下的由村主任审批;100-500元的由村主任和村支书共同审批;500-1000 元的由监委会通过,村主任和村支书共同审批;1000 元以上的应先经监委会讨论通过,报乡镇审核后,再由村主任和村支书共同审批。

 四是 进一步加强工作经费的管理。各镇(街道)应明确到村(社区)工作经费的资金均应纳入村(社区)财务管理。

 五是加强对村(社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镇(街道)每年至少应培训一次村(社区)财务人员,尤其是人员调整后,要加强对新上任的会计业务技能培训。

 ( 四)规范村(居)务公开。一是在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 、时间上做到“四规范”。公开的内容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等方面进行公开;公开的

  程序经过公开、搜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反馈监督等环节;公开的形式遵循实用、方便、节俭的原则,设置固定的公开栏、公开墙报,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发放明白卡等,属于日常规范性的工作,定期公开,属于阶段性工作,随时公开。通过村务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促进农村的稳定发展。

 二是加强对村(居)务公开的监督。村(社区)一级由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居)务公开进行监督,镇(街道)一级由社事办具体负责对村(居)务公开的监督,县级由民政、农业、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责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督。

 三是做好村(居)务公开的经费保障。按照相关规定,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在便于村(居)民观看的场所设置固定村务公开栏,开展村(居)务公开工作的经费应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议按照 XXX 元的标准预算每个村(社区)每年的村(居)务公开经费,在村办公经费中列支。

 (五)积极推进村民自治进程。

 一是进一步健全各项民主制度。制度建设是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根本,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村民自治才有可靠的措施保证,监督、检查村民自治工作也有了标准。目前,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使村民自治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

 二是进 一步完善以“三自一引”为主要内容的。

 村级民主治理机制。突出党委政府和支部的引导,积极发挥群众自主参与、自主决策的积极性,变“代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三是进一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村(社区)干部充分认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村(居)民实现自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性质和效力,保证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合法有效实施。要对

  村(居)民进行不同程度的普法教育,管理逐步从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法律制度转变,形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人人知晓,共同参与、全民监督的体系。

 (六)加强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一是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强对选民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珍惜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真正把那些符合自己意愿、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村委会。

 二是认真组织,依法选举。村委会换届选举,是一项法律性、规范性都非常强的工作。认真做好外出选民的统计工作,掌握全面信息,确保参选人数达到法定要求,保证选举结果的合法性。候选人提名严格执行提名标准。整个选举过程一定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从进行选民登记、张榜公布选民名单、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到召开选举大会直选产生候选人和村委会,每一步都严格依法组织实施。

 三是及时解决。

 换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畅通舆情信息收集渠道及时收集并解决换届过程中反映的各类问题;建立健全信访制度,换届前能提前制定工作预案,特别是未能对村情复杂的重点村、难点村先行整顿治理,及时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

 四是做好换届选举后续工作。换届后,镇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帮助村民委员会做好新老班子的财务、档案、印章等移交工作,确保新班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正常运转。

 (七)加强对村(居)民代表、议事会、监委会正常开展制度建设的管理。一是强化培训,提高认识和履职能力。着力对村(社区)干部、村(居)民代表、议事会成员、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村民自治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村民自治的认识和履行职责的能力。

 二是落实村

  (居)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报酬。每个监督委员会主任可按照居民小组长同等报酬考虑,监督委员会成员成按居民小组长报酬的 60%考虑,切实保障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县镇(街道)两级财政每年应给予每个村(居)民监督委员会一定工作经费,保障日常工作的开展。

 XX 县民政局 20XX 年 X 月 XX 日

  浅谈社区(村)换届选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2

 20**年是社区、村同步换届选举年,居委会、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换届选举中,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换出好风气,成为了基层政府加强基层组织和骨干队伍建设的坚强保证,更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笔者在今年居委会、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正式开展前夕,针对调查走访中发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换届选举工作的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伴随着城中村改造、社区提质提档等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许多原有的村落逐步转变成社区。与以往相比,呈现如下特点:

  (一)督查落实力度前所未有。第九次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第十次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将于今年同步进行,以笔者所在芙蓉区马坡岭街道为例,本次社区、村换届选举包括 2 个村、3 个社区,涵盖户籍人数 11912 人,工作人员采用的是分片分组入户登记的方式,工作量大、程序要求严、而且所有的环节步骤均不能省,区、街道两级通过周调度、周汇报等形式,紧跟换届选举流程,确保换届工作平稳有序进行。以换届选举为核心的中心工作开展以来,上至省委政府,下达各村、社区,无论是选民登记、选民名单公布和干部候选人名单公布,还是投票选举、选举结果公布等各个环节,均对“两委”班子配备提出了严格要求,“两委”换届办公室、纪检均全程跟踪,密切监察,确保了村居“两委”换届选举的合法、有序进

  行。为保障村民、居民对换届选举工作的知晓率,各地的选举方案明确规定了要从前期动员培训、分发张贴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到多个新闻媒介播放换届选举动漫、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上门登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专项宣传,确保本次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

  (二)村委会干部竞争较以往更加激烈。现阶段,农村及城市周边城中村社区工作内容已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村、社区工作人员承担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事项等多项任务,工作、收入都相对稳定。同时随着农村深化改革以来,村“两委”班子的职数明显减少,干部待遇大幅提高,致使一批在职干部想继续留任,一批选掉人员想重新回到干部岗位,一批没有当过干部的人想通过民主选举走上干部岗位。

  (三)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经过前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对于当下的行政村来说,民众的民主意识已经大大增强,深知“当官为民”“人民选官”的道理,对自己手中的选票看得尤为慎重。而这一点,在许多新成立的社区中,也表现的比较明显。在笔者所在地区近期召开的一个新社区的换届选举动员会上,前来参加的居民数目已远远超出社区工作人员估计数量,而且参加的居民中不乏 80 后、90 后等年轻人的身影。社区工作人员依据到会情况统计,35 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占本次动员会总数的比例为 18%。这与之前根深蒂固的退休大爷、抱孙大妈参加社区会议的景象已完全不同,现在居民中参与、自治的意识已明显提升。

  (四)村级组织职能已向服务层面转化。在广大农村实现农民零负担、产业化经营落实自主经营权后,村两委的工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已经发生变化,特别是许多村民进城务工以后,以往管理群众的手段不断弱化,过去“你说我干,你管我听,你要我给”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村级管理工作的需要。村干部在工作中,转变创新管理方式,积极主动地上门帮助群众学技术、解难题、办实事等为民服务已成为优化村级管理的必然选择。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经过前期走访,并仔细研究了近几次换届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一)选举大会选民到会率有待提高。由于许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一些选民对村级组织的依赖程度降低,对村内活动参与热情不高,有的村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过去要记义务工,现在要给相应的误工费。但即使这样,仍然有少数选民表示:“以前开会随便捎个口信就来,现在腿跑断都不来”。对于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的村落来说,召开选举大会比召开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更难。为保证参选率,确保选举依法有效,尽管多地县乡选举工作人员采取逐组到、逐户请、逐人签字表态的模式,部分村参加选民大会的选民参选率仍然很低。据媒体报道,山东省个别村落党员大会到会率仅为 58.8%,与 80%的到会率真差距较大。

  (二)少数村有宗族势力介入现象。宗族势力对换届选举工作的干扰主要体现在:一是“非法选举”,由于村干部在一事一议、村级资源分配中能掌握一定权力,在工作中有时倾向于代表自己利益的宗族帮派。因此在换届选举时,出现以姓氏、村民小组等为纽带的帮派走村串户拉选票、给竞争对手“泼脏水”、许下诺言搞贿选,以“文明”的形式破坏了正常的选举。二是“非法干扰”,在少数帮派多、问题较多和经济落后的村,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常常成为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导火索,换届选举一开始,就会出现了少数村民串联、抵制选举、做反面工作,以“对抗”的形式破坏选举。对此,2015 年 6 月,《人民日报》曾撰文指出,“基层贪腐、村匪村霸,农村这些问题中央看到了”。鉴于此,2017 年 2 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积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意见》,强调要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刑事犯罪,突出打击为“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职务犯罪。

  (三)非组织行为在处理上存在难度。当前,想当村干部的人多了,“能人竞选”的热情低了,“眼红”村干部服务工作的人增加了。尽管我国选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换届选举工作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明文的禁止性规定,同时贿选拉票、扰乱会场、抵制移交等非组织行为也已经被列入我区“八个严禁”的纪律要求。但由于贿选拉票、不公正竞选等往往是暗地活动,操作人不会露面,知情人不愿作证等情形,执法机关难以找到确切证据,对此难以认定;另外,拒不移交的一般是落选的原任村委会

  干部,往往以相关复杂问题、纠纷为借口,短时间不易作出明确答复或处理。

  (四)在选举技术层面还有待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选民资格认定标准欠缺。近些年来,农村出现了许多农转非、人户分离等新情况,这些人员是否还是本村选民,是否具有候选人资格,常常引起争议,村、社区在制定本单位选举办法的时候往往也需要仔细斟酌。二是委托投票真实意图确认欠缺。许多在外地务工的选民把自己的一票委托给他人后,至于受委托人投谁的票则不再过问,即使交代了投票的意愿,事后也不会去查证的。委托投票很大程度上成了被委托人意志的体现。三是流动票箱使用管理监督欠缺。有的村抽调能领会“组织意图”的人担任流动票箱的工作人员,他们在登门接受选民投票时,不尊重选民意愿,或指选或诱选,代写选票自作主张。以上种种技术问题,往往使结果偏离多数选民的意愿。

  (五)少数村、居委会干部能力有待提升。经过搜集整理资料,笔者发现,个别地区的村干部、居委会满足于完成计划生育、民兵民政、维护地区稳定等工作,但不能从大局上选准路子,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在重大事项上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还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居民的工作。同时,也存在个别干部身在基层却不深入群众、不体贴群众等问题,诟病偏多。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为进一步开展好换届选举工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办事的统一,是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的核心。把坚持党的领导、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是村委会、居委会换届选举成功的根本经验和基本原则。其中,党的领导是关键,发扬民主是基础,依法办事是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建立以一把手为核心的强有力的选举工作领导机构,充分发挥社区、村干部基层工作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选举工作有序进行。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充分考虑发扬民主,充分尊重民众意愿,切实保障广大村民在选举各环节的各项权利。依法办事,就是严格依照选举相关法律法规和村民、居委代表大会通过的选举办法,充分依靠和发挥民众的政治和民主觉悟,切实把居委会、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落到实处。总之,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在实践中坚持三者的统一,才能将换届选举工作把握正确方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二)以多方位宣传和多层次培训,提高选民和选举工作人员的素质。首先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换届选举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社会关注度,把社会各界的目光吸引到“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上来,从而实现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形成人人关心选举、上下支持选举、积极参与选举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搞好干部群众对选举法规程序环节的培训工作,通过召开各级动员会,发宣传提纲、出简报、办专栏、分阶段办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村委会组织法》、《xx 省村委会选举办法》、《XX 省居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对换届选举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选举程序、方法步骤、法律责任等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使基层干部自觉转变观念,履行职

  责,依法行事,保障选民的民主权利;使群众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和民主参与热情,依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保证换届选举顺利进行。

  (三)严格选举程序进行,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前提和保障,在执行程序的过程当中,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必须根据村情民愿,在法律规定的程序框架范围内适度调整,灵活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一是对选举程序中的一些环节进行适当调整和增减。比如:为了解决当选干部撂挑子的问题,可以在正式候选人产生以后,组织候选人向村选举委员会做竞职演说,使不愿当干部的候选人提前退出,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意愿和个人意愿的统一。二是对具体环节中的技术问题进行规范和完善。为了便于组织群众,可以在主会场之外随湾就片增设投票站确保参选率;为了解决流动票箱的暗箱操作问题,可以规定流动票箱仅供老弱病残人员使用,在确保三名工作人员的同时,并指定若干名乡镇或街道干部跟踪监督;为了解决候选人乱许愿、搞非法承诺的问题,可由驻村、居干部对候选人的竞职讲稿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候选人做出切合实际并能兑现的承诺,取信于民;为了防止换届选举后换人不交章或财务的情况发生,公章可由乡镇、街道党工委提前收回统一保管,选举结束后移交。对选举办法的制定和候选人资格的确定,可由各村、居选举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以方便群众掌握和实际操作。

相关热词搜索:换届选举 对策 精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