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

发布时间:2020-07-27 来源: 讲话发言 点击:

 目

 录

  第一章

 概 概

 述 述 ............................................................................................................................................................. 1

 一、规划背景 ................................................................................................................................................................. 1

 二、指导思想 ................................................................................................................................................................. 2

 三、规划原则 ................................................................................................................................................................. 2

 四、规划依据 ................................................................................................................................................................. 3

 五、规划范围 ................................................................................................................................................................. 3

 六、规划期限 ................................................................................................................................................................. 3

 第二章

 县 县 域概况与村镇体系发展现状 ......................................................................................................................... 3

 一、县域概况 ................................................................................................................................................................. 3

 二、村镇体系发展现状 ................................................................................................................................................. 5

 三、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 6

 四、县域村镇发展条件分析 ......................................................................................................................................... 9

 第三章

 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战略 ............................................................................................................................... 11

 一、发展目标 ............................................................................................................................................................... 11

 二、发展战略 ............................................................................................................................................................... 12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与 发展规划 ....................................................................................................................................... 14

 一、经济区划分 ........................................................................................................................................................... 14

 二、产业发展布局 ....................................................................................................................................................... 15

 第五章

 县域城镇化水平及人口规模预测 ................................................................................................................... 20

 一、县域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 20

 二、县域总人口预测 ................................................................................................................................................... 24

 三、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 25

 第六章

 县域村镇体系结构规划 ................................................................................................................................... 28

 一、县域村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28

 二、县域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29

 四、县域村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 30

 五、重点城镇发展规划 ............................................................................................................................................... 30

 六、县域村镇建设标准 ............................................................................................................................................... 31

 七、县域村镇建设管理体系 ....................................................................................................................................... 32

 第七章

 县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 32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 32

 二、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 35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 ................................................................................................................................................... 38

 第八章

 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 40

 一、给水工程规划 ....................................................................................................................................................... 40

 二、排水工程规划 ....................................................................................................................................................... 43

 四、供电工程设施规划 ............................................................................................................................................... 44

 五、邮电通讯工程设施规划 ....................................................................................................................................... 45

 六、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 47

 第九章

 县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 48

 一、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规划 ....................................................................................................................................... 48

 二、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 51

 三、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 54

 四、保险、社会福利及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 55

 五、市场服务体系规划 ............................................................................................................................................... 56

 六、公安派出所和警务室规划 ................................................................................................................................... 57

 七、社会服务设施配制规划 ....................................................................................................................................... 58

 第十章

 县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 59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 59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 ........................................................................................................................... 61

 三、旅游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 66

 四、矿产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 ........................................................................................................................... 71

 五、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 ............................................................................................................................... 75

 六、耕地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 ........................................................................................................................... 79

 第十一章

 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 81

 一、防洪规划 ............................................................................................................................................................... 81

 二、抗旱规划 ............................................................................................................................................................... 81

 三、抗震防灾规划 ....................................................................................................................................................... 81

 四、人防规划 ............................................................................................................................................................... 83

 五、消防规划 ............................................................................................................................................................... 83

 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84

 七、雷电灾害防治规划 ............................................................................................................................................... 85

 第十二章

 县域主体功能区与空间管制规划 ............................................................................................................... 85

 一、禁止开发区域 ....................................................................................................................................................... 85

 二、限制开发区域 ....................................................................................................................................................... 86

 三、重点开发区域 ....................................................................................................................................................... 87

 四、协调开发区域 ....................................................................................................................................................... 87

 第十三章

 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 87

 一、与周边县域村镇协调规划 ................................................................................................................................... 87

 二、与 XX“大十字”城镇群协调规划 .................................................................................................................... 88

 第十四章

 近期发展规划 ............................................................................................................................................... 89

 一、近期建设目标 ....................................................................................................................................................... 89

 二、近期建设原则 ....................................................................................................................................................... 89

 三、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 89

 第十五章

 县域规划实施措施 ....................................................................................................................................... 90

 一、完善县域村镇规划体系 ....................................................................................................................................... 90

 二、保证村镇体系规划的实施 ................................................................................................................................... 90

 三、完善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 ................................................................................................................................... 90

 四、建立村镇体系规划监管机制 ............................................................................................................................... 91

 XX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13-2020)·说明书

 1 第一章

 概 概

 述

 一、规划背景 (一)国家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在历次重要的全会上都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民主民生方面的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导向。

 中共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2014 年 3 月 1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该《规划》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为贯彻落实 XX 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县域村镇体系,优化主体功能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区域层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区域之间对有限生产要素和市场空间的争夺更趋激烈,区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今后一个时期,东部沿海高层次产业、高新技术等方面继续升级和创新,一些传统产业将向内陆地区转移。内陆地区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分工合作更加密切、频繁,而长株潭城市群(3+5)迅速崛起,使得 XX 在珠三角、长株潭两大城镇群之间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XX 各县市地区已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和与内地联系的桥梁。

 厦蓉高速公路、衡武高速公路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在 XX 形成了一个大“十字”对外交通格局,拉近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北部湾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层面经济区的距离,在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方面有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三)省域层面

 省域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方面:XX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的决定》,《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包括XX在内的湘南地区已成为对接粤港澳和北部湾国际经济合作区的全省对外开放引领区、产业承接先导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定位、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更加清晰、合理,使得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更加具体化。

 园区经济发展方面:围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适应新形势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XX省启动了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的调扩区工作,并相继出台了《XX省开发区调区和扩区暂行办法》(湘政办发【2011】15号)、《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体系建设的意见》(湘政办发【2011】25号),这两份文件从土地资源配置、投融资等方面给予了县级城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含省级工业集中区)新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支持。加快县域城镇体系、县城总体规划编制是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2012年,根据中央和省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示精神和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XX省农村发展研究院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在XX县、汉寿县、湘潭县、冷水江市四县市合作建立“XX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研究基地”;随后在XX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XX、汉寿、湘潭、冷水江四县市列为XX省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县。

 (四)市域层面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XX 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郴资桂“两型社会”、XX“大十字”城镇群等区域发展战略。为编制 XX 市大十字城镇群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关专项规划提供依据,协调好城镇群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各种关系,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XX 市人民政府于 2014 年 5 月 9 日印发了《XX 市大十字城镇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30 年)》,XX 市大十字城镇群区域范围包括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宜章县、临武县、XX 县全域,是 XX 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开放合作的新载体,也是打造 XX 经济升级版的强支点、实现 XX 起飞的大平台。

 (五)县域层面

 为指导城乡一体化实践,XX县先后编制了《XX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县规划纲要》、《XX县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2~2030)》、《桂嘉大道城乡一体化示范带统筹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并制定了与之配套的若干政策,“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生态文明统筹建设”、“园区经济一体化”等全面铺开,XX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XX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13-2020)·说明书

 2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 XX 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进程,XX 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寻求突破,在《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嘉发【2014】2 号)文件提出实施“青山、碧水、净土、蓝天”工程,把 XX 建设成为宜居利居乐居城市和 XX 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同时,决定依托舂陵河 XX 县城段的区位、交通、资源、生态优势提出建设“XX 城乡一体化示范县 XX 先导区”,并成立了 XX 城乡一体化示范县 XX 先导区建设领导小组。先导区的建立对于全县探索发展路子、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起到了重要的实验、先导作用;对于以县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乡统筹地区的发展来说,提升影响、拓展空间、创造机遇。

 因此,原有县城总体规划已不能完全适应XX县城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县域城镇化建设及一些重大民生工程都需要通过调整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统筹安排。

 二、指导思想 (一)坚持实事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四化两型”战略和市委“两型”、“两城”建设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准确把握县域村镇空间发展的趋势与动态,既使村镇体系符合长远发展目标,又建立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避免脱离实际,盲目做大做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五个统筹”,推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在村镇规划建设发展中,必须坚持十六届三种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和十七大后的“新五个统筹”,处理好城乡关系,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使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腹地、资源和市场,城市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格局,使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达到全面、协调、均衡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村镇体系规划中,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贯彻到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中去。

 (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必须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三、规划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兼顾现状与长期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XX 县的发展应协调好人口、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口的适度增加、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起来,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资源集约原则 坚持资源集约节约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随着资源环境对城镇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建立资源节约社会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城镇化建设尤其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保障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量,建立资源节约型城镇。

 (三)强化重点原则 县域村镇的基础条件各异,其发展重点也有所不同,在本次村镇体系规划中,除全面研究村镇体系发展的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等以外,重点研究县域环境资源控制与保护、基础设施布局等内容,使规划突出重点。

 (四)生态优先原则 XX 县是国家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的发展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始终体现生态优先原则。

 (五)

 城镇化战略和 城乡统筹原则

 XX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13-2020)·说明书

 3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城镇化快速发展,提高城镇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是城镇化战略的基本要求。加快城镇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城乡统筹,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以新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 XX 县城乡的全面发展。

 (六)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原则 规划刚性内容是指规划宏观调控指标,在一定时期只能按国家宏观管理要求不能随意增减,规划指标刚性太强,不能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和不同时期政府领导对发展的要求,造成规划管理与政府行为、市场行为的不统一,增加了规划管理的难度,不断的调整规划,使规划的严肃性也大打折扣,但规划的区域分布可以在调控指标的范围内灵活掌握,这样即有利于满足市场和地方政府对建设的需要,又可减少调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村镇体系规划是对县域村镇发展的指导与协调,其规划要重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7.1)

 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年);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 年); 7.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2006 年); 8.XX 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 9.《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湘发(2009)26 号】; 10.《XX 市市域镇体系规划(2009-2030)》; 11.《XX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12.《XX 市大十字城镇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30 年)》 13.XX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4.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5.《XX 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县规划纲要》; 16.《XX 县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2~2030)》 17.国家、XX 省、XX 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五、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 XX 县域全部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珠泉镇、塘村镇、行廊镇、广发镇、龙潭镇、袁家镇、车头镇、石桥镇、坦坪镇、田心镇、肖家镇等 11 个镇,普满乡、盘江乡等2 个乡,南岭林场,土地总面积为 695.91km 2 。

 六、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 2013-2020 年,其中 近期:2013-2015 年; 远期:2016-2020 年;

 第二章

 县域概况与村镇体系发展现状

 一、县域概况 XX 明属桂阳、临武县地。崇祯十二年(1639 年)始置 XX 县,县治设禾仓堡。清属衡州府、桂阳直隶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直属 XX 省衡永郴桂道。民国 27 年属 XX 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终是 XX 地区的重要县份之一。2013 年,全县共设 2 个乡、11 个镇、1 个场(所),242 个行政村,33 个社区(居委会)。

 县境处 XX 省 XX 市南部,地理坐标:东经 112°14′-112°35′,北纬 25°26′-25°47′。东部与桂阳县为邻,南部与临武县、永州市蓝山县接壤,西部与永州市宁远县相接,北部与永州新田县交界。全县南北长 39.3 公里,辖区面积 695.91 平方公里,占 XX 市总面积的 3.61%和全省的 0.3%,为 XX 省地域面积最小的一个县。2013 年末总人口 40.83 万人,常住人口 30.27万人,城镇人口为 12.95 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为 42.78%。

 (一)自然环境 XX 县地处五岭山脉北麓,是五岭山脉向衡邵盆地的过渡地带,南岭山绵亘于西,黄牛岭中部突起,成为 XX、行廊两盆地的自然界线。最高点南岭山尖峰岭,海拨 913.7 米;最低点黄狮江县境出口——桥下岭,海拨 145.7 米。整个地势由西南微向东北递降。舂陵河,黄狮江南北向纵贯境内,形成“两山、两水、两盆地,中间相间岗、丘地”的地貌,按农业地貌区划报告,形态类型分为:山地 84.3 平方公里,占地面积 12.0%;丘陵 202.6 平方公里,占 28.9%;

 XX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13-2020)·说明书

 4 岗地 212.3 平方公里,占地面积 30.3%;平原 172.24,占地面积 24.6%,还有水面 24.17 平方公里,占地面积 4.2%。

 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沛,旱季明显,灾害性天气多。其特征是春季天气多变,间或出现干旱,局部地区 3—4 月多冰雹,夏季暴雨多,有洪涝,绝对湿度与温度同步增长,多晴热天气,秋季雨水少,早晚凉,中午热。秋分以后,气温缓慢降低,昼夜温差大。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控制,偏北风活动频繁,冷空气回旋南岭。气温剧降,多晴冷天气。

 (二)交通状况 XX 县境内有 5 条省道穿过,分别是 S010、S228、S234、S351 和 S353,另有规划建设的省道 S107,均为二级公路,总长 132.3 公里。古代 XX 借舂陵水水路之便,是郴永边际食盐、油茶水陆转运节点。随着衡武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车,使 XX 对外交通形成了一个大“十字”区域交通,拉近了与长株潭城市群(350 公里)、珠三角城市群(350 公里)、北部湾国际经济合作区(600 公里)、闽三角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区(700 公里)的距离,为 XX融入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创造了条件。

 (三)

 土地资源 钟水河沿岸、XX 盆地、行廊盆地土地肥沃,是湘南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烤烟种植基地,素有“天下禾仓”的美称。在全县目前的土地使用中,农用土地面积为 564.17 平方公里,占 81.07%(其中耕地为 256.5 平方公里、园地 13.03 平方公里、林地 275.33 平方公里、牧草地 19.31 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为 51.43 平方公里,占 7.39%;其它未利用地 80.31 平方公里,占 11.54%。

 (四)

 矿产 资源 全县发现各类矿产 18 种,能源矿产 3 种,有色金属矿产 4 种,黑色金属矿产 2 种,非金属矿产 9 种。发现各类矿产地 78 处,大型矿床 1 处,中型矿床 2 处,小型矿床 19 处,矿点56 处。其中煤纳入了矿产资源储量表,煤、水泥用灰岩的保有资源储量居 XX 市第二位。

 能源矿产: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的黄牛岭山脉成矿带煤炭资源,已探明煤炭储量 1.435亿吨,以无烟煤为主,煤质好,是全国 100 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铀矿:探明 1 处,位于肖家镇坌头,属大型矿床,产于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下段含生物碎屑灰岩中,是 XX 县具有特大潜力的能源矿产。

 有色金属矿产:探明铜矿 1 处,位于龙潭镇黄沙寺,小型矿床,品位 2.42%,金属量 1.23万吨,伴生矿产有铅(金属量 0.4 万吨)和锌(金属量 0.27 万吨),待开发利用。铅锌矿 5处,分布在盘江乡的广塘、株木山、石鼓元、南岭林场和龙潭的王阳甫。汞矿 5 处,分布在车头镇、城关镇、广发乡、等地。

 黑色金属矿产:探明铁矿点 24 处,资源量 2139.8 万吨,平均品位 32%左右。锰矿点 14处,锰矿资源量 438.2 万吨,平均品位为 24%左右。

 非金属矿产:冶金白云岩分布在盘江、袁家、钟水、石桥、泮头等乡镇,资源储量在 2.5亿吨以上。石灰岩资源储量 45 亿吨。砖瓦粘土:遍布全县各乡镇,资源储量丰富。

 (五)

 生物 资源 XX 是全国南岭山地生态生物多样性功能区,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多。全县林地面积 34586.8 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 49.4%,全县森林覆盖率 36.25%,林木绿化率 38.64%。林地面积按森林类别分,公益林地17360.4公顷,占50.19%;商品林地17226.4公顷,占49.81%。XX 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颇具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鲜明,农业产业化产品多,有享誉海内外市场的“湘嘉鱼”、“三味辣椒”、“倒缸酒”已在省内外初具品牌效应等。

 (六)水资源 县内有集雨面积 5 平方公里以上溪河 26 条,其中湘江一级支流 1 条,二级支流 13 条,三级支流 8 条,四级支流 4 条。集雨面积 5-10 平方公里的有龙泉水、马托水、桃源头水、村尾水、田溪水、潮泥河、平世河、长溪水、石门水、大成河、汉石水、顾村水、表溪河、社塘水、沙坪河、行廊河、茶坞河、调塘水等 17 条;10—50 平方公里的有石燕河、陶家河两条;500—1000 平方公里的有黄狮江;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钟水。县境地表水多年平局年径流总量 21.55 亿立方米,以入 2 客水为主(约 16.75 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 3.16 亿立方米,可开采量 0.67 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 10.34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 2938 立方米,属轻度缺水。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4.65 万千瓦。

 (七)文化 旅游 资源 地处五岭山脉北麓,山川绮丽、田园锦绣、风景资源丰富:有天降 XX、神农教耕的文化传说,是五岭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有南岭森林公园、九老峰风景区,飞来山、珠泉涌月、丙穴嘉鱼、桐梁潜渡等胜景,有舜源浩荫(钟水风光)、鳌鱼上滩、禹迹龙门,黄甲吊桥、凌云水乡、东岸湿地公园等南岭水乡风光;有最早旌表监察御史的风宪牌坊;红色文化方面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 XX 南区支部活动旧址萧克故居”,并且涌现了辛亥革命先驱李国柱、抗日名将李必蕃、共和国第一上将萧克,以及李庠、唐朝英、刘沛、黄益善、萧克允、李 弼廷 、李韶九等大批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有丰富灿烂的乡土文学和民间文化艺术,矛盾文学奖作品有古华的《芙蓉镇》、萧克的《浴血罗霄》,是“湘昆剧曲发掘地”、“群众文化艺术之乡”、“民歌之乡”、“铸锻造之乡”。

 XX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13-2020)·说明书

 5 二、村镇体系发展现状 (一)县域村镇体系现状 2012 年 XX 县域行政区划调整,2013 年坦坪、广发、田心撤乡建镇后,XX 县下辖 11镇 2 乡、242 个行政村,其中 11 镇分别为珠泉镇、石桥镇、肖家镇、行廊镇、袁家镇、龙潭镇、车头镇、塘村镇、广发镇、坦坪镇和田心镇;2 乡分别为盘江乡和普满乡。其中珠泉镇为县城中心城区。按现状等级规模将县域乡镇划分为四级:

 XX 县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序列 等级 城镇数量(个)

 乡镇名称及人口 I 县城 1 珠泉镇(10.32 万人)

 Ⅱ 中心镇 3 行廊镇(2.49 万人)、塘村镇(2.66 万人)、 广发乡(3.61 万人)

 Ⅲ 一般镇 7 肖家镇(1.54 万人)、石桥镇(3.28 万人)、龙潭镇(2.95 万人)、 袁家镇(3.21万人)、车头镇(1.77 万人)、坦坪镇(2.83 万人)、田心乡(2.42 万人)

 Ⅳ 集镇 2 普满乡(2.18 万人)、 盘江乡(1.43 万人)

 虽然经过了行政区划调整,但从经济关系、城镇职能上看,县域城镇体系并无明显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缺乏紧密的经济联系。镇(乡)政府所在镇区(集镇)城镇职能单一,聚集辐射能力有限,仅是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周边农村地区的集市贸易中心;在产业空间布局中,各乡镇之间交流有限,没有形成产业链,而且经济关系很松散,经济相互独立,以内部自我循环为主,达不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集聚阶段。

 (二)

 县域村镇的 具体 特征

 1 1 、县域 村镇体系形成较晚, 城镇化建设滞后

 县域内除珠泉镇、塘村镇设立较早外,上世纪 80 年代,车头、袁家、行廊、肖家等也建镇,但建镇基本上依托煤炭等国有企业建设,由于这些国有企建设各自为政,镇区建设几乎没得到发展,其余建制镇较晚。因此,现状城镇等级体系仍以行政体制为层次,形成各自较为固定的以行政区域为主的服务范围,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塘村镇、行廊镇、广发镇都位于省道交通干线附近,被纳入县域范围内的中心镇建设,但除了塘村镇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影响范围较大之外,行廊镇、广发镇中心镇作用不明显;其他一般镇和集镇的人口和规模等级相差不大,由于建镇时间不长,常常出现与农村居民杂居、“有村无城”、“似城非城”的局面。因此,有必要适度扩大中心镇规模,形成几个乡镇极化中心,使之更好的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2、 缺乏规划引导和产业支撑,制约了城镇发展 除县城外,XX 县域乡镇大部分以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非农产业较少,导致集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建制镇规模较小、综合功能薄弱;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乡镇尚未编制镇总体规划、集镇建设没有规划指导,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落后,景观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背离,没有产业布局,无法起到吸引劳动力转移、服务广大农村地区的作用。部分乡镇虽然编制了镇(乡)总体规划,但无法做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镇(乡)总体规划”、“镇(乡)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划合一”,导致出现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难以统筹安排。这种情况坦坪镇、袁家镇、龙潭镇尤为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引导,各集镇、村庄在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民俗民风、生产特点等多方面呈现单一化格局,生产服务、商贸流通不完善发达,对区域的辐射功能较弱,难以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3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重视,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在县域村庄建设中,村庄整治、建设规划起步晚,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不到 10%,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一些村镇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村镇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4 4 、资源环境约束 ,制约城镇化发展进程

 从土地资源看,XX 是 XX 省国土资源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人均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经到了相对饱和的地步。城镇化进程要以土地资源作为依托,但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势必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障碍;农村城镇化需创新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及自身产业升级对 XX 的工业用地提出较大的需求,土地供应也将更为偏紧。从水资源看,XX 水资源缺乏,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有增无减,更是加重了水资源开发的难度,水资源对城镇化的支撑能力显得更加脆弱,水资源与城镇化建设矛盾突出。因此,XX 未来较长时期内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

 5 5 、 城建供给力不足,限制城镇承载力提升

 据有关方面研究,近年来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至少需要10万元以上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此计算,如果 2020 年城镇人口计算,每年相当于约有2.6 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需要 26 亿元的城镇建设投资。与巨大的城建投入资金相比,地方财政收入略显不足。有限的资源开发使城镇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改善社会和市政基础设施;外来资本又没有动力对该地区进行投入;政府现有的财力也无法全部落实到各个村镇,即使能落实,政府统筹城乡建设的成本加大。

 XX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13-2020)·说明书

 6 三、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一)

 经济发展 总体态势 1、 、于 处于 XX 省中上游水平,郴 永边际地区 发达县域 2013 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1069380 万元,比上年增长 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668 万元,增长 2.7%;第二产业增加值 550880 万元,增长 12%;第三产业增加值 378832万元,增长 13%,第一、二、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 13.1:51.5:35.4,呈现一产业逐步下降、二产业快速提升、三产业波动较小的趋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均 GDP 为 35328 元,比 2012年增加 3237 元。

 通过近 5 年经济增长变化分析,受国家层面大环境影响,“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例逐渐增大、增长最快,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比重时大时小,说明 XX 县工业发展对第一、三产业贡献不足;横向来看,除了苏仙、北湖两区之外,XX 县在 XX 市的县域里面,GDP 总值排在资兴、桂阳、永兴、宜章之后,列全市第五,人均 GDP 列第四,高于宜章县,略低于 XX 市、XX 省总体水平。作为内陆县份,经济增长受制于县域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从产业结构抗,比郴永边际的宁远、蓝山、新田等县较早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2 2 、 城乡结构的转型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著名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根据对世界 100 个国家 20 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测算出人均 GDP 在 800~1000 美元时,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 60.1%、65.8%,2013 年,XX 县人均 GDP4256 美元(按 1998 年美元计算),城镇化水平为 42.78%,这说明在城镇化进程中,XX 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于低于国内、省、市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落后于工业化发展。

 2009~2013 年 年 XX 县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008~2013 年 年 XX 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演化图

 2013 年 年 XX 县与周边县(市)区 GDP 总量对比(单位:亿元)

 2013 年 年 XX 县与周边县(市)区人均 GDP 对比(单位:元)

 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GDP总量(单位:万元)增长速度(%)0...

相关热词搜索:县域 说明书 城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