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改革发展主要举措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8 来源: 讲话发言 点击:

  营商环境改革发展主要举措分析

 2

 目 录 改善营商环境的两个关键 .............................................................................................................................. 3

 一、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改善政府的服务方式 ............................. 3

 二、改善营商环境的重点在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 9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十种有效方式 ............................................................................................................ 18

 改善营商环境的两个关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改善营商环境。“三去一降一补”中的“降成本”和“补短板”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改善营商环境,具体要从改善政府服务方式和降低要素成本两个方面着手。

 一、改善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改善政府的服务方式 改善政府的服务方式,要从降低制度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拓宽准入范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 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五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降低制度成本就是指政府在为社会、企业服务时,尤其是在政府审批的过程中,能够有越来越低的成本和越来越高的效率。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经常需要缴纳各种各样的费用。目前, 从中央国家机关到省级政府, 再到市、县级政府, 都在分批次降低各种收费的标准, 并取消了一大批收费项目。这

  4

  些行为都是在降低制度成本, 这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就是要简政放权。最近,从中央部门到省级部门,行政审批权都在一层层下放。3~5 年前,一个地方政府的各种审批事项能够达到 1.2 万~ 1.5 万项,仅经济类审批事项就有 2 000 项之多,还包括行政类、民事类等。政府在行政审批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权力。随着中央明确要求“简政放权”,各级政府都在清理审批事项,清理数量能够达到 5 000 ~ 7 000 项。其中,各级政府经济类审批事项大概能够清理掉 2/3,仅保留 600 项左右,效果尤为显著。

 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碎片化的、细枝末节的、无关痛痒的权力尽管被下放,但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感受来看,似乎跟以往相比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 一些碎片化的、不重要的、冷门的审批权确实被取消了;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它们平时就与这些精简事项接触得并不多,因此很难 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我相信,很多政府部门负责人如果全面审视 一下这几年“简政放权”的实际工作,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真正的放权,是要把影响企业办事效率的重要审批事项下放或取消。例如,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无关痛痒的,只有不到 1 % 的企业涉及的小政、小权,其下放、取消的意义就不大。而对于一项与成千上万家企业的经营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的权利,其审批事项的简化就会让大多数企业受益并提高效率。又如,原本一些需要走审批流程的事项,后来让备案处理。看起来似乎简化了流程,但有时候备案涉及的环节极其烦琐,比正式的审批制一点都不少,这种备案处理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

 再如,很多事项的审批流程是串联的,为了办成该事项,企业

 需要跑五六个部门,如果平均一个部门等待审批的时间是一周,那 么整件事办成就需要花费一两个月。最好的方式是,审批流程只有 一个窗口,只盖一个公章,这样一次性就可以把事情办成。在这个 方面,我国诸多地区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办事只要跑一次”的理念,非常有推广价值。

 对于涉及五六个部门审批的事项,“只跑一次”并不意味着其他部门 放弃审批,实际上只是将五六个部门原来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办事企业主需要进入任意一个部门,其他部门就配合进行并联审批, 从而提高办事效率。只有这样的办事方法才能真正促使制度成本下 降,政府工作人员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公仆,政府机关才是真正 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

 其三,不断拓宽市场准入范围。20 多年以前,外资不能开百货店、办银行、办保险、开财务公司。不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甚至一般国有企业也很难进入上述领域。这说明过去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也非常高,每个行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准”。我国正式加入 WTO 以后,制造业领域、商品贸易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向外资、民企和国有企业逐步放开。

 最近,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各种原先 不允许的领域都逐步放开。也就是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 开放的领域将越来越宽,准入的门槛将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市场将 被逐渐打开。无论是双边的还是多变的,自由贸易协定一经签订,国 家之间都将敞开大门,在服务贸易领域或者说第三产业领域,对外资、内资全面开放,并且开放门类将不断拓宽。

 2018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主旨演讲,宣告了我国政府加快对外开放的决心。很多原来外资不能控股,只能参股 25% 以下的领域,现在都放

  6

  开了外资持股限制到 50 % 以上,甚至 100 %。例如,以前外资企业在中国汽车行业控股股权不能超过 50 %,而现在控股 50 % 以上甚至全资都是可以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反映了营商环境的改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必将越来越高。

 其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中,知识产权应该获得充分尊重。这里所谓的知识产权,包括各种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财富和资源,必须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绝不允许有偷盗知识产权的现象出现。我国既需要尊重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其他国家也需要尊重我国的知识产权。

 在这个意义上,积极保护好知识产权,不仅是我们逐渐适应世 界游戏规则的过程,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经济创新成果的过程。目 前,我国每年的研发费用投入高达两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仅次 于美国。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投资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 会涌现出来,形成大量的知识产权。这种知识产权必须得到尊重。一个企业花费了成百上千万元甚至数亿数十亿元研发出的成果,如 果被另外一些企业不花费代价就悄悄盗走,这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环 境将是极大的破坏。保护知识产权不仅需要制定严密、周到、覆盖 各个领域的法律,而且要加强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的案件。

 总之,现在国与国之间开展经贸合作谈判,知识产权保护是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的一点,这是融入国际经贸大家族的前提。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程,也是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历程。中国从落后走到今天的发展水平,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要充分遵守知识产权规则,这也是全世界都有的共识。

 其五,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首先, 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要实行同等国民待遇,而且要在准入前实行同等国民待遇。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指在投资发生前,公司注册登

 记,项目立项申请,不论是外资、内资、国有、民营,都将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如果同样从事某一类型业务,国有企业可以准入注册登记而民营企业不可以,或者国内企业可以而外资企业不可以,这就是准入前的不同等国民待遇。当然,如果准入前都实施了同等国民待遇,那么准入后,在同一个市场环境里,不同类的各种企业更应实行同等国民待遇。

 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美国提出我国应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保持竞争中性的态度。实际上,这一条我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所 谓竞争中性,正是我国近十几年一直在投资领域倡导的同等国民待 遇。在政府的主观意识里,不应该对哪一类企业有所偏私,也不应 该“拉偏架”,要遵照同等规则、法律制度等措施来对待所有企业,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有时候,我国为了招商引资,会给予外资企业优惠待遇,这表现为对外商办事效率较高、流程相对简化。但是,对国内的民营企业却给予较差的、不同的待遇。有时候,一些单位对于国有企业办事还是较为放心的,但对民营企业却不太放心,这就会造成不同等国民待遇。例如,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企业放贷时,如果国有企业出现违约问题,一般不会追究行长的工作责任。然而,民营企业一旦出现一笔坏账,行长就很有可能被追责。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给民营企业放款就会有阴影,行长难免会非常担心,所以对民企贷款的标准卡得很严格,对国企则松得多。总之,要做到竞争中性、同等国民待遇,尽管在认识上容易统一,但实际操作中的结果往往千差万别。政府机构不仅要在认识上高度统一,更应该在办事的细节上付诸实践,时时表现出同等国民待遇。

 其次,要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管理,就如同寺院的戒律、部队的军法,与军人遵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

  8

  个意思。每个行业都会有特定的负面清单,但负面清单并不是越多 越好。真正管得住、管得好的负面清单,就那么 3~4 条。每个行业都要认真研究负面清单,并形成规章性的制度。随口就说出 10 条、 20 条甚至 50 条的负面清单并不是什么好事。2013 年 9 月,上海自贸 区刚起步的时候,我印象里负面清单有 200 多条,现在已经简化到几十条了,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最后,要实行证照分离,先照后证,这对于营商环境的改善也十分重要。以前,市场监督局审批营业执照前,要由不同部门盖章, 多的时候涉及十几个部门,一个部门还有可能涉及多个处室,办下 来一个执照需要盖几十个、上百个图章。而实行先照后证,意味着 给予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但营业执照办下来以后,事中、事后要 对外资进行监管。监管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据负面清单进 行。各类企业,包括外资、内资,国企、民企,在拿下执照后,在经营过程中一旦违反了负面清单,就要被监督处罚,严重的甚至可 能被清除。因此,负面清单的重要性就在于成为政府事中、事后监 管外资的依据。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类企业需要引起市场监督局的重视, 不能什么类型的企业都事先批复营业执照。这是因为,市场监督局 先发了执照,有关部门却并不知道企业的存在,一旦发生了问题, 产生了不良后果,便很难追究责任。

 第一类是金融类企业。这类企业具有辐射性、穿透性、渗透性, 一旦产生不良影响,便可能涉及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尤其涉及乱集 资、金融坏账等问题,影响更加恶劣。这类企业应该实行先证后照, 有较高的资质证照的门槛。金融主管部门、银行商会或地方金融办 应当对企业经营人员、工作人员有能力资格的许可。

 第二类是社会安全类企业,例如加油站、地下采矿或易爆易燃

 的高危化工产业等。这类企业涉及老百姓的安全,一旦监管不当, 便会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必须实行先证后照。

 第三类是社会公共服务类企业,例如办一所学校、开一家医院等, 这类企业涉及千家万户的公共服务。比如,筹办一所大专院校,如果 没有教育部门在资格、能力上的事先认定,市场监督局就给予企业营 业执照,三年过后,第一批招生的数百名学生临近毕业,发现学校资 质存在问题,因此拿不到毕业文凭,这就不仅是赔款的问题了,而是 耽误了几百个学生前途的问题。这类事件定然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并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近些年,很多地区出现教育类社会事件,往 往就是教育部门事先没有经过审核而乱办学校造成的恶果。

 再如,筹办一家医院,在未经资质审核的情况下给予企业执照, 一旦医生乱开药方,甚至将病人治死,便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在跟老百姓的人身生命、学历教育息息相关的医疗体系、教 育体系方面,人们会非常关注负面新闻,一旦发生不良事件,都有 可能演变成为恶性群体性事件,绝不能掉以轻心。

 总而言之,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要让一般的 企业先照后证。但对于涉及金融类、社会安全类、公共服务类企业, 还是要事先审批,提高门槛,严格监管。这是对老百姓和社会负责, 将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这五个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好,政府服务方式就将获得极大改善,政府主观服务的营商环境也会比较理想。一旦如此,无论 是遭遇国际贸易争端还是国内经济纠纷,我们都能够以“比较阳光” 的方式进行处理。

 二、改善营商环境的重点在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运营

  10

  成本低不低。企业在低成本环境下经营,更容易产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而降低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第一,降低税费成本。税收是营商成本的重要组成。但减税的政策是由中央来制定的,地方政府不能胡乱作为。如果有比较好的减税想法,应该跟国家税务部门研究后报送国务院审批,甚至可能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并通报,这是因为税率的任何变动都可能触及法律的更改。因此,地方政府税费成本里的税,尽量不要乱说乱干,这是违法的。要降低营商成本,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精神,用足用好中央对一些高等技术、新兴产业等鼓励类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多发展一些中央鼓励的产业,这样既能够贯彻中央政策,又能够让企业切切实实分享税收优惠红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认真研究自己能够做主的收费项目,能降的尽量降,能豁免的尽量豁免,尽力为各类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降低成本。

 第二,降低融资成本。人们普遍认为,降低融资成本是地方政府无能为力的事情。这是因为,贷款的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 一管理,浮动利率又是由各地商业银行管理。然而,全社会融资成本不仅由利率决定,还受到融资结构、管理激励措施的影响。地方政府为降低地区融资成本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着手:其一,改善地 区融资结构,降低企业高利息融资比重;其二,发展产业链金融, 以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其三,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小微企业的 资本信用。

 在改善融资结构方面:如果一个地区融资中,银行贷款占比不到 50%,其他的都来自小贷公司、信托公司,融资难、融资贵就会成为这个地区的大问题。这是因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可能普遍超过 10 %,甚至达到 15 % ~18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

 就应当有所作为,优化该地区的融资结构。

 具体来说,就是要平衡好三种融资渠道的比重,例如银行贷款 占到 60 % ~70 %,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占到 20 % ~30 %,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控制在 10 % ~ 20 %,这样的比例就是合适的。众所 周知,股权融资是不必支付利息的,单纯只是资本金的投入。而在 证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利率也要比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 2~ 3 个百分点。假如企业借了 100 亿元,每年只需要支付 3 亿~4 亿元的利息, 比银行贷款利息还要低 2 亿 ~3 亿元。

 还有一个市场是银行间中票市场,这些年中票市场贷款也可以视为一种债券。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购买该类贷款,都是由当地 银监会、人民银行审批的,利率与债券一样,也比商业银行贷款利 率低 1~2 个百分点。这些市场的贷款功能应当充分被发挥。如果地方政府有意调控,让自己管辖地区成千上万家企业的融资比重符合上 文的标准,那么最多只会有 10 % ~20 % 的企业融资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即便这些融资的利率高达 15 % ~20 %,由于份额只有 10 % ~20 %, 对整个地区融资成本提升的影响就不那么明显了。如果地方政府对 上述三类融资市场放任不管,对企业融资行为不调节、不引导,中 小企业就将成为“无头苍蝇”,银行的钱借不到,只能到小贷公司借 高利息资金,甚至去地下钱庄融资,最后往往会由于支付不起高额 的利息而濒临倒闭。

 总之,对一个地方政府来说,要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中票市场、股票市场、私募基 金市场,让企业有机会从直接金融体系的渠道融资。直接融资市场 一旦全面发展起来,地区融资成本也一定会降下来。在这方面,地 方政府一定要有所作为,做好引导、服务工作,将高利息贷款的比重压缩得越低越好。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地区每年新增融资中,

  12

  非银系统占比一旦达到 40%~50%,这个地区的金融环境一定会很糟糕。这时候,融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并且中央在政策上也是支持地方政府的这种结构性调控的。

 在发展产业链金融方面, 应当充分认识到帮助企业解决“ 融资难”问题并不是抽象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我国很多地区,中小企业往往是给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大企业有时会拖延支付资金,这将对中小企业的账期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一家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供货服务,并给大企业提供了价值 100 万元的零部件。但大企业要在三个月以后 才支付 100 万元。如此一来,小企业的资金就被拖死了。一旦资金链断裂,小企业又很难到银行去融资,这将严重影响小企业的经营发展。

 这个时候,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小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配置产业链金融,让商业银行和其他各类贷款机构围绕着核心企业、大企业的产业链,进行融资配套服务。

 一个大企业背后或者说中下游之间产业链配置的中小企业可能有数百家之多,这数百家中小企业将货物提供给了大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贷款机构应当敢于把钱借给这些中小企业。因为这 笔钱实际上是大企业延期支付的,属于大企业的封闭信用环。中小 企业一旦交货,相当于获得了大企业的信用担保,获得相应的贷 款也是理所应当的。此外,这类小企业交货后获得融资的利率也 不应当太高,按照基准利率上浮 5 % ~10 % 足矣。这样一种结构性 信贷配置,也使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不再是抽象的。当金融机构 为产业链金融提供配套服务时,既扩展了业务范围,又是相对安全 的。中小企业由于有大企业做担保,更容易成为融资客户;而大企 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产业关系、资金流关系、信息链关系也更加密

 切了。通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配备融资服务,融资难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在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小微企业资本信用方面。对于小微企业而 言,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本金问题。根据国家法律定义,小微企业就 是指一个小老板带领着八九个人创办的企业,这类企业解决了自食 其力发展的问题。这种企业在发展初期,政府不需要帮助其解决融 资问题,而需要关注其资本金问题。任何个人创办新企业,产生 10 人以上的就业,都应获得政府补贴。这是因为,如果这些人不就业, 一个人每年的失业保险就要花费 6 000 元,3 年时间就要花费近两万 元,10 个人就要花费近 20 万元。政府与其 3 年支付给这些人 20 万 元失业保险,不如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例如 30 % 也就是 6 万元,给

 小微企业进行补贴。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拿出了 10 万元创办小微企业,政府可能会补贴 40%~50%,让企业拥有 15 万元的资本金。有了这样的资本金保障,企业再去跟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就会容易得多。银行一般愿意配套资本金的 50% 给予企业贷款,对于小微企业可能比例会卡得更紧。

 总之,一旦企业有了 15 万元的资本金,银行配套 7 万~8 万元就会比较放心,而政府内部也不会造成财政坏账。如果一年中有上千家小微企业诞生,政府也不必对每家企业都提供帮助。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当前国务院有关鼓励中小微企业创办的 6 大门类,给予资本金补助,例如复员军人或者下岗职工创业、农民工进城创业等。同时,地方政府为加大鼓励自主创业,可以在国家规定的 6 类基础上再 自主增加 5 类,总共变成 11 类。对于这 11 类创业企业,都给予资本金补贴,企业自有资金加上资本金补贴,再加上商业银行融资就容易实现快速发展。总而言之,政府对小微企业的资本金补助或贴息支付要分门别类,结构性地化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要组织

  14

  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激励银行给予小微企业信贷扶持。

 第三,降低物流成本。我国的物流成本高早已是社会共识。中 国全社会各种物流成本占到了 GDP 水平的 15 %,而美国只有 GDP 的 7 %,欧洲、日本在 6 % ~7 %,甚至连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 只有 10% 左右。中国的物流成本高居全球第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2014 年,中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件中特别提到了“要降低物 流成本”,各级政府都达成了共识。

 物流成本的下降,实际上都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首先,中国 物流成本高的首要原因就在于铁路运输没有利用好。我国拥有如此 发达的铁路轨道,但在 2018 年铁路货运量只占到总货运量的 6 %。

 而美国虽然高速公路汽车运输、空运、海运也很发达,但每年所有 的物流货运量中 20 % 由铁路负责提供运营,这与我国形成了鲜明

 对比。铁路的运费只有高速公路汽车运费的 1/3,如果我国有 15% 的货物由铁路运输,这部分货物的运输成本就至少降低了 2/3。铁路运输之所以占比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最后一千米”的铁路终端 建设不到位。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开发区物流运输的“最后一千 米”都没有铁路,企业如果走铁路运输,需要将厂里的货物先装到 卡车上,再开几十千米运送到附近火车站的货场上,再经过火车 “七转八转”,非常麻烦。

 其次,物流成本高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缺少铁路、公路联运,铁路、水路联运,或者铁路、航空之间无缝对接的多式联运。多式联运不是硬件问题,而是软件问题,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多式联运系统我们搞得很差,各个地区基本上没有这样的物流指挥部和多式联运 公司,最后企业可能要白白增加 15 % ~20 % 的物流成本。

 最后,我国企业布局不够合理,缺少产业链集群。一家企业坐落在城市的东边,但所需原材料、零部件却在城市的西边,公司在

 几十千米甚至数百千米的路程频繁地运输货物,看起来很繁忙,实际上都是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城市发展需要有产业链的集群布局意识。

 例如,在德国的莱茵河边,一些化工项目企业,无论属于哪个州,无论处在产业链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规划布局在 5 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原材料、中间品、产成品互相连通。这类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可能连汽车都不需要,只要由管道运输即可。下游企业的产品直接送到中游企业的车间,加工后再成为上游企业的原材料,整个产业链都是通过管道运输,实现物流一体化。德国企业的产业布局一向如此。企业之间哪怕没有任何资本关联,只要产品之间有联系,就应该向集群布局发展。

 我们有一些企业,明明可以将若干个生产环节集中在一起,直 接将产成品出口到全世界,但由于各地政府招商热情都很高,企业 不好意思拒绝,就人为地将各个生产环节割裂,分别布局在不同的 县市。然后,中间产品在企业各子公司之间相互运来运去。尽管高 速公路比较发达,运输也比较便利,但这实际上是在徒增物流成本, 因为企业的空间布局极不合理,企业在获得了不同县市招商优惠的 同时,也造成了物流成本的极大浪费。

 铁路物流占比较低,多式联运系统不发达,企业空间布局不合理是我国目前物流成本畸高的重要原因。但上述分析也表明,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既掌握在企业的手中,也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大家都可以在降低物流成本上积极动动脑筋。

 第四,降低要素成本。要素成本包括土地成本、房地产成本、天然气成本、煤油成本、蒸汽成本、电力成本等。这些要素尽管都 是上游资源,政府似乎难有作为,但实际上是可以协调的。政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要素成本降下来。以房地产成本为例,

  16

  地方政府如果“唯利是图”,完全可以让土地出让金高一点,这样财政收入也上去了。但这样一来,投资环境就被破坏了。华为集团将部分产业从深圳市搬迁到东莞市,跟深圳的地价和房价有很大的关系。总之,包括要素成本在内的各项企业经营成本,70%~80% 都掌握在地方政府和企业自己手中。一定不要等着中央有关部门来降成本,尽管打破一些成本需要中央部门下定决心,但更多的成本实际上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运作方式有关。

 第五,用好人才红利,降低劳动力综合成本。最近 10 年,尽管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 中国的工业发展失去了机遇。因为许多地方的企业,劳动力成本固然高了 2~3 倍,但是产出往往上升了 5~10 倍。当前,全球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往往不再依靠蓝领工人进行大规模生产加 工,而是依靠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科技产业发展驱动经济增长。在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一个年产出 300 亿~ 500 亿元的企业,实际工人可能只要几千人。以前,在人均年产出 50 万元的行业,一家 100 亿元产值规模的企业需要 2 万员工,300 亿元产值规模的企业 需要 6 万员工,现在只需要几千人。但这些人主要是白领和大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动,下一轮产业 发展需要更多比例的大学生。幸运的是,当中国蓝领工人的人口红 利开始减少的时候,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却增长到了 800 万,已经拥有全球最丰富的人才资源,刚好可以平衡全球产业结构变化对大学生的需求缺口。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包括越南、印度在内,当前 有大量的蓝领劳动力释放出来,但却生不逢时,当前的世界已经不 再需要那么多的蓝领工人,需要更多的是白领人才,这正是中国的 国运所在。

 总而言之,做好上述五个“降成本”工作,将明显改善一个地

 区的营商环境,这本身也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其要害在于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对地方政府的决策能力和企业的管理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18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十种有效方式

  招商引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不二法门。招商引资不仅能为一个地区带来资本,还能带来技术、产品、市场、管理方法,是对外开放的 举措、地区发展的动力,也是 40 多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同时,招商引资应遵循同等国民待遇、准入前国民待遇、尊重知识产权等原则, 完善管理系统设计,实现互惠互利、资源互补。

 当下招商引资呈现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在经济“新常态” 下,真正有效供给的工商产品和工商项目并不多。如今各地都把好

 不容易得来的项目紧紧抓住毫不放松,所以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 “挖墙脚式”招商很难,从沿海小城市到如深圳、广州、上海等沿海 大城市招商也很难。而过去经济高涨时,经济大浪潮带来各种各样 的“鱼虾”,沿海大城市去捕捞“大鱼”,剩下的“中鱼”“小鱼”“虾 米”对大城市来说意义不大,往往会主动转让给内陆地区,所以过

 去互助招商引资的现象很常见。然而在现阶段这种互助招商引资的

 现象鲜有发生。

 第二个特点,“大呼隆”式的招商引资已成为过去式。以前各地通常把全世界的厂商聚在一起开大会,领导发言介绍投资环境。但现在这种粗放式的活动已不奏效,而且最近这类活动在各地大幅减少,不是大家失去热情,而是这类活动已经不实用了。

 第三个特点,低成本、粗放型招商已不适用。过去“砍胳膊砍腿” 式招商引资通常在税收、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进行大规模让利,而如 今真正优秀的企业已经不再需要这类恶性低成本的招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招商引资一般是各地领导带队外出招商, 但这类招商引资的老套路在各个方面显然已不合理,需要避免和杜 绝。目前,大多数支柱产业项目、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新兴服 务业项目等优质项目都具有鲜明特点,需要产业集群化发展。例如, 制造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体系,下游的销售服务、物流体系, 可以与制造业共同构成一个集群。这类利用产业集群进行的招商引 资方式可以吸引几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产业链。

 招商引资的关键不是一味强调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优惠的政策措施等,这些普惠待遇的政策简明扼要地写成材料发给对方即可。现在的招商引资不是以前经济百分之十几增长时的那种状态,也不 是全世界的外资都到中国来,中国沿海又有许多资金要到内陆找出 路,形成内陆招沿海的商、沿海招外国的商,或者跑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地去招商的状态。现在招商引资难度大,即使低成本竞 争式、“砍胳膊砍腿、自残式”地降低身价,请人家来、求人家来, 招商引资的效果都未必会好。

 招商引资的第一要义是了解并研究招商对象的短板,即招商对象的短板是什么,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哪里。通过“问题导向采取措施”的方式,把握招商对象的命脉问题,直 奔主题地告诉对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任何一个负责任的

  20

  企业家都是希望解决自身问题的,如果抓对了对方命脉,帮助其解决了问题,让企业产生效益、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经济规模的发展,对方也会很乐意将产业转移到当地进行合作,这样双方一拍即合、互惠互利。

 所以,招商引资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也不是磕头跪拜乞求, 而是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帮助招商对象解决问题是撬动招商 引资成功最容易的一个支点。

 在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改变过去已不适用的招商思路,以下十种有效的招商引资方式可为地方政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助力吸引优质项目落地。

 一是产业链式招商。产业链式招商是指,如果招商对象生产上游产品,而本地具备中游和下游产业,引进该对象就可以打通上中下游的市场资源,形成产业链集群,优化配置,提高效益;如果招商对象生产中游产品,地方政府就可以向其表示本地有上游原材料相匹配,或者有下游市场相衔接,只要招商对象进来本地市场就能够形成产业链。即使本地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也可以与对方打赌:只要对方进入本地市场生产中游产品,政府保证在一两年内配套相应的上下游市场;只要对方引入核心企业,就保证在两三年内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为之全部配套,如果配套不了,那么地方政府就要做出赔偿。总之,一个能与上下游互相配套的、有较大市场规模的产业链体系往往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能力,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行成本,成为吸引世界级巨头企业的撒手锏。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重庆市政府对电子产品企业的招商引资。2008 年,内陆地区尚不存在电子产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都分布在沿海地区,而且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这是由于当时原材料零部件从全球运到国内进行加工生产后再销售到全世界,内陆对这种“两头在

 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毫无优势,因为把零部件、原材料从沿海运到内陆要历经 2 000 千米,需要付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地处内陆的重庆要发展电子产品,就要把零部件、原材料本地化,实现企业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一体化。思考清楚这个模式以后,我认为这种大事就要找跨境巨头公司进行合作。于是我就到美国面见了惠普董事长。我在谈话过程中承诺对方,如果对方把 3

 000 万台电脑的生产订单转移到重庆,就保证两年内在对方厂址的 1 小时路程之内配套 1 000 家零部件厂,共同形成最强产业链集群。在与惠普达成默契之后,我又到中国台湾与富士康的郭台铭进行谈 判,承诺对方千万台电脑零部件的生产订单,前提是富士康将对应 数量的零部件厂商引进重庆。郭台铭说:“只要你给我

 1 000 万台的

 生产订单,我当然会带过来 1

 000 万台的零部件企业。”事实上,零 部件企业只要到了重庆,当然就可以为 1 000 万台生产订单以外的更多生产企业服务。过了一个月,郭台铭到重庆签约,除了带来了富士康,还带来了台湾的一批零部件企业。两年内,重庆达成了当时承诺的目标,拥有了 1

 000 多家电脑零部件厂商,并相继吸引了除 惠普外其他六七家世界知名品牌的电脑厂商,每年生产 6 000 万台电脑,多年保持产量稳定,占全球电脑生产总量的 1/3。重庆成功打造了一整条齐全的产业链,相应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品牌商和产 业链相互配合,中心零部件企业和供应链纽带无缝对接,成为一大 核心竞争力。由此说明,现代产业发展除了资本和核心技术的竞争, 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同样重要。

 特朗普要求美国企业回归美国,比如要求苹果回归美国,为什么这些企业都没有跟进、没有响应?是它们对自己的国家不忠诚吗? 并不是。美国国内没有形成产业链,即使一个孤零零的总装厂回归美国,也需要将 1

 000 个零部件厂从中国转到美国建厂。等到

  22

  三年以后其将各个零部件的生产厂配齐,美国市场就相当于被放空 了三年时间,无疑将失去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产业链的概念至 关重要,任何产品的生产都与产业链有关。用产业链集群相互平衡、帮其补链,是招商引资的一招。

 二是补短板式招商。一个企业或产品的发展需要资本、技术、市场三方面一个都不能少。对于有资本、技术却找不到市场或者进 不去市场的企业,放开当地市场可以让技术和资本随之落户,形成 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有技术,国内也有市场,但需要几百亿元投资 资金周转的企业,帮助其解决资金来源也会形成资源互补。

 重庆在 2014 年向液晶面板生产企业京东方招商,当时京东方技术世界领先,拥有上万个专利,市场空间足够宽阔,限制其拓展市 场的唯一短板是缺乏资金。而重庆每年生产 6 000 万台电脑、2 亿部手机,需要大量的液晶面板。因此,当时我承诺帮助其筹集资金, 希望能够成功引入京东方。具体方法是,作为上市公司的京东方可 为重庆项目定向增发,如果京东方向银行贷款 100 亿元,重庆企业再 通过购买股票投资 200 亿元,那么共计 300 亿元的资金就可以帮助京东方进入重庆市场生产液晶面板。京东方落户重庆之后,定向增发100 亿股股票,每股2 元多,由重庆企业买入实现了200 亿元投资, 再向银行贷款 140 亿元,共计筹资 340 亿元。京东方的落户使重庆又 增加了一个 300 多亿元产值的企业,并且京东方在重庆发展得相当成 功, 2018 年京东方

 70 多亿元的利润中重庆项目公司贡献了

 30 多亿元。

 由于企业效益好、利润高,京东方的股票由最初的每股 2 元多涨到 了每股 4.5 元,最高的时候甚至到了每股 6 元。在其股价为 4.5 元时, 重庆企业将 100 亿股卖出,收回了 200 亿元,另外的 250 亿元并未由市政府征用,而是继续投资京东方,用于研发第六代柔性液晶面板。据悉,第六代柔性液晶面板的研发项目需要 480 亿元投资,京东方上

 市公司投资 200 亿元,重庆企业将京东方项目赚来的 200 亿元也跟投 进去,加上银行贷款 80 亿元,基本能够满足项目资本金需求。这一案例体现出,补短板式招商可以实现资源互动、优势互补,关键是要切中对方真正的需求。

 三是因势利导式招商,即顺应资源市场配置招商。利用本地的稀缺资源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比如重庆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气,潜在的储气量达到 12 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可开采的储气量达到 2 万亿立方米,重庆可因地制宜利用页岩气资源优势向石化企业定向招商。每年我国对天然气 的总需求可达 4 000 亿立方米,加上我国煤炭污染、能源污染问题也需要天然气来解决,但国内自产加上国际进口的实际供应能力只有 2

 500 亿立方米左右,而且我国天然气仅占全部能源消费的 7%,相比之下美欧等地区达到 20%。所以重庆吸引中石化、中石油几百亿元资金用于页岩气投资,现已成为全国页岩气投资开发的主战场, 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2/3。2016 年全国页岩气总产量 60 亿立方米中重庆占 50 亿立方米,2018 年全国总产量 100 亿立方米中重庆占 70 多亿立方米,预计 2020 年全国页岩气总产量可达 200 亿立方米,重 庆至少产出 100 亿立方米。页岩气本质上是天然气,是很好的燃料和化工产品,当重庆页岩气业务继续发展、产量持续增加时,未来 凡是要用天然气做燃料的工业或者以天然气做原料的高科技化工厂, 都可以成为重庆继续招商的对象。

 四是给予对赌式支持。这种支持政策与过去“砍胳膊砍腿、自残式”的粗放式优惠政策不同,而是与招商对象设立互为前提的边界条件,我方赋予某些特定的支持政策的同时,对方必须完成相应高水平产品投资和产量的目标。如果一个项目是绝对有意义的战略性投资,那么地方政府综合研究以后做出集体民主决策,也是值得

  24

  一试的。比如上海吸引特斯拉投资 100 亿美元在南汇投产电动车,称得上是近几年中国国内招商引资最具典型意义的战略性高科技项目。上海政府在土地成本、资本融资等方面,为这个项目量身定做了极 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作为优惠的前提,特斯拉必须在两年内形成 相应的电动车产量,上缴相应的税收。这就形成了互为前提的对赌 式招商。

 五是收购兼并式招商。对现有国有、民营企业资产,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国内外流行的发展方式。对在本地发 展不佳的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进行兼并收购,一 方面能盘活企业,另一方面还引进了新的资本。对在外地或国外发 展困难的企业,在对该企业的行业特征、核心技术、市场前景、财 务状况都有实质性了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买断对方的控股权, 将对方企业整体转移到本地来生产。

 六是牌照资源补缺式招商。一些企业愿意到当地发展,当地政府也欢迎,但这些企业有特殊的需求,比如希望获取某种资源或牌照。这种情况往往地方政府掌握着牌照发放权或其他某些资源,或者地方政府需要为企业向国家申请,那么政府帮助企业获取特定的牌照或资源,是一种平衡。

 利用上市公司、金融牌照、现代服务业牌照等重要的政府许可性资源,吸引没有这种资源的内外资企业,通过捆绑项目或其他资 产方式“投桃报李”,互相优化资源配置。尤其对差一口气就谈成的 项目,在企业需要这类政府许可性资源的情况下,承诺帮助对方向国家争取所需牌照也是一个推进项目成功谈判的办法。比如,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在全国有几十个工厂,每年几千亿元产值,如果一个这么庞大的系统没有财务公司,当地政府就可以支持该企业办理一个财务公司的牌照,帮助做好企业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具体沟

 通,以期相关部门的批准,这也是招商引资的合理措施。当然这种招商方式不能成为权钱交易,必须都是公开的政府合理运作。

 七是 PPP 合作招商。在保障公平公正、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也是合作共赢的一种招商方式。此种招商方式要做到以下五种“平衡”。

 第一,凡是市场化收费可以平衡投资的项目,应完全放开由市场主体来做,如高速公路项目。第二,凡是当期收费较低、暂时无法平衡的项目,可以通过逐步调价的措施使项目最终形成投入与产出基本平衡,如供排水、停车场项目。第三,凡是由政府提供的免费公共服务的项目,应通过政府采购、分期付款的方式把一次性投资变成长周期的公益服务采购,以时间换空间,形成长周期的投入产出平衡。第四,凡是无法以采购方式推进运作的大工程投资项目,政府应配置土地等相应资源使其平衡,比如地铁项目。第五,凡是高收益的公共服务项目,政府要限定投资者的收益幅度,杜绝利益输送、损害公共利益,如土地开发整治项目。

 在推进 PPP 合作招商的过程中, 要注意严防“ 明股实债” 的

 PPP,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回购社会投资的投资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担社会资本的投资本金亏损,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承诺最低收益,不得将项目融资偿还责任交由地方政府承担。并且要防范社会投资方在实际经营中乱收费,防止同类项目不同标准,防范灰色交易,防范项目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出了问题撒手不管。八是产业引导基金招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具有“四两拨 千斤”的功效,一般会产生 1∶3 或 1∶4 甚至更高的杠杆比。比如政府出资 30 亿元,凭借其良好信用可吸收 100 多亿元社会资本参与, 整个投资基金规模可达 150 亿元。通过这种杠杆放大效应,有限的财政资金可以投入更多技术改革、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还可以推

  26

  动企业重组和并购。同时,股权投资基金本身是一种市场化选择机制,具有优胜劣汰的功能,由基金管理人选择项目投资,总体上会选择那些技术含量高的、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从而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九是问题导向采取措施式招商,即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它们特别想解决的问题来招商。比如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产业环境或制度环境。目前一些大规模生产全球化产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都需要对应 的全球化物流大通道。重庆虽地处内陆,但却能够吸引电子产业厂 商,除了前文提到的垂直整合外,还依靠重庆重点发展的“渝新欧” 国际运输通道,满足了内陆几千万台产品市场对北美( 30 % )、亚洲

 (30%)和欧洲(40%)的分销,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与物流成本。如

 果产品在重庆生产后运到上海、广东等地,再通过船舶运到欧洲, 一方面耗时需两个月,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也很高,至少增加了 2 000 多千米内陆到沿海的距离。

 这条“ 渝新欧” 国际联运大通道同时解决了三大难题:

 一是六七个国家的海关一体化, 实现关检互认、执法互助、信息共享;二是各个国家铁路部门运行统一编制的时刻表,形成“五定班列”——起点定在重庆、终点定在德国,中间的 100 个火车站只停 12 个,至于哪 12 个则需细致讨论;三是敲定铁路运费价格,压低运输成本。2011 年,铁路价格是一个集装箱每千米 1 美元,1.2 万千米距离就需要 1.2 万美元,这是极高的运输成本。到 2012 年我们将价格谈到每千米 0.8 美元,2014 年降到每千米 0.7 美元,2015 年降到每千米 0.6 美元,现在降到了每千米 0.5 美元,那么 1.2 万千米距离 只需要 6

 000 美元运费。不管是从连云港还是从上海、深圳等地出 发,一个集装箱运到欧洲大约需要 3

 000 美元运费;如果一个集装箱 里面的货物价值 500 万元,一个月的利息就要 3 万 ~ 4 万元,相当于

 四五千美元,3 000 美元运费加上四五千美元利息就变成七八千美元, 肯定会高于“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的 6 000 美元运费,所以现在大家都愿意用铁路进行运输。

 重庆帮助企业直接通过铁路运输将产品运送至欧洲,这是实现了战略格局的表现。由此可见,地方要帮助企业解决那些关键的命脉问题,只要这些问题是客观的、经济的、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地方政府都应积极发挥特有的服务功能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

 十是争取国家的特定政策。国家在一些新区、开发区、特区、自贸区、保税区等平台实行的优惠政策,能够对招商引资起到重要 作用。比如重庆对任何外资企业包括实体经济的工商企业采用 15% 的所得税,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欧洲发达地区等大多 数国际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开发区采取的优惠税率相同。相比之 下,我国经济特区的所得税税率从之前的 15 % 上调至 25 %。但重庆并不是地方违规,而是利用了国家给予西部大开发战略 15 % 所得税率的优惠政策。

 综上所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首先要有服务于企业 的愿望,把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就业作为重要条件,坚 持“三不招”与“五不搞”原则: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不招,过剩产 能和产出强度不达标的不招,环保不过关的企业不招;不搞血拼优 惠政策的“自残式”招商,不搞众筹招商,不搞P2P 招商,不搞“炒地皮”招商,不搞炒房招商。在避免“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同时, 防止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和乱象。

相关热词搜索:举措 改革发展 环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