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策略研究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发布时间:2020-09-17 来源: 讲话发言 点击: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策略研究重要性

 及对策建议思考

 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旗帜鲜明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目前,一些高校还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扎实、阵地管理不严格、价值引领不全面、研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积极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路径,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精细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培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强化网络品牌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有效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旗帜鲜明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当前,一些高校还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扎实、阵地管理不严格、价值引领不全面、研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研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保证高校办学底色与方向,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策略研究的紧迫性

 (一)抵制各类错误社会思潮的斗争需要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始终把意识形态斗争作为分化、西化、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工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一些西方国家的不同组织曾多次研究商讨加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攻势,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近年,一些西方国家极力抹黑、歪曲中国,先后抛出很多对我国不利的言论及概念,制造恐慌,又極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崇尚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并以宪政主义、新自由主义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来蛊惑人心。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的青年学生成长在相对丰富的物质条件下和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中,受网络化、快餐化、碎片化等信息传播影响,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不足,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

 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发挥理论研究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把一些模糊问题从理论上研究清楚,引领青年学生思想,让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类错误社会思潮。

 (二)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明确需要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美国奉行“美国优先”原则,依然采取“霸权主义”“零和思维”,在国际事务中任性而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与交流、对抗与合作成为常态,两国之间本质上依然是“道路之争”“理论之争”“价值之争”,即意识形态之争。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尤其是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通过以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进行文化交流、以新闻舆论自由进行人权干涉、以“精英培植”进行教育互访等途径,争夺我国在校的青年学生,目的更为显性、方式更为隐蔽、手段更为多元。高校对于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态势和风险,需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强化政治引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要强化价值引领,创新思政工作的方法体系,引导青年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当前,一些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个别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不讲究教学方式方法,致使思政课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领导“重专业、轻思政”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不足,导致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人才配备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部分教师自身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对“四个自信”缺乏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课堂教学中言辞不当,没有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因此,高校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使立德树人不偏离方向、不驶离航向。

 (四)贯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爬坡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提高办学质量成为各高校发展的核心。高校只有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党委领导,才能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稳步提升办学质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科技和人才力量。网络是意识形

 态斗争的主阵地,相较传统的宣传思想阵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引领、管理难度更大。高校师生是网络的使用者和依赖者,个人诉求容易通过网络汇集、发酵、酝酿成集体诉求,简单事情经网络演化成为复杂的网络事件,最终引发网络舆论的事件在高校屡见不鲜。另外,不同高校的意识形态机制体制建设参差不齐,个别高校责任落实还不到位,阵地管理存在漏洞,思想引领品牌引领力不强,队伍保障有待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逐级递减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时刻提醒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保障高校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出现的倾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都出台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意识形态领域被动局面得到根本扭转,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加强。高校的战略地位,师生的群体特点、思维习惯决定了高校依然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看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和风险点。

 (一)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在于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现实中,一些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总觉得教学、科研工作更重要,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不出事就行,“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表态调门高、落实行动少。一些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存在逐级递减的现象,校党委主要负责人及主管部门党委宣传部对意识形态工作极为重视,但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及基层党委、基层党支部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甚至有人私下认为是小题大做。部分高校师生对意识形态工作抱有抵触情绪,觉得太过于“政治”,对意识形态的概念认识不清、范畴把握不明。“祸患常积于忽微”,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往往是平时的疏忽和大意所致,现实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出现问题后,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往往手足无措、极为被动。

 (二)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受到冲击

 党对高校的领导基础在于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知识信息时代,一些教师的知识和信息权威因为受到网络的冲击而逐渐消解:思政课教师仅是单向地知识灌输,缺少实践、互动、探讨,也没能对国家发展乃至身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阐释,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兴趣索然;专业

 课教师就专业论专业,单纯追求专业知识传授,缺少人生解惑与引导;“教学、管理、科研、服务”育人的协同机制还没有完全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还不牢固。随着媒体格局、传播方式、舆论生态的改变,传播门槛的降低使得话语权由党宣部门向普通师生让渡,传统的意识形态权力格局被打破,话语权的去中心化使得主导力有被削弱的风险。此外,网络信息纷繁芜杂、真假难辨,一些负面信息或虚假舆情往往抢滩夺权、博取眼球,冲击主流媒体和正面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凝聚力受到影响。

 (三)阵地管理与队伍建设保障不力

 阵地是斗争的场所,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高校必须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还存在如下问题:传统的课堂、论坛报告会、宣传思想等阵地把关较严、制度健全,网络新媒体阵地管理相对薄弱、制度缺失;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思想政治引领偏弱;与地方有关部门合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主动开展网络舆论斗争的能力不足等。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相应的人员配备、机构编制、专项经费及工作条件改善有限,原有人员的专业结构、能力素养与新的工作要求差距较大;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的路还比较长,师德师风建设还没“动真格”;“大宣传”理念在高

 校中没有树立,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的教育和培训急需加强。

 (四)价值引领的理论性品牌化不够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改革转型,利益现实复杂、利益结构多变,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可避免,这给主流社会价值觀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意识形态争夺的实质是价值认同,然而,价值观念错位、价值相对主义及价值虚无主义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高校在意识形态价值引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缺乏理论味,理论学习成了业务部署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够生动和扎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要求还有差距;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突破,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性不强,引导师生价值思想的亮点项目不多。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研究

 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刻不容缓,高校要尽快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路径,坚决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分析研判工作,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不足。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储备方面的优势,推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宣讲阐释。高校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以思政课改革为重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并与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现实结合,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回答新问题、新情况;要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列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会,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社团,营造师生理论研究的热情与氛围,提升师生理论研究水平,有效回应各类社会思潮,纠正师生思想认识误区;要使第二课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和青年学生的要求与嘱托,使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活动体现出思想性、价值性,潜移默化地引领师生思想;要使专业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色,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做好正面宣传

 话语权是指控制舆论的能力,体现的是信息传播的现实影响力。构建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对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以思政教育为基础抓好线下话语权,另一方面要以网络宣传为抓手抓好线上话语权,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高校要以思政课创新为突破口,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互动结合,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明白“为什么”,让学生不仅要上思政课,而且爱上思政课。目前,随着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网络主流宣传思想工作的困难和挑战增多,必须做大做强高校网络宣传阵地:传播内容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具有思想性、价值性,正能量充沛且易于被师生接受,加强对内容的把关审核;平台建设要跟进,以高校“两微一端”为基础,了解青年大学生网络使用特点和习惯,及时拓展快手、抖音等网络新阵地;打造高校媒体联盟,使校报记者团、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优势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形成高校的媒体传播矩阵。

 (三)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一元指导。高校必须严格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科学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隐患,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可以通过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来提高认识,科学设计和安排校党委理论中心組学习内容,提升高校领导干部的理论意识和素养,增强政治理论的底蕴;完善意识形态领域的体制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文明创建、师德师风、党建廉政、考核述职等工作有效结合,全面融入高校的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担当,区分第一责任、主体责任、分管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负责协调、各部门共同行动”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格局。

 (四)加强阵地精细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培训

 关于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高校要进行精细管理,进一步完善传统宣传思想阵地的规章制度,课堂教学、校报校刊、宣传橱窗、报告论坛讲座、网络新媒体等内容要审核把关,严防死守;要重视网络舆情,师生中的矛盾和诉求容易通过自媒体发酵酝酿,推波助澜后容易演变为意识形态领域事件,因此要加大高校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与投入,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及时回应诉求,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强化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政治性引领,建立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

 激励举措,提升学生社团的专业水平。此外,高校要加强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配强宣传思想干部人员,保障意识形态专项经费和基本待遇条件,同时要开展意识形态专项培训,不能唯意识形态化,也不能泛意识形态化,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提升人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五)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强化网络品牌化建设

 随着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自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来源和渠道具有媒体属性,也带有公共意识。高校要加强对师生的网络媒介教育,规范自媒体的内容,使自媒体遵守相关法律、公序良俗,具备正能量且有价值追求。高校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干部积极开设个人网络账号,利用其在思政理论教学、学生思想引领、理论知识宣讲等方面的工作经验或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充分展现其模范言行及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校园网络大 V”,有效地引领身边的青年师生,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相关热词搜索:意识形态 对策 性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