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发布时间:2020-11-02 来源: 讲话发言 点击:

  - 1 - 必修三

 一

 1 1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是什么—政治领导(路线,方针,政策,方向性)

 思想领导(马列毛邓三科习)

 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党的任务主张。

 党管干部原则)

 新时代体现: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

  加强党集中统一领导 为什么—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性质: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根本立场:人民的立场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由先锋队性质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 2. 先进性 中国 共 产 党的领导

 3. 加强全面领导

 近代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和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革命性和先进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原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①认清革命目的和对象(为什么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找到革命路径(怎么革命):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 工农群众,形成有组织的、持久的群众运动 ③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的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949-1956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4 宪法

  取得成就基本建立比较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 新时代——内涵及意义 直 接 而具 体 的体现 坚持党的领导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原因:1.新形势下,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必然要求 2.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3.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坚持

 科学执政——规律性

 民主执政——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依法执政——基本方式,重要体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是基本前提 是本质所在 是基本途径

  - 2 -

 二

  ①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要履行好对内(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外(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的职能。

 打击违法犯罪

 “五位一体”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基本功能: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法律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人民当家 作主

 (单)人民民主的特征 广泛性:民主主体的广泛及民主权利的广泛 真实性:三个保障分别为政治; 制度和法律; 物质 管用的: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 核心地位 ④基石——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位——权力机关—

 2.职权

  3.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各级)—— 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地方 立法权——制定,修改,删除,增补 决定权——审议,预算 任免权——领导 监督权——审已发生或正在执行 1.产生:直接选举(县和县级以下)+间接选举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1.权利:审议权,表决权, 提案权,质询权 2.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⑤优势 1.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⑥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特色的制度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 3 -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

  1.内容:

  2.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政协

  3.(单)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不是国家机关 1.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有参政权。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4.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 性质: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2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主题:民主和团结 组织上:相互独立 政治上:领导与被领导 法律上:平等 工作上:相互监督 ①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 ②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③我国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注:已形成

  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⑤民族政策——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6.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民族平等 是 民族团结 的政治基础——首要原则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重要原则 民族共同繁荣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根本原则 a 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人大和政府)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地方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b 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c 如何坚持和完善:

 一方面,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第三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 4 -

  三、经济发展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 村民自治

 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 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1.组织结构——村民委员会——不是国家机关

  注意:基层政权——乡镇一级

 2.途径

 3. 意义

 1.民主选举——选举村干部——村民自治的基础 2.民主决策——村民大会 3.民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制定村自治章程——关键 4.民主监督——村民评议村干部;村干部定期做工作报告;村务公开 5.民主协商 1.扩大基层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村民)参与社区(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 5 - 三 三

  全面 依法治国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1.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 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 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目标

  内涵

  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如何建设

  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意义

 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法治政府—主体

 内涵

  职能科学(不是全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基本职能)、 权责法定(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执法严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开公正(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 廉洁高效、 守法诚信。

  如何建设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 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意义

 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法治社会—基础

  内涵

  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宪法进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如何建设

  艰巨任务,需要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意义

 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 6 -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内涵——

 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 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如何推进——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ps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提高法律质量的根本途径。

 严格执法—行政机关(政府)是执法的最重要主体

  内涵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意义

  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如何推进

  全民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规范执法(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坚持公正执法(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坚持文明执法。

 公正司法—司法机关(主要是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内涵

  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如何推进

  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全民守法—所有社会成员

 内涵

  所有社会成员都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要求依法履行义务;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如何推进

  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 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点 必修 法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