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教案

发布时间:2020-11-14 来源: 讲话发言 点击:

  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教案

 教 师

  徐 森

  组 别

  语 文

  课 程

  语 文

  日

 期

 2015 年 3 月 5 日

  目录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1 2.学情分析………………………………………………………………4 3.教学目标………………………………………………………………4 4.教学方法………………………………………………………………5 5.教学手段………………………………………………………………6 6.教学评价………………………………………………………………6

  7.资源整合………………………………………………………………6

  8.实施设计………………………………………………………………7 二、《我的母亲》教案…………………………………………………9

 三、《多年父子如兄弟》教案…………………………………………15

 四、《化妆舞会》教案…………………………………………………22

 五、《过去的年》教案…………………………………………………26

 六、《我的亲人们》综合实践活动教案………………………………31

 附件 1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35

 附件 2《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36

 附件 3 教材图片…………………………………………………………37

  目录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1 2.学情分析………………………………………………………………4 3.教学目标………………………………………………………………4 4.教学方法………………………………………………………………5 5.教学手段………………………………………………………………6 6.教学评价………………………………………………………………6

  7.资源整合………………………………………………………………6

  8.实施设计………………………………………………………………7 二、《我的母亲》教案…………………………………………………9

 三、《多年父子如兄弟》教案…………………………………………15

 四、《过去的年》教案…………………………………………………22

 五、《我的亲人们》综合实践活动教案………………………………27

 附件 1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31

 附件 2《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32

 附件 3 教材图片…………………………………………………………33

  教材名称: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 《语文》(第二册)

 主编:杨九俊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 年 11 月第 1 版

 学习指导用书:《语文学习指导用书》(第二册)

 参考教材:《语文教师用书》(第二册)

 主编:杨九俊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 年 11 月第 1 版 单元序号:

 第一单元

 生活的滋味

  1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2011 年版)第二册的第一单元,该教材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和《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有益创新。教材基本上以文体来组元的,同时考虑到人文内容的相同或相近,形成若干人文主题,如热爱自然、感悟人生、格物致知等,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拓宽途径。

 本册教材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以前散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这一文体的特点;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内容,体会亲情,热爱生活;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叙述事情的手法,体味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

 (1)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阅读与欣赏部分由五篇散文组成,分别是《我的母亲》、《多年父子成兄弟》、《过去的年》、《化装舞会》、《送考》。几篇文章各有特色,从中可以体会到亲情、师生之情以及人与人之间其他丰富而美好的情感。第一单元的内容可谓:感激不尽父母;翘首企盼过新年;无可奈何去考试,刻骨铭心一瞬间;生活的滋味,尽现字里行间。在写作上,这些作品也堪称经典,它们在结构安排,人物关系处理,记叙和议论的结合,以及细节、语言等方面都值得反复欣赏,并在写作实践中加以借鉴。

 表达与交流中的口语训练扣住职业教育的特点,旨在让学生掌握自我介绍和产品介绍,这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特别需要的表达手段,既涉及内容,又必须掌握必要的口头表达的语言技巧。写作学习的是记叙和议论。文章都是由多种写作内容与写作方法构成的,单一的写作方法往往不能完成写作任务。而记叙和议论往往在一起运用,因此,掌握好它们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讲意义重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我的亲人们”,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与家族、家庭和亲人进行深入地交流,是一次“寻根”活动。而在活动中需要运用多种语文手段,这样既在活动中增加了学生的家庭感,又使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根据教材大纲,本单元拟安排如下教学内容:

  2

  序号

 课题

 课型

 备注

 1 我的母亲 现代文阅读 必学 2 多年父子成兄弟 现代文阅读 必学 3 化妆舞会 现代文阅读 必学 4 过去的年 现代文阅读 必学 5 介绍 口语交际 必学 6 记叙和议论 写作 必学 7 我的亲人们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必学 说明:《送考》(丰子恺)由学生自读。

 (2)教材思想内容及教学意义简析 课题

 体裁

 思想内容

 教学目标

 我的 母亲 散文 (写人)

 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了解作者情况,识记重点字词;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多年父子成兄弟 散文 (写人)

 本文作者记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文章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招待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父爱的无私与伟大。

  3

 化装 舞会 散文 (写事)

 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写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件。作者通过对化装舞会的细致描写,深刻揭露了富人家庭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以及贫穷人家生活的无线悲苦。文章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以小见大的笔法;了解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巨大的贫富差距及资产阶级的奢华无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过去 的年 散文 (写事)

 作者叙写了自己童年时所过的“年”的具体情形。在今昔对比中体现了过去的年虽然穷,但是有希望,有期待,有与平时的差异,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因此也就有了许多的诗意,许多的故事,显出了年的不平凡和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课序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课时为 11 课时,详细分配如下:

  生

 活

 的

 滋

 味

 课题 课型 课时 我的母亲 现代文阅读 2 多年父子成兄弟 现代文阅读 2 化装舞会 现代文阅读 1 过去的年 现代文阅读 1 介绍 口语交际 1 记叙和议论 写作 2 我的亲人们 综合实践 2

  4

 2. 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基本情况

  教学对象为我校机电技术与应用专业综合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全班 30 人,其中男生 29 人,女生 1 人。

 (2)学习起点状态分析

 3. 教学目标

 (1)阅读与欣赏 在以前散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这一文体的特点;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内容,体会亲情,热爱生活;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叙述事情的手法,体味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

 (2)表达与交流 该班的学生在升入综合高中时,与同年级学生相比,其总分略高。经过初中以及综高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及现代文阅读知识,结合生活进行语文学习,具备了较好的语文认知基础。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现代文的经验和能力。多数同学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感悟,能够基本理解文本大意,一些同学能够对文本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一些阐释。但从总体上,自主领会和分析文本的能力较差,不少同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语文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也较明显。

 由于男生较多,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体端正,习惯较好;与专业课相比,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较浓。能够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按照教学思路听课、思考,较能自觉、认真、独立地完成课后作业。在课堂学习中,一部分同学能够较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愿意参与小组讨论并发言。但也有不少同学因羞涩保守或不自信而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还有少数同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这些都需要通过督促和评价手段才能使其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个别学生上课喜欢插嘴、岔话,偶有睡觉现象。

  5

 口语交际要求了解介绍的重要性,介绍的种类和特点;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准备不同的介绍内容;掌握介绍的语言技巧。写作要求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记叙与议论的知识;对记叙和议论的关系,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目的与效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了解记叙和议论的不同结构与作用;掌握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活动加深与亲人的关系,充分认识家庭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一步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活动开展生动活泼,形成的材料生动感人,同时使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的能力得到提高。

 4. 教学方法

 (1)主要教法 A.组建小组

  教师组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即根据学生的性别、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成 4-5 人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个体与集体的探究活动。

 B.任务驱动

  教师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学习任务,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三部分编排,并于课前印发给学生,这就使学生清楚每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便于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有目的、有线索地展开学习。教师则围绕学习任务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建构思考、探究、实践、运用的学习方式。

 C.点拨、启发

  这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而选择的教学方法。所谓点拨、启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疑雾,使学生明确思路、抓住要旨,达到由不会到意会,由意会到明晰和深化的目的。教师注重把握点拨和启发的时机,区别主次、抓住关键,努力做好巧妙、精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水平。

  6

 (2)主要学法 A.充分预习,先学后教

  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预习。预习的主要目的是熟悉课文,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整体感知,能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疑,为课堂学习作准备。预习与否,效果如何,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能否获得成功。预习情况纳入学习评价体系。

 B.分组合作,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教学的各项任务都要分解落实到小组,尤其学习任务更要体现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每节课有评价,组长对组内每名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都有评比。

 C.认识规律,学会迁移 引导学生认识知人论世、整体感知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根据文体特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等出发,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觉学生养成边阅读边积累的习惯。

 D.角色体验,积极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选择角色进行体验,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5. 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基础上,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投影设备、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6. 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把教学评价作为引领学习方式改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参与度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作为评价的重点。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小组评价;既关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行有差异性的评价。

 7. 资源整合

 (1)教材资源利用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细致化,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既便于学生将生活中的技能迁移到学习中,又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7

 采用以组为单位问题处理方法,既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团队意识,也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小组之间的展示交流,将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既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学生潜能开发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素养学习,因而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是关键。教学实施中,我始终以目标为向导,鼓励学生自己在尝试中,在展示交流中发现问题,让整个教学在不断的问题生成中产生深层次的交流互动,真正达到以动促思,互助悟理的活动学习状态。

 (3)教师资源利用 依据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出色的语言表现能力、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创设乐学氛围,使师生互动自然、共同成长。

 (4)网络资源利用 利用网络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信息,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同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并通过 QQ 群发给学生观看或者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也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掌握。

 8. 实施设计

 (1)教学理念

 以“技能领航、成就你我”为教学理念,通过小组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文本基础知识、提升语文学习基本技能,陶冶学生文化情操;同时坚持“有用、有趣、有效”原则,增强本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2)教学组织

 课前组织学生按照任务书,预习教材内容,搜索相关资料和图片,并通过QQ交流群进行分析和讨论。

 课中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和知识探索,在学生练习阶段,不断进行巡视,查看学生掌握情况,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同时组织学生及时开展自评、互评。

  8

 课后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拓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3)教学模式 根据学情分析,依托教学目标,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大致通过“起航:情景导入”、“引航:探究新知”、“助航:文本分析”、“远航:课外拓展”、“返航:课堂总结”、“析航:分析问题”等环节把课堂教学过程串联起来,每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略有变化。

  教学内容

 起航 引航 助航 远航 返航 析航 情景导入

 探究新知

 文本分析

 课外拓展

 课堂总结

 分析问题

 视频、图片,热点问题导入 主动探索,初识文本 总结课堂, 感悟主题 重 难 点 问 题解析 拓展深化,

  能力提升 多元评价,

  问题突破

  9

 二、《我的母亲》教案

  课题 《我的母亲》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情况,识记重点字词;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3、情感与价值观: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课前准备 教案、ppt 课件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进行合作式、研究式学习 第 第 1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起航:情境导入走进母亲

 对于母亲,成吉思汗说:“世界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女人,便是我的母亲。”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我们回忆母亲的时候。” 今天,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看一看这位母亲的表现。

 ※同学们刚刚看到的是著名歌星梦鸽对其儿子李天一教育的场景,看完后有何感想?怎样做

  教师展示名人名言

 教师播放梦鸽和李天一玩耍视频

 聆听、体会名人眼中的慈母

  观看视频

 谈谈对视频中梦鸽教育儿子

  10

 一个合格的母亲? ※如果我们给母亲这个身份分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你给梦鸽打多少分? 二、 引航:制定标准评价母亲

  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母亲的形象, 你能给一个优秀的母亲制定一个标准吗? 总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重视品德、性格、情感教育;要有耐心、温柔、同情心、爱、理解和宽恕……

 生活中你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 助航:检查预习,初识母亲

 1. 胡适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提示:严慈并济、教子有方、有原则…… 2. 胡适母亲简介

 冯顺弟(1873—1918)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是绩溪县中屯人。年幼时勤快贤惠。16 岁嫁到胡家(胡传的前妻已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 23 岁守寡,终年 46 岁。

 四、远航:深析课文,解读母亲。

 1. 找出胡适对她母亲的评价

 (提示: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

 慈母

 严父

 严师

 恩师

  小组合作,找出这些评价所对应的生活细节

 2. 文题为“我的母亲”,文章是不是开门见山写母亲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不是,文章前三段先写了自己九年的

 教师引导回想母亲正面的形象

 提问

  点拨 归纳

  点拨引导 的看法

 针对梦鸽在视频中的表现、思考讨论

 小组讨论制定标准,学生代表分享成果

 讨论回答

  阅读 归纳

  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11

 童年生活,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

 原因:①前三段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②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与文末相呼应。

 ③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把母亲当作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

 3. 全文可划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1- -3 3 ):写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和印象深刻的往事。

 ①“文绉绉”性格形成的原因:

  身体弱,母亲不准我乱跑 ②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

 看小说、组织戏剧班 ③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学习音乐、学图画 第二部分(4 4- - 12)

 ): : 作者对母亲的回忆

 ( ( 分三层) )

  第一层(4-7):

 母亲对我“教之严”、“爱

 之慈”,慈母兼任严父。

 第二层(8-11):母亲的艰难处境及表现出

 的宽容隐忍的性格品质。

 第三层(12):

 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 13 ):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

 五、 返航:课堂小结

 文章用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严慈并济、教子有方、有原则的母亲形象。

 分析全文整体思路

  总结

  分析、讨论 板书

  12

 第 第 2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旧知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通过哪些典型事件表现母亲的性格特征的?你觉得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 助 航:深析课文,分析母亲

 1. 作者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①叫我早起,“催”去上学。

  谆谆教导,严格督学 ②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③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④除夕夜为大哥还债

 能忍能让,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⑤处理我两个嫂子的矛盾

 宽厚、和善、容忍,从来没有一句伤感情的话 ⑥勇对五叔的侮辱。

 正直、刚烈,从不受一点侮辱

 小结:慈母、严父、恩师、严师

 2. 作者是怎样把四种角色完美统一起来的 ? 【明确】因为对作者的爱。

 3. 这种爱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①亲子之爱

 ②严格之爱 ③理智之爱

 ④科学之爱 4.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四种爱的语句

 第 4 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第 6 段:“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 7 段:“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第 8 段:“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第 10 段:“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第 12 段:“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

  抽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投影

 归纳概括母亲的性格

  把全班分 5 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投影展示文中语句

  充分利用文本材料回答教师问题

  思考 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阅读文本 圈点揭示母亲四种爱的语句

  13

 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第 13 段: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者得感谢我的慈母。

 (侧面)

 5. 母亲的这几种”爱“究竟对胡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胡适生平及成就:

 胡适其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一生获得 35 个博士学位。他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三、 远航:拓展深化感悟母亲

 1. 你怎样看待“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式? ①谁是虎妈? 虎妈,本名蔡美儿(Amy Lynn Chua),女,1962 年生,祖籍福建。其父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蔡美儿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

 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7 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国一些父母的身上可以看到

  通过四个分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难点

  简介胡适,重点强调其成就的取得和母亲教育的密切关

 举例虎妈的教育方式,指出严格之爱的特点和文章主题联系起来。

 投影虎妈资料

 思考讨论 回答问题

 分析、讨论

  了解虎妈的教育观念,思考虎 妈 教 育 方式。

  14

 2. 虎妈十大禁止家规

 禁止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玩伴聚会 禁止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禁止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禁止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禁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禁止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禁止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禁止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 禁止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3. 你怎么看待她的教育方式?

 四、 返航; ;

 (一)课堂小结

  年轻的心总是装载着太多的事情,事业、爱情、理想,而父母永远只是静静的藏在一个角落里。一个声音总是在说:现在还早,等我实现了这个再去对父母尽孝也不迟。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我们有太多的抱负要去施展,而不知不觉间曾经是我们避风港的父母却已经老了,缓慢却不可逆转。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二)作业巩固热爱母亲 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文字。

  教师投影虎妈家规,和学生现 状 联 系 起来,是学生体会虎妈教育方式的独特性。

  教 师 总 结 课堂,引导学生尊重、热爱母亲,生华主题。

 学生根据对虎妈教育方式的理解,畅所欲言。

  完成作业 板书

  15

 三、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课题 》 《多年父子成兄弟》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1. 根据文章情节把握两位父亲的性格特点 2.学会抓住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细节表现主题 3.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做一个优秀的家长 教学重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的性格特征与“父子成为兄弟”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课前准备 教案、ppt 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分组学习法、游戏活动法 第 第 1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起航:情境导入

 1. 欣赏漫画(漫画中父子关系如何?)播放背景音乐《爸爸去哪儿》

 2. 选择填空

  请问,你和你的父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A、上下级

 B、路人甲

  C、父与子

 D、兄与弟 提示:学生要想完成这一选择题,必须先通过对几个选项的分析,完成填空题。

 上下级:无条件服从,不平等; 路人甲:平等,没有关爱。

 父与子:不平等,但“有爱” 兄与弟:平等,且“友爱”

 投影课件 播放音乐

  投放问题选项

 引导提示

 欣赏课件

 思考选择

 选择并作出说明

  16

 3 3 、 教学预设:

  学生大部分选择 C,说明现代家庭的父子关系还存在很多问题,选择 D 的同学比预期的多,同时也说明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在这看似进步的家庭关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教学的重点。

 4 4 、 引入主题:

 上四项中, 哪一种关系才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进步?

 毫无疑问是“兄弟关系”,那么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一位著名作家和他父亲,看看他们的关系怎样。

 二、 远航:分组竞赛

 概括情节

 教师把班级同学分为两大组,分别研究两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概括与他们有关的情节 。

 1. 第一组讨论 —— “我的父亲”

 ①情节概括

 精通琴棋书画

 喜欢养动植物

 给母亲做冥衣

 爱带孩子乱玩

 关心学业不强求

 写情书抽烟喝 酒

 ②性格总结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个重情义的人;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关心但不强求。

 ③思考探究

 ※ 概括父亲的绝顶聪明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父亲心灵手巧,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会刻图章,会画写意花卉,会摆弄各种乐器,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

 ※ 父亲的“随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

 引导学生对于新型父子关系的理解

 指导分组

  总结、板书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回答

  以组为单位,进 入 课 文 学习,概括文章情节

 分析父亲的绝顶聪明在文中体现的具体细节。

 分析情节 总结性格

  17

 【明确】: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 父亲带着孩子玩,都有哪些玩乐项目?从这些项目可看出父亲的什么才能?孩子们对父亲是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A、领着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糊的蜈蚣风筝,线是用胡琴老弦做的。

 B、做各种形状的工艺品,里面养金铃子。

 C、做各种各样的灯,如重瓣荷花灯、西瓜灯。

 ※ 第 4 段文字结尾处列举了抽烟、写情书、喝酒等几个生活情节,这些内容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形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明确】:

 常理来看,有些事是父子间不会分享的,比如恋爱,有些事是长辈不大容许或者鼓励孩子做的,比如抽烟喝酒,但这些事都在“我”和父亲之间发生了,突出了父亲对孩子的宽容,他的作风的随和以及两代人亲密的关系,很自然地推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旨。

 三、 返航: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我”的父亲的主要人物性格,概括了影响作者一生的故事情节,初步体会了作者和父亲的兄弟般关系。

 教师展示文本材料

  小结课堂

 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详细找出问题答案

 回 顾 本 课 内容,体会作者和父亲情谊。

 板书

 多年父子成兄弟

  父亲

 绝顶聪明,体贴随和

  兄弟

 重情重义,热爱生活

 关心而不强求

  18

  第 第 2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引航:复习旧知

 概括与父亲有关的情节及反映的性格 二、远航:分组竞赛

 概括情节

 教师把班级同学分为两大组,分别研究两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概括与他们有关的情节 。

 1. 第二组讨论 —— “我做父亲”

 提示:作者写“我的父亲”时,是先写他的性格特点,后写具体事件;写“我做父亲”时,直接写事件,避免雷同。这一部分讲述了五件事,只是由于没有分段,有的详细讲述,有的一带而过,需要讨论完成。

  注意 —— 情节是基础,性格才是重点

 2. 知识连线,把握重点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①根据所讲内容,通过连线的方式来区分我和

 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情节

 引导提示学生从描述事件入手。

  指导学生在梳理的情节基础上归纳“我”作为父亲时的性格特点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讨论并概括

 第二组同学找出我做父亲时的具体表现,选取代表发言

 分组讨论 梳理情节

 分析情节 总结性格

  19

 父亲的相似度,并概括每一事件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②两组分别完成连连看游戏,然后对比答案,讨论结果

 (原来各组只负责学习文章的一半内容,现在他们必须同时阅读并分析讨论全文。而且分别完成更具有竞争性,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通过对比、讨论甚至辩论,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

 我和父亲的性格概括如下:

 红色部分:尊重 理解 宽容

 蓝色:爱孩子,爱家人,爱自然,爱生活 绿色:随和 不计较

 黑色:兴趣广泛 ③难点解答

  学生在上台连线并说明理由时会有分歧,此时通过增设问题引导解决:比如在第一组把“带孩子乱玩”与“划清界限”相连接时,第二组学生不同意。教师提示学生:“为什么母亲让儿子与父亲划清界限?为什么儿子和母亲都不愿意与父亲划清界限?”学生就能明白,从父亲的角度,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不想让他受牵连。)

 3. 画大小树,探究主旨

  “我们常说,父亲是孩子最可以依赖的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如果说父亲是大树,那么他应该是有着深厚的土壤,粗壮的树干,繁茂的枝叶。” ①关于大树 对于“父亲”来说,“土壤”是什么?“树干”与“枝叶”又分别指是什么? 讨论“土壤”时,可以提醒学生结合《我的母亲》中母亲四种角色的共同点来思考,学生得出,土壤主要是“爱”。

 关于“树干”部分,学生会有分歧:教师提示:爱,产生了“尊重”与“宽容”;“尊重”产生“民主”和“平等”;“宽容”孕育指导学生完成连线

  总结、板书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回答

  给学生讲述本环节设计目的 从连线体会父亲对我性格的影响

  按照老师设计意图,对“大树”、“小树”所包括内容进行讨论

  20

 了“理解”与“随和” 讨论【明确】“土壤”是“爱”,“树干”是“尊重”与“宽容”,其他都是“枝叶”部分。

 ②关于小树

  小树在大树的滋润下成长得如何? 提示:小树的“土壤”也是“爱”,而且不比大树浅;“树干”同样粗壮。唯一不同的是“枝叶”部分,还不太繁茂,但是可以看出,正在茁壮成长。

 ③概括主旨

  经过讨论,我们认识到,“父亲”与“我”不是“大树”与“小鸟”的关系,不存在“依附”与“被依附”,而是“大树”与“小树”的关系。也就是作者所提倡的“平等”、“民主”、“尊重”、“宽容”的现代化的家庭关系。

 4. 拓展深化

 你怎样看待“养儿防老”这一思想?

  中国的家庭,几乎每家都想要生一个儿子,农业社会如此,现在依然不变,尤其是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后,许多生了女儿的家庭更是磨刀霍霍。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太少,而且,“养儿可以防老”,你怎样看? 三、 返航:

 (一)课堂总结,知晓人理

  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做为子女,相互关心和爱护是必要的。这种爱,不一定是朝夕相处,但是一定不是等价交换。它自然而然、发自本性,它平等独立,不求回报。只有这样,

 引导学生回忆 胡适《我的母亲》里“母亲是怎样把四种角色统一到一块儿”的

 投影

 概括总结本文主旨

 提出问题

 课堂总结

  回忆《我的母亲》所学内容

 欣赏感悟 通过“大树”“小树”关系图,理解父亲对于儿子成长的影响

  谈谈自己的看法

  21

 两代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才能走向进步。

 (二)作业巩固,走进生活 1、阅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与本文相互对照。

 2、小作文:你怎样看待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

  投影作业

 播放背景音乐 《 爸 爸 去 哪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完成作业 板书

  22

 五、《过去的年》教案

 课题

 《过去的年》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情况,识记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3、情感与价值观: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教学难点 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案、ppt 课件;搜索关于“年”的图片资料和传说。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任务驱动法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播放过年音乐,营造年的气氛,导入课堂。

 观看《年的传说》微课视频,深入了解中国人对年的情感。

 二、 引航:探究新知

 1. 走近作者

  2. 检查预习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播放音乐、视频,营造气氛 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 及作者

 融入过节气氛了解年的传说

  了解年的传说

 学生分享关于莫言的任务卡片 请学生朗读书P12 页注解①,勾画文章的出处,作者的代表作品。

 完成练习

  23

 请学生完成书 P15 页“思考与练习 1”, 奢侈(shē)(chǐ)拮据(jié)

 黏稠(nián)烟熏火燎.(xūn)(liǎo)

 吝啬(lìn)(sè)名讳(huì)

 骡马(luó)

 冠冕堂皇(miǎn)

 斟酌(zhēn)(zhuó)

 神祇(qí)

 富庶(shù)三绺.(liǔ)

 咀嚼(jǔ)(jué)拙.劣(zhuō)

 轴子(zhóu)刽子手(guì)

 豆秸(jiē)扑棱.(lēng)祭祀(sì)

 三、 远航:

 1.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刚刚强调过的字词读音。课文的题目是“过去的年”,可见,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叙写了自己童年时所过的“年”的具体情形。

 【提问】:文章哪一小节开始具体写“我”小时候怎样过年,又到哪一小节结束,这部分毫无疑问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此为界,文章的思路也就梳理出来了。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节):文章的总起,说年与春节的关系以及春节的意义。

 第二部分(3—9 节):文章的主体,写“过去的年”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第 10 节):文章的结尾,在今昔对比的情境下对回忆的内容发出感慨。

 我们都知道,春节并非是一天,就我们现在的“年”而言,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除夕、正月初一这样的日子,依据时间往后类推,正月初二,正月初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其实,在除夕之前的某几天也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在文中就为我们叙述了这几个特殊日子里的习俗

 【提问】:文中写到了过年前后的几个日子,分别是什么?

 【明确并板书】:腊八——辞灶日——除夕——春节

 【提问】:每个日子对应的内容分别是哪些段落?这其实是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

 【明确并板书】:主体部分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

 第一层(第 3 节):大人、孩子对待过年的不同态度。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注音,师生 一 起 纠正。

 补充 提炼重点

  板书要点

 投影

  板书

 生默读全文 标注字音

  朗读课文

  根据问题 提炼要点 回答问题

  学生通读全文并划分文章层次

 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具体语句

  24

 第二层(第 4 节):写腊八的情形。

 第三层(5—6 节)写辞灶日的情形。

 第四层(7—8 节):写除夕的情形。

 第五层(第 9 节):写春节的情形。

 【提问】: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这些众多材料的?为什么?

 【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过去的年。因为“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年也与现在的年有些差别,要想把过去的年写清楚,时间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是有程序的,所以要想把这个节日说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节日客观的进程。

 所以,文章的结构虽然简单朴素,却很好地表达了应该表达的内容,这也是本文结构上的最大特色。

 既然,作者回忆了过年期间的几个重要日子,我们就一起仔细看看文章的这部分内容 2. 文本研习

 ①请学生仔细认真阅读书 P12—15 页的内容,完成“思考与练习 2”。

 课文的第 3 节提到大人和孩子对待过年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可直接用原文语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孩子们对于过年是喜欢的,向往的,所以在等待过年的日子里心态是焦急的,而等到真正过年了,则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地玩,还可以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迈进;大人们对于过年是不喜欢,甚至是惧怕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巨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②请学生齐读第 4 节,【思考】:腊八这一天的最重要习俗是什么?这部分内容作者在详略安排上是如何处理的? 【明确】:腊月初八作为盼年的第一站,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熬腊八粥。作者在文中没有提及腊八粥的由来及具体做法,仅是一笔带过,而根据解放前腊八施粥的善事想象详细描绘了一个大场面——施粥盛典。

 ③【提问】:你认为施粥是一场盛典吗?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说法?

 参考:幼年时的作者,还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 引导思考 适当点拨

  投影

  板书

  投影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点拨

  阅读书 P12—15 页的内容回答问题

  在课文上标注问题答案

 齐读第 4 节 思考 讨论

  25

 没有意识到解放前庙里或慈善大户的施粥行为是为了解决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想到用巨大无比的锅去熬腊八粥,众人饿着肚子,冒着寒风,排队焦急等待是一个盛况,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暂时忘却饥饿和寒冷,但内心却是欢乐的。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那么,在辞灶日这天,又要做哪些事情,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看 5、6 两节内容。

 ④请根据作者的描述,概括一下辞灶日的习俗。

 【明确并板书】:辞灶日——下饺子,祭灶,贴灶马头

 ⑤除夕这天从下午开始一直到下半夜,都有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

 【明确】:除夕——包饺子,上坟,在挂起的家堂轴子前摆上香炉、蜡烛、供品,三更时起来穿新衣,开始做年夜饭,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给长辈磕头,吃饺子。

 ⑥在这些习俗中哪些表达了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心理?请一一找出来。

 【明确】:上坟:邀请祖先回家过年 拜家堂轴子:祭祀祖先

  放拦门棍:拦住祖宗的缧马

 不高声说话,不说不吉利的话:与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密切相关

  做年夜饭不拉风箱:会破坏神秘感。

 ⑦文章将过去和现在的年放在一起比较的语句有哪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课文第 10 节的若干语句。如:“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在这样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表露无遗:过去的年虽然穷,但是有希望,有期待,有与平时的差异,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因此也就有了许多的诗意,许多的故事,显出了年的不平凡和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而这一切在现在都失落了,现在人们富了,但却少了情趣,少了诗意。

 四、析航:课后拓展 —— 消失的年味

 “新年好,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这首简单的儿歌道出以前男女老少过新年时发自内心的甜蜜。虽然时至今日,新年准时到来,鞭炮仍然轰隆,歌谣依旧传唱,但是总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引导学生对文章脉络的把握

 提出问题

 过渡

  点拨 归纳

  布置任务

 提出要求

 过渡

  请两位学生分别 朗 读 这 两节。

 回答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各抒己见

  26

 反而增添了一种失落和疲惫。

 请就“消失的年味”这一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

 提示:

 五、 返航:

 (一)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过去年的过法,知晓了一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过年习俗。其实,过年的习俗有或者是没有,多或者是少,并不是最主要的。或许,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文字的表述,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熟悉过去的年的风俗习惯,可能也是借此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二)课后作业

 你的家乡过年都有那些习俗 ,过去和现在一样吗?根据下面的表格完成你的调查。

 投影 点拨

 引导、归纳

  展示表格

 课后完成调查 上交调查报告 板书

  27

 五、《我的亲人们》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课题 《我的亲人们》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与亲人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话、访谈、查阅资料等,训练语文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增进对家人的了解,体会亲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话、访谈查阅档案等,训练相应的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阅读与活动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与欣赏水平。

 课前准备 教案、ppt 课件;学生搜集关于亲情的文学作品、名言警句等材料。

 教学方法 1.教法:(1)任务驱动法;(2)启发法;(3)讨论法。

 2.学法:(1)自主预习;(2)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任务: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亲人的文学作品、音乐、图片、电影等资料,以备课堂分享。

 一、起航:情境导入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心痛.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这种爱是亲人的爱。能心痛,会心痛是好的,是仍有希望的。因为你还有爱,因为你还在乎,,所以有痛,所以会痛。痛过之后,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豁达,学会了理解--生命原来是由一次次的痛堆砌起来的!

  二、领航:明确目标

 1.示标领航

 播放幻灯片

  教师深情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欣赏幻灯片

  聆听背景音乐

 感悟浓浓亲情

  ...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模式 教案 探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