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魏晋历史篇一:魏晋名士

魏晋名士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消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正统的儒家训导成了他们的耳边风,礼教习俗成了他们的多余,功名富贵被他们看谈,毁誉生死被他们堪破,醉酒和清谈是他们的人生第一要务,只一个顺其自然,循其本性。然而他们又并非市井无赖,愚钝顽徒,他们都有着较深的文化根底,他们谈玄论道驾轻就就熟,口灿莲花妙笔生辉,有的还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过令人敬仰的宏篇佳构或妙曲精绘,后人称他们为“魏晋名士”。连劝告青年人莫读中国书的鲁迅也对他们刮目相看,以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长文来探究名士行为的原因。多亏一部《世说新语》,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才没使它们被历史的烟灰埋没,才让后人能够一睹名士风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是在世说新语中多次出现的人物,当然是名士者流。他于雪夜忽忆起友人,便兴致勃勃乘船前往,船行了一夜到得友人家门口,却(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魏晋历史)是“不前而返”,因为他已经尽兴,没有必要再登堂入室,风雅得很。王子猷还有两个风雅故事:一个是他暂住别人家空宅,便急急忙忙在宅前宅后挖土种竹,有人讥他是多此一举,他却摇头晃脑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一是他乘船去京城办公事,见岸上有位吹笛的名士,于是当即停船把那位名士唤来船上,为他连吹三曲,他仍不厌足却不着一句评语,然后任其开路。公务肯定耽误了,但是王子猷觉得欣赏优美的笛声比忠于职守更重要。其实,王子猷当官也是当得莫名其妙,因为对于名士来说,官位可是不祥之物,是粪土。“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桓问:‘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桓又问:‘官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虽然当了“骑兵参军”的官,却对所司何职,战马多少匹之类的职权内问题一问三不知,还引用孔夫子的话来跟长官恶搞。还有一次,顶头上司对王子猷说:“你任职这么久了,近期内我会提拔你。”王子猷却不表示感谢也不回答,而是抬头望着对面的山吟咏道:“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可见王子猷并不想当官,当官只是他游戏人生的材料而已。王子猷应当还玩过许多“游戏”,世说新语记不得那么多。

阮籍不但是名士,还是一个文学家,中国文学史有“竹林七贤”,阮籍便是七贤之一。魏晋名士都嗜酒,阮籍也难免,李白有诗云:“古来贤者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魏晋名士倒确实因饮酒而留芳。“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只因为有足够的酒,阮籍才去求步兵校尉一职,酒比官位更重要,嗜酒如命可见一斑。“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与猪共饮可谓闻所未闻,“诸阮”中当然有阮籍在。阮籍因酒而非礼的故事也有记载:“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共眠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醉后竟睡在人家的美妇身边,却是“终无他意”,可谓“君子好色而不淫”,虽然是喝醉了酒。阮籍不醉的时候也常常非礼,例如,阮籍的嫂子有一次回娘家,阮籍竟不顾当时的忌讳去送别,还和嫂子肩并肩谈笑风生走在路上,有人讥讽阮籍这一行为,阮籍的回答是“礼岂为我辈而设也!”。再就是阮籍丧母,有位叫裴楷的去吊唁,却见阮籍披散着头发盘腿坐在床上而不哭。裴楷倒是礼貌性的大哭了一场。后来裴对人解释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而且守丧期间,重孝在身的阮籍不遵礼数照旧饮酒食肉而“神色自若”,把孔子倡导的以孝治天下的规则抛到了九霄云外。不但如此,阮籍还极端傲视权贵:“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不拘礼节,独立特行,被阮籍演释得确是淋漓尽致。

“竹林七贤”中还有个嵇康也很有名。魏晋名士都喜好相互品赏各自的容貌和气质,并且极尽形容夸张之能事。“嵇康身长七尺,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颂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可见嵇康是个美男子,大帅哥,并且风流倜傥。嵇康的才学也煞是了得,说是有个叫钟会的名士写了一篇论文,非常想要嵇

康指点,可是拿着稿子到了家门口,却忽然害怕嵇康对他的论文驳难,于是惊惶失措地把文稿丢进嵇家便逃之夭夭。嵇康还极其孤傲,不怕得罪人。有一次,还是那位钟会请了当时的贤才名流一起去见嵇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值“贤才名流”的拜访于不顾,只管自己打铁,也不与之交谈,其实是看不起那些拉大旗作虎皮的假名士。有时嵇康也还是与名士交谈,却是讥讽挖苦,他是这样挖苦一个“名士”的:“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气量小狭!”先是假意奉承人家有大将军白起的风度,接着单刀直入:“可惜你气量太小!”。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更有名,那是他视官位为污浊之物的宣言书,原因是“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山公——山巨源虽是好意举荐嵇康当官,嵇康却是一个不领情。孤高遭祸,嵇康后来的结局为此言作了诠释。嵇康有次去一名山游玩,遇见一位名叫孙登的道士,周游了数天,分手时孙登对嵇康说:“你才华高超,但明哲保身的本领还不够。”果然就出了事。“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有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嵇康当然是得罪了文王(司马昭)才惹来杀身之祸的,临刑时嵇康的视死如归却是悲慷慨悲壮,而对那首叫《广陵散》的著名古琴曲的失传,表现出无尽的惋惜,则更是一个文化人的应有品质,其孤傲也由此巍峨崇高。

一介武夫的王敦王大将军,似乎算不得名士,他是个乡巴佬,讲一口土话。有次晋武帝召集名士一起谈论技艺,他一无所知,但是他说他能打鼓,于是晋武帝便命人拿鼓来,王敦于是“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旁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王敦评价自己的性格是“高朗疏率”,还精通《春秋左氏传》,可见他并非文盲,且有较高的学问。并且王敦还能从文化的角度识人,他评价名士杨朗是“世彥识器理致,才隐明断,是为国器。”他评价名士王舒:“舒风概简正,允作雅人”。和另一有真才实学的名士在一起则是“相见欣然,谈话弥日”,然后感慨道:“不意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若无文化是说不出如此有文化内涵的话来的。“王处仲(王敦)每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既豪爽又豪爽得有文化。王敦曾经沉溺女色,身体有些疲惫。朋友们劝他戒色,王敦爽朗地回答说:“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于是便打发家中的几十个婢女离开,他的当机立断戒色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乡巴佬”王敦还经常闹出笑话:“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王敦娶公主为妻,生活档次来了个大提升,然而却是“乡里人进城无见识”,厕所内塞鼻要避臭用的干枣,他吃得精光,洗澡时,琉璃碗里盛着洗澡用的澡豆,他倒在水里喝了下去,还以为是干饭,虽是“纰漏”,却同样表现出王敦的豪爽和疏狂。大将军王敦后来起兵谋反,为推翻腐败的西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世说新语》记载下了他戎马疆场时的一些小故事,例如,有一次他和部下坐谈时,问起跟他一道起始谋反的好友周颖,却得知周颖已经被害,于是伤感不已而泪流满面。由此可见出王敦温柔和义道的一面,真实的王敦确是地道的名士一个。

王羲之是个大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买得天价。不过,《世说新语》并没有提及他的书法,而是津津乐道他的名士风度:“郗太傅在京口遗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这就是有名的王羲之坦腹东床的故事,郗太傅也算得上是慧眼识珠,“逸少”王羲之虽是吊儿郎当,不像他的其它兄弟太把觅婿当回事,确是才子一个,所谓“是真名士白风流”是也。名士们对王羲之的评价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云和龙可是飘逸矫健之物,能当此称当然不是凡人,王羲之的书法便体现了他的去和龙的风度。王羲之却也不泛智慧和诡诈,说是王羲之还不到十岁时,王大将军王敦非常喜欢他,经常将他放到自己的床上睡觉,有一次有部下来与王敦商量谋反计划,睡在床上的王羲之恰恰醒来而:“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有智。”如此小屁孩竟能如此随机应变而避免杀身之祸,其诡诈实堪与曹操匹敌。名士都有些高傲,王羲之也不例外,王羲之成年后当了个“会稽内史”的小官,有个叫支遁的读书人慕名求见,“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不与交谈。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

魏晋历史篇二: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

【单元特征】

一.秦汉时期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政治特征: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一系

列制度和政策,对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

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大一统”思想,使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农业的发

展突出表现在铁器和牛耕的进步和推广以及水利的兴修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以冶

炼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主。

民族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具规模的时期。秦朝对匈奴和

越族地区的征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民族交流;两汉的大一统局面以及对

西域和西南地区的经营,使边疆地区得以开发,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统一。

外交特征:两汉时期,中国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

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文化特征: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有,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南北朝时期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融合和南方经济的长足发展。

政治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并且民族政权并立,政权更替频繁;

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民族特征(不作考试要求):因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统治阶级的改革等因素,

出现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潮,并且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经济特征:江南经济的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和恢复中交替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寺

院经济和士族庄园经济兴盛;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多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文化特征:数学、农学、地理学成就突出;佛教盛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文学出现了新风

格和新形式——田园诗和南北朝民歌;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民族大融合的

特色。

【考点清单】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秦末农民战争,是历年高

考的相对冷点。“秦朝的统一”要注意秦统一的条件、步骤与意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建立”要注意分类掌握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措施及辩证与发展地进行评价;

“秦末农民战争”重在进行原因和意义分析。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008、2009年新增);(2)郡县制与封国制

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

【解析】刺史制度,是新增考点;郡国制与封国制的并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察举制、编

户齐民,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刺史制度”(监察制度)要注意刺史的身份与职

能的变化;“郡国制与封国制并存”(地方行政制度)要注意西汉王国问题的出现与

解决;“察举制”(选官制度)要注意西汉、东汉时选拔标准的变化及纵向联系中国

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编户齐民”(户籍与赋税制度)要注重分析汉朝农民的

负担问题。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

与百越。

【解析】匈奴的兴衰、和西南夷,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百越,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匈

奴的兴衰”要注意掌握两汉与匈奴的战争与和亲关系;对“张骞通西域”要注意其

影响及西汉以来对西域的管辖;对“西南夷”要突出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对“百越”要注意地理方位及汉武帝时设九郡进行管辖。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2008、2009年新增)的

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解析】两汉与朝鲜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是历年高考的冷点;与日本的关系是高

考的重点,要深入掌握;与越南的关系是新增考点;要分别掌握陆上丝绸之路和海

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开通的意义。

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哲学与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

【解析】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是历年高

考的相对冷点。对“科学技术”要注意分天文、数学、医学和造纸术四类进行掌握;

对“哲学和宗教”要注意掌握董仲舒、王充、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对“史学与文

学”要注意司马迁、班固、司马相如等人的贡献;对“雕塑与绘画”要注意区分陶

俑类别和绘画所反映的时代特点。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

展(2008、2009年新增);(3)手工业的发展(2008、2009年新增);(4)商业的

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008、2009年新增)。

【解析】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北方农业和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

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08年高考的新增考点。对“江南经济的发展”,主

要掌握其发展表现、影响和原因;对“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应注意环境状况与

生产力水平;对“手工业的发展”,应分丝织、冶炼、制瓷、造纸四类掌握;对“商

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应注意相关历史信息折射出的时代特点。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

(4)文学和艺术。

【解析】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高考关注较多;文学和艺术,高考关注少。

对“科学技术”应分类掌握数学、农学、地理学代表人物及贡献;对“道教与佛教”

应注意葛洪与陶弘景对道教的贡献、佛教盛行的原因与危害;对“唯物论思想家”

应主意掌握范缜的唯物论观点;对“文学和艺术”应分类掌握其发展状况。

【知识梳理】

本单元包括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和魏晋南北朝(220—581年)两个时期。

1.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西汉王

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实行使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

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了。

一.秦朝的统治(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

(一)秦朝的统一

1.历史条件

(1)基础:生产力提高,民族联系加强,有必要的社会基础。

(2)民心: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实力: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统一的条件。

2.统一措施

(1)搜罗外来人才(谋臣良将)

注意:关于秦国搜罗的外来人才,据不完全统计,统一前,秦国知名的客卿有茅焦、

尉缭、王翦、王贲、蒙恬、蒙毅、李信、昌平君、昌文君、王绾、冯劫、王离、赵亥、

冯无择、五戊、赵婴、宗胜、隗林等二十多人。另李斯的《谏逐客令》也使秦王重新重

视对客卿(外来人才)的安抚与重用。

(2)部署统一策略(远交近攻:张仪的“连横”)

3.统一过程

(1)统一中原:灭东方六国

(2)平定边疆:

①南方:开凿灵渠(广西兴安,史禄,长江和珠江,陡门—船闸);统一越族;设置三郡(桂

林、象郡在广西;南海郡在广州)

②北方:击退匈奴;取得河套;修筑长城(大将蒙恬;起止为东起辽东,西至陇西)

附:评价长城

积极:长城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是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消极:但它也极大地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加快了秦朝灭亡。

4.秦朝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

5.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1)结束战乱,奠定基础;(2)经济恢复,人民安定;(3)大势所趋,功不可没。

互动:古人评长城

1.汉代贾谊曾评价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2.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

3.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清·赵翼)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朝的建立

(1)时间:前221年(2)人物:嬴政 (3)都城:咸阳

(4)地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专制主义:中央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

2.加强集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

①皇: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②官: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③法: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集中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刑法严酷;但也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经济方面

①地:土地私有,按亩纳税

②产:统一度量衡(长度、容积、质量)

③卖:统一货币(齐刀赵铲楚蚁鼻秦半两)(为圆形方孔钱,称“孔方兄”)

④运:统一车轨(约1.5M),修驰道(咸阳到各地)

(3)文化方面

①字:字同文。〖六国文字—小篆(李斯为“小篆之祖”—隶书)〗

②书:焚书坑儒。

(起因:儒生攻击郡县制。好处:加强了中央集权。坏处: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注意:

唐代诗人章竭在《焚书坑》中写道:“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

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中,“竹帛烟消”反映当时的书写在丝帛或竹简木片上;“山

东乱”指农民起义;“不读书”指缺少必要的儒家经典。

③教:以法为教(内容),以吏为师(老师)(教育官办,严禁私学,愚民政策)

3.评价(影响)

(1)积极:封建经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中华民族。

(2)消极:凭借专制权威,加强统治力量,人民处境恶劣。

(三)秦末农民战争

1.爆发原因

(1)徭役繁重。 (2)刑罚严酷。

(3)赋税十分沉重。 (4)土地兼并严重。

2.战争经过:

(1)陈胜、吴广起义

①大泽乡起义:前209年,大泽乡(安徽宿州),“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大楚兴,

陈胜王”(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②建立张楚政权(河南淮阳,“张大楚国”,名不正言不顺,理不直气不壮)。

③陈吴被害:吴广被田臧假传陈胜命令杀害,陈胜被车夫庄贾杀害(农民阶级不能保持

内部团结,联系太平天国“天京变乱”)

(2)刘邦、项羽起兵

刘邦,沛县亭长。项羽:楚国贵族项燕后代。

刘邦取胜—善于用人:自己承认带兵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调兵运粮不如萧何。

项羽失败—刚愎自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

兮奈若何”

巨鹿之战(河北平乡):破釜沉舟,三天干粮

垓下之围(安徽灵壁):四面楚歌

自刎乌江(安徽和县乌江亭):无颜见江东父老

(3)秦朝灭亡

前207年,刘邦至咸阳,“约法三章”

嬴政—胡亥(矫诏杀太子扶苏)—子婴(赵高“指鹿为马”)

3.历史意义

(1)直接:第一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打击地主阶级,汉初休养生息。

(2)间接:首创精神树立榜样;“布衣将相”奠定基础。

二.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三节)

分析“汉承秦制”

1.含义:在废除严刑苛法的前提下,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又有所取舍

2.体现:从根本制度、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赋税制度几方面掌握(见课后习题)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两汉的刺史制度;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及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4)承袭秦

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发展为编户制度。

(一)刺史制度(监察制度)

1.确立时间:汉武帝后期,由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这一职能发展而来

2.西汉概况

(1)州作监察区,设刺史一名;(2)刺史巡查,无固定治所(流动办公);(3)刺史级别低

权力大(可监察诸侯王、地方高官)。

3.东汉概况

(1)有固定治所;(2)权力加强(监察权加强,增加行政权和军权);(3)东汉末年称“州

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4)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

(二)郡国并存(地方行政制度)

1.时间:西汉初期

2.概况:(1)郡县与封国同时存在并交叉混合;(2)封国分两级:王国是割据;侯国不治

民(衣食租税)。

3.王国问题的出现及解决

(1)出现原因:①为合力打败项羽,分封异姓王(如韩信“齐王”,篾签)②对秦朝迅速灭

亡进行了错误反思(海内初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王。

(2)解决措施:①暴力: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②非暴力:汉武帝时分化限制(推恩

令、附益法、左官律)。

(3)历史影响: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

(三)察举制(选官制度)

1.含义:从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封建选官制度。(察举:由下向上推荐; 征召:自上而

下招聘)

2.概况:(1)西汉时重视才能品德,不注重门第出身;(2)东汉时门第族望(名门望族)

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士族)形成并发展起来;(3)汉代用官特点:回避本籍、重视政绩等。

(四)编户齐民(户籍和赋税制度)

1.含义: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源于秦朝,秦朝时我国就有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秦朝户籍上有年龄、土地等项目,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和徭役)

2.汉代农民负担:

(1)赋税:含田租(较轻)、人口税(较重)(算赋、口赋)和更赋(较重)(交钱代役);

(2)徭役、兵役:无偿义务劳动和当兵;(3)杂税、杂役:田亩附加税(特产税)和额外

劳役(含妇女服役和超期服役)。

(2)民族:秦汉是我国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具规模的时期。边疆得到开发与

管辖,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三.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一)匈奴的兴衰

1.战国时的匈奴:

匈奴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发源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匈奴单于带兵占据河套地区,还经常到秦、赵、燕三国掠夺骚扰,所以战国时北方三国各自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魏晋历史篇三:魏晋南北朝那段混乱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那段混乱的历史2015-05-18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顺序如图:

想要理清顺序,并不困难。

我来详细解说一下,记住标蓝的字体就行了: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撕胯大战开始了,这就是魏、蜀、吴。

结果大家都知道,曹操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赢了。

这就是魏。

结果魏国被大臣司马昭和他的儿子司马炎给干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篡权。

这就是司马氏组建的优秀政府——西晋。

稳定而又统一。

和谐而又美好。

安静而又卓越。

有的同学问,真的么?

我就随口一说。当然不是。

晋武帝司马炎死了,即位的就是问大臣“老百姓吃不上饭,为什么不吃肉糜”的晋惠帝。

很明显,智商有问题。

这家伙当皇帝,不被人玩儿都难。是的,晋惠帝让人当傀儡了,把持朝政的正是他的媳妇——贾南风。 结果发生了八王之乱。

五胡趁虚而入,中原混战,衣冠南渡。

西晋的臣民跑江南去了,建了个新都,这就是东晋。

呶,这就是南北朝的雏形啦。

划江而治。

南朝一直稳定。

北朝是一群夷狄。

说好听的,叫衣冠南渡,说难听的,就是让狗撵的。

南朝的顺序是:东晋-宋-齐-梁-陈

北朝可就麻烦了。

下面重点讲一下北朝的混乱局面。

衣冠南渡,霸道地占有北方的是五胡。

各种大屠杀,随手就屠杀几十万百姓,比牲口都不如。

史称五胡乱华。

的确是有能力跑的都跑南边去了,留下没能力跑的在北方受苦。

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胡夏、冉魏、翟魏、西燕等等……你也用不着记五胡十六国的顺序,太乱太麻烦。

总之,不久后就被北魏统一了。

北魏内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相关热词搜索:魏晋 历史 魏晋南北朝历史 魏晋历史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