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的建筑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对历史的建筑篇一:世界建筑史

世界现代建筑史

第一章 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

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区别

“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特制含义的概念,指现代的所有建筑活动,时间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

“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种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初起在全世界各国发生的各种建筑方式和建筑思维方式的探索和成果

一、现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18世纪与19世纪的欧洲社会

18世纪中期的欧洲,大部分国际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农业经济阶段,各国大都沿袭了自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传统,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存在两种不同的建筑:权贵的建筑和百姓的建筑。

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和十九世纪,终于成为欧洲和美洲的新权力阶级、统治阶级,他们不希望采用老的建筑形式,于是开创了现代建筑知识传统,但多是采用各种历史风格的大混合。

二、欧美在建筑上的古典复兴运动的背景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出现了建筑设计上的复古主义现象,其中以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古,英国的新哥特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和法国)产生的折衷主义三个浪漫最具有代表性。

古典主义运动的原因:通过考古加深了对于罗马以前风格的认识,是当时的建筑家能够得到新的构思和灵感的重要资源;资产阶级看到罗马以前的一个近乎于理想国的社会形态,于他们希望强调的自由、民主、博爱立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复古体现资产阶级的新政治立场

古典复兴运动的风格主要是采用希腊风格、和托斯卡纳风格。

1、法国以古典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18世纪法国开始了启蒙运动,从意识形态上明确倾向于借用古典罗马时期的政治理想主义和影响注意。考古还发现了罗马时期建筑的伟大面貌,从而给法国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提供了物质的参考基础

代表法国古典主义复古运动最高潮的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大量建筑,这时期的大型建筑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A、为发达的经济而建立的新型建筑

B、为解决人口日益膨胀的城市居住问题而建造的大量多层住宅公寓建筑。

C、为炫耀拿破仑征服的功绩而建立的大型纪念性建筑。2、英国以浪漫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浪漫主义建筑复古运动出现的原因:资产阶级在英国的权利和影响日益增大,煤矿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为他们急剧积累巨额的财富,在战后英国成为欧洲重要的大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城市急剧扩大,住房问题日趋严重。

英国复古主义的最特殊特点是新哥特主义的出现。

3、美国以折衷主义为主的建筑复古运动的发展

开国的革命者希望能够通过体现美国的民主精神,他们主张以罗马风格为主,兼容各种欧洲风格,形成古典折衷主义的建筑面貌。

19世纪是两种类型的建筑交织发展的阶段:古典复兴主义的盛行和新建筑的涌现。

三、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

1、产生现代建筑思想的三个基本思想因素

A、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

B、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第四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运动

一、“新建筑”思想----现代建筑理论和思想形成

现代建筑理论和思想的形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从20世纪开始时期,西方各国都进入资本主义成熟发展阶段。

2、现代社会的经济大变化: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国民经济不再以农业经济为主,大部分完成了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3、现代社会的人口大变化:人口增加,并且大部分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造成对城市和建筑新的功能要求。

4、都市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城市成为大部分国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形成一种新的生活结构。 现代建筑和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

现代建筑形式特点总结如下:

1、功能主义;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六面建筑、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和幕墙结构的产生、标准化原则、反装饰主义立场、中型色彩立场;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考虑;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二、现代建筑运动的奠基人和他们的现代主义思想和实际

1、现代设计的先驱:路斯、费尔德和贝伦斯

路斯是奥地利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著作是《装饰或罪恶》。

费尔德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其重要成就是在魏玛创办了魏玛艺术与工艺学校。

贝伦斯直接影响了格罗庇乌斯、密斯和柯布西埃三位建筑大师。

2、格罗庇乌斯与现代主义设计

3、密斯.凡德罗与现代建筑

4、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建筑思想

5、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现代建筑思想与早期建筑设计

第五章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

高潮和结局

一、现代主义建筑在欧洲的终结和古典复兴潮

1、独裁政权促进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意识形态背景

30年代前后,欧洲几个独裁国家出现了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热衷潮,背景是法西斯政权要利用建筑和设计来强调政权的稳固、强大,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和象征功能性目的,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伪古典主义”。

2、纳粹德国时期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思想

这一时期比较主要的德国建筑是1934---1936年期间建造的位于慕尼黑的德国艺术博物馆和1934年设计建成的纽伦堡“齐根费尔德会场”。

希特勒的两个首席设计师是保罗.特罗斯特和阿尔伯特.斯皮尔。

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大型“巴黎国际博物馆”中最著名的是德国馆和俄国馆,他们代表了现代主义在德国和俄国的终结。

3、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

在这时期意大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汽车工业集团菲亚特委托意大利建筑家玛特.图科设计的汽车总部大楼和“奥古斯都宫”。

1927年意大利成立了由七位建筑家组成的建筑集团----“意大利七人集团”。他们发起了为意大利古方建筑模式。

对历史的建筑篇二:历史建筑与历史城市保护1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实践的启示

1.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概述

所谓历史建筑是一种习惯性称谓,也称历史性建筑,统指各个历史阶段留存下来的建筑物。这个概念着重强调的是建筑的历史性。所有具历史价值的各类建筑物均可称之为历史建筑,由于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都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性,都统称为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包括单体历史建筑和历史建筑群体。单体历史建筑是否有保护的价值,要以它本身的内涵来论定,但如果集中成片分布的历史建筑群体保存完好,风貌如旧,留存至今,组成了有一定历史风貌的历史性地段和街区,就弥足可贵,不一定要求街区内的各个单体建筑的价值都出类拔萃,有的单体历史建筑就自身来讲不一定具备高价值,譬如一座普通的桥、 一栋民居、 一座祠堂, 把它们分割开来, 这样的建筑随处可见,价值简单,但是如果一群形式不同、 风格迥异的单体建筑连成一片,性质就不同了,这个建筑群体具备了社会性,产生的意义也得到升华。历史建筑群体是以整体的完好性、组合性和连续性来展现自身价值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有的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甚至总体价值超过了某些单体的古建筑,因为它更全面地反映了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社会概况、生活、商业、文化等。

在历史长河中,生存和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主题,但是万物都有其生命的周期,历史建筑也不例外,人也是有文化记忆的动物,而建筑则是承担其文化记忆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和心理坐标。人们在享受当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无法回避“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家园在哪里???这样的人类本体性的时空认同问题,虽然很多历史建筑已经苍然老去,但依然是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生活形态空间承担者。是一种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信息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应该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找到历史建筑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平衡点。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欧洲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时期都有过出色的事例,但同时由于对历史建筑价值认识的缺陷,不免重新创作了某一建筑,而其基本理念和方法论原则逐渐科学化的过程,是在19世纪中叶才开始的,到20世纪中叶《威尼斯宪章》的诞生才告成熟。对历史建筑如何以历史的意识,坚守保护原则的离线,采取什么样保护策略和设计方法?同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保存与修缮,复原与重建,既存与翻建???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探讨,首先是保护,但保护不等于怀古恋旧,不是反进化论,保护基本上是价值性的判断和工具性的控制,价值判断固然重要,但不是保护的底线,保护的底线只能是对象法定身份的确定并落实于法定的保护控制。再利用,不是乱拆乱改,不是将“关公”变成“秦琼”,不是随意的进行“艺术”发挥。

由此看来。保护和再利用是一种对应的关系,保护纳入再利用才能持续有效,再利用收到约束才能有实际意义。虽然保护对于再利用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约束往往也能引发创造性的利用,对有法定约束的保护建筑,宜“修旧如旧、补新以新”,对建议保留的保护建筑应“修旧利废、化朽为奇”。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种对专业学科、社会欲望和公众利益三者关系进行权衡与抉择的创造性活动。

2.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实践

在逐步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国内和国外的历史建筑和城市在更新过程中

的实践成果,在此进行挑选列举。

2.1 意大利米兰市,圣塔特雷萨多媒体图书馆

圣人朱赛佩和戴雷沙18世纪的巴洛克式的教堂,今天已

是意大利规模最大的“无纸图书馆”:即圣塔特雷萨多媒体图

书馆。

该教堂只有17世纪建造的加尔默罗会修道院被保留下

来,18世纪时教堂被手工制品厂和延长厂占用着,一直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自1974年开始,它的所有权归于米

兰市政府,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划将它改建为布拉依台赛

民族图书馆的扩充部分,这个工程预定对建筑物进行全面改

造,但不能改变原结构和性质,也不能改变原有的设施。

该馆内部空间分为三层,共120个资料站,这些资料

之间通过一个高速的局域网络连接起来。第一层是一个正十

字形大厅,用于查阅一般性资料,该需要帮助者提供服务,

第二层提供专项服务设施和资料库。地下室用于会议及培训,

有专门的会议厅和培训教室。

整个建筑为“立体式风格”,外部结构

的思路起源于对形状的完整性需求,对附加

的生活服务设施及整体建筑变化的需求,该

馆有着独立的空间,整个东面的视野宽广,可以看到川流不息的汽

车和莫斯卡瓦街上的行人。该建筑物在建造上禁止内部使用钢构件,

而大面积地使用玻璃,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整个侧面部分的通透感,

保证了由内之外,由外至内的最佳视野,使其使用的材料与形式能

够与古代背景彻底区分,从而使之几乎成为一个现代作品。

2.2 托斯卡纳大区皮斯多亚,一座旧工业区内的厂房改造

“建筑物整体的以及各部分的形象体现了一种非凡的能力,它

是城市历史记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市民的记忆中打下烙印,

在最近这一代人的认识中他是中它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参照物,同时

也能继续延续到下一代人中。规模适中的建筑群,比如小型建筑物

聚焦区内,能够拥有呼吸的空间,统一的外形,一致的技术,这些

建筑手段在制造业和手工业为社会核心的时期曾经常运用到工业

建筑中。”

对詹卡罗·德·卡罗提出的论点进行思考,并以此来说明将两

个临近的厂房改建为多用途且特点鲜明的建筑这一设想的建筑标

准。

该设计标准从对目前外观情况的分析出发,抓住它的潜力,提

出一个体现出建筑学“成长”的“新设计”。

因此,总的设计是将新旧结合,在不破坏建筑物给人留下的

“工作场地”这一印象的情况下,加入了些新的功能。

由两个不同空间层次组成的整体建筑物,扩大了在使用和分配上的选择性,甚至,涉及更适合的结构设想,建材、技术、设备以及颜色的选择。

改造方案包含两个临近的厂房:靠近主大门较大的第一部分,在功能的分配上

更强调迎合与办公室突出平台垂直连接的部分,并通过两条高架通道与主体部分紧

密相连,其中的一条通道是自动扶梯。

第二部分延伸到与地面连接的一段楼梯

处。在厂房的尽头,即另外一侧靠近升降梯的

位置,被设计成了活动区。整个场所实现了无

障碍设计,而且形成了循环而顺畅的交通流线。

2.3 上海“东外滩”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设计

上海的“东外滩”是上海中心城区中最长的江岸线,

同时历史上长江航运进出上海首先停靠“东外滩”,因而这

里可比作上海滨水“东大门”。由于杨树浦路沿线的水运条

件和低廉的地价,这里成为了兴办实业、开厂生产的首选

之地,“洋务运动”以及数百年的工业、市政的发展,“东

外滩”形成了丰厚的工业文明遗产。

如今,时过境迁,衰落的产业,凋敞的江岸,凌乱的

景观,与外滩、北外滩、和小陆家嘴的“两岸三家”及世

博场址的优美环境形成了巨大反差。首先是滨江难见江,

其次是关停并转,功能失落,第三是保护不力,改造无期,

第四是交通拥堵,流线混乱。

对于“东外滩”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不仅仅

涉及到建筑本身,同时涵盖东外滩整个取悦的规划和发展,

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把“东外滩”这条往昔的工业文明带同在在其原本就曾有过的,未来将会再生的城市滨水生态岸线之中呢?这就是以长距离的滨水林木绿化为基调的规划理念,意在变生产型岸线为多功能的都市生活岸线,最终促进其“再利用”。规划综合考虑了四条功能景观带,交通流线,景观节点等。

对于上海“东外滩”的历史保护建筑的再利用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产功能丧失、失去活力并大量废弃

的 厂房,采用旧旧弥合、以旧纳新、表皮整

饬 等三种具体手法。

2、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旧产业建筑作

为 地标予以整体保留;以插建、修景等手段

使 其外部环境及外观恢复完整和美观,从而

获 得持续的再利用。

3、根据观光的需求,对保留对象的内部进

行 布景的设计,包括光环境设计,展示空间

设 计、流线设计,尽量保留原历史建筑内部

的 一些典型的特征并加以利用,如将门前吊

架 改为门廊,将行车用作连接天桥,并将纵

向 走廊变成中庭等。

3.实践经验以及概念启示:

1、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唤醒人们对历史建筑的认知思潮。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例如广播、电视、 网络、 报纸、 杂志等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大力宣传, 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开展全民保护宣传; 积极拓宽公众参与保护的各种渠道, 完善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机制, 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历史建

筑的保护中来。

2、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躯壳上,这是一种“木乃伊化”的过程,其内部受到不适用病毒的侵害,它们的形态和作用的微妙平衡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害,是一种商业社会的行为。对于历史建筑而应进一步的上升到其所传达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信息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其实是对历史建筑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建筑只是历史的一种载体。

3、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不是保守的“博物馆化”的路线,不是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环境的每一种资源,而最终使其原有的功能丧失,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主题公园之类的形式,有的甚至沦为露天的商业街。这种思想反而使历史建筑被迫拆除。反而观之,对历史建筑提供机会,采用一种现代的方式,使现代的和历史的环境相互共存,并且能够互相烘托对方的价值,从而使空间环境就有了文化价值和文化诱惑力,这是没有背景的新建筑所无法给与的。

4、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在“博物馆化”路线和“木乃伊化”路线之间有一边缘地带,是能够融合现代和传统的特色场所,是需要保护的历史建筑物、继承城市布局和插进新用途建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历史环境、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5、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由于其条件的不同和约束的不同,对待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的方法也不同,进而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的方法存在着弹性的区域,但保护和再利用不是把“甲”艺术地改造成“乙”,而是在必要时把“甲”用途的建筑改成适应“乙”用途的建筑,或者在环境控制性能上把较低的品质改成较高品质,以适应再利用的需要,但甲依然是甲。

参考书目:

1、《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常青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常青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3、《文物建筑保护文集》陈志华

4、《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析意探讨》吴卉,福州市华林寺大殿保管所

5、《传统与现代--意大利在建筑与城市修复中的经验》

对历史的建筑篇三: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纪元法分类)

以及各个阶段主要的建筑现象与理论

0.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时期

雅典卫城总平面、帕提农神庙、三种柱式(注意与古罗马柱式的区别)

特点: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

二: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 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1、4-15世纪:古罗马时期(拜占庭)

特点,一、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二、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三、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 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四、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代表: 圣索非亚大教堂 、罗马万神庙 (巴西利卡形式、柱式、帆拱技术、拜占庭建筑特点 )

2、10-12世纪:罗马式建筑为代表

(罗马风建筑、罗曼建筑、似罗马建筑): 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罗马式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代表:德国沃尔姆斯大教堂、 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3、11至15世纪:以哥特式建筑为代表

(一)结构特点

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使用二圆心的尖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样高。

(二)内部特点

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中厅高度很高,两侧束柱柱头弱化消退,垂直线控制室内划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两个动势体现对神的崇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

(三)外部特点

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右为米兰大教堂 (四)装饰特点:

几乎没有墙面可做壁画或雕塑。祭坛是装饰重点。两柱间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极富装饰效果。

4、16世纪至今:这一阶段分为若段干小阶得堡(平)

+-(1)16世纪晚期:手法主义

特点: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建筑史中则以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是是文艺复兴风格(狭义)到巴洛克的过渡。

(2)17世纪~18世纪: 巴洛克式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特点:外形自由,追求动态,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

对历史的建筑

和椭圆形空间。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发面起了重要作用。

代表:意大利,维尼奥拉的罗马耶酥会教堂。

(3)18世纪~20世纪:洛可可风格

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演在室内装饰上。

特点:细腻柔媚、精致纤小,但偏于繁琐,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模仿自然形态,变化万千,色彩上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明亮的色彩,线脚大多用金色。

代表: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凡尔塞宫的王后居室。

(4)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特点: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代表:柏林的勃兰登堡门,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浪漫主义特点: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代表: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

(5)19世纪~20世纪:折衷主义建筑和功能主义 :

折衷主义理论特点: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代表:巴黎歌剧院,巴黎的圣心教堂、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

功能主义理论风格特点: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

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6)20世纪~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建筑

理论: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7)20世纪中叶~至今:后现代主义建筑

理论: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

代表: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国波特兰市政大楼

相关热词搜索:建筑 历史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