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历史研究篇一: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文化

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文化

来源

纵观中国历史,一般都以“上下五千年”来概述中国历史发展,五千年是一个时间概念,以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作为线索。历史,本就是一个对于时间的不懈求索与探究的学科,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仅呈现的是时间上的推移与进步,更呈现的是多样化的文化现象,这与中华大地“纵横一万里”的特点不无关系。

1.地域差异形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差异

近现代以来,许多历史学者越来越关注历史与地理的相融合,以地域的视野纵观中国历史变革与文化进步。由此形成了一门学科为历史地理学,其主要研究的方向有四点:一为复原,即各别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近似复原;二是变迁,即不同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三是分布,即特定时期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主要分布点研究;四是差异,(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中国历史研究)即特定历史时期中地理面貌与人文地理面貌间的不同地域间的差异。而对于中国历史学者所关注的地域视野主要是第四点,即针对特定时期不同地域所产生的不同文化差展与风土人情。地域差别包括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与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史记》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讲的就是这种由于地域的差异而导致的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而在中国人文地理的研究层面上,以汉族聚集地为例。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风土人情的差异。如在使用交通工具上形成南船北车的差异,在饮食上形成南米北面的差异,更在风土人情上形成南方人细腻温柔如水,北方人粗犷、豪放如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而地域差别产生的渊源也是跟历史的不断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2.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文化差异

秦汉时期,我国以北方的关中与山东作为两大农业中心,也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而南方由于地广人稀,几乎属于空白阶段,因此炎黄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化,汉中地区为代

表的中原地区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汉武帝独尊儒术,到百年后的成帝,刘向将全国境内划分为若干区域,时任丞相的张禹使僚属朱赣按区叙其风俗,后被班固编于《汉书地理志》当中,根据此项资料可发现,当时全国齐地“士多好经术”,鲁地“其好学犹愈于他俗”,三辅世家好礼文,但各地还没有提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反不同地区还出现不符合儒家礼教的习俗。如三辅“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河内“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楚之江南“信巫鬼,重淫祀”。吴人以文辞显,“其失巧而少信”等等。表现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特点。随着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变迁,北方移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已呈均衡态势。但这个时期,仍以北方为中心,盛唐可以说是南北共荣的文化发展阶段。《隋书?志?地理志》将隋炀帝时期全国一百九十个郡按《禹贡》九州编次,各于州末略叙其风俗。《地理志》表示,九州之中,兖徐青三州十五郡为教化最好的地区。其次为豫、冀两州,这五州指的便是黄河下游两岸即所谓的关东地区。而关西地区基本为儒家声教所不及,长安附近关中平原三郡,风气极坏,“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三辅以北以西的古“六郡”之地,则比较淳朴,自此以北缘边九郡及河西清群“多尚武节”。秦岭以南长江上游地区,唯蜀地“颇慕文学,时有斐然,”汉中与巴地则“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汉中以西蜀郡以北诸郡则因“连杂氐羌,人尤劲悍”……即使处于盛唐时期,其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也是略有不同的。天宝年间的《通典?州郡典》中记载了其间三百多府郡的风俗。举例来说,塞上文化主要是指以驻守边疆的士兵为中心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唐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自然地理景观。以儒家文化为例,兴盛地区在北方“山东”,兖州,南方“吴中”,略如隋时旧样;惟以蜀土比齐鲁,与隋代相比略有发展。由于安史之乱,北方居民再次大南移,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再次加大,南方人才迅速增加,五代末的时候,长江流域的经济力量已远超北方,成为重要的经济重心。北宋时期,北方再次成为政治中心,经济发展有见长之处。但靖康之难以后,文化重心再次南移,甚至远至福建及岭南地区。北方由于长年战乱,已无力扭转其经济中心南移之势。《宋

史?地理志》中将崇宁时二十四路合并为十二区,略述为中原地区“多专经术”,南方地区则“好为文辞,登科弟者尤多”,在此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两宋是理学最昌盛的时代,但徐福建一路讲诵竟概未涉及,由此可见即使在宋代,理学也未必已被读书人所普遍接受;二是文化最为发达的两浙、江南、福建地区,又普遍信鬼、尚祀、重浮屠之处。宋代民间佛道权威显然比周孔之教要高得多。元明清时期虽然政治重心在北方,但经济重心已固守南方,同时南方人才济济,明制内阁大学士皆翰林出身,其中南直、浙江、江西三省共得75人,占全国总数的45%,从人才分布总形势来看,东南最盛,中原次之,西北与西南最为落后,西北陕西,现代的陕甘青宁四省区只出二人,西南的广西和云南也只出二人。清代江苏状元几乎占全国一半,重要学者皆来自于南方。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南北方经济发展特点一窥当年的历史文化变迁的脚步。

3.地域差异的语言表现形式

地域差异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即为语言的变化。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它随着人口的迁移而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语言发展变化来看,几次的南北大融合是语言变化的重要阶段,也是语言丰富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表现在词汇的,新词的加入,旧词的灭亡,在每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里,词汇变化是首当其冲的,它是语言系统中变化最快的一种,几乎每时都会产生新的词汇,又伴随着旧有词汇的消失;二是表现在语音上,目前我国语音系统已形成八大方言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语音也在慢慢变化。三则表现在语法上,这是语言系统中最为固定的一种。一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参考我国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仍可以发现语法的变化。总而言之,从先秦两汉历代中原王朝来看,几千年来没有一种文化可以贯穿所有时期,各时代不同的风土人情差异,使我国历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中华文化的地域差异并不是在否定中华文化的共同性。这二者是辩证在存在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有着共同意识的文化大国,文化在相通之处,更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可以看出我国文化求同存异,兼容并进的特点。在外来文化相冲击的今天,以地域视野考察中国历史发展,与文化差异更多的便是通过对差异性的辩证讨论,而找出共同性的发展路径,真正做到百家

争鸣,百花齐放。

中国历史研究篇二:历史研究

四.历史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也许是因为不是学历史的学生的缘故,以前除了考虑历史的作用以外,从来没有

考虑过如何去研究历史,历史研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什么因素会影响历

史研究的效果。这几个问题,《历史研究》一书的第一章就提了出来,我对其中提到的

两个影响当代历史研究的两个因素印象深刻:工业体制、主权国家。

这是自19世纪末以来在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终确立起来的两种基本的经济

制度和政治制度。按照汤因比的说法,这两种体制能够确立原因是“它们为那个时代

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的难题提供了暂时的解决方案”,而它们能够确立至今仍具备强大的

生命力则是因为“我们的前人所具有的创造力”。

但在汤因比看来,这两种体制都是历史研究的障碍,而且正因为它们在现实中所

占据的统治地位,所以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深受它们的影响,甚至还没有察觉出这

种影响的危害。

第一个因素,即工业化经济体制,它的特征有两个:“劳动分工”和“非生命化”。

《历史研究》认为,劳动分工促进了历史研究,但同时也局限了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

展;而“非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则是非常糟糕的。我对作者这个

论断的理解是这样的:

工业体制强调数据,强调分割,强调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协作。所有这一切都使得

历史研究带有一种程度轻重不一的片面性。很多历史学家因而成为某个时代、某个文

明的专家,而历史书籍则沦落为史实的堆积。而真正能用完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个完

全联系的人类历史的人和书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甚至历史学家们会用工业生产中常

见的那种“全面不可能性”的论断否定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存在、且必须存在“全面的

了解”。

尽管我对这个结论不是非常理解,但隐隐约约感到它的合理性。正如同文学、艺

术领域无法用“工业化”的方式来理解和“创造”一样,历史同样也是一个人文科学

领域,不仅仅它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它研究的目的也是直指人的内心世界。

历史研究并不是用来产生产品的,而是用来“照射”人类自身,这一点和文学、艺术

的作用完全一样。因此,借用“工业化”的方法来理解、研究历史就像解剖学之于心

理学一样,以人类目前的能力,是做不到解剖出心理来的。

汤因比提到的第二个不利因素是目前流行的政治体制——主权国家、民主观念。

抬起头来看看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研究成果,很难找到一个不是以国家精神作为背景

的。民族主义,尽管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相对历史研究来

说则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是完全有害的。《历史研究》中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基于“现

代民族(国家)”的历史研究有多么可笑,其中一个就是研究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渊源,

我们知道,从历史观点来看,现代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仅仅是近一千年的事情,发现一

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对于法兰西民族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但的确有历史学家,

当然是法国的历史学家,将此遗迹作为延伸法国民族历史的一个证明。

从一个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不仅仅是偏颇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但从

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是自民族国家出现以来,人们自然而然,至今甚至是显而易见的一

种历史研究方式,可想而知,这个因素的影响之巨大。

很显然,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开展的。“历史为政治服务”是

“民族主义历史”的自然外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的,但作为一个自信的民族,

是否还应该知道,这种外延对于真正了解历史是有害的?换一句话说,“民族主义历

史”是否有害历史研究,本身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能否提出或者接受这种提法。

五.中国的历史地位

这两本书都是国外,确切的说是英美人写的。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将其中的

观点与十几年来课本上所接受的观点进行比较。我所带着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让我

关注的问题,就是“中国,在西方历史学家眼里,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显然是在提高中的,除了经济影响力,还有政治影响力。

中国在西方人的眼里的地位,显然不是一挥而就的,正如同要形成对一个人的看法,

不会光看那个人现在的形象,同时那个人的“历史印象”也会很自然的发挥作用。于

是我想知道历史上的中国,给了西方人一个什么印象。看《全球通史》时,我最先看

的就是其中有关中国、东方文明的章节;《历史研究》中评价中国的地方我也格外留意。

我所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历史是“独特”的。《全球通史》中谈到中国文明时,总

结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的发展

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

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

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

完全地中国化。”

《全球通史——中国文明》

在《历史研究》中,更是将“中国文明”最为一种“模式”来对待,同时作为模

式的还有“希腊模式”和“犹太模式”。

中国正是以这种“独特”甚至说是“神秘”的姿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确切

的说是以这种姿态立足于西方人的印象中的。在《历史研究》中谈到中国现在的共产

主义政权时,有这样的一段话:

“在1911年以后,中国经历了有一次分裂,这种局面在1949年随着一个新的、

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政权的建立而告结束。但我们无法断定,这种引进外来西方思想

的做法不会给中国史带来一次决定性的中断,引起中国政治结构的转变。因此我们也

无法预测,我们熟悉的统一与分裂往复循环的老套路,是否将继续以传统的方式发挥

效用。的确,中国已被一种并非中国的哲学或宗教所征服。以前也一度出现过佛教形

式的宗教征服,但这种来自印度的宗教在表面上取得成功之后,最终被中国本土的世

界观所克服。但我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本土的世界观是否将证明有足够的能力,再

次成功地重申自己。”

《历史研究——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要知道,我所看的《历史研究》这本书是终稿于70年代末的。而如今,我们正在

使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本土特色相结合,并希望这样的结合能使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能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西方看中国,有时也能反衬出我们自己对待自己的历史的态度。下面是我自己

写的一段文字,原文照搬过来吧,标题是《文明的传播,兼谈中国的自大与自卑并存》

,也是读史所感。

以前总觉得中国文明是和其他三大文明并列的古老文明之一,但比较一下各种文

明特征的最早出现时间,发现其中很多项都晚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几千年。比如犁、

轮子、青铜器、大规模农业,这些东西公元前3000年以前就在中东出现,而在中国是

1500年以后,而且考古发现,沿中东向外,有一条比较明显的传播路线。

甚至原始人的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50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气候温和、食物丰

富,而中国的考古发现是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之间隔了近100万年。究竟是

原人自非洲开始扩张,还是中国本土自发产生了原始人?如果是自发的,为什么同样

都是类人猿进化而来,且身体结构如此相近(可以用“相同”了)?如果是传播,按

一般的说法是因为迁徙,可能性大吗?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书上从未提及文明的传播。

如果孤立的看待中国的历史,很容易产生优越感——5000千年的文明古国;但如

果在时间上纵向看,在空间上横向看,中国的古老文明并不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

文明古老或优越在什么地方,只有在“文明的连续性”上可以作为特点,但并不是什

么优点,因为正是这种“连续和稳定”使中国最终错过了继续进化的时机。

中国人尽管近现代一直遭受日本的欺压,但骨子里却仍然保留着根深蒂固的优越

感,认为日本不过是从中国学的;如果中国人也明白了自己的文明也不过是从别人学

的,而且文明的进步正是在于与别的文明进行交流,那么我们就不会仍然保留着“中

央之国”的想法,不会莫名的妄自尊大,也不会在西方先进文化面前脆弱的、迅速的

从自大滑落到自卑。

中国究竟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其实她该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个问题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他们,现在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地位。

六.蛮族的历史作用和文明的衰落

我们所说的蛮族是指生活在主要文明之外的边缘文明,比如中亚草原,就是一个

“盛产”蛮族的地方,从这里走出过汪达尔人、哥特人、突厥人、匈奴人、蒙古人,

每一次迁徙都引起了主要文明的剧烈动荡,通常,这些游牧民族都扮演着文明的覆灭

者的角色。

但是,《历史研究》中有段关于蛮族的评述非常经典:

“我相信,各种文明之所以总是沦落到凄凉悲惨的地步,都是由于本身的种种失

误,而不是由于任何外在的因素。但是当一个社会给自己以致命的打击,从而濒于崩

中国历史研究篇三:历史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

★高考地位

近几年高考(广东卷)在试题命制中已经反映出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之一,容不得我们忽视!

★专题简案

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

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

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按学术价值分类

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

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

②第二手史料

含义: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

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2、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3、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简介,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4、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四、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

五、历史研究的步骤

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一 历史解释

★高考链接

(11年广东)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内容:统治者的活动。(2分)

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思想潮流: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2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4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4分)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4分)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高考练兵

一、史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

⑴实物史料:

1.(09上海单科)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通知

亲爱的先生: ⑵文献(文字)史料: ★档案文书类:

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1.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

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

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Turner) 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2.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①是珍贵的史料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⑧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3.(2009宁夏辽宁文综,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思想或学术著作:

1. 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 ③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社会理想

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9江苏)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史书:

1.(2009上海历史卷,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答案:B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A、C、D分别是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和典章制度史的特点。

2.《国语8226;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A.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B.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C.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文学、绘画等作品:

1.(2009广东历史卷,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C.《楚辞》 D.《诗经》

2.(10安徽卷).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

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3.(2009福建文综卷,23)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

1.材料:“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中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

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

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3分)

2.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提到的“政治改革运动”是指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报刊杂志海报:

1.(2009天津文综历史,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10苏高考)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问题: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

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⑶口述史料:

1.(09广东理基)65.“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09江苏)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3.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当前,下列主题最适合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

A.“巴黎公社”的诞生B.“戊戌政变”内幕

C.“台儿庄战役”详情D.“辛亥革命”的情景

⑷图片、影像史料

1.(09.1泰州期末)剪纸是我ww w.ks 5u.co m国的民间艺术,观察有图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2.(09安徽)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是

2、按学术价值分类:一手、二手史料

1. 右图是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的 ①第一手资料

②第二手资料 ③文献资料 ④实物资料

A.①② B.③④C. ②③D.①④

图.伪满洲国界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3.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 研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