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雍正历史篇一:雍正是被甄嬛活活气死的吗

雍正是被甄嬛活活气死的吗

近几年,关于雍正的电视剧特别多。大家知道为什么雍正这么忙吗?这是因为雍正皇帝的谜团真的是特别多。除了我们大家通常说的雍正登基之谜外,还有死亡之谜。这一节,我们就来看看雍正是怎么死的。

关于雍正的死法,世人众说纷纭。有些人会说:这个恐怕不是什么大问题吧?为什么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呢?因为清朝离我们现在的时间也近,而且大家都知道清朝的每位皇帝在位的时候,宫里专门有人记录皇帝的饮食起居,譬如说皇帝今天吃了些什么,几点睡的觉,跟谁一块儿睡的觉,是哪个妃子侍寝的,接见了谁,等等,事无巨细,都有明确记载。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档案资料,名字就叫《雍正朝起居注册》,就是专门记载雍正在位这13 年每天的活动的。所以这才有人说想知道雍正皇帝怎么去世的很简单,只需要把这一年的起居注册找出来一查就可以了。这还真是一个办法,确实也有人这样做了。

按照那《雍正朝起居注册》上的记载来看,公元1735 年,也就是雍正十三年10 月7 日这一天,雍正挪到圆明园办公。这天晚上雍正不知怎么的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就把身边的大臣找来了。这些大臣来的时候,雍正还是觉得不舒服,就躺在床上没起来,直接跟各大臣说让爱新觉罗·弘历即位,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结果,令人想不到的是,雍正皇帝第二天就在床上暴毙而亡了。但是这个《起居注册》对于雍正是怎么死的没说,只说他死在这儿了。当时大臣张廷玉在自己的记录当中说雍正怎么死的呢?张廷玉说雍正死的时候“七窍”流血,鼻子、眼睛、耳朵、嘴,都在往外流血。当时张廷玉看到了都吓得够呛,惊骇欲绝。

既然雍正是“七窍流血而死”,就有人推测说这是不是中毒呀?这我们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再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雍正确实是在1735 年10 月8 日这天死的。但是死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有人就琢磨说这雍正的死可能和女人有关。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里就说的是这事儿,说雍正是个糊涂蛋,后宫里这些女人都是在利用雍正,最后雍正到临死了,甄嬛还在他床边气他。雍正本来身体不好,一听这个一命呜呼,活生生给气死了。

当然,说是让女人给气死的,这在大家看来也就是图一个乐,不可能是历史事实。还有人说连孩子都不是雍正的。大家想想,皇帝有那么好糊弄吗?可是,没想到的是,在一些严肃的作品里也是这么写的。譬如《雍正王朝》这本书,作者是二月河,很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在《雍正王朝》里写的雍正是最接近历史史实的。可是,在这小说里头,二月河写雍正之死也够狗血的了。书里边二月河是这么写的,说雍正当年下江南,碰上一个民间女子,这女子长得很漂亮,气质和宫里这些唯唯诺诺的妃子们很不一样,于是雍正一见钟情,跟这个女子好上了。

当时,这个女人还给雍正生了个女儿,起名叫乔引娣。这乔引娣长大以后出落得如花似玉,没想到的是,由于流落民间,信息不对称,跟雍正的十四弟好上了。随后十四阿哥就把这个乔引娣娶进家门当自己小妾了。这是亲叔叔娶了自己的亲侄女啊!结果偏巧雍正在自己弟弟的府上看到这个女孩子了,就心想怎么这个女孩那么像当年他在江南的旧情人。于是雍正就对年轻时候的事情开始追忆了,突然又想追忆一把似水年华,就一动心思从十四弟身边把这女孩要进宫来,给自己当妃子了。大家想想,这自己爹娶了自己女儿,这不就是乱伦吗?所以,当这事真相大白了后,雍正和乔引娣两个人怎么面对这个事呢?两人羞愧无地,最后双双自杀而死。这是二月河小说里写的结局,大家现在听着都够扯的,而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头也没这么拍。因为要这么拍的话,就把前面雍

正那些好事都给糟蹋了。一个皇帝天天这么用功,每天只睡4个小时,批折子、操心天下大事,最后因为乱伦自己羞愧死了,这有点儿不像话了。这些都是野史当中关于雍正死因的记载,因为只要跟女人拉上边儿,这个事儿就有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野史中还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也是说雍正死于女人之手,那可不是你情我爱而死的,而是被他的仇人吕四娘杀死的。吕四娘怎么跟雍正有这么大仇呢?据说,吕四娘他爷爷叫吕留良,是明末清初一个有名的文人。在小说《鹿鼎记》的一开篇,第一回“纵横钩党清流祸,峭茜风期月旦评”,写的就是吕留良一家在议论《明史》一案牵连的江南士人这一段。吕留良虽说没有明着说要复明,但是他是反清的。雍正朝那时候吕留良已经死了,那他死后又犯了什么事情呢?雍正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曾静,这个人说雍正有十大罪: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后来查这个事儿的时候,牵连出了江浙一带很多读书人,也把吕留良一家牵扯出来了。有人汇报,说吕留良活着的时候说了很多反清的言论,现在吕留良虽然死了,但是不能饶过他的后人,于是就把他儿子吕毅中、吕葆中抓住,把吕家满门抄斩了。这个吕四娘就是吕留良的孙女、吕葆中的女儿,她那个时候怎么没被斩了呢?那时候吕四娘在安徽乳娘家寄养,就躲过这个事儿了。后来吕四娘家里人就告诉她,她父亲包括她爷爷的尸体都被人从那个坟里给刨出来了,这是雍正干的。所以,吕四娘对这事儿一直耿耿于怀,咬牙切齿的,心想不杀雍正她誓不为人!

后来,吕四娘就拜了独臂神尼为师学了一身武功,进出皇宫简直就跟进自己家似的。但是,她要杀雍正,有个很大的难题,就是这皇宫里的宫殿有很多,她不知道皇上住在哪儿。不过这吕四娘也不傻,她进宫后就躲在一个地方偷听,就听太监说雍正在圆明园办公,于是她又跑到圆明园,耐心等待机会。恰好有一天晚上,吕四娘看到有个太监扛着一个被窝卷儿就往前走,吕四娘知道这是皇上要临幸哪个妃子了。吕四娘一看这是个机会,在经过一个拐角时,她一伸腿把这太监绊了个跟头,这被窝卷儿也出去了。这时候趁着黑灯瞎火的,吕四娘迅速把被窝卷儿里的女人给拽出来。点上穴道扔一边去了,然后自己钻到被窝卷里。太监摔得浑身生疼,起来后骂骂咧咧的,一摸这被窝卷里这个女人还在,就扛起来给送里头了。雍正批完文件回来,看到床上有个女人,一掀开这被窝卷吓坏了,这不是个裸体女人而是一个全副武装的江湖女子。趁着这个工夫,吕四娘手里拿着匕首一下就把雍正给捅死了,接着把雍正的脑袋给割下来了。所以,后来有人说雍正死后虽然被装进棺材,但是棺材里尸体的脑袋是黄金做的,因为真脑袋被吕四娘弄走了。不过,大家就把这当个故事来听听就行了,这不是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事儿大家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漏洞百出。就刚才说的“拌跟头”和“点穴”,这吕四娘当时的速度得多快,才能在电光火石之间,把那人就跟猫似的从被窝里拽出来,点个穴道扔一边儿,自个儿钻进去,再捂得严严实实的?完了,那边太监还要哼哼呀呀,除她和太监配合才行。所以这故事大家一听就是胡说八道,而且这件事不合常理在哪呢?首先,当年负责经办吕留良这个案子的,是雍正朝里一个独特人物——李卫。有一部电视剧叫《李卫当官》,电视剧里说这李卫一个大字不识,给雍正上折子和雍正给他回折子都是画画。这人虽然不认字但是官运还是一路亨通,就是因为他心思缜密,什么事考虑得都非常仔细,办案子滴水不漏。所以,以李卫这么一个仔细的人,在办“吕留良案”时怎么可能留下活口儿呢?要是钦差大臣都这么办案的话,整个朝廷不都得坏事儿了!所以,李卫不可能漏过吕四娘。再者,吕四娘进皇宫如走平地,这全是武侠小说里胡扯。就像《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洪七公,他要吃一碗“鸳鸯五珍烩”,老顽童周伯通就带着他进大内皇宫,一待好几个月。这不胡说吗?要真有这两下子,郭靖、黄蓉还跑到襄阳城守城干吗,直接杀进宫里把元朝皇帝杀了不就完了吗?大内守卫是非常森严的,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

还有人说雍正是让“林黛玉”害死的。虽然这说法让人挺想笑的,但是这些人之所以这么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话说这个“林黛玉”原名叫竺香玉,还说所谓的金陵十二钗就是曹雪芹的一种想象,

其实就是竺香玉一个人。据说这竺香玉当年是曹雪芹的恋人,俩人正好着,后来有人看上竺香玉,把他送到宫里,给雍正当妃子了。这让曹雪芹十分嫉妒,他就想法混进宫里头,跟竺香玉合计好,俩人给雍正投毒把雍正害死了。这说法更扯了,但这个说法是红学家扯出来的,跟一般人说的不一样。大家都知道红学有两派,考证派和索隐派。20 世纪80 年代从里面还分出一支叫“红楼解梦派”。这红楼解梦派代表人物是姐弟俩,姐姐叫霍国玲,弟弟叫霍纪平。这二人把《红楼梦》读得特别仔细,仔细到什么程度呢?大家都知道,林黛玉他爹没了,才到京城里投到荣国府家,这才有“宝黛初见”。可是林黛玉从她的家里头出来的时候才6 岁,到了荣国府,王熙凤问林黛玉多大时,林黛玉却说她13 岁了。这就有问题了,这路是多远啊,林黛玉都走了7 年,不知道的还以为她这是上南极科考去了呢。这姐弟俩看书看得仔细,就从这儿断定这里头有事儿。

后来这姐弟俩看了俞平伯先生辑录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就是他写的对红楼梦的评价。当时这姐弟俩也好奇,就把这500 多页的评语,按照《红楼梦》里的章节对照,这本书评论了哪段,他俩就把哪段抄到书的扉页这边。写完了,抄完了,姐弟俩就对着看,才发现这里头有文章。脂砚斋的评论和这里面写的内容有关联,不仅仅是评论,还有往外延展的地方,由此看来这里头真有事儿。看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里头蕴含着很多其他的东西,是对当时历史的一种另类的解读,隐喻说当时历史怎么样。姐弟俩根据这个,解读出来林黛玉当时有深仇大恨,说她进宫见了雍正,这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后来还写了好几本书。那么,是不是真有这么个竺香玉伙同曹雪芹害死了雍正呢?大家查查雍正的妃子就知道了。雍正的皇后、妃子里面没有一个姓竺的,所以竺香玉这个人物根本就没有,这等于是有人异想天开想出来的。倒是曹雪芹恨雍正是有根据的。因为曹雪芹一家就是在雍正年间被抄了家走向没落的,但是再没落,曹雪芹也没有造反的胆子。所以说雍正死于女人之手,无论是吕四娘、“林黛玉”,还是什么乔引娣,包括孙俪演的甄嬛,这全是胡说八道。对于雍正死因的研究中,相对比较靠谱的是什么呢?因痴迷炼丹,服丹药过多而死。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皇帝,日子过得好了就想长生不老,怎么长生不老?听一些道士的话,炼一些“太上老君的金丹”,吃下去就能长生不老。现代人都知道那金丹里头是什么!有很多化学成分,如水银啊、黄金啊……这些东西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水银、黄金人要吃多了它就往下坠。过去有种死法叫吞金自缢,就是把金子吞到肚子里头,它直接往下坠,把人的肠胃壁全给坠开了,人就大出血而死了。有人说雍正吃丹药吃得太多了,这有证据吗?这在历史上确实是有证据的。雍正比不了他儿子乾隆,一辈子留下的诗不多,但是雍正有一首诗很显眼,怎么写的呢?这是一首五绝:

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

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大家听听,这诗写的是什么?这边“铅砂和药物”,在中间是一个炼丹炉,旁边“仙风道骨”的松柏围着,然后这炉子里头“阴阳火”冒着,炼出来丹药能治内也能治外。这诗里描述的环境就跟一个活生生的化学实验场地似的,这说明雍正对炼丹是个内行。他能把这个场景描摹下来,说明他是经常干这个事儿的。

据说当初雍正用了两个道士,一个叫张太虚,一个叫王定乾,这两个道士专门负责给雍正炼丹。雍正那时候炼出过什么呢?炼出了一种丹药叫“既济丹”。为什么叫既济丹呢?原来这是八八六十四卦里的其中一卦,有阴阳易学思想在里头。这种丹炼完了,雍正还把它赏赐给臣子吃。

臣子们吃完了都说这丹药好使,它为什么好使呢?这里面它是有水银、铅、黄金的,对人体有害,但是道士们往里掺了点儿春药。这春药吃完了人精神头儿见长,所以雍正就误认为这个东西好,能使人提神。可是这怎么能推测出最后雍正是死于丹药呢?原来是有记账的。雍正的一本账本上就记了哪天进来200 斤的黑铅,就是炼丹用的。这笔账记完之后过了12 天雍正就死了,有人就怀疑这铅是有剧毒的,雍正用它炼完丹药吃下去最后把自己给毒死了。有人说这也不能算直接证据啊!

还有别的证据,就是雍正暴毙之后,七窍流血。第二天乾隆即位了,头一件事就是把张太虚、王定乾那两个炼丹道士给撵走了。接下来乾隆又搞信息封锁,说整个朝廷里里外外谁也不能提炼丹的事儿,别让皇太后听着心烦。乾隆这么一弄,这里头就有文章可做了。有人说那要真是他俩炼丹把雍正毒死的,乾隆把他俩宰了不就完了吗?不能宰。乾隆把他俩杀了就相当于是坐实了这件事,说明这雍正肯定是服丹药死的。所以根据这些手段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出,雍正是每天办公的时间长,也希望强身健体,长生不老,所以心里一急服丹药服多了,结果“化学药物剂量”积累多了,把自己的性命给断送了。

中国历史上像雍正这样的人不少,秦始皇、汉武帝都信这个东西,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也信这个。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这几个有名的皇帝全信这个呢?因为他们能耐越大,他越觉得自己控制不住的事越多,他想干的事越多,就越希望自己可以长生不老。所以雍正有这样的心态不足为奇。但是他“服食丹药过量而死”这种说法也不是历史上的正史记载,所以今天对于雍正帝死因的探究,大家是众说纷纭。可是,正因为雍正怎么登基的不太清楚,他怎么死的也不太清楚,所以各种正史、野史混杂在一块儿都弄成一锅粥了,这就给影视剧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大家说这雍正爷能不“忙”吗?所以雍正很“忙”,不能怨别人,只怨他自个儿身上的谜太多了。

雍正历史篇二:雍正暴崩之谜

雍正暴崩之谜

文丨赵爽 编辑丨逍遥一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夜,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在圆明园的九州清晏突然死亡,时年58岁。据官方记载,雍正去世前几天,八月十八日在圆明园与大臣议事;八月二十日,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都属于正常办公;八月二十一日开始发病(“上不豫”),但仍然照常办公,接见一些官员;八月二十二日突然病重,急忙召见宝亲王弘历(皇四子)、亲王弘昼(皇五子)、大学士鄂尔泰等,宣布传位于弘历;二十二日深夜至二十三日凌晨(子时)之间死亡。

当时著名文人袁枚为雍正临终之顾命大臣鄂尔泰写的行状,则与官方的说法有所不同。鄂尔泰为雍正最倚信的大臣之一,常奉令值宿禁中,随时听令。根据袁枚记录,八月二十三日雍正临终时,身边的顾命大臣仅有鄂尔泰一人,其他人,不管是皇子、宗亲、重臣,当时都不在圆明园。雍正驾崩后,鄂尔泰连夜携带遗诏从圆明园奔还城内的紫禁城。因深夜里仓促间找不到马,他只好骑上一头运煤的骡子奔回,拥弘历即位。之后他又留于宫中帮助新皇帝处理大事,七天以后才得以出宫。出宫时人们惊异地发现,鄂尔泰裤子上染有一片血迹。根据鄂尔泰自己的解释,这些血迹是那天骑骡子时不小心磨破大腿而留下的,他自己竟不知道。

雍正虽然“暴亡”,但是皇位的传承倒没有出现问题。依雍正遗诏,弘历顺利继位,就是乾隆皇帝。因为雍正吸取康熙时“九子夺位”的教训,事先已经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将自己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藏在紫禁城“正大光明”匾后面。为了便于对证,还在圆明园内“拷贝”了一份同样内容的遗嘱,密封起来,雍正去世后也找了出来。然而,负责宣读遗诏的鄂尔泰却如此狼狈,不得不亲自骑着骡子从圆明园奔回紫禁城,慌得连裤子染血都不知道,让人怀疑其中必有隐情。

鄂尔泰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留在宫中七天七夜?他裤子上的血迹是怎么回事?野史传言,雍正是被人刺杀的,鄂尔泰看到了被人割去脑袋的雍正;他留在宫中七天七夜是为了处理无头(或身首异处)雍正这样棘手的事情;裤子上的血迹未必是骑骡受伤留下的,沾的可能就是雍正的血。

被吕四娘刺杀

雍正之死的真正原因,始终被层层神秘浓雾掩盖的历史之谜,历来猜测颇多。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被人刺杀之说,而刺杀雍正的人,竟然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奇女子――吕四娘。这要从雍正朝的一起案件说起。

雍正六年(1728年),湖南有个叫曾静的读书人,让他的学生张熙给当时的川陕总督、清军名将岳钟琪送了一封信。曾静在信中说岳钟琪是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而清朝则是“金人”的后代,劝岳钟琪起兵反清,恢复汉族王朝。岳钟琪向雍正告发了曾静、张熙。雍正大怒,将二人逮捕至京,追查幕后主使及消息来源。据曾静交代,他的反清思想是读了吕留良的著作后产生的。

吕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学者,“曾静事件”发生时已去世四十多年,但他的门生故旧不少,子孙尚在,而且他的著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吕留良著作中反清思想十分强烈,并用传统的“华夷之辨”来论证满族统治的不合理,认为满族是夷狄,非我族类,因而搞清华夷区别比君臣之义更为重要。

在此案审理过程中,雍正认为曾静、张熙是误信邪说,认罪态度较好,特予释放(雍正死后,二人均为乾隆所杀)。雍正对曾静二人网开一面,但是对吕留良一家及其门生则处理得很重。当时,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都已经去世,雍正还令人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吕留良的学生严鸿逵在监狱里被折磨致死,还要戮尸枭示。吕留良的另一个儿子吕毅中和严鸿逵

的学生沈在宽则被处斩。其他的吕氏门生以及刊刻、贩卖、私藏吕氏著作的人,或斩首,或充军,或杖责。吕氏及严、沈三族妇女及幼丁发给功臣家和关外披甲人为奴。

曾静、吕留良之案是雍正朝的一桩著名大案,影响极大。在雍正还活着的时候,“吕氏孤儿”的传言就在流行。至于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故事,至少有三个版本。

一说当年诛杀吕氏家族时,吕留良之子吕葆中的女儿,即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在乳母的帮助下漏网逃生,只身北上京城,决心刺杀雍正,报全家惨遭屠戮之仇。由于连日奔波,年少体弱,吕四娘昏倒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山下,被一高僧救下。高僧乃江湖豪杰甘凤池,因遭到雍正的通缉才隐匿出家当了和尚。四娘于是拜甘凤池为师。四年后,四娘告别师父,来到京城,摸清了雍正寝宫的路径,翻越宫墙,混进宫内。入夜时分用蒙汗药麻翻了雍正,割下首级,离宫而去。在第二个版本里,吕四娘的“师父”变成了一位抗清志士虬髯客(《十叶野闻》)。第三个版本,吕四娘则是和一位道士学的剑术(《清季野史》)。

这些传说越传越奇,情节也愈来愈曲折,见诸于稗官野史,还被写成了小说,拍成了电影电视,渲染得有声有色。

迄今为止,史学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则是,吕四娘刺杀雍正纯属子虚乌有。杨启樵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书中,专门讨论了此事,其观点主要是:第一,吕留良案发后,吕氏一门不大可能有漏网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曾就“吕氏孤儿”一事,询问负责此案的浙江总督李卫。当年七月,李卫就此奏复说,吕氏一门,不论男女老幼均已严行看管,连吕家的墓地也被严密监视起来。李卫是雍正的亲信,而且向以善于侦缉闻名,不至于对雍正敷衍塞责,因此,吕氏后人恐无漏网的可能。第二,雍正死于圆明园,这里虽然是一座离宫,但因为雍正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此居住,所以护卫森严,绝不可能像小说、电影中所描绘的,一个女子能飞檐走壁轻易潜入寝宫,砍去皇帝的头。

“雍正被刺”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流行,也算事出有因:清廷以满人统治,始终难以泯灭汉人的反抗之心,所以对满洲皇室,不免掺杂某些民族情绪。而在清代皇帝中,雍正的名声最差,在位期间社会上就广泛流传着其“谋父”、“逼母”、“弑兄”、“屠弟”等“十项大罪”,因此,将他作为攻击满清统治的典型,是很合适的。在清初五大谜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位”、“雍正暴崩”、“乾隆身世”中,后三个都与雍正有关。人们出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心理,希望雍正不得好死。因此,也就有了这么多不同版本的刺杀雍正的故事。

雍正死于“他杀”的说法均可以排除。那么,他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史学工作者通过对清宫档案的深入广泛研究,普遍认为雍正死于丹药中毒的可能性最大。

死于丹药中毒

最早提到雍正之死与修炼丹药有关的,是金梁的《清帝外纪》:“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饵丹所致,或出有因。”美国学者恒慕义在20世纪40年代即指出:“胤禛相信道教关于长生不老的说法,所以他服用各种各样的药物。正是这些药物,导致他的死亡。”杨启樵也推断雍正“死于丹药,也许不算武断。”冯尔康也认为,雍正“死于丹药中毒,此说颇有合情理处。”杨乃济则通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内务府造办处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旁证》一文,论述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的说法是客观、可信的。李国荣也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撰写了《雍正与丹道》一文,详细地论述了雍正死于丹药中毒的可能性极大。一些医学工作者也认为,雍正死于“过度养生”――企图以炼丹修道来恢复健康,却反受其害。

中国道教的长生不老术,可谓源远流长。汉武帝、唐太宗、唐德宗等多位皇帝都曾有访求“长生不死药”的故事。

雍正早在当皇子的时候就对修道感兴趣。在康熙诸皇子的“夺位大战”中,迷信天命的胤禛曾嘱咐前往福建任知府的谋士戴铎寻访高明的道人。戴铎果然在武夷山找到了一位“语

言甚奇”的道人,并请他为主子胤禛算命。道人算出了一个“万”字,让胤禛振奋不已,从此对道士更有好感,经常与道士参修论道。他还自称“圆明居士”,作《和硕雍亲王圆明居士语录》,将自己的名字排列在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大师之后。

雍正即位后的最初几年,可能因为要忙的事实在太多,所以从雍正元年到雍正六年的这一段时间,从史料中很少发现雍正炼丹修道的痕迹。

雍正七年,雍正得了一场大病,一病就是好几个月,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甚至将自己在圆明园秘藏传位诏书的事情悄悄告诉了张廷玉和鄂尔泰,似乎对后事都作了安排,幸好在御医的调治下闯过了鬼门关。

雍正八年二月,雍正又生了一场大病,为了治病保命,他开始大规模地向各地征访名医术士。雍正的心腹、浙江总督李卫推荐了一位有“神仙”之称的道士贾士芳。贾士芳入宫后手到病除,颇见奇效。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多月后雍正突然下令将贾士芳下狱治罪,最终“斩立决”。据说是因为经贾士芳调治之后,雍正的病情还有所反复,时好时坏,后来雍正感到自己被这个“异人”耍弄了,“伊(贾士芳)欲令安则安,伊欲令不安则果觉不适。” 但杀了一个贾道士,不等于雍正就从此不信道士了。不久,又召江西龙虎山的高道娄近垣入京。娄近垣在御花园内设坛礼斗,以符水治疗,雍正果然病愈,还于雍正十一年喜得儿子弘曕。近垣自然备受恩宠,被雍正赐以四品龙虎山提点、司钦安殿主持之职。龙虎山道观也沾了娄近垣的光,得库银一万余两,大兴土木,焕然一新。

雍正十二年,娄近垣奉命回龙虎山督造道观。宫苑内的修道之事由张太虚、王定乾主持。张、王二人与娄近垣不同,更注重于“炉火修炼”,以金丹大药来给雍正治病,企图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娄近垣可能也用丹药,但比较谨慎)。可能就是这两个人炼的丹药,最终让雍正送了命。

为皇帝炼丹当然是绝密事件,在官书正史上没有记载。但研究人员仍通过清宫秘档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据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帐本《活计档》记载,在雍正八年冬天,运入圆明园4000余斤木柴煤炭和矿银等物,开始在园东南角的秀清村为雍正开炉炼丹。丹炉一开,烧炼之火便没有熄灭。从雍正九年到十三年,雍正下旨向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157次,平均每个月两三次。累计动用黑煤192吨,木炭42吨,此外还有大量的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炼丹必备的矿产品以及其他相关物件。一炉又一炉的金丹大药由此炼成。雍正服后,感觉良好,还拿出少许丹药赏赐给出征将士。

就在雍正死前的12天,又有200斤黑铅运入圆明园。黑铅是炼丹常用原料,更是一种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雍正常年服用丹药,毒素早已渗入到五腹六脏,但很可能就是这200斤黑铅,最终让雍正毒发而亡。

雍正暴崩后的第三天,刚刚即位的乾隆皇帝便发布一道上谕,下令将张太虚、王定乾等在宫苑中炼丹的道士全部驱逐,令其各归本籍,告诫他们对宫中及先帝的一言一行,不准在外谈起,如有违反,绝不宽贷。并特意强调,先皇雍正喜好“炉火修炼”,仅是作为“游戏消闲之具”,对炼丹道士“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作为新天子,万机待理,为何要这么急迫地专门发布上谕将这些道士赶走?且还要“此地无银三百两”地作一番辩解?合理的解释是,正因为雍正死于丹药中毒,乾隆恨不得将怂恿父亲吃丹的道士碎尸万段,只是热丧期间不宜杀人,且要顾及皇家体面,不便公开将他们公开处死,只好一赶了之。 其他死因说

关于雍正之死,除了“丹药中毒说”外,还有若干种其他说法。

1.“累死”说

雍正虽然以不正当的手段夺得了帝位,但从他上台后的政绩来看,他还算是中国历史上政绩最为突出的君王之一。作为“康雍乾盛世”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举凡国家政制、

吏治人事、财政赋役、军事战略、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事无巨细,雍正都躬身规划,建树颇多。要处理这么多的政务,雍正的“勤奋”的确非常人可比,经常白天亲政、议政,夜晚批览奏章。所作批语,少则数十字,多达一千多字,且“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后来,雍正挑选自己朱笔批阅的奏章7000多件,陆续编成 360 卷的《朱批谕旨》。而实际上,雍正亲笔朱批的奏折远不止这些,总数有数万件之多。经常熬夜和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可能是导致雍正患病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2.“春药致死”说

雍正曾说自己“清心寡欲,自幼性情不好色欲。即位以后,宫人甚少。朕常自谓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大义觉迷录》)这种自我表白未必可信。雍正即位的最初几年里,事情太多,政敌无数,还要向世人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称职的皇帝,所以才做出不好色欲、自我节制的样子来。可雍正七年之后,该杀的杀、该关的关,政敌也摆平了,制度也理顺了,相对于以前而言,雍正多少有了一点“闲”。而帝王一旦有了些“闲”,也就开始贪图女色,与之有关的病症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有史料可考,雍正的后宫从皇后到最低等的答应有二十几人,可能还有一些隐在后面“没名分”的。考虑到雍正在位的时间才十三年,实在不能算是“甚少”。为了应付这么多妻妾,使用“春药”一定必不可少,不排除雍正因过度服用“春药”而被“色杀”的可能。朝鲜有一本书叫《承政院日记》,是朝鲜使者写给朝鲜国王的报告,书里记载“雍正晚年贪图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用者久矣”,当可作为雍正死于女色的一条重要佐证。

3.“人参补死”说

清代档案中保存了大量的宫廷医疗档案,其中医案《人参底簿》的记载,反映了清宫中大量食用人参的习俗。雍正十年五月雍正移居圆明园,至年底的7个多月时间里,皇家内廷共使用人参800多斤;雍正十三年的《太医院用人参药档》载,宫廷用掉的人参达230 斤。按照惯例,四等及四等以上的人参是专门供皇帝、太后和皇后三人食用或是配制御药之用的(清宫所用的四等参如今已十分少见,五、六等参相当于今天的一等野山人参)。雍正本人到底食用了其中的多少好参,无可稽查,但可以肯定的是,雍正食用人参的数量一定是很惊人的(雍正的父亲康熙特别谨慎,一般不用人参补身,但雍正嗜好人参)。这是不是造成雍正死亡的主要因素?也值得怀疑。

4.“中风或其他不明病症致死”说

著名清史学者郑天挺在《清史简述》中曾提到雍正是中风而死,但没有详述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这个论断还需用史料来作进一步证明。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一个表面上健康的人,因心脏病、脑溢血、中风等疾病瞬间丧命是完全可能的。雍正之所以暴崩,有可能得了这几种病的一种或多种。

此外,从史料上看,雍正一向患有严重的“畏暑病”。在朱批中,常因天气太热而自嘲“字画潦草”、“可笑之极”等字样。为了不影响正事,他还让人制作了许多机械台扇,以便在盛暑时使用。雍正后来得病,很可能与他酷暑贪凉有关。另一方面,雍正同他的祖上不同,不爱运动,深居简出,很少参与骑射狩猎活动。从故宫所藏的雍正画像上看,他年轻时尖嘴猴腮,但晚年时明显发福,可能也与他不爱锻炼、缺乏正确的养生之道有关。这就使他体质虚弱、难以抵挡病魔的侵袭而毙命。

5.“综合死因”说

雍正之死,可能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一是他多年勤政,体力透支,且因惧怕报应而长期心神不宁、夜不能寐;二是常年服用丹药、体内大量积毒;三是过度的人参进补,反受其害;四是性生活没有节制,淘空了身体,靠春药支撑而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伤害;五是不爱运动,抵抗力差??可能还患其他疾病,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雍正的猝死。

文章来源:《看历史》杂志,2015年第4期,hfcn201504-1p86。

【拾取民间记忆,应该有你参与】

如果你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请拿起笔,大家一起分享吧。 微 信 号:folktale2014

投稿箱邮:2499398317@qq.com

贵阳新未来教育,我们共同的选择。

贵阳总部地址:贵阳市小河区龙湾国际一号楼15楼3号 联系电话:0851—83847727

雍正历史篇三:历史人物报告 雍正

撩开历史的迷雾,解读真实的雍正

2011年,一股“穿越”之风悄然席卷大江南北。同以清朝康熙时期为背景的《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两部电视剧开创了清穿电视剧先河,更是让两片中的历史背景成为一时的话题。既然是文学创作,就免不了有艺术加工,因此其中出现了很多与历史不符之处。因为我一直对雍正皇帝很感兴趣,所学的也是与历史类相关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恰好我也看过了一些清穿小说和这两部电视剧,所以选择雍正——这位承上启下的皇帝——作为我《解读明清帝王》这门课程的期末作业的主角。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葬清西陵之清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时,还是四阿哥的胤禛被封为雍亲王。而“雍正”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而最有趣的是,自1722年雍正登基起,到现在291年,史学家以及民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雍正是否得位正、为君正的讨论,野史笔记、文学创作、影视剧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前些年在中央台播出的《雍正王朝》,对雍正继位大加渲染,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此事的兴趣和关注。 康熙一共三十五个儿子,但真正有实力夺嫡的只有九位: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

十阿哥胤礻我,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而大阿哥后被幽禁,太子两度被废后幽禁,三阿哥无意于皇位只是一心编书,八阿哥屡次遭贬后丧失了夺嫡的力量后转为支持十四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都(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雍正历史)是胤禩的支持者自己无意于皇位。因此,真正能争夺皇位的,最后只剩下四阿哥和十四阿哥。

根据各种流传下来的记载可以知道,胤禛工于心计,不露声色。康熙执政了60年,能够等到最后的人一定是不简单的,一定是忍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他虔心佛法,广结善缘,巧妙地将自己隐蔽起来。他对康熙表现出忠孝,又尽力友善兄弟,并交好朝臣。在太子和八阿哥争得鱼死网破的时候,他却坐收渔翁之利。他为着争夺皇位,韬光养晦,费尽心机。诚孝皇父,友爱兄弟,勤慎敬业,隐忍戒急。而十四阿哥在康熙末年受到重用,成为大部分人心中康熙暗定储君的人选。

康熙帝驾崩,皇四子胤禛登基,是为雍正皇帝。关于他的继位,有三种说法: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说雍正得位正,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难以自圆其说;说雍正得位不正,真正有力的证据也不足。雍正到底得位正不正?从雍正登基至今291年以来,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又是影视剧炒作的内容。而真相呢?历史没有留下雍正篡位的记载。

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上台,如果想取得长期稳固的发展,必须要先求稳定、安民心。雍正登基后,一方面要推行新政,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允熼允禵集团的反扑。这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在雍正的策划下,九

阿哥病死,八阿哥悲死,十阿哥被废,而他的亲生弟弟允禵则被移居景山寿重殿禁锢,其中更不乏许多无辜受牵连的人。雍正对这些人的处置让人寒心,更有人说他是凌逼弟辈。

但是,自康熙宾天,就有雍正篡位弑兄的野史传说,于是雍正为了洗刷不白,编纂了《大义觉迷录》。他在这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 “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但是却事与愿违,越描越黑,也许的确是。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而言,虽然那些政敌们一直并无过错,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作为统治者只有强硬的铲除政敌,才能为改革新政做好铺垫。

雍正的改革,雷厉风行,可以说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他的改革措施,列举六点:整顿吏治、设军机处、摊丁入地、密折制度、废除贱籍、改土归流。从这些可以看出雍正是一个具有非凡的政治鉴别力、洞察力以及强烈政治抱负的人。当然无可否认,雍正也在他的帝皇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牺牲了许许多多无辜的人,如大兴文字狱就是典型的代表。但是,帝皇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充满荆棘与鲜血的路。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皇帝能够在不牺牲任何人的情况下取得伟大成就。

雍正帝作为一代政治家,还留给后人两点值得称赞的地方:一是勤政,而是秘密立储。纵观中国历史,像他那样勤政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十三年间亲写朱谕朱批的字数达220余万。而秘密立储制度,相对保证了皇位的平稳过渡。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他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病,还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伴随着他的卓越政绩,给历史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分量。 雍正皇帝自从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甚至连他的死也显得众说纷纭。他的一生,留给后世许多话题。但是他勤政、求道、承上启下,实在是一代明君。他在位的这十三年,既为乾隆强盛奠下了根基,又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 这就是雍正,一个有着多面性格、一生扑朔迷离的帝王。每次去故宫,我都会在养心殿门口久立,眼前勾勒着雍正帝批奏折笔耕不辍的身影。或许他也曾抬头望向这紫禁城上四角的天空,那琉璃瓦大概也是见过他独自伫立在屋檐下的身影吧。

相关热词搜索:雍正 历史 清朝雍正历史 雍正历史贡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