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日历史篇一:中日交流历史整理

中日交流历史梳理

1、友好交流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二、日本遣隋使

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当时,日本正值圣德太子(574年至622年)摄政。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07年,圣德太子任命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一般认为,这是日本遣隋使的开始。隋炀帝也于608年任命林文郎、斐世清为使节陪送日使回国。据《隋书"东夷传》记载,日本天皇为此新建了宾馆,并派出彩船30艘热烈欢迎。隋使进入日本京城时,日本方面派遣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给予了隆重的接待。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

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据日本史书记载,自630年至894年的二百余年间,共任命遣唐使达19次,其中一次是为了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国,称“迎入唐使”,3次是为了送还唐朝赴日的使臣,称“送唐客使”,另有两次任命后终止,正式派遣而到达唐朝的共有13次。

日本初期派出的遣唐使规模不大,一般每次出动一、二条船,每船约载120人。8世纪后,规模扩大,组织完备,制度也大体固定下来。一般每次五、六百人,分乘四只船前来中国,因此,“四只船”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遣唐使的同义语。遣唐使的官员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其重要任务之一是迎送留学生和学问僧。许多遣唐使、留学生及学问僧的学术和艺术造诣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作为对遣唐使的回聘,唐王朝曾多次向日本派遣使节,密切了相互关系。中国的书籍、货物等也随两国使节大量输入日本。621年,唐王朝开始发行货币“开元通宝”,通过中国使节和日本遣唐使,被大量带入日本,在北自北海道,南至九州的日本全国曾被大量发现,有数万枚。1970年10月,在中国西安南郊何家村,即唐朝长安城兴化坊原址,出土了五枚贺廓方孔“和同开尔”银币,它是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仿唐朝“开元通宝”的形状铸造发行的。

四、唐皇诗赠遣唐使

唐玄宗李隆基曾接见遣唐使藤原清河并作诗相送,诗云: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全朝。

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

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

五、日皇与“汉诗”

嵯峨天皇(786年至842年)于809年即位,在位14年。嵯峨天皇通经史、善诗文,长于书法,被称为日本“三笔”(三大书法家)之一。他在位期间大力提倡汉学(汉学系指中国文化,当时尤指我唐代文化),对日本汉学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下录其汉诗(直接用汉字赋词在日本称之为“汉诗”)三则,可见一斑。

早春观打球

芳春烟景早朝晴,使客乘时出前庭。

回杖飞空疑初月,奔球转地似流星。

左承右碍当门竞,群踏分行乱雷声。

大呼伐鼓催筹急,观者犹嫌都易成。

与海公饮茶送归山

道俗相分经数年,今秋晤语亦良缘。

香茶酌罢日云暮,稽首伤离望云烟。

渔歌子

江水渡头柳乱丝,渔翁上船烟景迷,

乘春兴,无厌时,求鱼不得带风吹。

渔人不记岁月流,淹泊沿回老棹舟,

心自效,常狎鸥,桃花春水带良游。

青春林下度江桥,湖水翩翩入云霄,

烟波客,钓舟遥,往来无定带落潮。

溪边垂钓奈乐河,世上无家水宿多,

闲钓醉,独棹歌,洪荡飘飘带沧波。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胪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六、李白的好友阿倍仲麻吕(晁衡)

阿倍仲麻吕(698年至770年),汉名晁衡,19岁随遣唐使来长安留学,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好友。在唐任职,官至秘书监(相当于国立图书馆长)。753年,他随日本遣唐使回国,被任命为代表唐朝回访日本的使臣。临行时,阿倍写了“望乡诗”: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必皎月圆。许多中国诗人也赠诗惜别。晁衡归国途中在海上遇到风暴,消息传到长安时,他的朋友以为他遇难而死,李白曾作诗哭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后来,晁衡随破船漂至越南,又辗转跋涉回到长安,最后老死于中国。晁衡在中国生活了54年,他的活动,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了动人的篇章。1982年西安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七、日僧空海与王羲之

中国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在唐代受到极大的重视。日僧空海(又称弘法大师)(774年至835年)留唐时,以当时著名书法家韩方明为师友,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努力钻研各种笔体,被誉为“远绍羲献”。他还与橘逸势、嵯峨天皇同称精通书法“三笔”,是日本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据日本史书《高野物语》记载,传说唐朝皇帝宫殿上的王羲之墨迹,因墙壁损坏以致墨迹不全,知道空海精于王氏书法,请其补写,几与原迹一样。这个故事成为中日书法交流史上的佳话。

八、鉴真东渡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弘法,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东渡弘法,为此,鉴真在12年间曾5次开航东渡,但都因故遭到失败。748年的第5次东渡中,鉴真和随行人员在东海上遇到台风,漂流到海南岛,后几经辗转,才返回扬州。在这期间,鉴真失去了他亲密的弟子祥彦和日本僧荣睿,他自己也因受暴热患眼疾而双目失明。过了5年,66岁高龄的鉴真应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的要求第六次东渡。753年12月,终于乘日本遣唐使船到达日本,在鹿儿岛的秋目浦登陆。翌年2月,鉴真一行抵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热烈欢迎。日本朝廷派特使慰问,并委以授戒权。鉴真成为日本律总宗的开山祖,对日本佛教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鉴真还带去了一批有艺术、医学、建筑等专业知识人材,并带去了大量书籍、工具和技术。鉴真虽双目俱盲,但凭嗅觉鉴定药物,为日本民众看病,治愈疑难病症。光明皇太后患病时,鉴真献药,医治有效。鉴真率弟子在奈良营造著名的唐招提寺,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763年5月,鉴真以76岁高龄寂化于奈良。鉴真临终前,由其弟子为其塑造干漆夹宁像,表现出鉴真坚强的意志和安详的风度,是一件珍贵的艺术杰作,被日本人民奉为“国宝”。

鉴真大师对促进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建立了不灭的历史功绩,受到两国人民的热爱和尊敬。1965年,日本人民在鉴真登陆的地方建立了鉴真大师纪念碑。1973年,我国政府和人民在扬州修建了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鉴真纪念堂。

1980年4月,鉴真像在唐招提寺住持森本长老陪同下回国“探亲”,先后在扬州和北京展出。为纪念鉴真像“回国探亲”,当时的日本裕仁天皇特意向唐招提寺赠送一只香炉。邓小平指出: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事”。

九、东大寺的大佛像

8世纪,日本在奈良修建东大寺。东大寺中的金钢佛像,重五百吨,高五丈,历时近十年塑成。它是圣武天皇学武则天在洛阳营建大佛而铸造的,与中国洛阳龙门奉天寺的庐舍那佛同名。东大寺佛殿圆柱所用木材直径33尺8寸,高130尺,为日本著名古建筑之一。1180年东大寺毁于战火,在重建过程中,中国工匠曾前往协助,著名铸工陈和卿就因参与铸造大佛头部而闻名。

十、传播中国茶文化的日本茶祖荣西

荣西(1141年至1215年),日本临济禅宗的创始人,俗姓贺阳。出生于日本现冈山县的一个神官家庭,自幼学习佛法,造诣深厚。

中国茶叶在8世纪传入日本后,日本完全依赖中国输入,饮茶风习只限于宫廷贵族等阶层,很难普及到民间。9世纪后,随着停派遣唐使,从中国进口茶叶骤减,饮茶之习也逐渐衰亡。12世纪后叶,荣西为深入学习中国佛教,多次渡海入宋,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培植并广为传播,使中国的茶种及茶的栽培饮用方法在日本得以推广。随着茶树栽培的普及,饮茶成为日本广大民众的习俗。1192年,荣西将他所著《吃茶养生记》一书献给幕府(当时日本的武士政权),这是日本第一部茶书。荣西在书中介绍了茶的功能、种类、茶具,以及采茶、制茶、点茶的方法,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荣西被尊为日本茶祖。

2、中日关系恶化

一、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大家都知道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航线; 允许日本在中

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中日问题的现在和未来都是在这个条约上埋下的,

二、1900年6月,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901年,被迫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强占了中国的山东,1919年1月至6月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无理地将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了日本,1915年1月,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旨在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全部接受,引发了“五四运动”。

四、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1936年2月,日本建立了军部法西斯,形成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军攻占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

五、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钓鱼岛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但二战后,美国却在上面建起靶场,没有归还给中国,而1971年美国又将钓鱼岛交托日本,这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问题

3、中日近期国际关系

在国际关系上,日本的最亲密盟友为美国 ,由于日本扼东北亚通往太平洋的门户,一直是美国削弱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前线岛链,美军在日本设有军事基地。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据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争取与之经济实力相等的角色。 日印关系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输出国,目前日本最大的对外援助对象为印度。 日中关系与中国大陆在现代的关系: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1973年1月互设大使馆。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取得巨大成功,缓和两国间因历史问题不快,是中日关系改善重要标志。2007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同年12月27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2008年5月6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2010年5月30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并于5月31日于东京与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举行会晤。 领土纠纷日本跟中国、韩国、俄罗斯三国都有领土争议。钓鱼岛/尖阁诸岛,美国在1972年移交琉球群岛的行政管辖权时把钓鱼岛一同移交的举动曾引发香港学生示威,而中国大陆地区、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有民间人士参与了保钓运动。 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日本政府一直宣称对在二战期间被苏联占领,苏联解体后仍然由俄罗斯控制的千岛群岛最南端的国后岛、择捉岛、齿舞岛、色丹岛四岛(日本称北方四岛)拥有主权。 独岛/竹岛日本亦宣称他们拥有位于日本海的竹岛(韩国称“独岛”)的主权,该岛现由韩国控制。

中日历史篇二:中日历史渊源与关系发展

中日古代历史渊源与关系发展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和交往。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可以看出友好是长久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也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不能只看到“五十年对立”,而忽视“两千年友好”,但我们更不能无视 “五十年对立”给两国人民感情带来的重创。

中日两国应本着“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和平友好,面向未来”的原则,促进两国关系朝着好的一面前进发展。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民做出了表率,战后在对日问题上表现出了一个礼仪之邦所具有的品质,以宽广的心胸,真挚的诚意向日本人民传递出友好的橄榄枝。而日本某些右翼分子、极端主义者总是挖空心思来破坏中日两国人民来之不易的友谊。

“篡改历史教课书”不但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不负责;“钓鱼岛问题”既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冲击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参拜靖国神社”也一次次的给中日两国关系蒙上冰霜。就近日,日本某政府官员竟当众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更是对历史的扭曲和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

中日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改善。所以要让中日两国关系健康正常的发展,就必须对历史有着正确的认识。

提起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徐福东渡”的故事。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徐福东渡”这一故事的真假性,因为一切事物都其存在的价值。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了徐福奉秦始皇命去蓬莱山为其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携男女千余人及五谷百工等出海,“得

1 从中国历史角度来看,这是比较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历史过程。○

可信的记载。但是由于司马迁并没说明蓬莱山的具体位置,也不能下定论说徐福去的就是现在的日本。目前史学界有以下两种见解。一是,徐福所得之平原广泽就是现在的日本;二是,徐福所到之地是朝鲜半岛南端,其

2 但是两者都没有否定徐福曾经与日本有过一定后或其后代去的如本。○

的历史联系,经过千余年的探讨,还是停留在历史传说阶段。随着这个美好传说在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流传,一些更为生动具体的史迹和逸闻,也应运而生。例如中古的“徐福村”、“千童县”;日本的“徐福登陆地”和刻有 “徐福之墓”的徐福墓和石碑等。

现在的徐福更多是作为连接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不论传说也好、事实也罢,重要的是不要让这段千古佳话因某些野心家、极端主义者的言行而蒙上阴霾。

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国家间关系最早记录是在汉朝,范晔著《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光武帝建武中元(57年)春正月,“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

3倭奴国是倭人奴国之意, 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是《汉书·地理志》所载百余国家之一。大约过了半个世纪,另一个倭人国家伊都国,也与东汉政权建立交聘关系。据《后汉书·倭传》记载如下: 1《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2《中日关系史》第一卷。 ○

3《后汉书·东夷列传》倭条。 ○

1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国王师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从伊都国王向汉政权献“生口”160人来看,说明伊都国内阶级分化已经很明显。不过,其生产力并不怎样。但是从后来的考古来看,伊都国可能是日本群岛上最有势力的一个国家。它和汉政权保持着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并且以其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和地处交通要道控制着其他倭人过和汉政府的交往。

汉朝,中日双方国家和人民间的交往关系,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魏晋时期中日两国出现的新的政治关系----册封。有记载如下:

“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勒劳,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约粟罽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又特赐汝绀地句文绵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厅。皆将封

2 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倭人来朝已经是当时的国际局势,汉朝在各倭国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魏国曾派使者至女王国,正在组织与狗奴国进行战争的的卑弥乎女王突然死去。女王国内部出现内讧。奇怪的是,与女王国进行战争的狗奴国,没有趁机进攻女王国。显然强大的魏国使节起了作用。新女王执政后,立即派遣使者来魏国朝献,朝献的目的是对魏国的支持表示谢意;表明新女王继续臣服。

——————————————————————————————— 1《后汉书·倭人传》 ○

2《后汉书·倭人传》 ○

从魏晋开始,中日俩国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此长达数百年里中日俩国相安无事,政治、文化、经济上相互交流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典籍,工艺技术也都流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直到唐朝,中日两国之间还是保持着有好的关系,但是由于两国围绕新罗、百济、高丽的矛盾冲突,终于演变成了军事行动。友好关系也被迫中止。

在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中,以白江口海战最为有名。唐朝将领刘仁轨率唐与新罗海军驶向白江口时,与先期驶至的倭国海军相遇。“倭船千艘,

1 刘仁轨立即布阵,严阵以待。663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

年8月27日上午,倭军战船首先开战。由于唐军的战舰利于攻守,倭军一与唐军交战就处于劣势。唐军统帅见倭军不整,于是就变换阵型,将倭

2 中国史书军围困阵内。“须臾之际”,倭军战败,溺水死者不计其数。○

3 记载:唐军与倭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

唐倭海军白江口之战,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同时使倭国受到严重的打击。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

697年文武天皇即位,其决定恢复与唐朝的交聘关系。便于701年派出遣唐使。遣唐使到达长安后,受到武则天的设宴招待。自此以后,日本每隔一段时间即派一次遣唐使,唐日之间的交聘关系和文化交流也日益密

1【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记》

2《日本书记》卷27 ○

3《新唐书·刘仁轨传》 ○

切。

唐亡国以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段时期主要是各位军阀之间的混战。直到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帝国,结束了中国50余年的分裂局势。这一时期,宋日双方虽没有建立交聘关系,但贸易关系从未中断。随着贸易的发展,双方朝廷之间有了书信联系。

宋朝时期,中国并没有与日建立正式的交往关系,但是双方交流往来并没受到影响。日本与中国当时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辽、金都有过一定的关系往来。《辽史》中不仅列日本为属国,且以辽制拟王册封,作“日

1 本国王府”,同时载有日本来贡事。○

南宋末期,中国蒙古族兴起,成吉思汗建立起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这时与蒙古建立交聘关系的国家遍及俩大洲,唯日本不通和好。

蒙古政府先是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元世祖忽必烈在国书中讲的及其清楚,要么来朝通好;如不通好,将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图之”。

两国的交涉一直到至元十年,出使日本的使者回国,宣告与日本通好的努力失败。从至元十年起,忽必烈着手部署征日战争。

至元十一年,侵日元军开始对日的征讨,元军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强势的战斗力,日军是节节败退。就在最后关头,元军在博多湾突遇大风暴雨,船触礁者极多。元军统帅祁都连夜撤退回国。元对日的第一次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日关系史》第一卷 ○

中日历史篇三:中日历史关系资料

一、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中日关系

1.历史回顾

(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

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传说中的徐福东渡就是这个时期,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

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

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由于中日之间的交往密切,所以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中国影响很。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1910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1927年,

日本军阀炮制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扬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2.特点分析

通过对从东汉时期开始至二战后中日历史关系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一些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竟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日本则看上了由腐败清政府统治着的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的一炮巨响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国门,也将中日曾经友好的友国关系毁于一旦。

(二)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民间要求对华友好、开展贸易的呼声很高,日本成立了日中友协等一大批友好组织。毛主席决定对日本采取“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的战略思想,周恩来总理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并亲自出面做了大量日本各界人士的工作。这成为新中国对日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1952年3月,日本帆足计等三位前国会议员不顾美国禁运和日本政府阻挠,绕道来到中国,双方签订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金额3000万英镑,打开了中日交往的大门。1972年9月25日-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我国访问。毛主席会见了田中总理大臣,进行了认真、友好的谈话。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始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会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双方于9月29日发表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中日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之间战争状态的结束,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在1978年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1998年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应该说,不论是复交前还是复交后,战后日本各届首相和内阁中的大部分人对中国都是友好或比较友好的。

此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二、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融冰之旅

今年4月11日至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应邀访问日本。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度访日,备

受各方关注。而去年10月,安倍晋三在当选日本首相后的第12天就访问了中国。安倍晋三首相访华标志着中日政治关系僵冷局面被打破,堪称是一次“破冰之旅”。故此温总理把他这次访日喻为“融冰之旅”,希望能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二)暖春之旅

2008年5月6日,当地时间下午1点45分左右,中国国家主席乘专机抵达日本羽田机场,开始对其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

这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十年后再次访日。胡主席在机场的书面讲话中表示,中日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规划未来,同日方一道努力,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新局面。

三、中日关系的未来

未来的中日关系要想保持继续稳定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1.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为了否定曾经的罪恶史,日本采用的篡改伎俩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种种卑鄙手法在新历史教科书中随处可见。篡改后的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思想文化上毒害人民。日本和德国之所以对二战的反省态度截然相反,除了美国的政策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的“皇国史观”文化在作祟,它使许多日本人不愿意进行“自我虐待和否定”。新历史教科书再次大肆宣扬“皇室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基因”。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一系列铁证如山的惨案,在很难进行“遮羞”的情况下,日本右翼分子采取了“改不起,躲的起”的做法,竟然将其全部隐去,避而不谈。比如“南京大屠杀”以及“慰安妇”等问题,都将脱离使用该教科书孩子们的视线。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 础。中方历来主张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发 展中日关系。日方也曾在“村山谈话”中表明愿对那场侵

略战争进行深刻反省。江泽民主席1998年访日时与小 渊首相就历史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共同确认“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建设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

关系。但此次日本政府在教科书问题上显然违背了上述精神,这必将对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的教义,源于日本民间的“御灵信仰”,即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但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靖国神社的性质已由安魂变为表彰效忠天皇的所谓“忠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靖国神社既是国家宗教设施,也是军事设施,它从一开始就与军队和军国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虽然在神道教中有人死了以后皆为神的传统,但靖国神社里的祭神,是有严格限制的,即只限于为天皇效忠的阵亡者。由此可见,靖国神社与其他神社有着极大差别,是一种军队的宗教设施。关于这一点,靖国神社所供奉的对象便是最好的说明。

据统计,靖国神社里供奉的灵位中有80%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靖国神社供奉有日本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桥本左内、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等人的灵位,同时也供奉了一些不仅在日本历史上,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可算作恶贯满盈、臭名昭著的人物。那些被供奉的所谓“英灵”中有被判处死刑的甲级战犯7人,他们是侵苏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窃取同盟国各国军事和经济情报的间谍头目,策划伪满洲国的首要分子土肥原贤二;南京大屠杀首恶罪犯松井石根;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木村兵太郎;以及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武藤章。另外,还有被押期间因病死去的甲级战犯松冈洋右、永野修身;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白鸟敏夫、平沼骐一郎、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还有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的东乡茂德。他们均犯有破坏和平罪、违反战争法规惯例及违反人道罪,是双手沾满了亚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另外,在甲午战争后侵略台湾战争中死的北白川亲王和侵华战争中死于内蒙的北白川宫永久的灵位也于1959年10月被安放了进去。这些人以及原先就祭祀在靖国神社的乙级、丙级战犯,合计1000余人。

正是由于靖国神社的军国主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占领军总司令部在1945年12月15日发出“神道指令”,切断了靖国神社与国家的特殊关系。进而,根据宪法的政教分离的原则,1952年9月,靖国神社改为独立的宗教法人,渐次失去昔日的显赫地位。

根据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政府首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违宪的,但长期以来保守势力处心积虑要冲破禁区。1951年10月,在旧金山条约签字后,在举行大祭当天,首相吉田茂率阁僚及众参两院议长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自那以后,几乎每届首相都到靖国神社参拜,尽管明目张胆地在8月15日(战败日)以首相身份参拜的为数极少。问题还不限于如此,战后,在靖国神社里不仅依然保存着以往战争亡灵的灵牌,而且军国主义势力一直伺机将甲级战犯的亡灵“魂归靖国”。趁1978年举行秋祭的机会,终于把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亡灵,以“昭和殉难者”的名义偷偷弄进靖国神社。这表明,靖国神社完全继承了战前的性质。即便这样,日本的一些政要仍置曾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害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和日本本国国民的抗议之不顾,公然前去参拜,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3.钓鱼岛问题

从十四世纪的明洪武、永乐年代开始,直到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为止,钓鱼岛一直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钓鱼岛群岛由位于台湾东北方的八个小岛组成,最大的钓鱼岛距台湾基隆仅一百海里,历来上是中国渔民作业的海域。这一个无人常年居住(仅 有渔民季节性居住)的岛屿随着海权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采,地位变得十分重要。在经济上,由于位在中国大陆架的边缘,是东海石油富藏的一部分;是近海和远海 渔业资源的交会处;在地缘政治上,钓鱼岛是外海进入东中国的跳板。1885年,日 本开始起觊觎钓鱼台之心,1970年,日本从美国手中接下了对钓鱼台岛的管辖权从 而再度引发了中日双方对钓鱼岛的主权之争。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1978年,中日签订和约,双方 重

提搁置钓鱼台问题之议。签约后不久,日方立即违约。日本右派在钓鱼岛上设置灯塔,日本政府不加阻止。中国方面发出了口头抗议,但并未不坚持日方必须拆除 灯塔。日本从此开始执行其“实效占领的策略。之后,日方建机场,开跑道,时有行动。”搁置“成了中国的单方面态度。 1988年,日本右派“日本青年社”再登钓鱼岛换新灯塔。1990年,日本巡逻艇 在钓鱼岛海域驱赶台湾渔民。日方的行动已经从民间的右派活动升级为官方将钓鱼岛附近视为领海。钓鱼岛争端又起。日方的“实效占领”从领土扩及领海。

此后,钓鱼岛引发的争端依然时有发生。

(二)如何解决

中日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改善。而我们见到的却是日本政要正在力促靖国神社的参拜制度化和经常化。只有日本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真正明白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历史及其罪恶性质,遏止参拜战争罪犯,为侵略历史翻案的行经,中日之间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两国人民才能共同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再发生的事实也在向我们证明,中日间的互助互利,友好发展,才是民心所向。就拿这次发生在我国汶川县的特大地震来说,日本政府就派出了救援队前来帮助我国救助伤员。得到了广大国民和日本民众的热烈反响。

俗话说的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日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顺利完成经济过度期和社会转型,也有利于为我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方依然需要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尽量把日本变成一个有利于中国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双方只有通过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互通有无才能实现彼此间的双赢甚至是多赢。

从清末说起,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吸取中国经验,在国内开始改革,一些人提出了脱亚入欧的主张,对于中国的态度从一直以来的重视学习逐渐变化。

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根本上变化了,开始用支那称呼中国,蔑视态度强烈。开始对朝鲜半岛和台湾进行军事行动。 之后是与西方其他列强一样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与俄国争夺东北以及蒙古地区,集中表现在铁路的修筑权上。当矛盾激化时,在中国领土上日本与俄国展开日俄战争,某种程度上说日本获胜,在双方的条约签订上占了较大的便宜,获得了在中国的一系列权利。

之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国,原属德国的势力范围转给日本,中国代表在对方压力之下拒绝签订条约。

之后是日本与袁世凯、段祺瑞等政府的交涉,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二十一条的签订了,袁除了第五条其余接受,而段是全盘接受。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其高层基本上都是日本人,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溥仪访日,与日建议姻亲关系等等。1937,全面侵华,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的组成部分。

战后,40年代中期中国原本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被废除,日本在中国的势

中日历史

力范围等等被撤销,其开设的一些工厂利权等收回国民政府手中。

50年代两极化世界,中日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日本成为美苏之间争夺的前哨阵地之一。 70年代中日建交,到现在整体缓和,存在诸多问题。现在则是经济合作为主。

新华网东京9月2日电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2日举行庆祝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相关热词搜索:中日 历史 中日历史关系 中日历史渊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