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资金历史篇一:资本的历程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进展

二00九年一月十日

资本的历程

——侧重于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综述

【内容提要】资本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其内涵和构成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丰富多样。资本的经历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对应的研究理论可以概括古典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社会资本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诠释了三种资本形态的内涵、作用,其目的是期望寻求到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因素。

【关键词】资本历程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资本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构成随社会发展而日益丰富多样。古典经济学视野中的资本只包括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本的象征物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并将其纳入到资本范畴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资本概念的内容。 可是,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只是一种经济性的资本,而单纯地使用这些经济资本概念尚不能完全解释许多经济增长现象,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弥补这一缺憾。

一、物质资本---原初的资本形态

古典经济学坚持把生产要素分为三个部分,即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本是一个存量概念;但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主要是重视物质资本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一种资本。

马克思的《资本论》对物质性“资本”作了集大成之研究。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二、非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及研究重点

人力资本理论在二战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其动力源主要有三个:其一,二战后经济学的数量革命。国民收入核算的详细估算表明,传统的产出总量要比要素投入总量以更快的速度增

长。除非这个未曾解释的“剩余”被视为(未曾解释的)技术变化,否则就有可能违背了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守恒定律;其二,来自对收入和收益的个人分配的性质及决定因素的职业兴趣。此外,公众对贫困问题和再分配资源给穷人的前景的大量关注而得到推动。

1.1 人力资本的定义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贝克尔的观点是“人力资本就是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 李忠民则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

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定义是外因论、描述性的定义,而李忠民的定义则是内因论、抽象性的定义,都体现了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 人力”,即人的体力和脑力,它在使用中可以作为获利的“ 资本”。为此,认为人力资本就是指凝结在人体的体力和智力中所具有的劳动力价值的和。

1.2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关系

除了在概念上进行界定之外,人力资本研究集中在资本投资与收益问题上。

明塞尔(Jacob Mincer)在1958 年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文中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分析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之后,在他的另一篇论文《在职培训: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中,根据对劳动者个人收益率差别的研究,估算出美国对在职培训的投资总量和在这种投资上获得的私人收益率。但遗憾的是,明塞尔的研究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舒尔茨(T.w.Shultz)是从整体收益与人力资本投资来探讨两者的关系的。他认为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并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他把大量被计量的剩余归因于要素投入的改善。舒尔茨采用了总揽一切的人力资本概念,其实质是强调以教育、培训和扫盲为基础的工人技能的长期改善。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不仅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使其冲破重重歧视与阻挠成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新的门类。而且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当然,舒尔茨注重宏观分析,忽视了微观分析,其理论缺乏微观的支持。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诸项因素缺乏具体化(数量化)内容。

丹尼森(Edward Denison)也把大量被计量的“残值”归因于要素投入的改善。丹尼森对

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的计量分析。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精细分解计算,论证出美国1929 年—1957年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

贝克尔(Gary.S.Becker)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自1960 年以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和《人力资本》。

贝克尔围绕着由比较各项活动的收益流量的贴现值而计算的投资收益率,组织起了他的理论发展,为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他不仅把正在涌现的经验观察组织起来,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寻找新结果和理论含义的系统的方法。合理行为的追求,将使投资达到边际收益率等于资金的机会成本。因而,在通过市场和家庭筹集投资资金的情况下,总有一种趋势使各种收益率在边际上相等。这种人力资本的供给理论暗含着,对收益类型和生产能力其他方面的时际之间和人际之间的差异,有一些从经验上看是错误的限制。由于集中研究整个生命周期中个人技能和获利能力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已经演化为“持久收入”和财富的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重新证明了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质量的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时期人力资理论特点在于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及人力资本的“知识效应”同时,该理论把消费真正纳入了生产过程,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一理论也带来了资本理论、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革命性的变化。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质疑

在人们对于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坚信不疑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 筛选理论

迈克尔·斯宾塞和索洛 (Robert Merton Solow)等人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他们指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扩展并未加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而使受教育者大量失业,这说明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国外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对筛选理论进行验证, 以及验证的结果如何。

对筛选理论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完成学业组和未完成学业组检验[sacharopoulous 和Layard (1974),Hungerford 和Solon(1987),Jhon James Mora (2003)]。这些检验大都证实了证书效应;学用相同组和学用不同组检验。该检验方法最初由Wiles.P (1974) 提出。竞争部门和非竞争部门检验又称为P-test 法检验, 由Psacharopoulos (1983) 首先提出;被雇佣组和自我雇佣组检验。被雇佣组和自我雇佣组检验方法最早由Wolpin (1977) 提出。 这些检验有的证实了教育的筛选功能,有的证实了人力资本理论。

2、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一种认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和发展的激进理论,创始人是鲍尔斯(Samuel Bowles)和金迪斯(Herbert Gintis)。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该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通过知识技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在现代美国社会,实际上绝大部分工作只需要程度很低的知识技能,工人工作表现的好坏,主要在于工人本身非知识性的个性特征,而教育是培养这些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

社会化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实质,指出学校教育的社会化职能不仅在于使未来劳动者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习得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个性品质。这是该理论的贡献。这一理论的缺陷是,在强调教育与经济存在对应关系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与经济生活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它对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论述带有片面性。

3、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古典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同质的,但20 世纪60~70年代,分割理论对以新古典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出现了不同的学术分支,其中双元结构论成为分割理论的代表。

该理论认为:传统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工资由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双元结构论认为,一级劳动力市场的雇主都是一些大公司,主要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较易形成内部劳动力市场,工人的工资不由其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所处阶梯地位决定。二级市场的雇主由众多中小企业组成,产品需求变动频繁,企业对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不感兴趣,工资由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歧视现象,而分割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因而具有较强

资金历史篇二:我国城建资金政策演变历史回顾

我国城建资金政策演变历史回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地都在加快城市基础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建资金的大量需求。城建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内容包括构成城市所有设施。狭义的内容只包括城市政府负责的道路、桥梁、隧道、供水、供气、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造费用。

我国城建资金政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国家统收统支期(1949年-1962年)、地方分权期(1962年-1978年)、政策改革期(1978年-1994年)和加速发展期(1994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2年,完全是国家统收统支财政体系,地方政府也没有自己的城建资金专款来源。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将全国66个大中城市的工商税附加、公用事业税附加和房产税附加统一划归市财政,由城市人民政府掌握,专款专用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始有了专门的资金渠道。

1978年以前城市建设完全通过城市财政预算计划,以投资代替融资,建设部门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建设。1978-1994年这十几年是我国城建资金相关政策改革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1978年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每年从上年工商利润中提成百分之五作为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198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标志着城市维护建设税的首次开征;1987年4月国务院提出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1988年《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以及1990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出台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提供了政策依据;1992年开始出现BOT等多种引进外资及民间资本的投融资模式;另外,第一家城投公司——上海城投成立于1992年7月成立。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的财力和地方城建资金迅速提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2年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等都明确指出“基础性项目建设要鼓励和吸引多方投资参与”,这些为城建资金走向多元化、摆脱政府主导的限制提供了基本的政策保障。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城投

公司作为地方建设投融资平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资金历史篇三:资本的历史作用分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划分社会阶段的发展依据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始终是判断生产关系性质的最基本依据。一般来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阶段,我们需要辨证的分析,在这一分析过程中资本成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线索,马克思的伟大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是挫败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件重要武器。

一 资本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资本的形成通过原始的积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这一点,在资本论中叫做“原始积累秘密”,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的,剩余价值部分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以商品生产者掌握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如此进行循环。然而在资本形成过程中这一阶段,显然没有资本,必须有一种“积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那就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通过土地的剥夺,血腥的立法,封建小生产私有制的剥夺以及残酷的殖民等方式实现积累,从而产生了一个原点,经过复杂形式的转变,逐渐形成资本生产的恶性循环,因此从这也可以看出资本家的发家史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史。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封建制度下落后的自然经济破产,资本家不断实现资本的积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家在消费剩余价值的同时,不断扩大生产,更大限度的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探索各种资本的形式。资本主义发展直接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手工和工场手工业阶段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以机器和大工业的产业革命阶段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特殊生产方式确立时期和后工业阶段起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

二 资本的作用

资本从起源到发展的过程中,从纵观历史的角度看,资本主义挣脱封建落后生产束缚,促进了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具有先进性一面,邓小平也同志指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这个现点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现点;然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资本家和劳动者的不平等关系必然改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终会灭亡,因此资本又有历史局限性的一面。

(一)资本的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在其不断发展的时期,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

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如此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在于资本主义解放了被封建主义束缚的生产力。首先是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当资本主义建立后,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使用就从单个人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由此引起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从而使生产活动从个人行为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其次是劳动者获得人身自由。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劳动者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

资金历史

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这与奴隶制和封建制中劳动者与奴隶主、封建主之间存在的人身依附或半依附关系相比,资本主义制度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此外,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生产出质量好、数量多、成本低的产品,不断地进行兼并吞并其他企业,融合其他资本,形成规模更大的资本,也就是资本的垄断,进而进一步采取更新技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再进入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竞争,从整体上、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资本的消极作用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上面说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具有历史局限性,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诸种矛盾,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关系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资本主义这种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都实现了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对社会生产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然而,资本主义生产资

料私有制决定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生产,都服从于各个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需要。并且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实际占有和控制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样,本应由社会共同占有的社会化的产品却为少数资本家占有和支配,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制约,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劳动者获得了人身自由,但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平等关系只是在流通领域形式上的等价交换,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工人阶级实质上就成为了雇佣奴隶,这也是资本剥削惯用用的一个伎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不仅生产出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要创造一个归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再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无偿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种关系严重地削弱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然在本企业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企业内的组织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积累,以便在经济上牢牢地控制住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再剥削。资本主义还有一套自我调剂的机制,不断的缓和这种剥削关系和阶级矛盾,随着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无产者产生了,会形成强大的无产阶级力量,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瓦解奠定了条件。

3、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导致经济危机。资本家的贪婪无止境,这是他们的本性,盲目的追求剩余价值,无限的生产而得不到及时的调节,这样就使整个社会生产不可能实现统一的指导或管理,必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必然严重失调,阻碍生产的正常进行与发展。当情况恶化到整个社会出现大量商品过剩时,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和需求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本身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桎梏,经济危机也是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强有力的理

由。

相关热词搜索:资金 历史 历史资金流向 历史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