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俄历史篇一:中俄三百年恩怨关系史

中俄三百年恩怨关系史

梁克敏

内容摘要:中俄关系自明末清初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中间,有过许多国家利益的冲突,但也有许多和平共处的美好回忆。本文将从这些冲突和和平中来探讨中俄关系的发展,知往鉴今,为今天中俄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益处。

关键字:中俄关系 国家利益 冲突 和平共处 恩怨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地缘因素和大国因素决定了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中国与俄罗斯身兼其二,既拥有漫长的边界线,又是世界上发挥重要影响的大国。由此,中俄关系无疑是中国外交活动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它的冷暖不仅能影响中俄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了解中俄关系的演变史,不仅对解读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而且对诠释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将从1689年到1989年的中俄关系三百年来的三个冲突时期和三个和平时期,来探讨中俄关系发展的脉络。

一、两大帝国的初次相撞

俄国本来是一个欧洲国家,原来和中国相距万里,并不接壤。然而,16世纪末沙皇俄国开始越过乌拉尔山,向广大的西伯利亚扩张,建立了雅库茨克等据点,逐渐成为中国的紧邻,并趁满洲出入关忙于巩固在全国的统治,无暇北顾之机,不断袭扰中国东北边境,掠夺和屠杀中国东北各族人民。到康熙四年(1665年),沙俄侵占了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管辖的楚库柏兴,东窜黑龙江流域,重占雅克萨,并修筑了雅克萨城堡作为侵略据点。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活动,而

且沙俄还勾结准格尔部的葛尔丹不断侵扰其他蒙古部落,企图把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些都是对中国边境安全的严重的威胁。而且黑龙江流域也是满族的故乡,是清朝的发祥地,驱逐沙俄侵略势力是清政府巩固在全国统治的要求,也是东北边疆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很早就开始了,只不过早期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规模都比较小,仅从顺治九年(1652年)到康熙帝亲政(1667年)之前的十几年间,规模较大的就有七次之多。为了彻底驱逐侵略者,康熙帝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康熙十年、二十一年,他先后两次亲巡东北,此后又派郎谈等人以打猎位名,到雅克萨附近侦察地理形势和水陆交通,随后在黑龙江沿岸瑷辉等地建城驻兵,贮存粮食,筹划屯田,并设臵黑龙江将军驻守,调集工匠,在吉林大规模修造船只,开辟由辽河松花江到黑龙江的水陆交通线。①于康熙二十八年(1685年)对雅克萨城中之俄军发动进攻,俄军被迫投降撤走;但事情均没有在此留兵驻守,待清兵撤走后,俄军重新占领雅克萨,清军于康熙二十五年再次出兵攻占雅克萨。此时双方都面临着各自的国内矛盾需要解决,于是首先由俄国提出议和,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康熙二十八年(1685年)六月,清政府派出以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为首的谈判使团与沙俄使团在尼布楚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关于中俄东段边界的全面协议—《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②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③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事

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④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⑤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⑥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条约正式文本是拉丁文,另有俄文和满文,条约内容曾用满文汉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界碑立于中俄边境线上。《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使中国同欧洲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谈判是“正式的平等谈判”,“该条约巩固并扩大了两国人民的和睦关系。”②这个条约暂时解决了由于沙俄的扩张而引起的中俄两大国长期存在的冲突,是双方都抽出时间专注于国内问题的解决,尽管在此期间沙俄让对我国东北有不少的骚扰,但两国之间再没发生过大的冲突,为中俄东段边境在一定时期内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短暂的平和

从《尼布楚条约》签订到19世纪中叶以前是中俄关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即中俄两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经过前一段时期双方的战争都对对方有了初步的了解,中俄同为封建大国,国力相当,所以在这个阶段双边关系明显表现出一种对等和相持的特点:尽管一度关系紧张,但总体看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平稳发展的。

《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双方多次进行谈判以解决两国中段和西段边界问题,1725年6月沙皇叶卡特琳娜一世派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伯爵为特命全权大使率团访华,双方于雍正五年七月十五日签订了中俄《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之间的第一个鄂博为起点,由此向东至额尔古纳河,向西至沙毕纳依岭(即沙宾达巴哈)为界,以北归俄国,以南归中国。还包括通商、遣返逃人、宗教、外交等方面内容。该条约基本是平等的,它遏制了

俄国对我外蒙北疆的侵略,维护了中国北疆的稳定。这个条约签订后,俄国恢复了对华商队贸易,俄国对华贸易量增加,18世纪后半叶,恰克图的中俄贸易占

③俄整个外贸的7%到9%,占俄对亚洲贸易的37.6%。但是沙俄在这个时期并没有

抛弃对中国领土的野心,1726年色楞格斯克《边防公报》宣称:“我们只承认俄

④国派出的哨兵……所确定的边界”,而且沙俄还勾结准格尔部的葛尔丹不断侵掠

其他蒙古部落,企图把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康熙帝获悉俄国的阴谋立即警告俄在京急使伊法尼齐:不得破坏尼布楚条约,勾结葛尔丹与中国中央政府为敌,“喀尔喀已归顺本朝,倘误信其(葛尔丹)言,是负信誓,而开兵端也”,并要该使立告尼布楚“遍谕鄂罗斯之众。”⑤

三、清廷式衰,沙俄趁火打劫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扩张成性的沙皇俄国此时也乘机觊觎中国领土,通过外交欺诈武装威胁不断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广大领土,成为近代以来掠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这个时期以侵占中国领土为侵略目标成为中俄关系的主要特征,中俄矛盾加剧,。

鸦片战争刚刚结束,1849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就任命扩张主义分子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加紧实现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1849年俄国海军大尉涅维尔斯科奉命乘用运输船由海上绕路侵入我国黑龙江口和库页岛地区,并擅自将黑龙江河口北面的两处港湾非法命名为幸福湾和圣尼古拉湾;1850年(道光三十年)8月他们又强占中国黑龙江口的庙街,建立侵略据点彼得冬营,升起俄国国旗,以沙皇的名字把庙街命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1853年又侵占我国库页岛。同时,沙俄也进进一步侵略我国西部边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沙俄已经侵占

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1851年8月6日,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攫取了许多商业利益,同时获得了在新疆的领事裁判权。俄方代表里瓦列夫斯基在订约后即露骨的表示“《伊宁条约》(即《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不仅在商业关系上,而且在政治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⑥他成为深入中亚细亚继续进攻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

伪装中立,以调停中国与英法的冲突,要挟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不仅是其原来侵占的中国领土合法化,而且有侵占了更多的中国领土。恩格斯当时曾揭露说:“正当英法两国的海陆军向香港调集的时候,西伯利亚边防的哥萨克部队却缓慢地然而继续不断的把自己的驻屯地由达呼尔山移向黑龙江岸,而俄国海军陆

⑦战队则在满洲的良好的港湾周围设立堡垒。”马克思也在1859年指出:“由于进

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帮助俄国获得了鞑靼海峡和贝加尔湖之间最富庶的地域,俄国过去是极想把这个地域弄到手,从沙皇阿列克赛〃米哈伊洛维奇,到尼古拉,

⑧一直都企图占有这个地域。”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沙俄共割占中国

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中国近代史上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领土

中俄历史篇二: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签订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表明,中俄两大民族决心世代友好下去。从近期看,它是从1992年以来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和通过的中俄联合宣言、声明发展而来;从长远讲,它至少是中俄两大民族近百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探索友好合作方式的必然结果。对中俄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多数国家的舆论给予了好评,但在1996年中俄两国正式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也有些国家舆论对中俄战略协作与睦邻友好关系进行种种猜测和挑拨,说“中国和俄罗斯从未成为真正的朋友”,[③] “中国人对俄罗斯从17世纪到19世纪大举向西伯利亚挺进怀恨在心”[④],中俄两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将会发生冲突”等等。[⑤]这些舆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都企图根本抹杀中俄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对这些舆论原本可不去理会,但除两国有关专业工作者外,对中俄两国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青年一代,对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和系统的认识,再加上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发生的“大论战”,以及在中苏关系全面对峙时期,对两国关系负面影响谈得过多,掩盖或冲淡了中俄关系史上最基本的和最积极的方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我们两个国家签署的一系列友好合作文件,仅仅是为了避免对抗。因此,十分有必要清点一下近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给两国人民留下的最主要的历史遗产,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珍视它。须知,这些遗产是促进我们两大民族永远友好合作的最基本因素。

一.关于历史:中俄关系的分与合

1.对三次结盟的历史回顾

回顾近百年来的中俄关系史,就会发现一个最起码的事实,那就是中俄两国曾三次签订盟约,即三次结盟。这三次盟约是中俄两国分别在1896年6月3日签订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⑥]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缔约国担任协同其他联合国对日本作战,直至获得最后胜利为止。缔约国担任在此次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相互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⑧]

从以上三次盟约的最基本内容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对来自威胁双方安全的外部侵略,两国之间不是相互给予一般性地支援、同情,而是将所有能调遣的“水陆各军”、“尽行派出”;“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纵观这三

次同盟的宗旨,可是肯定地说,都是毫无保留的军事—政治同盟。中俄两国在近50余年时间内,三次结为政治军事同盟,在世界近代国家双边关系史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回顾中俄两国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这三次结盟在俄国经历了帝俄时期和苏联时期;在中国则经历了清帝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此期间,中俄两国国家体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相继发生了巨大变化。纵观国际环境,中俄两国的三次结盟经历了19世纪末的强权政治时期,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和冷战开始时期。当然,除三个盟约外,中俄两国还签订了其他一些互相支持与同情的文件与协定,如1924年的《中苏协定》(又称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7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发表了不亚于条约作用的《孙越宣言》。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中俄两国又结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而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从中俄两国第一次结盟到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恰好经历一百年。这当然可以认为是历史的巧合,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定位。因为上述最基本的事实至少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对两国人民来说,无论他们的国家体制和社会制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与变革,也无论国际形势朝什么方向发展,双方都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而且两国在不懈地探索、寻求有效的合作方式。一次合作不成功,就再来一次,一定要找到最佳的合作形式,以便使我们两大民族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2.促成中俄接近的内外因素

既然我们认为中俄两国三次结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中绝无仅有的现象,那么在这一特殊现象背后势必有其特殊原因。中俄两大民族交往关系源远流长,而且两国又是近邻,因此历史和地缘因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绝不是促使中俄两国结盟最主要的因素。同样,中日两国也是近邻,而且还有共同的东方文化背景,但中日两国历史上从未成为盟国。相反,中俄两国三次结盟都是针对日本的。那么促使中俄接近的特殊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就其内部因素而言,那就是中俄两国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上利益的一致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俄两大民族发自内心的相互同情和支持。这就是促使中俄两大民族接近的根本原因。

20世纪初,中俄两国社会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与革命。在此之前,中俄两大民族在历史上都各自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且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了自豪感。两大民族的历史文化对其他民族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20世纪初,中俄两大民族相继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危机感,其中,带来这种危机感的最重要导因是发生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这次战争不仅是俄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样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又是一次历史的巧合。这次战争是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中国东北,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的非正义战争。由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实行“局外中立”政策,证明它完全失去了统治中国的能力。俄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国内爆发了1905的年革命,革命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思想焕然一新。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从此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客观地说,中华民族的危机感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造成的,而俄罗斯民族的危机感则是沙皇专制主义制度发动对外战争,特别是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引发的。中俄两大帝国,一个是受外来侵略,一个是对外战争,尽管原因不同,但导致的结果几乎完全相同:帝国灭亡,旧的意识形态瓦解。

在俄国革命过程中,列宁教育俄罗斯人民要按照人类平等的原则对待邻国[⑨],要“以最

坚决、最彻底、最勇敢、最革命的态度来坚持一切受大俄罗斯人压迫的民族,享有完全平等和自决的权利”[⑩]。列宁不仅恢复了俄罗斯人民正当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号召他们去同情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他确立的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

中俄历史

合起来的伟大思想与实践,使中俄两大民族有了契合点,使深受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中华民族与列宁的民族平等思想产生了共鸣。这就是中俄两大民族解不开的情结。

今天,无论对十月革命做何种评价,但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苏俄政府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发表的对华宣言,以及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于1923年发表的《孙越宣言》。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与中国国共两党先后建立了亲密的关系,造就了轰轰烈烈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为主要目标的中国大革命。反帝斗争是中俄两大民族的共同需要,超越了党派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对中国人民来说,反帝斗争就是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由和民族解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就是使新生的国家政权能够得到巩固与加强,改善俄罗斯民族发展的外部环境,拓展俄罗斯民族的生活空间。大革命期间,中俄两国的真诚合作,使我们两大民族成为真正的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这对两国和两大民族后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中俄两国关系在以后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中俄两大民族从未间断过在反帝斗争中的同情与支持。中俄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利益上的一致性,将中俄两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苏两国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两次结盟,正是这种利益一致性合乎逻辑的发展。中俄两国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张世界多极化,主张世界各民族平等对话,同样也是中俄两大民族历史上反帝斗争利益的一致性在当今世界局势下合乎逻辑的发展。

提到中俄两国三次结盟的外部因素,就不能不看到地缘政治因素和世界格局变化对两国关系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外部因素对中俄关系所产生的“推拉”作用主要来自日本。中日俄是远东三大邻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最强,俄国其次,中国最弱。日本是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而俄日之间更是矛盾重重,其总的态势是日本长期对中俄两国处于进攻地位。因此,中俄三次结盟也都是针对日本。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扶植日本并与其结盟,从东方构成对中俄两国的共同威胁,因此与其说中俄两国第三次结盟是针对日本,倒不如说是针对美国。但中俄两国三次结成反对第三国的同盟都是防御性的,而不是为了进攻性的。可以这样说,中俄两国在历史上接近的程度取决于外部世界对他们的挤压程度,或者说是“逼迫”的程度。这一情况同样昭示出一条具有规律的现象,即中俄两国关系是随着外部世界变化而发展的,只要外部世界威胁到中俄双方的共同利益,那么他们就会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甚至结成军事、政治同盟。

以上所提到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总和就是两国民族利益在两国关系中的集中体现,而两国的民族利益因素是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终极因素。尽管中俄关系非同于一般的国家关系,影响两国关系变化和发展的还有党派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领袖的个人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有时也会起决定性作用。但如果这些因素不能顺应两大民族利益的需要,无论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两国关系最终必将会走到两大民族共同利益的轨道上来。这就是中俄两国于1979年终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余年后,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根本原因。

3.两国关系史留下的遗产

以上是百年来中俄关系史的最基本线索。当然贯穿在百年中俄关系史中的并非都是鲜花

和掌声。在漫长的中俄关系史中,有甜蜜,有遗憾,有怨愤,还有血泪。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就是一部血泪史。就中俄两国首次结盟而言,对中国人来说,就充满了辛酸和痛苦的回忆。在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仅签订了4年以后,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而在八国联军内就有俄国的军队。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甚至连“中俄密约”的俄文原件,也被俄军士兵从慈禧太后的卧室中抢走了。

[11]仅这一件事,中国人就有上当受骗的屈辱感觉。

但历史是由正面和负面,甚至多个层面组成的。正面和负面是不能互相掩盖和替代的。仅就首次不成功的结盟而言,它所留下的也不仅仅是 “痛点”。首先,作为这次结盟的直接产物,在中国东北腹地出现了纵横南北的“丁”字形大铁路—中国东省铁路[12]。无论两国在这条铁路上曾发生过多少次争斗、武装冲突,甚至是国际纷争,[13]但它毕竟是中俄两国人民用血汗筑成的。它的出现,把中俄两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至今仍然是中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纽带。为修筑这条铁路,俄国投入资金高达3.75亿卢布,

[14]中国则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力,仅筑路土工最多时曾达到20万人。[15]筑路工程刺激了东北经济发展,在铁路沿线上相继出现了哈尔滨、长春等城市,也使大连、旅顺港、佳木斯、富锦等沿海、沿江城镇得到了繁荣。铁路的运营,城市经贸生活的繁荣与发展,加快了东北近代化的步伐。到20世纪的20年代,铁路沿线大城镇普遍用电,煤油代替了豆油。铁路开通,促进了中俄双方人员科技文化的交流。随着铁路工程的进展,大批华工沿铁路进入俄国,到十月革命的前夕,旅俄华工和华侨最多时曾达200万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华工参加了俄国革命和建设,有的牺牲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有的加入苏俄国籍,成为俄国永久居民。与此同时,俄国各阶层居民也大量涌入哈尔滨及铁路沿线,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激增至40万人。一位出生于哈尔滨的俄罗斯学者,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对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俄文化交流情况作了如下描述:当时迁入哈尔滨的俄国居民“人人都能识文撰字,铁路基干工人和工匠也都有文化,铁路技术员、工程师是当时俄国科技界的优秀代表。由于哈尔滨地处铁路中心,移入的俄国各方面人才也最多,因而它“在两个伟大的文明—俄罗斯文明和中华文明广泛地相互丰富和互相影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满洲的俄中居民之间不存在任何人为的隔阂……在当时,俄国和欧洲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工艺迅速成为与我们比邻而居的中国居民的财富,被加以吸收利用;中国人民独具特色的和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也被俄国人所吸收,并通过各种渠道随时渗透到俄罗斯人的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当地中国人民在农业、手工业、工业方面的有益经验被俄国农场主和企业家们所借鉴。”[16]客观地看,以中东铁路为纽带,大量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同情和友谊,而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了解是发展两国关系长期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至于签订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直接成果,是加快了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胜利进程,提前结束了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无论怎样评价这个条约,都丝毫改变不了这个基本事实。同时,还必须提到,在中华民族危亡最深重的抗日战争期间,正是苏联第一个慷慨地支援了中国。

而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可以说,它把中苏两国各个领域的相互合作关系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给两国人民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今天,尽管对东西方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机制可以做各种评论,但不能否认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不能否认该约在当时给两国人民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带来的好处。中苏同盟的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两国的界限,造就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最强大时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至少造就了中俄两国三代人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如此深厚,以至抵御住了长达20年之久,

在两国间相互进行的大论战、大批判带来的损害。但这次联盟的破裂也给中俄两国人民留下了最大的遗憾,因为当时无论就两国的内部因素而言,还是就外部因素来看,都没有造成中苏联盟一定要破裂的理由,因为世界两大阵营对抗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苏在国际事务中仍需要相互支持;两国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互同情和支援;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余地。所幸的是,这一遗憾转化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反对对抗的“免疫力”,两国领导人找到了避免发生对抗的合作方式。同样,反对对抗的“免疫力”,无论对中国人民来讲,还是对俄罗斯人民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二.关于现实:加强相互信任,充实合作内容

1.加强相互信任

中俄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加强我们两大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谈到民族间的相互信任问题,就不能回避中俄两国学者在60-70年代辩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的中俄领土与边界问题。本文开端提到的所谓中俄两国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会发生冲突问题”等舆论,就是根据场大辩论的后果所做出的推断,特别是根据毛泽东在1964年7月10日同日本客人的那次谈话做出的推断。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19世纪下半叶,沙皇俄国根据《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毛泽东这次谈话的意图究竟是什么?他在同年10月9日与阿尔巴尼亚客人的谈话中又进一步做出了明确的阐述:赫鲁晓夫派兵进攻中国是困难的,但是我们要准备。因此,我们的讲话放些空炮,讲些空话,在边界谈判上,我们要采取攻势。其目的是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边界条约。也许你们以为我们真正要收回154万平方公里沙皇占领的土地,我们并不要,这叫做放空炮,引起他紧张。[17]

毛泽东当年的谈话清楚表明,对那15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我们并非想收回,是放空炮,是分清历史是非,所要的只是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由于1964年2月中苏两国就边界问题开始谈判,毛泽东所指的那些被割占的领土,是针对谈判方针与策略而言,即中苏两国在关于边界问题谈判中,要分清历史是非,肯定有关目前的中苏边界条约都是沙俄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照顾现实情况,以这些条约为基础,通过谈判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确定两国边界线的全部走向;任何一方违约侵占的另一方领土,原则上必须归还对方。总之,通过放空炮,亦即通过攻势,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

应当指出,毛泽东提出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确定中俄边界基本走向的原则,也是中国历届政府的一贯立场。尽管这些条约签订在19世纪,对中国来讲具有极强的不平等性质,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直到被推翻前,只能按照当时的国际行为准则行事,遵守那些条约。辛亥革命胜利后,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也没有提出废除这些条约。至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主要是指废除“二十一条”,废除租界和领事裁判权,实行关税自主。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宣布:“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

中俄历史篇三:中俄关系的演变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中俄关系演变

学 院 ***专业班级 *** 学 号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任课教师 ***

2013年 6月 15 日

课程名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俄关系的演变

一. 小组成果简介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俄罗斯,一个面积达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上帝让这两个大国接壤,他们必将演绎出一部曲折、漫长、耐人寻味的历史,他们的冷热亲疏,不仅对其自身发展产生影响,也必然改变整个世界。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一) 古代史 :两国初识、接触和建立国家关系的阶段;(二)在近代史上:1.伪装友好的帮凶,获利最多,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掠夺中国大面积的土地;2.侵略中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影响和指导帮助中国革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二战时,并肩作战的盟国;5. (三)现代史上:中俄关系60多年风雨历程,经历了友好结盟——紧张对峙——睦邻友好的历史性转变,既有过兄弟般的密切合作,也有过互为仇敌的对抗。(四)中俄关系的现状与走向:

A.中俄两国在进入21世纪后将继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双边关系,两国在经贸、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B.从地区和世界范围来看,中俄两国都将各自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在共同关心的地区性和世界性等国际问题上彼此会加强磋商和协作,但彼此不结盟,也不针对任何第三国;C.中俄睦邻友好、平等信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将会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

二. 笔者在小组中主要负责的是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中俄关系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中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呈现出空前的良好发展势头。冷战后,我们面临着“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如1997年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联合声明》中所指出的那样,20世纪末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冷战结束、两极体制消逝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的积极趋势加快发展,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多样化,主张和平与广泛国际合作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些对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反映我们共同的愿望,也符合当时的国际形势状况。但是进入21世纪的历史告诉我们,霸权主义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在失去强大对手之后,不断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推动北约两轮东扩和美日同盟的深化。中俄双方都感到,本国的战略利益受到“一超”的挤压。国际恐怖主义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新的威胁。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上,中俄两国与国际社会是一致的。因为两国也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也在不同程度受到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两国在纷繁多变的国际事务中有着合作的传统,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 目前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是针对第三国的。未来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也不会影响双方与其它国家发展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领导人都重视对美关系的发展,这是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的,也是有利于稳定世界总体和平的。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与50年代的国际形势的重大区别在于,大国关系不是一种分属两个阵营的敌对关系,而是合作与冲突并存、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虽然冷战后的世界局部战争未停,但由于大国关系保持了总体的合作,世界总体和平才总体得以保持。 三、深化两国的经济合作,扩大两国政治关系的基础 目前的中俄关系发展,总的看,是政治关系发展好于经济关系的发展水平。中俄之间存在的历史边界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发展双边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两国在能源、科技、教育、军事、航天、文化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在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各个城市和地区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交往方面也有很大发展。两国还在平等互利、考虑各自承担的国际义务和不针对任何第三国或国家集团的基础上发展了双方军队之间的交往和军事技术合作,进行过多次军事联合演习,互相学习。但是两国经贸关系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逐年增长,经贸关系不断深化,逐步走向正规,近几年,中国与俄罗斯为了双边的经贸、人文等方面的交互,签订了许多的贸易协定,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大力发展营造了有力的条件。从贸易结构上来看,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过去以原料型为主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半成品、特别是大型机器制造的产品的进口比重逐步增多。从主体贸易来看,两国有实力和影响的大公司、大企业正在紧锣密鼓的发挥着主角的魅力。由于两国经济关系处于长期互补型,两国贸易良好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二)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展望两国未来的关系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发展两国的传统友谊,继续加强双方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双方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两国共同需要的。

1. 中俄两国和则利,分则弊:国与国之间应该有有良好的沟通平台及争端解决机制,若动

用战争武器无论最后哪方取得胜利,对双方都不利。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进入21世纪,中俄关系又有新气象。自普京入住克里姆林宫以来,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臻成熟,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两国政治互信达到历史新高度,双边边界问题得以最终排除,以能源合作为核心的两国经贸关系终入正轨,军事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发展。

2.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双方应把培养青年一代之间的交流机制建立起来,让两国青年

了解对方的文化、语言和思维方式,加强相互了解,培育互信的友好感情。我相信,中俄双边关系在两国政治领导人指导下,在官方层面和民间层面上都建立发展互信合作的氛围,这将促进中俄关系朝着中俄高层所宣布的方向发展。

综上,两国关系一定是“以和为贵”,也必须是和平相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国关系既不可能结盟,更不会倒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继续向前稳步发展。两国也将努力为此而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合作,交流,学习。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只要双方本着建立兼顾双方利益、不针对对方国家安全的合作机制。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因而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充满希望的。

相关热词搜索:中俄 历史 加强中俄历史文化交流 中美和中俄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