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材料篇一:运用历史材料

“运用历史材料,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总结

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制不论是史实还是观点大都出自于各版本教材之外,文字材料、图表、图片、地图种类丰富,这要求教师要把材料解析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用材料包裹知识,基于材料进行解析和建构,把考试大纲确定的四个层次方面的能力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执行力。进行校本小课题研究,通过对学生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积累做题经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能力,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材料分析题的类型

材料来源很广,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各类不同体裁的史书;书籍著作、报刊杂志、时政要闻、文学著作、新的史学观点等,都可从中选取作为阅读的方向得出认识,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图表型材料:有数字表格材料;图表有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

3、地图、历史照片、图像型材料题

把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的挖掘有效信息,结合历史阶段特征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做好材料分析题注意的几个环节;

1、读——解答的前提

(1)先读设问,再结合设问阅读材料。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便于从材料中找寻有效信息。

(2)重视两头。材料的首尾两头多为段落的中心语句,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

(3)看出处。材料的出处常被同学们忽视,但是这些文字往往会给我们提供某种暗示或引导,如材料的作者、时间、背景等,有利于我们利用熟悉的课本知识去解读陌生的材料。起到“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效。

2、找—解答的关键

(1)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来源。

(2)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要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3)应适当的用笔将找到的关键信息在材料中标出,关键的有效信息简明扼要归纳。

3、析—解答的核心

阅读完全部的材料之后,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及题目考查的中心。每一道

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但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设计的。如政治(民主制度、对外关系等)、经济(近代化、全球化等)、文化(科技、文学艺术等)等。

4、答—解答的体现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

材料解析题多由 几问组成,每问的具体指向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适当 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2)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命题者有时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不相一致的材料,用以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及全面把握历史的能力。因此,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式,对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从材料中提取观点。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及事物的本质。因此,学生作答时应做到论从史出,不能只答内容依据(论据)而忽视理论观点(论点)。

(3)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尽量从多角度解决问题。而不要在某一点上反复论述。

(4)规范作答,“简约而不简单”;简明扼要。

通过“提高学生材料分析题做题能力的研究”——历史材料分析题实战训练,分析得失,认识到:加强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历史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不断探索、实践。

“运用历史材料,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个人研究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立足点,通过历史史料的再现和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解答的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探索,积极思考,在学习中锻炼能力,在互助合作中培养自信。希望通过对本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等各方面的研究,能构建良好的、切实可行的“史论结合,以史代论”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历史材料的学习和运用等相关理论研究。

(2) 研究如何把材料分析与自主探究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答题能力。

(3)指导学生对所做的材料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寻找命题规律,归纳有效答题方法。

本学期,计划以公开课和常态课为研究对象,聚焦课堂,围绕课题内容,通过教师间的研讨,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进一步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指导学生相互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教学试验法。

(3)调查分析法。

(4)访谈法。

(四)研究安排

1、 查阅,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材料和具体事例和相关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学习、研究、归纳总结。

2、通过和其他学科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对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和建议。

4、 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法进行探究。

5、对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

(五)具体措施:

第一步:读———解题的基础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第二步:找———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从材料中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大致了解材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判断这个信息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历史内容有关,这所谓的读懂材料,为下一步做下面的解题做准备。然而,要读懂材料,这要求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步才能过关。第三步: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找”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4.看分值,通过分值来决定用几点或几个字来回答。

历史材料篇二:历史材料分析题中国史

历史材料分析题中国史

11、根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词回答:

⑴你知道中国共产党于何时何地诞生吗?

答:1921年7月在上海诞生。

⑵歌词中“抗战八年”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答: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⑶歌词中写到“建设敌后根据地”,你知道敌后战场的总后方是在哪里吗?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

答:延安。

中共七大。

12、阅读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⑴这首诗是谁写的什么诗?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答:毛泽东写的《长征》;

工农红军长征。

⑵后四句涉及到的主要历史史实是什么?

答: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会宁会师。

⑶诗中“三军”指哪三军?

答: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

⑷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答: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团结协作、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集体主义精神。

13. 阅读下列材料: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

答:重庆谈判。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4分)

答: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们。

(3)对此,中共作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答: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4、材料一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今天奉命约见日本驻华使馆,再次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右翼历史教科书中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递交了备忘录。该负责人说,中国史学界在这本教科书通过后,就开始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日前已进一步认定其存在一系列的谬误??

材料二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7日就中国要求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对记者称,历史教科书不能修改。

材料三 电影演员赵薇的“日本军旗装”事件在全国迅速引起了轩然大波,赵薇本人两次向全国人民作了公开道歉,其中一次还声泪俱下,赵薇在检讨中一再表白:“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

⑴根据材料一,结合课本有关史实,说明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确实“存在一系列的谬误”(列举日本侵华史实四点即可)

答: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七七事变;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制造南京大屠杀。⑵针对材料二,你有何认识?

答:我国对日本政府这一顽固立场,表示了强烈愤慨,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现在我们应努力学习,准备报效祖国。

⑶材料三中,如果真如赵薇所说,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那段历史”?

答:读书、看报丰富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遗址、遗迹或访问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证人,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作为影视明星,可以多参与拍摄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亲身感受,增长知识。

15、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途径。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

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⑴此材料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答:《论联合政府》。毛泽东。

⑵材料中“光明的前途”指什么?

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⑶此材料解决了什么问题?

答:解决了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16、日清战争中,日本占领台湾,从中国索取了大量赔款。然而这次日本战败后,中国并没有占领日本一寸土地,没要日本赔款一分钱,反而对我们说:“我们要永远为友好而努力!”这种恩德,我们要报。孔子曰:“过,则勿惮改。”因为我们错了,所以必须反省,切不可成为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我们要忏悔,坦白罪过,脱胎换骨。

——(日)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东史郎是一位曾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垂暮之年,他对自己的侵华罪行公开忏悔。对他的行动,你有什么感想?

答:正确对待日本侵略问题,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正视过去,才能走向开创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日本人民和进步人士是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力量。

17、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⑴这里的“转折点”指解放战争中的哪次军事行动?

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⑵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答:目的是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

它标志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18、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⑴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战役?作者是谁?

答:渡江战役。毛泽东。

⑵“大江”指什么?“钟山”指什么?

答:长江。南京。

⑶解放军是怎样“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结果怎样?

答: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结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⑷诗中引用了哪一历史典故》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楚汉之争中,项羽本可以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却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良机的史实。告戒人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要坐失良机的道理。

19、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的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朱德

⑴此文件的名称是什么?

答:渡江作战令。

⑵此文件下达后进行另外什么战役?

答:渡江战役。

⑶解放军发动此战役的军事基础是什么?

答: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⑷毛泽东曾写哪句诗形容此战役的壮观场面?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0、材料一 学过课文“内战烽火”后,某同学说:“怪不得蒋介石会打败仗,他的部队连路都懒得走,还需要美国用飞机运,条件太好的缘故。”

材料二 看过电影《重庆谈判》后,某领导说:“毛泽东真英明,重庆一行,既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又收买了民心,真是一箭双雕啊!”

⑴材料一中,某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某同学的观点不正确。蒋介石打败仗的根本原因是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阴谋发动内战,但精锐部队都在后方,离前线太远,所以要用美国的飞机运,这不是打败仗的原因。

⑵材料二中,某

历史材料

领导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21、材料一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6、12、12

材料二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中共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9、1

⑴材料一中,中共为什么要把蒋介石当作最主要的敌人之一?

答: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大规模进攻红军。

⑵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共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总方针?

答:日本侵略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⑶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的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2、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体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另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历史材料篇三:世界历史精选材料题及答案

材料一 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是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四 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过代传统。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麽?被淹没的原因是什麽?

(2)就材料三所说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格局一例,并指出他们是否属于被淹没的事物及理由。

(3)材料四与前三条材料中的那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 一、

(1)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千年的精神黑暗”,即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文化统治。

(2)文学:《十日谈》、《神曲》;艺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西斯廷圣母》

不属于,因为它们属于资产阶级新文化。

(3)材料三。材料三指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而材料四说“恢

复古代传统”

二、阅读材料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他们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他们产生了欧洲社会新政治制度。”

请回答:

(1)分别写出“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开始的标志。

(2)材料中所指“旧政治制度”是什么?

(3)“新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在英国、法国各表现为什么形式?英国哪一部文献为本国“新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4)为什么说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2)封建专制制度(3)资本主义制度 英: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法:资产阶级共和制 《权利法案》

(4)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三、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制度,获得了政治统治权。

(1)文艺复兴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英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的标志是什么?(1分)

人文主义;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

四、当地的居民都跑来岸边??有人给我们送来淡水,有人给我们送来食物。有一个老人坐船前来??许多人都来到了,包括妇女在内,每个人都带些东西。

──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日记

1、、材料中的“当地居民”是指何处居民?哥伦布称他们为什么?

2、、当地居民热情欢迎航海者,但他们得到的回报是什么?(2

3、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航行史上的一大壮举,在此之前的另一壮举是什么?(1分)

(1)美洲居民(1分) 印第安人(1分)

(2)疯狂掠夺 种族灭绝(2分

(3)中国的郑和远航(或“郑和七下西洋)(1分)

五、历史证明:科技创新是引领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的结构图揭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历史发展间的关系。请各举出一个典型史实说明结构图中“自然科学”、“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具体表现。

建立牛顿力学体系。 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或美国独立战争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发表《共产党宣言》或成立巴黎公社。

六、以下是15-16世纪世界上两次著名航海活动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这两次航海活动的开始时间大约相差了多少年 (2分)

(2)两次航海活动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4分)

(3)请你简要叙述图一中航海活动的意义。(3分)

(1)82年(或80多年,或半个多世纪)。(2分)

(2)图一:宣扬明朝国威;发展官方贸易。图二:到东方去寻找黄金;实现黄金梦;掠夺财富。

(3)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扩大了中国在海外的影响;中国和西洋各国的贸易发展起来;促进了南洋的开发。(答出其中的任意3点)

24.(14分)17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新的政

治制度,体现了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jiàn,超越)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1)据材料一指出《权利法案》制定的主要目的。(2分)它的颁布有什么标志性意义?(2分)

材料二 谁会相信……居然会产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人们已经看到,当国王专权的时候,骚扰、内战、无政府状态、贫困使得全国不安。在这里,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却无力为非作歹……只有当国王并不专权独裁的时候,和平、富饶、幸福才会统治着英国。

——伏尔泰《巴比伦公主》

(2)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怎样看待英国新确立的政治制度?(2分)在他看来,这种制度有何好处?(4分)

材料三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4分)

24. (1)目的:限制王权。(2分)

意义: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2分)

(2)看待:最完美。(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好处:国王不能为非作歹;国家和平、富饶、幸福。(言之

有理即可得分。4分)

(3)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相关热词搜索:材料 历史 历史材料论述题 历史材料与解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