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补丁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的补丁篇一:中国人辫发的历史略补

中国人辫发的历史略补

桑原骘藏在《东洋史说苑》中一篇《中国人辫发的历史》,主要写金以来中国人存留辫发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以考证、概述为主,本文在此对其做一些详细扩充。

有“辫发”或“编发”确凿记录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1)其中提到的巂、昆明两个少数民族就是“编发”的。至于他们编成什么样的发型,并无详细记载。从此时起,汉语中借代少数民族的语汇,有“重译”、“左衽”以及“编发”。 夫凤皇、骐驎犹雉也,其来之象,亦与雉同。孝武皇帝西巡狩,得白驎,一角而五趾,又有木,枝出复合于本。武帝议问群臣,谒者终军曰:“野禽并角,明同本也;众枝内附,示无外也。如此瑞者,外国宜有降者。若〔是〕应,殆且有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而蒙化焉。”其后数月,越地有降者,匈奴名王亦将数千人来降,竟如终军之言。(2)其中记载汉武帝时有越地和匈奴来归降,其中的“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已成为中原文明开蒙四方边民的专有词汇。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的归顺,一般不仅要求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服从,而且要从发型服饰各个方面同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史书中,记载了不少有“编发”习俗的少数民族。

“氐”: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後,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其俗,语不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3)

“肃慎”: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馀可六十日行。东滨大海,西接寇漫汗国,北极弱水。其土界广袤数千里,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俗皆编发,以布作襢,径尺馀,以蔽前后。(4)

“吐谷浑”:吐谷浑,??于是乃西附阴山。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然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屋,以肉酪为粮。其官置长史、司马、将军,颇识文字。其男子通服长裙,帽或戴幂缡。妇人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后,缀以珠贝。(5)

“高昌”:高昌国,??其国盖车师之故地也。南接河南,东连敦煌,西次龟兹,北邻敕勒。置四十六镇,交河、田地、高宁、临川、横截、柳婆、ㄜ林、新兴、由宁、始昌、笃进、白力等,皆其镇名。??。面貌类高骊,辫发垂之于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袴。女子头发辫而不垂,著锦缬缨珞环钏。(6)

“于阗”:于阗??其地多水潦沙石,气温,宜稻、麦、蒲桃。

有水出玉,名曰玉河。??国中妇人皆辫发,衣裘袴。(7)

“芮芮”(即蠕蠕、柔然、茹茹等):芮芮虏,塞外杂胡也,编发左衽。晋世什翼圭入塞内后,芮芮逐水草,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土气早寒,所居为穹庐毡帐。刻木记事,不识文书。马畜丁肥,种众殷盛。常与魏虏为仇敌。(8)

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氏因为建立起长久的大魏(含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是当时中原大地最耀眼的少数民族。据记载,鲜卑有“髡头”的习俗: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晏毕,然后配合。(9)

但鲜卑人到底是不是留着辫发,目前在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找不到直接的证据。“髡发”是鲜卑人自己的民族习俗,但他们统治下的汉民并没有随之也“髡发”,在西晋以后的中原,各个少数民族轮番入主,中原大族多是结坞自保,并世代传承着汉朝的习俗,不为胡化。而十六国时期过后,北魏统治中原,一直忙于内部火拼、外部征伐,没有多少功夫关心民事;社会的底层主要还是靠世家大族的自发组织管理。因而汉民得以保存自己的民族习惯。相反,在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对鲜卑人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汉化”、“去鲜卑化”活动,使得鲜卑慢慢融入中原文化。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原迎来了汉族一统的隋唐,于是“尽循周制度,还列汉衣冠”。至此“辫发”本义仍是代指边疆少数民族。

桑原骘藏说中原内地的汉族存留辫发之事,是金代以来的事情。

金即女真,女真是一个辫发的民族,有记载其人皆辫发,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胪后发,以色糸系之。富人以珠金为饰。(10)

金太宗在天会七年(1129年)颁布和清初极为类似的髡发胡服令:是年六月行下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11)至此中原汉人全部辫发。据桑原的考证和推测,当时金国统治下的汉民都是穿女真服饰而辫发的。甚至被金人俘获的南宋官吏也要被强制弄成辫发:何充,汉州德阳人。秘书监耕之孙。通判黎州,摄州事,预为备御计。及宋能之至,建议急于邛崃创大小两关仓及砦屋百间,亲督程役。俄关破,充自刺不死,大军帅呼之语,许以不杀。充曰:“吾三世食赵氏禄,为赵氏死不憾。”帅设帷幄环坐诸将,而虚其宾席,呼充曰:“汝能降,即坐此。”充踞坐地求死,遂罢。它日又呼之,欲辫其发而髡其顶。曰:“可杀不可髡。”又使署招民榜,充曰:“吾监州也,可聚吾民使杀之耶?即一家有死而已,榜必不可署。”大将遗以酒茗羊牛肉,皆却之。自是水饮绝不入口。敌知其不可强,将剐之,大将曰:“此南家好汉也,使之即死。”于是斩其首。(12)

金之后蒙古兴起,虽然和女真族同样是留辫发的种族,但是辫发的形状存在很大不同。据载,上至成吉思,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发?),在囟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13)在蒙古统治下的汉人亦是辫发,而且同时代的朝鲜和波斯等因受到蒙古直接或间接控制,也流行辫发。但与金强制国人辫发不同,元朝汉人虽也辫发、胡服,但桑原认为这更可能是汉人的迎合主义、自身阿谀官宪的结果。

在元统治中原两百多年后,汉民族重掌政权,明太祖皇帝在一统天下后不久,便在下令“诏悉复衣冠唐制”,一改洇染汉人数百年的胡俗: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推髻,深襢胡帽,衣服则为袴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我太祖心久厌之。洪武启元,乃诏悉复衣冠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屯青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环用银;服淡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绸绢。其乐妓,则带明角皂褙,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截两胡衣,其辫衣、胡髻、胡服、胡语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14)于是中原大地“不移唐日月,重著汉衣裳”。连留在大明土地上的蒙古、女真、契丹也都开始蓄发。“辫发”在中华大部分土地上绝迹。

然后明朝衰微后,女真重新建权。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领八旗贝勒、大臣,进入城内,驻于经略衙门,谕令汉人归顺,辽河以东的宽甸、海州、耀州、盖州、镇江、熊岳、复州、汤站、武靖营、长宁、长静、三河、十方寺、永宁、镇夷、威远、孤山、甜水站、草河、奉集、平虏、蒲河、懿路、鞍山等七十余城官民俱削发降。(15)

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进入广宁,传令“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16)此时辫发还未完全成为一种政治符号,至多是满族对于投降或归附者发式服饰同一的要求。此后,皇太极继

历史的补丁篇二:历史大题补充doc 2

三、春秋战国

35、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二者的异同。(南开大学中国通史1995简答)

儒学创始者孔子死后,墨学创始者墨子继起。儒墨两大学派,都产生在东周后期,年代接近,当时并称“显学”。儒墨两家阶级立场不同。孔丘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墨翟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成对立面。由于儒墨两家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驰。

1.儒家主张“亲亲有术(等差),尊贤有等”,严格区别亲疏尊卑,巩固封建等级制度。墨家不反对等级,但反对儒家所说的等级,主张兼爱、节葬、尚贤、尚同。

2.儒家主张有命在天,寿、夭、贫、富,安、危、治、乱都是不可改变的天命。墨家反对宿命论,认为天欲义(善政)而恶不义(乱政),鬼神赏贤而罚暴,命是暴王(亡国之君)所作,穷人(怠惰人)所述。

3.儒家主张繁饰礼乐,教富贵人糜费财物,自己分肥得食。墨家反对不劳而食,主张节葬、非乐,斥儒者“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儒家主张穿古衣,说古话,“循(述)而不作”,“仍旧贯,何必改作”。墨家反对保守,主张创造新事物。(多适合建立现代强国的文化)

4.儒家主张不显谏,待国君问,问小答小,问大答大,不问不言。墨家反对庸言庸行,主张“事上竭忠,……有过则谏”,“务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古人常说“文死谏,武死战”根本就不是儒家的学说,被儒家冒用了)强使国君行有利人民的政事。墨家攻击儒家,与荀子痛斥贱儒很多相同处,不同的是荀子痛斥七十子后学,墨家则直接攻击儒家创始人孔子。

5.孔子主张复西周之古,按照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分配生活资料,这自然是一种空想。墨子也承认贵贱的等级,以为天子、三公、诸侯、卿、大夫下至乡长、里长、家君(家长)各级正长,都是有智慧有威权能统一是非表率万民的贵人,万民则是贱者愚者。。但墨子主张选择贤良为正长,并复大禹之古,要求各级贵人学大禹过着与万民同样勤劳菲薄的生活,放弃剥削的权利。这更是一种空想,永远不会得到统治阶级的采纳。“将求之不得也(不可求得),虽枯槁不舍也(死也要追求)”,墨家就在这个空想的追求中幻灭了。(不可能!天地可灭,墨家幻想建立人类大同的宏愿也不会灭亡,想想现代西方文明,不就是实现了墨家的很多理想吗?)

6.孔子尊天信命远鬼神,天子得祭天,庶人只许祭户神或灶神,祭鬼只许祭父母。墨子尊天非命信鬼神,主张人无贵贱,都有权祭天和众鬼神.

36、简述春秋大国争霸的实质和意义。(河南大学2006年简答) 春秋时期,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实质上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

尽管春秋时代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变革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开始产生的封建制与日趋没落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春秋后期尤其如此。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渐泯灭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泰国几个融合的中心。随着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道。

38、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南开中国通史1995年简答)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峰,而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业发展的高峰.。 这一时期,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社会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时期.思想文化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学派;经济上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器的普遍使用,大型水利设施的兴建便利了农业耕作和灌溉使农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基础的手工产

品的丰富,使得社会分工和商品流通逐步扩大,产品流人市场益增多,出现了较之商周更加专门化的商业与商人,民间私商应运而生货币也在此时用于商业流通。

春秋时期的商业以齐国,郑国最为发达,晋国与楚国也有一定规模。这些国家的商人"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国语·晋语》)齐国的宰相管仲年轻时就曾与其好友鲍叔牙经过商,管仲相齐后更是实行重视工商发展的政策。战国时期的商业在春秋的基础上又获得长足的发展.商业活动中已经使用金属货币,这给商业交换带来很大便利,也促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的繁荣也给商品生产注入了活力。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物资交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

41、吕不韦对秦国历史发展的贡献。(05年人大 简答)

吕不韦的功绩主要表现在:第一,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异人的爷爷秦昭王是一个执政50多年的老国王,父亲安国君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却迟迟没有确立嫡嗣,王室的此种状况潜伏着极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发生争斗,将会导致秦国内乱,甚至使秦国形势发生逆转。吕不韦通过游说秦国,打通关节,说动了华阳夫人并由她说服了安国君,确立异人为嫡嗣。吕不韦此举虽然具有政治投机的目的,但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没有发生内乱,加之吕不韦以丞相职位辅佐异人,把握朝政,使秦国在秦昭王、安国君死后没有停步,继续发展,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吕不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第二,对外战争讲究计谋,避免硬仗、恶战。一部战国史,从始至终战争不绝,一场大战伤亡的人数往往在数十万以上。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俘竟有40万人被坑杀!此战是古往今来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当时吕不韦正在邯郸,亲历了战争给赵国造成的创伤。他在秦国执政后反对在战争中大规模屠杀。他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所谓义兵,就是“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

四、 秦汉

42.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主要贡献。(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简答)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统治的措施。

1、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秦始皇规定三公九卿的职务及其相应的职责。最高统治者是皇

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

2、废分封、行郡县,调整地方政权组织,官吏由皇帝任免。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3、颁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4、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

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交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对各国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作为标准文字范本。文字的统一,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对我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5、修驰道堕壁垒。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并修“驰道”、“直道”,再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后又统一道路和车轨宽度,便利了交通往来。

五、 魏晋南北朝

48、分析侨置郡县产生的原因(05年 人大 简答)

1、侨人是侨州郡县存在的基础

侨人主要指东晋南朝疆域内的北方侨流人口及其近几代的后裔。永嘉丧乱后,中原百姓纷纷为避兵之计,大多南渡江表。

汉魏以来,多聚族而居,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名宗大族。宗族系统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由于各个家庭间亲疏贫富的不同,内部有阶级、阶层的区分,所以宗族纽带并非怎样地牢固。但在流徙的过程中则加强了一个个家庭间的联系,又使宗主与族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发生主从关系;另外,一些没有能力自保的散户依附随行,也扩大了流徙集团。并且定居他乡,与(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历史的补丁)土著主客相抗,欲求自保,尤需依仗宗主与集团的力量,于是他们之间就结成了牢固的整体。以领袖——小帅为核心、以宗族乡里为主体的这种流徙集团,势力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可以和皇室相颉颃;而他们自身又是侨寓政权的组成分子与依靠力量。因此,为了较好的安置这些大族、将帅及其控制的侨流人口,出现了侨置郡县的方法。

2、正统观念与收复实地的决心

当时南北分裂,各朝都认为自己是正统,南渡政权通过侨置郡县的这一方法表示自己仍是正统。神州陆

沉,已然愧对列祖列宗;侨立州郡县,不仅可以勉慰一番正统观念,又表示不忘故土,表明收复失地的决心。

3、高标姓望及深固的地域乡里观念,是设立侨州郡县的直接原因

当时,豪强地主、门阀士族都十分注重籍贯,讲究地域观念。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地望;而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系者,也籍地望来予以区别。地望在这一时代,具有了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地望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仕宦前途、婚姻关系等等方面。

姓氏既有高低贵贱,而又籍地望来区判,则严守地望、严防假冒,是所当然。那么,“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便是保持这种高贵标示的一种主要方法。

4、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考虑

当分裂之世,为争取兵源与劳力计,必须吸引并保持流民,使不为敌资。东晋南朝政府出于安边的需要,“招诱边民,故侨置中州郡县”。

大多数北土遗民不愿受少数民族的统治,南向之心不泯。一方面,侨置郡县可以对北方人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使其同心效顺;另一方面,政府又可以利用北民的怀土情绪,动员他们抗击北方政权的侵犯,为北伐收复失地效力。

侨置以安抚流民,促进生产。侨流庶可免漂泊无归,减少了社会内部的动乱因素;他们的安居治业,又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江南蛮荒落后地区的开发。

历史的补丁篇三:历史补弱练习题(生)

历史补弱练习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大背景,特别应根据美国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态度来进行考察。尽管在公开场合大讲中国的友谊,但美国政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建立在依恋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对战后东亚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实际考虑之上。……1945年春,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直截了当地询问国防部长史汀生:“我们针对苏联影响远东的政策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对抗这种影响的抗衡者?这个抗衡者是中国还是日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

——摘编自徐中月《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美国的对华政策(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材料题做题技巧

一、解答材料分析题的方法探讨:

1、学会做记号。

带着问题读材料时,围绕问题学会在材料中每一个独立意思的地方作记号,最简便的方法是打上一个勾。边读边作记号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加上现在是电子阅卷,题卷不会交到阅卷场,因此考生可尽管放心的画与涂。

2、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相关之处。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体现一个“新”字,材料都不是来源于课本,但不管多新,但与课本知识的关系非常紧密,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了,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注意设问与设问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若考生能借助并把握其微妙关系引导思维方向,那么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4、按问作答

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

5、依分定值

一般说高考材料题的分值的多少决定答题文字的多少,基本上是2分一个要点,不要在同一个要点上多浪费笔墨。

6、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实事求是,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材料仅以教材知识为背景依托,答案一般在教材中没有或没有现成的文学表述。另一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拨开云雾,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7、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紧扣中心,揭示历史本质规律。

纵然材料多,设问新,但命题者必定是一道题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考查,所以回答时要紧扣这一中心,并揭示其中的历史本质。

8、规范答题

再扎实的基本功,再高超的能力,再精妙的构思,也要通过行文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这一环节不能忽视,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了。行文作答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按照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的第9、第10条能力要求,即“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谨”,以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要做到

相关热词搜索:补丁 历史 剑灵历史补丁 历史补丁下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