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必修三历史篇一:高三历史必修三文化知识总结【免费,很齐全】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因 1.形成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私学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文士。 2.含义: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放生了巨大变化。

B.思想家各自提出关于自然,人生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

的基础。

③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④推动了古代社会的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⑤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二) 百家争鸣的表现

(2) 影响: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道德准则。 2.老庄之学(道家)

(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核心)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提出“弱者道之用”

方法论原则。

(无为而治) (3)庄子思想《庄子》

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

②齐物论: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齐物”。

(4)历史影响:

①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补充:②庄子认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人必须顺从自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借鉴这一点,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老子哲学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他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感到无能为力,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4.法家思想(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1)李悝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田租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③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②.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 ③.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战国末期)

①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统治之术)、“势(人住的权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历史必修三历史)行赏罚,奖励耕战。

(4)影响: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国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②汉代以来,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③韩非子的理论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这是因为:法家思想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

5.墨家的主张(墨翟) (1)特点:

②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

2)主张:

,进一步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②认识论方面: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 ③逻辑学方面:建立了“类”(区分事物根据)、“故”(事物的原因)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演变:

①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墨辩”学派。 ②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4)评价: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这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其“非攻”“尚贤”等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但汉代以来,由于国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墨家影响越来越小。 (三).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

二、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批判(秦朝)

1.背景:①秦统一,儒生引用经典,攻击郡县制,主张实行分封制。 ②儒生反对秦始皇的建议。

③李斯“焚书坑儒”的建议被采纳。 2.经过: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警告天下文化人。

3.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是专制主义集权政治延伸到文化领域的体现。

4.影响:

②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向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③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王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罢黜百家(汉)

1.背景: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初年),中国封建社会面临许多问题(经济,王国,边疆)→需要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③汉武帝重用儒学之士。

A.主要观点: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文化的一统成为政治的一统的根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

B.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C.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D.特点:外儒内法

2.确立:汉武帝设立太学,重用儒生,表彰六经,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

3.影响:(1)儒学地位开始上升,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并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作用。 (三)、太学的出现 1.汉代教育体制:

(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3)汉昭帝,太学规模扩大。 2.影响:

(1

(2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5)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四)科举制度的文化影响:

1.中国的选官制度:世管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士族制度)

2.科举制的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④ ⑤

知识补充: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三、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①表现:汉武帝—正统→东汉时期—权威性被削弱→魏晋南北 ②原因: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

B. 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

2. 儒学复兴运动

①唐中期以后:A. 唐代中后期,韩愈(a.宣称仁义是最高的道。b.提出儒家“道统”思想。)和李翱(“性命之源”的角度理解孔孟之道)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儒学创新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②北宋:A. 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B.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C.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儒学复兴运动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

1、 理学的基本含义-----

体系,又称新儒学。 2.代表及主张:

(1)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是。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社会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 (3)张载

(4----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③、仁者能获得“孔颜之乐”(高度自由和精神的极大满足)。 (三)

1.朱熹的学说及成就(1)③、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2)、修养论(方法论)

学”两个阶段,的方法把握“理”。;②“仁”③仁者境界就是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心。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3

)、社会政治理论三纲五常”;③儒家干预政3. 著述:为《四书》(,《中庸》,《论语》)注解(即《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4.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2)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心学”。

(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①思想主张:提出“心即理也”,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存在分歧。

A.思想: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 ②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③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④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B.影响: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致良知”(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2)思想主张:

①。(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的关键在于 “致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历史必修三历史篇二:历史必修三目录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尚书整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课:宋明理学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七课:启蒙运动

三、古代种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展 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四、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十一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十二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第十三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六、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七课:毛泽东思想

第十八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二十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十一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二十二课:文学的繁荣

第二十三课:美术的辉煌

第二十四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历史必修三历史篇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必修三复习提纲(2)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必修 高中历史必修三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