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是什么意思篇一: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前记:

这是一节在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教师培训会上播放的录像课。

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公元纪年方法,什么是年代、世纪,怎样计算。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学习中国历史对思想品德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学习中国历史对认识国情有重要作用。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步运用公元纪年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历史课的重要性和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教学要点

一、学习历史的意义

1.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2.了解和正确认识国情;3.提高文化修养;4.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了解历史的途径

1.文物古迹——实物资料;2.书籍碑刻——文字资料。

三、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公元纪年、世纪、处代。

四、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是你们中学时代的第一节历史课,这第一个话题,是不是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板书课标题)请你把我黑板上写的字,简称“板书”,抄在笔记本上,这就叫做课堂笔记。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标题下方框里的一段话。(学生读,内容从略)。这一连串的问题恐怕你们都曾想过,也都想向历史提出询问的吧!让我们先从第一页右下方的画谈起。好像画的就是你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地学习,而我们饮水思源,怀念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而牺牲的先烈,旁边这幅烈士遗像,看得出他是谁吗?(学生:方志敏)1935年,那是在黑暗的旧中国,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前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亲爱的同志们!请你们经常记起你们多年在一起奋斗的战友们之惨死,提起奋勇的精神,将死敌日本帝国主义赶快赶走吧!将万恶的国民党统治赶快推翻吧!”同学们,我们应当告慰烈士的英灵,我们不会忘记你们,不会忘记过去,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说到这些事,心里总觉得沉甸甸的。好了,我们再看上边的两幅图,它把我们的思路从现代牵到远古,看那远古的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的人相比可差多了,显得那么笨拙,可是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终归是人了,是你、是我、是人类的老祖先。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人们常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称作历史的长河,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就尤其源远流长。历史将会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在课本第二页上有7幅与中国有关的画(将此图悬挂黑板上),右上角第一幅是一个明朝的青花瓷壶,产地极著名,猜猜看?(学生答:景德镇。)对。(指图中的字)世界上为什么会称我国为瓷器大国?(学生答:因为瓷器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说得对,我国制造瓷器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不过,说我们是瓷器大国,还有点什么意思呢?中国瓷器穿过千山万壑,越过万里波涛,远销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不知有多少地方发现过中国的古代瓷器,也不知多少国家收藏着中国古代的瓷器。当我们说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自然而然会想到在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间架设友好桥梁的使者。(指右3图)他是谁?(学生答:唐僧玄奘。)他是不是上西天取经呢?(学生答:是到印度。)唐太宗时,玄奘孤身万里行,跋山涉水,九死一生,他不平凡的经历越传越神,终于被小说家写成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指右5图)这三位大诗人,恰好与玄奘是同一朝代——唐朝人,你一定能猜出他们是谁。(学生答:李白、杜甫、白居易。)我读一首李白的诗,你要是学过,就跟我一起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学生答: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得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为之献身。在我国历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不仅有汉族,还有各少数民族。(指左3图)成吉思汗是哪一族的英雄?(学生答:蒙古族。)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共同缔造了我们中

华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而到了近代,从1840年英国侵略我国的鸦片战争开始,我们的祖国屡遭外国侵略者的欺侮,多少不平等的条约,条条款款都浸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血和泪。山河破碎,人民多难,激发着先进的中国人,从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到毛泽东,历尽千辛万苦,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的革命史上,英雄、烈士万万千,我今天只给你们介绍一位女英雄、小英雄刘胡兰。请看课本第三页右上图,她才15岁,面对反动派的铡刀,她大义凛然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壮烈牺牲,表现了她为国捐躯、为民献身的铮铮铁骨、耿耿丹心。还有那些科学家,像詹天佑,他从小到美国留学,学成回国,立志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克服了重重困难(指中间下图),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哪一条呢?(学生答:京张铁路。)(指右2图)这是你们最最熟悉的了,(学生答: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经于本日成立!哪一日?(学生答:1949年10月1日。)这个日子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的,因为从这个历史时刻起,好像换了天、换了地、换了人间,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轻视、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诞生之后不久,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又把战火引到我国边境,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指左1图),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侵略者,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而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几十万中华儿女,人们称他们为——(学生答:最可爱的人。)他们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共和国已经走过41年的历程,它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破烂摊子上起步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们的共和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你看我一说就说的没完没了,不过我说的再多,也仅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好了,请你们再来思考,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换句话来说,学习历史的意义是什么?请大家发表评论。学习历史要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学生讨论:生1:学习历史,让人学识渊博。生2:学了历史就能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生3:我特别爱看历史故事,也爱和同学讨论历史故事,所以同学们都说我懂得多,有知识。生4:我认为知道我们老祖先的发明创造越多,就越自豪、越长志气。生5:了解历史,才能学习古人的先进学说、技术,吸取古人犯的错误教训,来激励自己。生6:我知道唐太宗说过,历史是一面镜子,他决心不做隋炀帝那样的暴君。生7:从历史人物身上能学到许多好品德,爱憎分明。)

总的说来,历史告诉我们的,首先是知识,但绝不只是知识,是知识的升华,或是认识,或是情感??,我把你们的发言总结为四句话(即教学要点“学习历史的意义”的四点,板书)。这第一点,就是要学习我们敬佩的老祖先、老前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做人,学做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人。对于其中的第二、第四点我想做些补充说明。国情就是国家的情况,中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有什么特点。为了正确了解和认识国情,就要学习历史,很明显,国家的特点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可能你还不理解我的意思,我说的具体点,比如,中国为什么一定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讲一个我很难忘的续范亭将军的故事:他生于清朝末年,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十六七岁时考入陆军学校,辛亥革命时,立下过赫赫战功。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他看到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一些党国要员们丢下民族、国家大事不管,花天酒地,蒋介石还专门打内战围剿红军、向日本侵略者退让妥协。续范亭劝说蒋介石毫无效果,悲愤之中在中山陵(孙中山先生陵墓)前剖腹自杀,遇救未死。之后,他断然与蒋介石决裂,在周恩来同志启发帮助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驰骋在抗日战场上,后来因病逝世,病逝前给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中写道:“范亭自辛亥以来即摸索为民族和人民解放的真理,奋

勇前进,在几经波折之后,终于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才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彻底解放的道路,七七抗战之后,即欣然接受领导,想以此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续范亭将军的经历是否能告诉你:续范亭的精神正是中国代代相传的爱国志士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人经历了长期曲折磨难而做出的伟大选择,这就是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这个故事是否也能使你想到:懂得国情,才能懂得怎样报效祖国,不然的话,就是盲人骑瞎马了。

关于第四点,用一位外国大科学家的话来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赋予人力量,这可要你慢慢去体会,简单地说,历史本身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也会思路开阔,丰富起来,看问题不那么简单化。像看人,小时候总问家长、问老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历史是什么意思),有些人就不好说了吧。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功劳很大,永载史册,可他对人民非常残酷,是个暴君;唐玄宗,又称唐明皇,他统治的前期是空前的盛世,后期却酿成一场罕见的大乱,说唐玄宗明也好,不明也好,都不确切。对历史上一个人或一件事,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请看第三页下图,历代人民颂扬的李自成,进步史学家称他为农民领袖,认为在他身上体现着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地主阶级污蔑他为“盗贼”,其实《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说得好:“不义之财,取之无碍。”我要告诉同学们,使人们能够正确、恰当地看待历史,那只有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因为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按照马克思主义,应当阶级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全面公正地分析评价历史。

学会正确地看待历史,必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现在。可以说,历史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本领,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向导。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创、奠基者李大钊说得好:“向历史中寻找人生、寻找世界、寻找自己”,希望同学们记住它。以上我的这番话,留给同学们今后逐渐去体会吧!

为了达到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编写课本的教师经过精心选择,编成了我们的课本,也许你要问,那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的?我知道你们可能会刨根问底,好了,我来交待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了解历史的途径”)从哪里去了解历史?历史虽已经过去,但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你看,第四页上的青铜器、瓷器、长城,右下图是一片空旷的土地,怎能想象这里曾是十分壮观的商朝宫殿!这些文物、古迹、遗址,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实物资料。因此,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争取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等。另外一个方面,一个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就是大量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大量,量有多大,不大容易讲清楚,特别是中国的史书,中国人喜欢用一个比喻性的说法——浩如烟海,欧洲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说过:“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比不上的。”书籍碑刻是了解历史的文字资料。我们要真正学好历史,首先要充分运用课本,也有必要阅读一些课外书,比如《上下五千年》、《龙的传人》等。

仅仅由我们刚才一起回顾的历史知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历史知识的几个基本因素,(学生答:有人,有地点,有时间,有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今天,我只特别说说怎样计算历史年代,也就是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板书)。今年是公元多少年?(学生答:1990年。)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知道它的来历?(学生答:是根据公元纪年。)以公元1年——称作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在这以后发生的事,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年,这以前的事,由元年向前推算,简称为前××年,比如公元元年的前1年就是前1年,每十年称为

一个“年代”,每十年称为一个“年代”,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请你们想个办法,用一种图表来表示这种公元纪年的方法,试试看先不要看课本。(学生做图表。)好啦,我们看看课本第五页上,和许多同学做的一样或者相似,它像数轴,可又与数轴不同——(学生答:没有0。)咱们给它取个名称吧!(学生答:公元纪年的标尺。纪年尺表。纪年尺。纪年轴。年代尺。)暂且叫它年代尺吧!请你们看一看它下方的两张图,算出司马迁开始著《史记》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两者之间相距多少年?(学生答:209年;208年。)两个答案,哪个正确?是第二个,因为——(学生答:因为年代尺没有0,因此计算公元前后之间的年代时要减1。)很好,再做个练习: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今年——1990年,诞辰多少年?(学生答:2540年。)非常正确。再考你们一考:20世纪70年代是公元多少年到多少年?(学生答:1970年到1979年。)对。请你们把1990年按世纪年代来表述,(学生答:20世纪90年代。)差一点点——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年。

至于怎样学好历史课(板书),即学习历史的方法,其实这已经贯穿在前边我讲过的内容之中了。

我给今天这节课加一个副标题——导言(板书),它是否能为你今后的历史学习起到向导的作用,请你课后再作回想吧!

愿历史这门课给你,也给我带来快乐,带来收获,这就看我们师生之间的合作啦,我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同学们指出来。

[本课所用教材系1989年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试用本)]

后记: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第一课,是把通常所说的导言课纳入教科书课文总体内容的系列之中,同时,又作为独立的一部分出现,这是一个创举。这一课的要义、精髓——“为什么学习历史”,即课题下方框里的一段话,是画龙点睛的睛,以纲带目的纲,是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意义。

这一课有着先于新的学习过程之前的引路、开路的意义,即具有先导性,尽最大的可能把学生引入中学历史课的学习中来,引入以教科书的编写主旨与教师的教学思想的相结合而设置的学习情境中来。真可以概括为引人入胜。这是学生中学时代的第一节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对历史课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带着先入为主的影响力。如果承认这个事实,那我们对这一课就是要格外珍视。学生对一门课的印象主要包括对教师、对教科书、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分别的印象,又是对这三方面印象的总和。尽管教科书有着不可低估的对学生的吸引的力量、感召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而教师对这种力量的深入的理解、充分的表现、巧妙的运用,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锁钥,其中,教师的情感尤为不可忽视,其重要的地位是无以替代的。

这一课也应充当沟通中小学教学联系的桥梁,它表现为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回忆,进而运用这种回忆,使之对同化新的知识和观念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教科书提供的便利,可以带学生沿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路线,即运用七幅组画及其他几

历史是什么意思篇二:《历史是什么》书评

《历史是什么?》书评

《历史是什么?》一直以来就是一本经典著作。自第一版以来,销售25万多册。像许多书一样,该书也是急就章,源于一系列演讲,文风流畅、辛辣,而以更加深思熟虑的著作来衡量,则有所缺失。和其他许多关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不同的是,该书包含了大量有关真正历史学家和真正历史著作的事例,生动地说明较为抽象的论点。与大多数各式各样的历史初级读本和历史导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书不是用高人一等的口气对它的读者说话,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向读者演讲。在处理最深奥的、最棘手的理论问题时,它也是机智的、有趣的、耐人寻味的。四十年以后它还保持着撩拨人心的力量。它不仅处理历史的基本问题,而且处理了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在处理重大问题时,手法高超。对我们历史系学生有着充分的启迪作用。卡尔知识渊博,是一位睿智之人,《历史是什么?》最诱人的部分就在于轻而易举地展现出知识和智慧。

荷兰历史学家盖尔说过一句很机智的话:“历史是一场无休止的辩论”。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历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众说纷纭。马克思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则认为:“人们通过每一个追求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英国史学家卡尔,就这个问题做出了见解独到的回答,给我们以启发。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专长国际关系史和苏联史,一生著述颇多,影响最大的是1950-1971年陆续出版的10卷本《苏维埃俄国史》和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历史是什么?》。 他有两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即《历史是什么?》和《巴枯宁传》。

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所表述的中心思想,就是“把历史当作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历史学家则在这过程之中随之前进”(146页)。他认为,历史学家的著作是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反映,是“由时间与地点在内的环境塑造成的”(43页)。“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28页)。由于历史学家对于过去的解释,对于有意义的和有联系的东西的选择,是随着新目标的在前进中的不断出现而改进的,因此他又说,历史是“过去的事件跟前进中出现的将来的目标之间的谈话”(135页)。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把新的解释与旧的解释不加区别,等量齐观。卡尔举例说,历史学家一直曾以宪法和政治为根据来解释过去。后来,当经济和社会的目标开始代替了宪法和政治的目标时,历史学家们便转而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解释过去。“既然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的任务,比起具有政治和宪法目标的任务来,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代表更宽广的和更先进的阶段,那么,从经济和社会发面来解释历史便可以说代表着比单纯的政治解释更为先进的历史阶段”(135页)。这些卓有见识的观点,为我们解释了何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疑给需要我们学习思考。

对于历史有无价值的问题,卡尔是持肯定意见的。正如我国古代史学家认为现代的人应该“以史为鉴”一样,他指出,历史学家必须进行概括,并通过概括“把从一连串事件中所获得的教训运用到另外一连串事件上去”(70页)。从而“为将来的行动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南”(72页)。他不赞成那种认为人们向历史学不到任何东西的看法,说这是“为大量显著的事实所批驳的”(70页)。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书中有两点不足。一是作者在阐明上述主张的同时,往往流露出一些唯心主义思想,有的时候,这些思想甚至自相矛盾。把历史过分主观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卡尔把“规律”的概念排除于科学之外,代之以“假设”的概念。他认为,二十世纪的科学家不再像十八、十九世纪的同行们那样相信规律的存在了,“如今,无论科学家或历史学家都怀着一种比较谨慎适中的愿望,想从一个不完整的假设向另一个不完整的假设前进”(64页)。他断言,无论是马尔萨斯关于人口的规律、拉萨尔关于工资的铁的规律,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所有这些提法都“显得既有些陈旧,同时也有些傲慢”(60页)。对于马克思所说的“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他也认为“这不能算作一条规律”,“却是一种有益的假设”(62页)。卡尔的这种看法实质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与实用主义者所谓的真理都是应用的假设基本一样了。但是客观真理是存在的,历史是有规律的,倘若客观真理不存在,历史没有规律,那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还有什么意义?

卡尔的另一个不足就是对历史创造者的认识,卡尔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故而,他一方面指出伟大人物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则反对把“伟大人物放在历史之外,认为这些人是依仗他们的伟大强使历史依从自己”(55-56页)的看法。他认为“认定个人天才是历史的创造力量的愿望,是历史意识的初级阶段的特点”(45页)。对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卡尔则认为“历史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个数目问题”(50页)。他说:“一切有效果的运动都只有很少的几个领导人物,但是有大批的追随者,而这并不是说这大批人对他们的取得胜利毫不重要。数目在历史里是举足轻重的”(51页)。

虽然一直以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教育,但我依然觉得“英雄创造历史”。正因如此,才有了历史的偶然性,试问倘若没有拿破仑,还会有五次反法联军吗?倘若没有希特勒,还会有二战的出现吗?倘若没有毛泽东,还会有十年文革吗?诚然,人民群众在历史中有他们的作用,但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已,而且,他们对这一物质基础的提供只是以自身生存为目的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去想历史发展的问题。正如一群被豢养的猪,为了生存而积累着脂肪,最后被人类杀掉吃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难道我们就可以说是猪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吗?非也,因为猪没有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脑,仅仅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或者说只是在饥饿的时候机械的本能的吃下食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它们只是一个个可以利用的工具而已。主宰人类社会发展的当然是人类了,因为他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样,创造历史的当然是那些伟大人物——英雄了,因为也只有他们知道如何“依仗他们的伟大强使历史依从自己”。在历史这一巨大的机器中,人民群众就是那最基本的一颗颗螺丝钉,而历史从不缺少螺丝钉,而是缺少知道该把这一颗颗螺丝钉放在哪里的英雄。每一次英雄出现的时

候,便是一个螺丝钉重组的时候,便是一个历史飞跃的时候。

或许有人会说:“倘若没有这‘大批的追随者’的力量,伟大人物何以去改写历史?”这倒充分说明了伟大人物的伟大,因为这些追随者并不是天生就追随这伟大人物的,正是这些伟大人物用他们睿智的的大脑,正确的把握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吸引了这大批追随者的到来,而且是被动的到来,因为倘若不如此,这大批的追随者这会有一个命运——灭亡。之后,这些伟大人物再指挥着追随者们进行一系列的变动,其结果很简单,那就是伟大人物创造了历史,而追随者们实现了生存。

最后,我想我们有必要注意一下作者在本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他明确宣告他对社会的未来,对历史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本书的结束语中说了下面这样一段颇有诗意的话:“刘易斯·纳密尔爵士警告我,叫我远远避开计划和理想,奥克肖特教授告诉我,我们不是朝一个特定的目标进发,最重要的就是小心别让人把船弄得摇晃不定,波珀教授想依靠小小的点滴管理,在路上保留下那个原有的亲爱的T字形拐角,特雷弗·罗珀教授对准大嚷大叫的激进派人士的鼻子打了一拳,而莫里森教授则呼吁以理智的保守精神写出历史,在这时候,我将展望这个在动乱的世界,在阵阵剧痛中的世界,而且我将借用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大家用得有些陈旧了的词句回答说:‘可是地球还是运行呀’。”(171页)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们也应如此,对社会的未来,对历史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读懂历史。

《历史是什么?》一部通俗易懂的历史论著,建议大家都来读一读。

历史是什么意思篇三:历史

什么是历史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我本人是经常意识到有必要降低胜利者宣传的必要性。”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太过于情绪化,失之偏颇。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 这种说法,与荷兰历史学家盖尔所说“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同样不失机智与精辟。卡尔如此解释他的观点: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说:“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这个定义说明了历史与历史学的联系与区别,无疑是正确的。

在古希腊文中,“历史”最初的含义是询问或调查,后来引申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取的知识”,显然这是上述定义中的第二含义。

比利时历史学家皮朗说:“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把历史的双重含义包含在一起,“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指的是历史自身,而对“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的描述、研究,便是历史学。

历史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可以说自从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便有了历史学。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史”字,其字形仿佛人手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商朝专门掌管祭祀和记事的官员,即所谓的史官。以后,西周时的太史、内史,春秋时的外史、左史、南史,都是专掌记事的史官,正如《礼记·玉藻》所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史官们为后人留下了历史记录或历史著作。孔子说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本意就是说他一生只想整理历史而不创作,《诗》、《书》、《礼》、《乐》、《易》、《春秋》,便是孔子学习和整理历史的产物,也是孔门讲学的教材。其中最具历史学意味的著作当推《春秋》,是孔子依据当时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一本春秋时代的编年史,成为后世编年史的滥觞。当《春秋》由“史”升格为“经”以后,又派生出注释《春秋》的“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大大丰富了这部春秋时代编年史的内涵。两汉时司马迁所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出现后,中国的历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史学成为显学,蔚为大观。从此连绵不绝,留下了号称“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其规模之宏大,品种之丰富,卷帙之浩繁,衔接之紧密,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每个中国人应该为此而感到庆幸和荣耀。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当代中国,历史学受到了空前的冷落,社会上出现了轻视与鄙薄历史的风气。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中学教育中,历史更已成为一门不被重视的课程(近年来,历史学在中学得到了其该有的重视,不仅高考要考历史,而且中考也要考历史了)。大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以复旦大学论,只有文史哲三系有中国历史课程,其他各系均付阙如,这与半个世纪前,中国通史是大学一年级(不分文理科)必修课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难道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人们就可以不必学历史了?非也!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新闻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等)中,缺乏历史素养的知识性错误比比皆是,已经成了有识之士无法容忍的“公害”。沪上一家大报,竟然堂而皇之误导读者:北宋的徽宗、钦宗死于漠北,实在令人惊诧莫名!徽钦二

帝的死地五国城,即今黑龙江依兰县,与“漠北”(蒙古)风马牛不相及。一些政府官员、企事业负责人出于对历史的轻视或无知,已经或正在制造一起又一起“建设性破坏”,毫无顾忌地拆毁、摧残文物古迹、近代优秀建筑。作家冯骥才十分感慨地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文化遗存,正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一次性破坏,这种破坏与‘文革’中不一样,‘文革’时是当作‘坏’的东西恶狠狠地破坏,现在是当作‘旧’的东西,用新的、更美好的东西替代,是乐呵呵地破坏。”(《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1期)轻视历史所带来的恶果,或者说是对社会的一种惩罚,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度里,轻视历史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更加使人感到忧患的是,大批在外国大学留学的中国学子,当外国学者与之谈起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时,居然一问三不知。“数典忘祖”在这批未来的学界精英身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这种不正常状况,难道还不值得有关方面深刻反省吗?1996年5月16日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发言:“爱国需要历史。无论是学习社会科学的,学习自然科学的,都应该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鲁迅《华盖集》) “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光明日报》1996年5月21日)一位主管科学技术的政府高级官员能说出如此这般至理名言,是难能可贵的。宋健为了论证他的观点,特地引用西方记者坦普勒(Robert

K.Tmple) 写的《中国——发现与发明之邦》中一段振聋发聩的话。大意是,李约瑟(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的研究解开了西方人和中国人都未曾知晓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迷惘,当代世界文明是由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综合而成的。当17世纪西方传教士向中国皇帝敬献钟表时,中国人感到惊奇;殊不知最早发明机械表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欧洲的农业、造船、采油、多级火箭、大炮、降落伞、造酒、造纸、印刷、象棋、蒸汽机原理、天文学、十进制数学、算盘等,都是文艺复兴以来从中国进口的。没有中国的造船技术,指南针和其他发明,欧洲17世纪以来的各种发明创造和产生革命都根本不可能产生,也不会有英国骑士时代和殖民帝国时代。读了这一段出于西方人对中国历史与文明高度评价的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自豪之余,难道不应该对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而羞愧得无地自容吗?

轻视历史,不仅意味着数典忘祖,而且意味着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因为现在正发生的一切,即将成为历史,而载入史册。如果我们的后人也以轻视历史的来对待我们这个时代,那么我们这一代人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贡献,就将变得毫无意义。

历史给人以智慧,教人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深邃眼光去看待过去,现在,将来,而不被眼前方寸之地所局限,不至于成为鼠目寸光的庸碌之辈。只有深刻地认识过去,才能理解现在发生的一切,才有助于选择一条正确前进的道路,才能展现美好的未来,历史并不是一些人眼中所谓“老古董”。历史是常学常新的。历史学家的职责并非简单地复原历史,而是对历史不断作出新的解释,为当代提供足资借鉴的“镜子”,或一种考虑全局,展望未来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实在是意味深长的。

怎样学历史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历史学好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书本和笔记上的基础知识,因为30题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如老师要求我们每星期三题,就算真的不想做,也应该把材料阅读后,对照一下答案,对材料有一个大概印象,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在高考考场上就无往不利了。 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就不会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上面的这座可以畅通无阻的桥。 一、 产生兴趣 对历史科有兴趣,成绩自然好起来。如何对历史科产生兴趣呢? 首先,历史事件和我们们息息相关。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问题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条约有关;今天南斯拉夫的内战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时事并探本寻源,定能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其次,明白历史的用处。历史可以训练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备求真和讲证据及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对做人处世帮助很大,退可以励志,进可以建功立业----英国著名首相邱吉尔是历史学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专攻历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为修读文科,尤其是历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在学业上、个人修养上和识见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 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 历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则包括原因、经过和结果。 (1) 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 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 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4) 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5) 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鸦片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则徐销鸦片.林维喜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关系应建立於史实和逻辑上。因先於果,果后於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第一次世

界大战,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 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经过祗须记重大事件,如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尔的改革和外交,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贡献便可以了。因近年会考并不强调背诵史实,故你只须知道最重要的史实便行了。 (8) 近年考试强调分析,也会要求考生就历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观点作出评论。初学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论迷惑,不知信那一学说;同时对历史解释的客观性产生怀疑。我的建议是:首先明白一种解释 分析其长短处;但同时却抱著怀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见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9) 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课前预习,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上课留心听讲,不明之处,向老师请教;课后温习,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考、多写、多做模拟试题(在法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

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历史小说 历史的天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