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篇一: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A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2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3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4唐代:曲辕犁5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1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2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2自耕农经济:?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产生:春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A

?(1)井田制:1形成:商周时期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1形成:战国时期

2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B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1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2制瓷技术:①东汉末年:青瓷②南北朝:白瓷

③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④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⑤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⑥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⑦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3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官营手工业:?产生:西周时期?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2私营手工业:?兴起:春秋时期??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五、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C

(1)商业发展:?1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2)城市的繁荣:

?1周秦至唐:?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代:?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六、“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B

(1)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2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3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2)海禁

1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2后果:是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 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B

①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②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③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④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⑤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A

(1)荷兰的殖民扩张:

?1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1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2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B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B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2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3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4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3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4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5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6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7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五、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 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 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B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军用:第一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最大,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七、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C

(1)兴起:

1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2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3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4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1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2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原因: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②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八、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民族工业(影响发展的因素)B

1封建主义

2资本主义

3官僚资本主义

九、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B

(1)服饰1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2民国: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4)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5)不缠足: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等倡导,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6)礼仪革新: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意义:显示平等、自由

?(7)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十、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B

?(1)铁路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3)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自主办电报的开端

?(4)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 度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异地传输更为便 捷,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生活。

十一、近代以来报刊、影视及传媒的发展A

(1)报刊: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2)影视: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电影;

(3)大众传媒:互联网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篇二:【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0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一)概况

1、采集经济——>种植业

(1)传说:神农氏

(2)产生: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

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 (3)影响:定居,五谷

2、狩猎————>家畜饲养业 (1)六畜和十二生肖

(二)特点:

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 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三、水利灌溉

(一)发展概况

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 2、商周:井田沟洫纵横 3、春秋:(1)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吴王夫差开邗沟(3)中原使用桔槔 4、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 5、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 6、曹魏:翻车 7:唐朝:筒车

四、耕作方式

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 2、春秋:个体农耕,铁犁农耕

(1)原因: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

②私有土地出现

(2)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评价:①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③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

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

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

第0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

(一)原始社会:土地公制

(二)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 1、商朝:出现 2、西周:最鼎盛 (1)概念:

(2)实质:名义上是国家公有,实际上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氏村舍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作用:①存进农业的发展②巩固分封制 3、春秋:开始崩溃 (1)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牛耕、铁犁)

(2)表现:①公田抛荒,②私田私有,③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4、战国:商鞅废除

(1)法律:废止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2)阶级:根据军功培植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三)春秋战国后

1、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 2、私有制:

(1)君主,

(2)地主私有土地,形成的三种方式:公田私有,军功获得,土地兼并 (3)自耕农

3、土地兼并:

(1)汉代: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对应 编户齐民制度) (2)北魏:抑制土地兼并,采用均田制(对应 租调制)

(3)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制土地兼并,(沿用唐朝中期的两税法)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4、赋税的来源:自耕农、地主

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1、商周:井田制 2、春秋战国

(1)自耕农,男耕女织

(2)雇工:主仆关系,劳役,清中期获得凡人地位 (3)租佃:①含义P9

A.战国产生

B.汉代比较普遍

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

契约,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

D.明清进一步发展:货币地租

③影响:A.人身控制减弱

B.提高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原因: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契约,分成租,定额租,货币地租) C.促进农业商品化

第0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汉代的四大经济区

1、概况:1)山东:崤山以东,中原,最发达的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2)山西:崤山以西,关中+河西、巴蜀,传统的农业区

3)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

4)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以长城为界分塞内、塞外

2、特点:1)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乱、五逃(天、官、军、钱、愚) 2、概况:1)两晋:八王之乱 2)中唐:安史之乱

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3、影响:1)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向江南传播 2)民族融合 3)文化融合

4)丰富人民生活

5)北方生态改善,但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1)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生产水平“量”变

2)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水平“质”变 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4)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巨大潜力 5)统治者重视

6)民族融合,人民辛勤劳动

2、概况:1)六朝: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趋于平衡 2)中唐:开始南移

3)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明清:南方不仅是农业重心,也是工商业重心 3、影响:1)江南经济发展

2)南方人口大量增加

3)文化重心南移

4)南北方之间交通运输业更快发展(隋唐大运河) 5)南方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唐朝) 4、启示:1)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 2)引进先进工具和技术 3)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4)领导者要重视发展经济 5

第0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生产部门不断地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2、生产技术不断地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芽 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手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受农业生产制约 6、手工业布局与经

第0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解题】农耕时代,是整个古代社会,直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商业和城市是从属于自然经济的。 【解题】1、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料;

2、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产品;3、交通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4、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历史岳麓版必修二)gt;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 2、商代:产生职业商人、最早的货币——贝 3、西周:工商食官

4、春秋战国:1)商业冲破官府束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 2)出现许多著名都会

5、秦汉:秦代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汉武帝五铢钱,西汉开辟丝绸之路 6、隋唐蓬勃: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外商和胡商众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空前繁荣,开元通宝,柜坊

7、北宋:纸币(交子,最早,四川),集镇,草市,夜市 8、元代:纸币全国,禁止使用金银

9、明清: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高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租佃,货币地租) 3)白银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聚集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 5)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特点】 1)起源较早,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

2)货币:贝——铜钱——纸币——明代银钱并用 3)工商食官——私商为主,但是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二、城市的繁荣

1)最初:北方(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

2)唐宋:海上贸易兴盛——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3)明清:①传统大都会:南京、北京

②工商业发达地区、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江南 3、特点:1)功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增强 2)商业市场多样

3)分布:北方——江南

4)商业繁荣与城市、交通联系在一起

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篇三:最新岳麓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 古代手工业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世纪60、7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 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对外开放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新中国的成立 ③改革开放 ▲表现(见以前的讲义)

①物质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讯工具 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 ②社会习俗

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 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 4、影响

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历史背景:①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③1933年罗斯福大选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主要内容:⑴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救济是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使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新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3年-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1935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2、内容 (1)金融

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 (2)工业

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5)社会立法

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③“社会保险法”

3、实质: 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

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 5、影响 (1)对美国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对世界

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相关热词搜索:必修 历史 岳麓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21课 必修二历史岳麓知识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