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亚洲的历史篇一: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选择题

1.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宣布??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

基斯坦。印度独立于

A.1859年 B.1947年 C.1960年D.1990年

2. 图3反映了“印巴问题”的现状。导致该现状

出现的历史根源是()

A.蒙巴顿方案

B.联合国“分治决议”

C.人口膨胀

D.环境恶化

3.当今世界局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造成南亚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持

续紧张的根源是()

A.宗教冲突问题B.领土归属问题

C.大国干涉问题D.恐怖主义问题

4.马克·吐温说:“印度,你只要见一眼就永远也忘不了,因为它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一样。”当今印度“同世界其它地方都不一样”表现在()

①宗教单一 ②科技人才众多

③计算机和软件研究成就斐然 ④人口数量位列世界第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在追赶世界潮流的过程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产生了亚洲“四

小龙”。下列不属于“四小龙”行列的是()

A.韩国 B.新加坡C.中国香港 D.印度

6.1947年8月,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这

句话主要是指()

A.印度获得独立 B.巴基斯坦共和国的成立

C.印度共和国的成立 D.印度已成为现代化国家

7.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所发生的战争是()

A.两伊战争B.海湾战争C.伊拉克战争 D.中东战争

8.资深传媒人、专栏作家季赫霆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撰文指出,中东目前形势非

常糟糕,各国爆发内战、大规模示威。究其原因,中东问题的关键在于( )。

A.英美矛盾B.巴以冲突 C.美伊冲突D.埃以冲突

9.“二战”以来,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外部因素是

A.民族矛盾 B.领土争端 C.教派冲突 D.大国干涉

10.中东地区是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战争及巴以冲突,不仅严

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导致中东地

区局势复杂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争夺 ②印度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

③宗教矛盾 ④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非选择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尼赫鲁

材料二:1991年至1996年的印度,外贸出口额从222.38亿美元增至317.97亿美元;改革

前的80年代,外国人在印度的投资不足一亿美元,1996年外国在印度的投资已达103.2亿

美元,增长了100多倍

-----金重远《20世纪的历史》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末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我们应当如何借鉴印度发展经济的做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阿拉法特在联合国演讲中的结束语材料二 “这不是我个人的战斗,也不仅是以色列领导人的战斗。它是我们(这一地区)所

有国家全体公民和每一位公民的战斗。生活在和平之中是他们的权利······”

请回答:

(1)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两个领导人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2)材料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试述地区矛盾冲突给地区发展和世界和平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B 2.A 3.B 4.D 5.D 6.A 7.D 8.B 9.D 10.D

答案:(1)印度独立;二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英国殖民统治出现危机;英国

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被迫同意印度的独立。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结合国情,制定适

合本国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也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风险。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

(5)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领导人卓有

成效的外交工作和独特的外交艺术等。(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2.答案:(1)都渴望和平。

(2)中东地区稳定;位置重要;历史原因;资源、宗教、领土等问题。

(3)给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地区矛盾升级,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

2

亚洲的历史篇二:高二历史16-18世纪的亚洲1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八节 16-18世纪的亚洲

教案

教学目标

1.德川幕府对日本社会的封建统治;德川幕府的对外政策;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 16 世纪末朝鲜的社会矛盾;日本两次进攻朝鲜;李舜臣和邓子龙;巴布尔建立莫卧儿帝国;阿克巴改革;奥朗则布和他的宗教政策。

2.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16-18世纪,在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并先后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时,亚洲国家仍处在封建专制社会时期,并且,封建统治得到了加强。东方世界的历史发展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这一落后终将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3.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 16 世纪东方世界的历史进程以明显地落后于西方,落后是要挨打的,这就是近代东方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根源。同时,通过要求学生查阅李舜臣、邓子龙的英雄事迹,以激发学生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一则反映了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东方国家的发展状况,力图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突出东西方国家的差距:虽然绝大多数东方国家处于独立地位,但被西方殖民者侵占控制、闭关自守、独立发展的各占三分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的侵略;二则为19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东方从属于西方”埋下了伏笔。

重点分析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是本课重点。日本是中国的邻国,16-18世纪的日本,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与中国极为相似,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历史状况,对后面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以及日本在亚洲、世界地位的变化与影响至关重要。

难点分析

德川幕府对日本社会的封建统治是本课难点。因为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城市与商业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而是对封建制度巩固和发展,这点与西欧城市形成、发展有本质区别,教师应特别注意。日本的幕藩体制属世界古代历史中的一部分,由于学生在初中世界历史中没有学,或涉及的较浅;此外,政治、经济、宗教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提供部分图片、文字材料,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阅读、归纳教材的要点,教师给予一定的解释:政治上的特点:实行幕藩体制。除正确掌握其政治上的幕藩体制特点,即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国家;经济上商业和封建地租相结合的特点;外交上的闭关锁国特点外,启发应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西欧与日本城市兴起、商业发展的不同(前者是与商品生产联系,后者是与封建地租联系),二者存在着质的区别。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本组的看法:三国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的异同点?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6 至 18 世纪时亚洲的日本、朝鲜和印度各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主权国家;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们都出现过一段经济繁荣时期;它们在后期都不约而同地走向衰弱。)。

运用中西对比的方式,启

亚洲的历史

发学生总结:此时东方各主要国家与西方主要国家相比,其地位如何?为什么?它对亚洲各国今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说明当西方世界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时,亚洲还处在封建社会时代,在它们的经济领域中也没有出现新生产关系的萌芽。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时东方世界已明显落后于西方世界。然而落后是要挨打的,近代东方国家已处在挨打的边缘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难点:德川幕府对日本社会的封建统治、日本的幕藩体制

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前几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点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英、法、美等国确立,人类正迎来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同一时期亚洲的状况如何,是本节要涉及的内容。

2.日本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日本的讲述,教师应多利用些原始材料来说明问题,其中注意讲清三点。一,幕藩体制,实际上是日本社会封建统治的基础。援引《武家法令》有关条文提出问题,幕府将军对大小名(封建主)的控制表现在哪些方面,前后规定有何变化?其用意是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隐患?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认清幕藩体制的实质。二,

幕府将军的对内统治。这里会涉及日本城市商业的发展,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这与西欧城市商业的崛起有本质区别,它是封建地租的附属品,它的出现只能说明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讲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举些生动的例子,比如讲大米作为封建地租的表现形式,其作用的变化,说明封建领主经济的商品化。三,幕府颁布的“锁国令”。给出一段原始材料,通过共同分析,讲清颁布锁国令的目的,锁国政策对日本社会的利弊。有时间的话,可让学生联系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谈谈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3.朝鲜

教材这一目介绍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朝鲜王朝的建立,一是16世纪末朝鲜社会的矛盾激化,此外就是中朝友谊和联合抗日斗争。教师仅把握这几点,不要多做补充,以免使问题复杂化。其中在讲到李舜臣和邓子龙时,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立志向英雄人物学习。

4.印度

印度这一目在教材中要点也就是三点。一是莫卧儿帝国的建立,一是阿克巴和奥朗则布的改革。其中后两点可用对比的方法,他们都用武力扩大了疆域,都推行了自己的宗教政策,都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说明遵循历史规律得天下,违反历史规律失天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教学设计思想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网上资源共享;课下,个人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亚洲的历史篇三: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

一、亚洲音乐的史料及其性质

东西方音乐的历史记载,在其形态的表述中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音乐本 身的性质与叙述音乐史料的性质的不同而形成的,实际上也是构成音乐史特征的重要依 据。乐谱、传记、手稿等在欧洲的音乐史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它们在亚 洲音乐史中却并非如此,乐谱在音乐演奏和实践中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与西方音乐 相比可以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其数量也十分微少(相对来说中国和日本较多 一些)。但不同的是理论书籍、美术、戏剧却相当丰富。以中国为中心,日本、朝鲜在 一般的史书中以音乐制度、乐律理论、历史沿革以及音乐美学等的记录得到了充分地整 理和叙述。它与音乐家的传记不同,音乐史叙述的整体与音乐的本身同时得到记录。在 亚洲,除文献史籍外,考古资料也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 竽、瑟,三号墓出土的筑等乐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浙江余姚河姆渡遗 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陶埙等。除了出土文物外,美术上的壁画、浮雕等也 十分丰厚多量,我国新疆地区的库车、吐鲁番,甘肃的敦煌、麦积山,以及柬埔寨的吴 哥(angkor)、印尼爪哇岛中部的婆罗浮屠(borobudur)遗址等都记录了丰富的音乐历史 资料。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大量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丝绸之 路乐器实物,从公元752年收藏至今天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们都是现在世界上 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音乐文献史料

在亚洲的历史文献中,中国的史料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在殷商时期就出现 了甲骨文,春秋战国便有了大量记载音乐的文献著作。另外,从汉朝开始,在中国的史 料中,皇帝的敕撰史书可以视为正统的、高学术价值的史料。在这一类史书中以西汉司 马迁首创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为开端,形成了后来的“二十五史”, 被称作正史。它以纪传体编辑,体例上分为三大类:①以天子、国家大事的编年记录为 中心的“本纪”;②记录文物典章制度的“志”;③重要人物的传记,其身份从皇后到 奴隶兼有的“列传”。各项的分类之中有数卷“乐志”(“音乐志”或“礼乐志”)。书 中对各王朝的音乐(主要是宫廷、国家、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所享用的音乐)从历史沿 革、音乐制度,到律学、歌词等进行详细分述,但没有乐谱。除此之外,敕撰书中还有 专门记载文物制度的“九通”,即《通典》(卷141-147乐典)、《通志》(卷49、50、64 为乐志)、《文献通考》(卷128-148乐考)的“三通”与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 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六书,再加 上1921年成书的刘锦藻编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共为“十通”。此外,唐朝以后出现 了集历代政治、经济、艺术等之大成并进行分门别类叙述的会要体样式——北宋王溥的 《唐会要》(乐类共16个条目,32—34卷)、清徐松及其后多人的《宋会要辑稿》(乐类4 2—44卷)等是其代表性的作品。会要体属典志断代史的体裁,在分类上比正史更为细致 ,史料也甚丰厚,使用上十分便利。在上述的史籍中《通典》(唐)、《文献通考》(元) 、《唐会要》(五代)等与“二十五史”乐志构成了古代音乐史料的主体。其次,除上述 的正史外,春秋战国以来还出现了各种关于音乐的论著。以内容来划分,思想、美学方 面的有公孙尼子的《乐记》、荀子的《乐论》、吕不韦所辑的《吕氏春秋》(战国)、阮 籍的《乐论》(三国);乐律学方面有《管子·地员》、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所作的《 乐书要录》(唐)、蔡元定的《律吕新书》(宋)、朱载@①的《乐律全书》(明)、康熙、 乾隆敕撰的《律吕正义》(清)等;在古琴方面有蔡邕的《琴操》(东汉)、朱长文的《琴 史》、朱熹的《琴律说》(南宋)、朱权的《神奇秘谱》(明)等;另外从断代史来看,除 正史外,随笔、笔记、诗词以及小说等都是记载当时历史现状中不可缺少的资料,如有 关唐代音乐有崔令钦《教坊记》、段安节《乐府杂录》、南卓《羯鼓录》、(清彭定求 等)《全唐诗》,有关宋代音乐有沈括《梦溪笔

谈》、陈@②《乐书》、郭茂倩《乐府诗 集》等。有关宋代音乐的除上述文献外,还有王灼的《碧鸡漫志》、陈元靓的《事林广 记》、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源的《词源》等,也 是研究唐宋时期音乐不能缺少的文献。另有元朝的戏曲曲艺专著、明代以后的大量乐谱 等都是构成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像这样全面系统的文献史料在印度、西亚伊斯兰教 地区以及在欧洲都很少,尤其是像“二十五史”、“十通”这样详尽、系统的史料书籍 ,为中国惟有的史料资源。

唐代以后,中国的学术、历史书籍得到了系统化的整合梳理,形式上出现了称之为“ 类书”的体例样式,相当于今之百科全书。这类书籍大致有《初学记》(唐)、《玉海》 《太平御览》(宋)、《荆州稗编》《三才图会》(明)、《古今图书集成》(清)等。上述 书籍不管是敕撰的还是非敕撰的,它们都是从大量的古籍中被梳理、罗列出来,分门别 类地进行排列说明的书籍。因此,作为史料非常便于使用。但由于在各代的编辑过程中 有讹传、误抄的可能,使用中应以批判的眼光去对待这些史料。

在中国的音乐理论书籍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音律、音阶论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这同中国儒教的学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对古事件的解释存在着反复论述的倾向。这 一现象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初见端倪,像从《管子》、《淮南子》、《吕氏春秋》、《汉 书·律历志》的五声、十二律、三分损益法开始,后由西汉京房的六十律、南朝宋钱乐 之的三百六十律、唐天宝年间的俗乐二十八调、南宋蔡元定的燕乐调与十八律,到明朱 载@①的新法密律,他们对三分损益法所存在的旋相不能还宫的理论进行了近两千年的 求索、换算。到了16世纪下半叶,当这个千年不解的转调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时,却又被 束之高阁、沉睡于书斋楼阁之中。这些理论几乎都没有真正得到实践。

(二)乐谱

从中国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所遗存的古老乐谱大部分被收藏于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乐 谱是中国南朝梁琴人丘明所传(6世纪)的琴谱——《碣石调幽兰》,该谱的抄卷原藏于 日本京都市上京区西贺茂神光院,现归东京国立博物馆,为唐人的抄本。这是一种用文 字来表述古琴演奏的乐谱。唐代以后出现了减字谱的指法谱、奏法谱(tableture),很 多琴谱都被记录下来并用于实践。由文字所记录的奏法谱,约从唐代开始用于各种管、 弦乐器的乐谱。从中国传入日本最古老的乐谱,现藏于正仓院的中仓,是一份共有三十 七帖的古文书(写经纸纳受帐),这份经卷上标明的时间为天平十九年(747年)7月26日, 在其背面写有断简六行,即为《番假崇琵琶谱》亦称为《天平琵琶谱》。在琵琶谱中还 有773年(宝龟四年)以前传入日本的《五弦琴谱》(五弦琵琶谱,通称为五弦谱),现藏 于日本京都阳明文库。另外,20世纪初在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 图书馆的《敦煌乐谱》,又名《敦煌琵琶谱》,今存三卷。该谱的抄写年代为五代长兴 四年(933年),是唐、五代时期的重要文献。中国的乐谱,特别是琵琶谱于平安时期在 日本得到了传承。《南宫琵琶谱》或称《贞保亲王琵琶谱》、《伏见宫本琵琶谱》由宇 多法皇的敕令南宫贞保亲王所撰,完成于延喜二十一年(921年)。在乐谱的最后附载着 藤原贞敏于承和五年(838年)从中国传来的《琵琶诸调子品》(二十八个调,实际二十七 个调)以及贞敏的跋文。到了12世纪中叶的长宽元年(1163年)又出现了源经信所作的《 琵琶谱》;由藤原师长所作的12卷琵琶谱《三五要录》(1138—1192完成);与《三五要 录》同作者的藤原师长还完成了雅乐筝乐谱的集成《仁智要录》(1138—1192完成)。日 本平安朝以后的雅乐琵琶谱、筝乐谱等都得到了模仿和创作,并较自然地传承了下来。 但是这些乐谱由于对节奏记录过于简略,因此至今仍是学者们攻克的难题。

(三)朝鲜

朝鲜与中国地理相邻,文化交流一直很频繁,朝鲜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在史料 的记载方式上与我国有着相似之处。《三国史记》、《三国遗志》、《高丽史》、《李 朝实录》、

《乐学轨范》、《增补文献备考》等史料以纪传体、编年体的形式构成主要 的官撰书。《三国史记》为记载朝鲜7世纪前的三国时期的史料,是了解新罗、百济和 高句丽历史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记述了这一时期受中国音乐影响而形成的早期朝鲜乐 器,如伽yē@③琴、玄琴及三竹等。但由于该史料成书于12世纪,离记事的时期过于久远,史料的真实性受到怀疑,应慎重使用。而15世纪成书的《高丽史》为纪传体,其中专门论述音乐的《乐志》部分是了解12世纪初期宋徽宗将大晟雅乐赠给高丽王朝后的历史现状,以及当时朝鲜宫廷中的唐的俗乐、宋的雅乐以及朝鲜固有的乡乐所构成的三乐在宫廷历史演变的重要音乐史料。

相关热词搜索:亚洲 历史 亚洲历史地图 亚洲历史简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