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火箭的历史篇一:飞马座火箭发展史

飞马座火箭是一种三级固体运载火箭,全长16.9 米,翼展6.7 米,起飞质量为18 886 千克,能将455千克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主要发射进行微重力试验、材料试验、通信、定位、地球资源探测或完成其他特殊任务的各种小型卫星。每次发射仅需4 小时(一般运载火箭发射准备时间需要2个月)。

飞马座火箭使用的载机主要是B-52战略轰炸机和L-1011三星远程运输机。飞马座火箭由载机携带至预定发射点,达到高度约12.2 千米,速度约0.8 Ma的水平发射条件后释放火箭,并按预定程序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为避免飞马座火箭与载机碰撞,火箭释放5 秒后,发动机才点火。如在美国本土,飞马座火箭一般随载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起飞,在太平洋上空发射卫星,或在弗吉尼亚州的空军基地或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起飞,在大西洋上空发射卫星。目前,它还远赴西班牙、夸加林礁岛、马绍尔群岛、巴西发射过卫星。

说起飞马座火箭的历史,还得追溯到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1986年1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低轨道航天运输能力严重短缺,为了保持本土运载的竞争力,美国商用运载火箭政策发生重大改变,除了国家加大投资外,允许私有资本投资运载工具。在别的商家争抢政府投资做火箭的适应性改进时,轨道科学公司另辟蹊径,果断利用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推出了飞马座火箭。

1990年4月5日,飞马座火箭进行首次发射试验。经过改装的B-52轰炸机将飞马座火箭送至1.3万米高空;然后,将其释放,经5秒钟,火箭下降了近100米;接着,飞马座火箭开始点火,9分多钟后,它将一颗重191千克的卫星送入584千米、倾角为94°的极地轨道,首次发射试验获得了成功,从而开辟了运载火箭从空中发射的先河。因为大量采用成熟技术,火箭可靠性高和独特的发射方式带来的成本降低,飞马座火箭一露面,便赢得美国政府的青睐,迅速抢占了小型卫星发射市场的有利地位,实现了第1种完全由私营企业投资研制的小型商用运载火箭的梦想。我国长征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也是从此时起步。

当年那张画有飞马座火箭的黄色图画纸已经越来越旧,而它却成了轨道科学公司的镇宅之宝。那位描绘这张草图的工程师——安东尼奥·伊利斯当上了轨道科学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负责开发下一代小卫星运载火箭和太空旅游运载工具。他的大胆设想已成为了成功的商业火箭,自1990年5月首次发射以来,这个充满创意的带翅膀的火箭已发射了36次,只有3次失败,自1996年11月以来,已连续发射成功22次(截止到今年3月)。而由于飞马座火箭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轨道科学公司已成为最成功的小型运载火箭供应商,光飞马座火箭就已接到50多份定单,在飞马座火箭基础上研制的金牛座火箭和人牛怪火箭也已迈进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大门。轨道科学公司用户遍及全球,雇佣员工5200余人,每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由于在设计上的创新能力,轨道科学公司还受到美国宇航局的赏识,有望在未来的轨道飞机上一试身手。

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运载火箭必须做到便宜、可靠和操作简便。飞马座火箭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经过验证的新技术,火箭的各分系统除飞行终止系统外,都不采用冗余系统,即不需要双保险。零件的数量和总装工作量尽可能少,试验的类型和次数也被压缩到最低限度。这样,飞马座火箭的发射费用仅为同规模的地面发射火箭的一半,而运载能力却提高1倍。

作为空射火箭,必须做到质量轻、 体积小。在整个的结构设计中,飞马座火箭充分利用美国在固体推进、材料、电子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箭体的基本结构、机翼和尾翼由质量轻、强度高的石墨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空中发射的火箭需在大气层中飞行一段时间,必须有良好的气动外形,飞马座火箭利用尾翼和机翼实现了这一要求。尾翼包括一个垂直尾翼和两个水平尾翼,水平尾翼的翼展为

1.524 米,用于火箭第一级工作期间火箭的飞行控制。机翼呈三角形,切去了两端翼尖;采用10%的菱形翼型,前缘较钝。机翼厚度只有20.32 毫米,质量不到186 千克。机翼可产生足够大的升力,当火箭从B-52载机上投放后约20秒~35 秒,进入速度为马赫数1.8~3.0 的上升段,机翼承受的气动载荷超过445 千牛。机翼通过一个铝合金鞍形座板固定在一级发动机上,并将火箭的质量传给载机外挂梁的挂钩。飞马座火箭的这种气动外形充分利用了X-15火箭飞机的设计与试验数据,从而缩短了研制周期,节省大量开发经费。

飞马座火箭具有良好的推进加速性能;在最近几年的发射任务中,它的改进型——飞马座-XL(又叫加长飞马座)火箭采用先进的辅助动力系统,相对于原来的飞马座火箭,不但可以提高25千克~120千克的运载能

火箭的历史

力,还可以帮助有效载荷精确入轨,也可以将多星送入不同轨道。

空中发射可以利用飞机提供一定的初始速度,包括释放高度,从而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用载机从空中发射使火箭的受力较小,因而便于采用质量轻的结构和材料,这样就可以采用较小的火箭发射更大的有效载荷。比如,在发射740 千米高的极地轨道卫星时,飞马座火箭在空中发射时的运载能力为227 千克,同样级别的三级火箭直接从地面发射,运载能力仅为30 千克 。

近几年来, 随着小卫星的兴起, 小型运载火箭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小高潮,而空中发射火箭更被美俄两国看好。美国波音公司也在尝试将波音-747-400改装成进行空中发射的载机。俄罗斯正在用退役导弹改装成小型运载火箭。其中一家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名叫“起点”的空中发射火箭。这种火箭将从俄罗斯的An-124-100运输机(乌克兰制造)上起飞,能把

2.1 吨的有效载荷送入极地轨道,或把2.7 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这种火箭预计今年将进行试验发射。

采用空中发射方式,飞机可以在不同地点的机场起飞,飞到地面上空任何地点发射,它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这样,不仅增加了发射窗口的机会,而且还能扩大轨道倾角的范围,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空中发射,地面辅助设备较少,发射操作简单,易于解决发射时的安全问题。从空中发射,载机相当于运载火箭的基础级,所以能提高运载火箭本身的运载能力,同对等的从地面发射的运载火箭相比,运载能力几乎可以提高1倍。

像空中发射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应付突发事件意义特别重大, 一旦地面发射设施遭到破坏, 可迅速采用空中发射方式发射所需的侦察、通信等卫星。在战时,借助于数量较多的机场设施,可以保证在具备足够制空权的情况下,进行军用卫星的发射。对于担负秘密使命的卫星, 从空中发射还可以提高隐蔽性。而军事专家们在考虑利用空中发射火箭进行空间飞机的发射,实现全球打击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空中发射也存在局限性。悬挂在机身下的火箭受到飞机起落架高度的限制,而且只有机翼强度足够大的飞机才能胜任;受到飞机载重的影响,空中发射

火箭只能发射小型载荷;只能用专用飞机发射,这种飞机的维修费用很高,而且不能经常使用。

火箭的历史篇二:从古代火箭到现代火箭

从古代火箭到现代火箭 火箭是载人航天的必备条件,在追寻载人航天踪迹的时候,不能不从火箭开始。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据《宋史》等古籍记载,在公元970年前后的宋朝初年,我国就发明了具有反作用力因素的古代火箭。

中国古代火箭

但“万户飞天”的悲壮故事说明,古代火箭是无法将人送入太空的。这个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现代火箭身上。

由于火箭不依赖外部空气工作,因此,宇宙航行理论奠基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83年指出,能在太空真空中工作的火箭,可以做为宇宙航行的动力工具。

到190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进一步提出火箭公式,指出火箭的飞行速度与火箭发动机的喷气速度成正比,并指出,黑色火药一类的固体火箭燃料,产能效率低,无法使火箭达到宇宙速度,应该使用液氢液氧这样的液体燃料。同时,火箭公式还表明,火箭的自身结构质量越小越好,燃料装得越多越好。这样,火箭公式就为发展现代火箭指明了方向。它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俄国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在火箭公式的基础上,齐奥尔科夫斯基还运用他巧妙的思维指出,用多级火箭接替工作的办法,可使火箭逐级提高速度,最后达到所需的宇宙速度。

火箭公式是把宇宙航行从理论、理想变为现实的转折点,后来人们将火箭公式誉为“宇宙航行第一公式”。

1926年,美国科学家戈达德发射成功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虽然它只飞行了2.5秒钟,上升高度只有12米,但它是现代火箭的一个健康的胎胚。

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在20世纪30年代,奥伯特和他周围的一些欧洲人,积极投入到研制火箭的实践中去,也为发育现代火箭做出重要贡献。

20世纪40年代初,德国人布劳恩领导研制的V-2火箭,虽是一种作战武器,但它却宣告现代火箭诞生了。

冯布劳恩博士

1957年10月4日和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事业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研制的火箭,分别将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轨道,建造了载人航天的巨大里程碑。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网

火箭的历史篇三:火箭史

首先说两句。看到等待了半个夏天的火箭球迷哀声一片,为我火箭没有拿到大鱼而感叹甚至怨恨、诅咒,在我看来,大可不必,绝不能为某一个时间段的得失而对整个球队失望,翻开NBA历史,把时间和空间拉开之后,会看到我们火箭队今天的一点起或者落,都不过是历史时间段中的一个节点,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才更俯瞰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的球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面目。

那些对老板和经理口吐怨恨的球迷,可以理解为爱之深痛之切,但认真地看一下队史,老板并不是这样的。要获得顶尖的球员,不但要有心有力,还要有机缘,甚至有那么一些好运气,因此,任何诅咒球队的话,都不应该出自一个认真的火箭球迷之口。

在此,我认为有必要担任一下复印机的角色,找到一些球队历史资料,希望火箭拥趸能够从历史足迹中,更清醒地理解火箭队今天的境况。

资料来源于网络,请版主原谅,有不周全希望大家予以补充。

另外,我认为也应该开一个帖子,专门作为我们火箭队历史的陈列窗,每一位同学但有火箭历史隐秘、典故、老照片都可以发到这个帖子里,以此向我们火箭队那些前辈致敬。

1967-68 起航圣迭哥——失望的处子季

60年代末的火箭队可以用“找不到北”四个字来形容,但这并不奇怪。67-68赛季,由11支球队组成的aba (americ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 美国篮球联盟) 诞生,与此同时,当时的圣迭哥火箭队 (san diego rockets) 和西雅图超音速队 (seattle supersonics) 作为两支扩充新军进入nba联盟。火箭队用状元签选择了帕特-莱利 (pat riley) ,但仍创下了15胜67负的耻辱战绩,是当时nba的最多负场记录。

1967年10月14日,在圣迭哥体育馆7476名观众面前,火箭队上演了他们的处子战。首发阵容为:中锋john block、大前锋don kojis、小前锋jonny green、得分后卫mcglocklin、控球后卫john barnhill,主教练同时也是球队经理jack mcmahon。此战他们出师不利,以98-99一分之差败给了当时的圣路易斯鹰队 (st. louis hawks) ,并直到圣诞才迎来他们的第十场胜利,自此交出了2胜14负的开局答卷。一路跌跌撞撞的火箭战绩直冲谷底,就此创造了一个耻辱了联盟之“最”,却也为他们赢得了下季再抽状元的机会。

1968-1971 硬币的正面——the big e

“最简单、最公正、最奇妙的命运决定方式——抛硬币”。这一次,小小的硬币在火箭队和巴尔的摩子弹队 (baltimore bullets,华盛顿奇才前身) 之间变起了魔术。火箭抛得了正面,上面写着“状元”二字,火箭在字下刻上了他们心上人名字的首字母 “e”——elvin hayes。同时子弹队在硬币的背面“榜眼”二字下刻上了wes unseld的名字。最终we还是走在了一起,他们帮助华盛顿子弹夺冠 (1978) ,球衣一同挂在了华盛顿的球馆上空。但这个闪耀着光辉的大大“e”字还是灼在了火箭的球队史册上。

被选中的状元埃尔文-海耶斯刚刚在母校休斯顿大学书写历史。在与加大天使城分校 (ucla) 的对抗中,他以39分的出色表现力压对方天王中锋lew alcindor (后来的天钩) ,虽然加大熊队 (ucla cougars) 刚刚在全国转播中终结了华州大美洲豹 (wsu bruins) 43场的连胜记录。

海耶斯在加入火箭后也迅速展现了其nba球员的职业水准。不仅如此,他还在新秀赛季就以单场28.4分荣膺得分王头衔。他率领火箭在68-69赛季取得37-45的战绩,位列西部分区第

四 (力压芝加哥公牛、西雅图超音速和凤凰城太阳) ,使火箭进入季候赛,由一支烂队转变为令人尊敬的俱乐部。可惜在随后的半决赛 (4进2) 中2比4落败给刚迁址亚特兰大的鹰队,失去了晋级机会。虽然有如此出色的新秀季表现,elvin还是在联盟多项荣誉评比中屈居子弹队榜眼昂塞尔德 (unseld) 之后。凭借单场18.2个板子和率领子弹夺得东部分区冠军的成绩,unseld获得当年最佳新秀和最有价值球员称号。

尽管如此,elvin还是显示出了名人堂候选者的资质。这个手感柔和、移动迅速的大个子是那种能够率领球队取得辉煌的领军人物。他头三个赛季场均砍下超过27分。可就是这样他能够带给火箭的帮助仍然微乎其微。69-70季在新帅alex hannum的率领下,火箭只取得27-55的成绩,70-71季40-42,再下一年,他们搬到了houston。

虽然没有率领火箭取得过总冠军,同时有“黑洞”之嫌,但elvin “the big e”hayes的成就依然辉煌夺目。这位生涯20-10、1次总冠军、12次全明星、名人堂和50大成员的铁人球员被称为“所有锋线球员的样板”。

1971-1972 迁址休斯顿——football or basketball

1971年,房地产经纪人wayne duddleston和银行家billy goldberg以56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火箭,并因人气票房的原因将队伍迁至休斯顿。虽然这是座为美式橄榄球而疯狂的城市,老板们却希望休斯顿的城市英雄elvin hayes能使篮球在休城迅速取得成功。

长期担任火箭队总经理职务的ray patterson就曾经说过:“老板们记得68年对加大那场比赛,elvin让太空巨蛋涌进了5万人,所以他们就盘算着,?这一人10美元门票,5万人就是那每晚50万块啊!?”

可惜现实总是残酷的。刚落户的第一年里,平均每场主场观众只有区区4966人,这使得俱乐部的经营入不敷出。火箭曾将主场比赛安排在休城内的astrodome and astrohall球馆,san antonio的hemisfair球馆,休城大学内的hofheinz pavilions以及waco小城。可上座率统统少的可怜。有个小故事是某一个周三晚上火箭队在waco打比赛时,小城当地教堂里的人比来看比赛的人多得多。惟一一个坐在包厢位里的人睡了一整场,比赛结束后才醒过来。

尽管票房不佳,但71-72赛季火箭的表现仍然令人尊敬。已经打到第四个赛季的elvin平均

每场得分 (25.2) 和篮板 (14.6) 都居联盟前列 (第10) 。同时两位年轻球员calvin murphy和rudy tomjanovich也使人眼前一亮。在houston的第一年里,火箭取得34-48的成绩,位列太平洋分组第四。

1972-1974 惨淡的徘徊——rockts (no e)

72-73季开赛前,elvin hayes被交易去了baltimore子弹,换来jack marin和未来选择权。当时被分在东区中央组的火箭在失去big e之后,由tomjanovich (19.3ppg) ,marin (18.5ppg) ,

jimmy walker (18.0ppg) 和mike newlin (17.0ppg) 挑起大梁。另外,calvin murphy.888的罚球命中率仅次于金州勇士小前锋rick barry.902的记录,在此后的多年里,这两个联盟最佳罚球手持续着他们之间的竞争。罚球命中率排第三的就是mike newlin的.886。这一季常规赛火箭最终以33-49位列分组第三。

尽管在随后的73-74季rudy和calvin的水平不断提升,他们的进步却没能拉动火箭的排名。32-50,这一季他们又是中央组第三名。

此时的murphy开始名噪一时。作为一个5尺9寸移动迅速的组织后卫,他场均可以贡献20.4分,7.4次助攻,1.9次抢断以及引以为豪的.522的投篮命中率。1993年他被选入奈史密斯篮球纪念名人堂 (naismith memorial basketball hall of fame) 。

可是球队仍然未能吸引休城人民的眼球。rudy t曾回忆道:“一天晚上我们坐在板凳上讨论赛后去哪消遣一下,这时一个坐得很远的家伙朝我们大喊,?不不,别去那儿,那儿可不是吃饭的好地方。?这球场也太空旷了。” ray patterson也回忆那时赛季揭幕战他们要在hofheinz pavilions对阵鹰队和他们的头牌pete maravich。他开车走在路上遇到交通堵塞而大受鼓舞,“谁知道到了比赛场才发现那些人全是去附近一座体育馆看高中橄榄球赛的,” patterson说道,“这么一场高中比赛能吸引2万人到场,可我们这只有200多。”

1974-1976 重返季候赛——进步的曙光

相关热词搜索:火箭 历史 火箭发展历史 关于火箭的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