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趋势

发布时间:2017-01-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发展的趋势篇一:HTML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HTML的过去未来

HTML的过去

一、 HTML的简介

1、 HTML的概念和功能

1)HTML的概念

HTML是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缩写,是一种基于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标记语言,是

历史发展的趋势

Web用于编辑网页的主要工具。在网上,如果要向全球范围内出版和发布信息,需要有一种能够被广泛理解的语言,即所有的计算机都能够理解的一种用于出版的“母语”。WWW(World Wide Web)所使用的出版语言就是HTML语言。

2)HTML的功能:

⑴出版在线的文档,其中包含了标题、文本、表格、列表以及照片等内容。 ⑵通过超链接检索在线的信息。

⑶为获取远程服务而设计表单,可用于检索信息、定购产品等。

⑷在文档中直接包含电子表格、视频剪辑、声音剪辑以及其他的一些应用。 2、 历次版本

HTML 1.0——在1993年6月作为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工作草案发布(并非标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为RFC 1866发布,在RFC 2854于2000年6月发布之后被宣布已经过时 ;

HTML 3.2——1996年1月14日,W3C推荐标准 ;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荐标准 ;

HTML 4.01——1999年12月24日,是在HTML4.0基础上的微小改进,W3C推荐标准 ;

HTML 5 的第一份正式草案已于2008年1月22日公布,仍继续完善。

二、 各个版本的功能简介

1、 HTML 1.0和2.0

HTML自从1989年首次应用于网页编辑后,便迅速崛起成为网页编辑主流语言。目前几乎所有的网页都是由HTML或者以其他程序语言嵌套在HTML中编写的。1993年HTML发布以后,众多的不同版本HTML陆续在全球使用,始终未能形成

一个广泛的有相同标准的版本。所以,准确的说,HTML1.0是不存在的,按照主流说法,该版本应该算初版。

在初版使用之际,HTML+的后续版开发也与1993开始。HTML+最初被设计成为“HTML的一个超集”,为了和当时各种HTML标准区分开来,使用了HTML2.0为其版号。HTML+继续发展下去,1994/4 HTML2.0 的最初文档发布;1994/6 HTML2.0 草案经修改后发表;1995/2 HTML2.0 草案进一步修改,并计划成为RFC(Internet标准(草案);1995/9 HTML2.0被正式核准成为被提议的标准(RFC 1886),但是始终没能成为W3C的正式标准。

在初版中仅有少量的标签,没有img标签;以纯文字格式为基础,可以对任何文字进行编辑处理。HTML2.0相对于HTML初版而言,其标签极大的丰富,也不局限于文字的编辑和处理,增加了诸如img、color等标签,使网页不再仅仅是长篇累牍的文字,给网页增添了无尽的色彩美。同时,网页传输信息也不仅仅是死气的文字,增加了图片,使浏览者有了形象的立体感。

HTML初版以及HTML2.0的发布,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能够更加方便的合作,网络走向了画面与文字交相辉映的时代,也标志着网络正式开始建立系统的人际交互和网络正式开始向实用化和普及化方向转变。

2、 HTML3.2系列

在HTML2.0发布的同时,HTML3.0也在不断发布自己的草稿和技术规范,并且有Arena、UdiWWW、Emacs-W3等实验性浏览器的支持,但是,由于3.0与2.0相比改动过大,不利于推广,所以3.0的草稿在3.2出现的时候便被废止(此处不再探讨3.0版本)。

HTML3.2是WWW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于1996年4月关于HTML的最新规范。参与定义的厂商有IBM、Microsoft、Netscape、Novell、Soft Quad、Spyglass和Sun等。HTML3.2版本注重了兼容性的提高,采用了该规范所创建的主页,可以由为HTML2.0编写的浏览器阅读,得到了业界的广泛支持,W3C于1997年1月14日将其列为推荐标准。

与HTML2.0相比,HTML3.2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字体;表格对Java程序段的支持;图像周围的文字环绕控制;复杂数学元素的显示(HTML对数学公式的支持最后成为另外一个标准MathML);上标和下标等。去掉了大部分3.0中的新特性,但是加入了很多特定浏览器,例如Netscape和Mosaic的元素和属性。

另外在HTML 2.0中,文本中若插入图像则文本只能和图像在同一行中显示。因为图像往往比一行文本高,所以无论文本和图像按上、中、下哪种方式对齐都不美观。HTML3.2的IMG标签增加了align:left和align:right两种属性取值,分别使图像靠着窗口的左侧或右侧排列,而文本可以按图像的高度在另一侧排列在几行中。

现在而言,HTML3.2是比较旧的一种版本,但是它是一种比较规范的HTML标准,许多的网页和编辑器(Microsoft FrontPage和NetObjects Fusion) 仍使用

3.2标准。

3、 HTML4.0系列

1)HTML4.0

1997年12月推出的HTML4.0曾经是应用范围最广的页面基本标记语言,将HTML语言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该版本倡导了两个理念:(1)将文档结构和显示样式分离(就是通常的外部调用CSS );(2)更广泛的文档兼容性。

相对于HTML3.2,最明显的不同点是在元素和特性的风格变化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同(HTML3.2使用标签来定元素和特性的风格变化,而HTML4.0之后的版本追求的事舍弃这些标签,改用样式进行变化);其最大的改进是提供了一些新的标签并扩展了一些旧的标签,尤其是淘汰了一些标签,实现了对表和表格的更灵活的控制,如HTML4.0标准包含了HTML3.2和一些非正式的然而已经由Netscape和Microsoft在它们的浏览器中实现的特性,如FRAME——出现在许多书本上就像它是W3C标准的一部分;HTML4.0也正式规定了创建动态HTML页面的框架。

在4.0中既有许多不引人注意的改编和改进,也有许多令万维网建设者们非常感兴趣的东西:

(1)表达的格式和处理与用户间交互的能力显著提高。

(2)表格方面小而重要的改进。

(3)正式接纳一些动态HTML标签,特别是正式承认和嵌入了Javascript1.2的扩展Javascript事件模型。

HTML4.0作为一个整体,这些变化将帮助万维网开发者建立更吸引人的、生动活泼的、交互性更强的和对用户更友好的页面;可以创建更好看、更易于响应的、让用户更易于使用的表;甚至可以不用动画工具,只用HTML4.0中的一些新标签并结合一些简单的Javascript,就可以是画面动起来。

HTML在兼容性方面做的很好,大部分在HTML3.2中适用的标签,在HTML4.0中仍能很好的被使用。不过,有些标签在4.0中虽然支持但不被提倡,在使用的时候,开发者应该多考虑一下,随着浏览器的更新,可能时间稍微一长,那些标签就可能在新的浏览器中表现不出应有的效果。

2)HTML4.01

HTML4.01是W3C于1999年12月推出的4.0改进版,一直沿用至今,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流行的版本,也是相当成熟可靠的。HTML4.01相比于先前版本,在国际化设置、提高兼容性、样式表支持,以及脚本、打印方面都有所提高。

4.01版的新特性之一是可以使HTML事件触发浏览器中行为,比方说当用户点击某个HTML元素时启动一段Javascript。在现代浏览器中有大量的事件处理器,这些处理器会监视特定的条件或用户行为,例如鼠标单击或者浏览器窗口完

成加载某个图像。通过使用客户端Javascript,可以将某些特定的事件处理器作为属性添加给特定标签,并可以在事件发生时执行一个或者多个Javascript命令或者函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a>标签,将鼠标移动到一个超链接时,会启动一个Javascript函数,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支持<a>标签中的一个特殊的“mouse over”事件处理器,被称为onmouseover回来完成这项工作。

4、 HTML5

? HTML5概述:

由于是4.0的微小改进版,4.01相对于4.0没有什么质的差别,只不过是提高了兼容性和国际化设置,删减了一些过时的标签,可以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业界也普遍认为HTML已经穷途末路了,并且对Web标准的研究开始转向了XML和XHTML。

不过,在2004年,一组致力于将Web平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的人,成立了WHATWG,创立了新的HTML5规范,同时开始专门针对Web应用开发新功能。2006年,W3C又重新介入HTML,并于2008年发布了HTML5的工作草案。到了2009年,由于HTML5能够解决非常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规范还未定稿的情况下,各大浏览器厂商已经按耐不住了,开始对产品进行升级以支持HTML的新功能。这样,得益于浏览器的实验性反馈,HTML5规范得到了持续的完善,HTML5以这种方式融入到了对Web平台的实质性改进中。

HTML5的目标在于取代现有的 HTML 4.01、 XHTML 1.0 和DOM Level 2 HTML 标准,希望浏览器能够减少丰富性网络应用服务(听音乐、看视频等)对于插件如Adobe Flash、 Microsoft Silverlight、与 Sun JavaFX 的需求。根据W3C的规划,计划于2012年发布候选推荐版,于2022年发布计划推荐版。计划推荐版的重要性在于届时将会有两个浏览器完全支持整个HTML5规范的所有功能。通过观察现阶段Chrome、Firefox、Safari、IE等浏览器对HTML5的支持程度,可以看出各大浏览器厂商都非常积极,应该不需要到2022年就会有至少两个浏览器完全支持HTML5。

? HTML5相对于前几版新增的功能主要有:

1) html5出现了新的<canvas> 标签

大家都知道flash是一个让开发者很头疼的东西,开发者为了使自己的画面更加华丽动感,所以就在首页中加载了各种各样的flash视频,这样一来,网页效果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网站访问速度就下去了。因为当游客打开一个网站的时候,这些臃肿的flash视频就会加载,只有加载完成后才能呈现,如果你的主机是共享的,那么你网站的加载速度就会相当的悲催。

但是html5就不一样了,它引入了新的 <canvas> 标签,它不仅能提供flash相关的功能,而且能让网站视频加载速度大幅提升,这使得网站不必为了访问速度而减少视频的应用。另外,<canvas>标签还支持在线绘图的功能(下面是已经支持该功能的浏览器)。

不仅如此,HTML5也赋予图片图形更多的交互可能,HTML5的canvas标签还能够配合Javascript来利用键盘控制图形图像,这无疑为现有的网页游戏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更好的维护性和通用性,脱离了flash插件的网页游戏必然能够获得更大的访问量,更多的用户。一些统计数据表格也可以通过使用canvas标签来达到和用户的交互,通过HTML5来实现用户点击和数据的变更,点选就可以实时的看到统计结果,大大增强了统计图表的可读性。

2) html5出现了新的 <header> 和 <footer>标签

网站只有拥有明晰的层次才能提高读者到达想要浏览的网页的速度,但是之前基于html4的css+div程序虽然让网站的目录、导航等栏目设置清晰明了,但它却不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最快到达网站各个角落的途径。而html5就改变了这些,它的设计更好的迎合了网站的解剖结构,位于页面上的鼠标就好像在圆心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路程,这就加大了读者的“访问深度”,有利于网站整体权重的提高。

3) 出现了音频以及视频的嵌入功能

html5之所以会被大家普遍赞誉,关键还在于它在用户体验上的突破,相比于html4,html5新增<audio>和<video>标签,它能将音频以及视频完美的嵌入到网页中,而不影响网站的加载速度,相比于我之前说的<canvas>标记,<audio>和<video>标记更加人性化,可以让用户体验到全新的页面感觉。

但是<canvas>标签和<audio><video>标签哪个好呢?这个是没有可比性的,一个是替代flash,一个提高用户体验,这两个事物显然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

4) 离线存储

在飞机上,汽车上,火车上,有很多地方都无法被网络信号所覆盖,因此web应用也就无法使用。HTML5的离线存储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HTML5的web storage API 采用了离线缓存,会生成一个清单文件(manifest file

),这

历史发展的趋势篇二:中国古代史发展趋势图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发展的趋势篇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 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3)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四大家族相结合,把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推入绝境。

4.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 年至今)

(1)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 建设新中国, 1953 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6 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953—1957 年,实施一五计划,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1956—1978 年工业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58 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4)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坚定 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并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特征

1.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3.从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支配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并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构成了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5.从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从1956年底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7.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并存发展。

8.20世纪90年代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三、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1.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端,它诱导了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在客观上对外国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资政新篇》 ,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当时 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

3.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 变化,为中国实现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无产阶级 (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并在根据地建设 了一批工业企业,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中国得以出现和发展。(3)新中国在独立建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乡村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变到以城市为主的工业社会,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先后进行了社会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迫停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重新起步,先是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扩展到工业领域。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及历史地位

1、产生: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上海发昌机器厂、上海洪盛碾米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这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端。这些企业实现了手工工场到新式工厂的转变。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主要是一部分开始对新式企业感兴趣的官僚、买办、商人的投资创办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又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3、“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等。

4、“受挫”:1919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再加上封建军阀混战,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受挫。

5、“萎缩”:(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2)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6、“调整和恢复”: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

7、“改制”:在1953年—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一)总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具体特征:

正是因为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又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全国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到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

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8年初到1960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及其工作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导方面。但是,由于错误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中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广。这种责任制,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家庭变成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主要从三方面人手:一是把原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立存在、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

(3)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目的的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随后,对外开放区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相关热词搜索:趋势 发展 历史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世界历史发展趋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