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大唐历史篇一:唐朝重要历史人物

唐朝重要历史人物:

李世民: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武后四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哲),四子李旦。 代宗:不哑不聋,不做家翁 升平公主郭暧《打金枝》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

唐懿宗:骄奢淫逸 ,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唐昭宗.一个聪明而又有才能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复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形势,并发誓自己要复兴王朝。但是唐朝已经积弱难返,回天无力。这种境况恰恰是昭宗的哥哥僖宗(公元873-888年在位)造成的。

唐宪宗 贬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 白居易(772年~846年?) 唐朝皇帝列表

大唐历史篇二:唐朝历史

唐朝历史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一度迁都洛阳15年以周代唐(690-705年),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还都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唐朝共历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称:唐朝人口数量:8000-9000万(755年)

英文名称: Tang Dynasty

简称: 唐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长安、洛阳

会稽,成都,洛阳,太原主要城市: 等

货币: 开元通宝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李渊,李世民,李隆基等主要民族:汉族、突厥、回纥主要宗教:道教,佛教国土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669年)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监察机构:御史台文化形式:唐诗,壁画,雕塑等房玄龄,李白,安禄山,朱温重要人物: 等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隋朝时行宫居晋阳( 今山西太原)留守,起兵尊隋,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设京师于长安。唐朝是一个强大而繁荣的时代。其鼎盛时期,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1]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唐王李渊于618年6月逼隋恭帝禅位,取代隋朝,建国唐朝,设京师为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宗显庆六年后设东都洛阳,武后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为神都并设北都太原,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恢复旧制。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降为济阴王,改国号“梁”,唐朝灭亡。[1]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2]。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3]。 李氏起源

唐朝皇族出自汉族的名门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又是老子的后代,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

唐朝疆域

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又名李聃、老聃)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北周灭亡后,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1]

唐朝历史

唐朝建立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 大唐高祖李渊

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尊隋,每战必克,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大唐”,隋朝灭亡。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见唐朝统一战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生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李渊被迫退位,尊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公元627~公元649年)。 [1]

贞观之治

唐太宗即位后,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 昭陵六骏(6张)

百姓的生活;同时,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稳固边疆,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唐太宗晚年,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废掉他们二人,最后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世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1]

永徽之治

唐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

唐高宗与武则天乾陵

苦;太宗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攻灭高句丽、百济、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另外,他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大。[4]

武周时期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本名武媚娘,即位后自造“瞾”字,改名武曌,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今山

武后从行图

西文水县)她的国号为周,她本为太宗才人,后为高宗皇后,是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母亲。唐高宗多病,武则天长期以皇后身份代他处理朝政,逐渐掌控大权,唐高宗去世后不久,她把持朝政,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67岁的太后武则天废睿宗僭号称帝,改国号“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亦称为“南周”(公元690~705年),自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在武周十五年内统治时期,武后为了打击高宗以来的世族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尤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后来玄宗朝的名臣姚崇、宋璟等人也都是由她一手提拔重用的。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

先例。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享年82岁,葬于乾陵。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韦后当权

武则天去世后,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

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也称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

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公元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是唐朝的全盛时期,首都长安城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4]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唐玄宗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1]

元和中兴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为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宪宗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割据藩镇,使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度获得再次统一。史称“元和中兴”。[1]

会昌中兴

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5]。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李德裕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削弱了。对于宦官也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而是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阳为尊祟,实则逐渐冷淡的手段。

在会昌二年四月,大宦官头子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以此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武宗面奏此事。武宗

很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以后,只好惶恐地向武宗谢罪。在仇士良的阴谋被挫败后,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职。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 [5]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时期沙州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 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1]

唐朝灭亡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动乱中死去,

唐末农民战争图

由弟唐昭宗继位。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昭宗已自称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到了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朝的皇帝并无血缘关系。[6]

对外战争

与突厥之战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39年)、阴山之战(64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7]

突厥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军降服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到长安,各游牧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代门庭。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西域至此成为唐朝廷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的另一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开始交往。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到了八世纪中叶以后,唐朝安史之乱的暴发无力顾及中亚地区,唐朝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亚沙漠地区。 与西域之战

唐太宗征服东突厥汗国之后,开始对西域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的绿洲城邦国家施加军事压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4]在632年有一件事,造成唐和高昌之间的关系恶化。焉耆原本有通过穿越沙漠,直接与中原接触的道路,后来被封闭。迫使焉耆使者经高昌入中原,这样做显然有助于高昌的利益。632年,焉耆国王龙突骑支请求重新开放沙漠道路,[4],唐太宗同意,导致高昌的不满,高昌袭击抢劫焉耆的使团和商队。[4]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灭亡高昌,由此建立了中原王朝首次在该地区的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4]

由于焉耆王龙突骑支的女儿是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的兄弟的妻子,作为回应,龙突骑支开始倒向西突厥和减少对唐朝的朝贡,[8]于是疏远了唐朝。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高昌,唐朝在高昌的守将安西都护郭孝恪反击,并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8]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的突厥族将军阿史那社尔攻打焉耆和龟兹,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使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直到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统治期间(670年),被吐蕃占领。之後,西域时得时失,武则天时被彻底收回,直到唐德宗时唐朝丧失西域。[4]

与薛延陀战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唐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

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得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9]

与百济之战

唐灭百济之战,是660年发生在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原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卫大将军蘇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蘇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百济据守熊津江口拒敌。苏定方进击,百济军队死数千人。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馀人,唐军入泗沘外郭。同时,新罗大将金庾信在黄山大胜百济大将阶伯,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进围泗沘城;义慈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领左右逾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军士登城立旗帜,扶余泰窘迫,开门降唐。於是扶余义慈、扶余隆及诸城主都投降了。[10]

讨伐高句丽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11]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高句丽内乱,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发生争斗,长子渊男生代为莫离支,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和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趁大哥不在诬陷他叛逃到唐,并逼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走头无路,只好投靠唐朝。唐朝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8万援救渊男生。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渊男生投靠唐朝后得到唐重用被授予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之职。渊男生率领唐朝军队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 十二月十八,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兵力以击高句丽,李勣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下高句丽新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后薛仁贵以策略拿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渊男生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李勣等攻取扶余城后,又攻下大行城。经过了漫长的冬天,668年春夏,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会师。高句丽

大唐历史篇三:唐朝历史

唐朝历史

唐朝开国 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也有经史学家考证应

为赵郡隆庆李氏之后,属于关陇集团之一,与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关系密切。其先祖为南北朝时期的李虎,他因功被封为西魏北周的八柱国之一。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封李虎之子李昞为唐国公,后由李昞之子李渊继承爵位。李渊受隋炀帝重用,于616年被派为太原留守,但隋炀帝对他也不放心,派王威与高君雅监督之。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使得各地民变不止,史称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617年李渊杀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渊率诸子众将攻破守备关中的屈突通,占领隋都大兴城。李渊拥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而在扬州的隋炀帝,他心灰意冷,不愿返回关中,最后于618年的江都政变中被宇文化及等叛军杀害。李渊借此机会,于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禅位,建国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兴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

1、唐朝初期

贞观之治

唐朝的崛起有赖秦王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突出,率军赢得多次关键胜利。扫平群雄后,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

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如流,逐渐恢复唐朝的国力。在内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提升农业发展。在职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限制皇权发展与贵族世袭等恶习。唐太宗不计出身,网罗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马周、高士廉和萧瑀等文臣,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节、李世勣和秦叔宝等武将。此外,唐太宗派官员四处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然后把各官员的功过写在屏风上,以便褒贬。

对外方面,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以战止战的策略,以及用羁縻与武力的方式安抚四方。隋末唐初之际,北方东突厥汗国十分强大,时常南下侵扰,并且介入中原各势力。唐朝初期百废待举,626年东突厥突然袭击长安,率军抵达距离长安不远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对此唐太宗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在渭水隔河与突厥可汗对峙,定下渭水之盟。之后,唐太宗积极对付突厥,挑拨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关系,以及突厥与周围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的藩属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因为不认同颉利可汗的政令与改革国俗,纷纷脱离,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归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盘据夏州的梁师都,归降唐朝。而东突厥在分裂后又遇到大雪侵袭,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629年李靖率骑兵奇袭攻灭东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浑,657年派苏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国,641年派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这些都稳定唐朝与四方各国的关系。

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不过三、四钱,全年死刑犯仅二十九人。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新罗帝王的治国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唐太宗晚年,发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所以唐太宗废李承乾,逐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高宗时期

唐太宗去世后,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此时唐朝承继贞观之治,国力鼎盛,史称永徽之治。当时尚有宿将如李勣、苏定方、薛仁贵等,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对内持续推行均田制,选用较低级但有才能的官吏。对外于659年消灭西突厥,疆域西扩至咸海与阿姆河一带,设立安西都护府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市)。并且于葱岭以西设置十六个都督府,让吐火罗叶护、诃达罗支国王等等中亚君主兼任都督。在东方,与新罗联合灭掉东北强国高句丽和百济,并白江口之战击败日本援军。唐朝在朝鲜半岛建立安东都护府,也间接促使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皇后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太宗时期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招入宫中。她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656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许多政事都逐渐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为与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武周篡唐

武则天平定徐敬业的反叛后,于690年废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定都洛阳(号称神都),改立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均田制的继续推行发展农业生产;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开创出殿试和武举。武则天打击自北周以来的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关东与江南的士人。并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将领。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但武则天执政的另一特点是强力控管,主要有严厉镇压徐敬业等反对派、屠杀唐宗室亲王与支持唐朝的大臣将领。鼓励告密,暗中监控官吏、诸侯,以及推广酷吏制度。扶持武三思、上官婉儿等党羽。这些在后世经常受到史学家的批评。

武则天晚年,听从狄仁杰的劝告,重立李显为太子,改立李旦为相王。705年武则天病重时,宰相张柬之与将领李多祚等人拥太子李显发动政变,他们杀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重祚,唐朝复辟,封其弟李旦为安国相王,其妹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史称神龙革命。中宗统治经验颇为缺乏,在位时政治腐败,贪墨成风。他受到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武三思等人迷惑,将功臣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流放诛杀。韦后与安乐公主野心勃勃,想要成为武则天第二。他们与上官婉儿联手迫使太子李重俊发动重俊之变,重俊最后事败被杀。710年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即殇帝,并且打算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唐隆之变,诛尽韦后与武氏势力,拥立睿宗李旦复辟为帝。睿宗复位后,立其子李隆基为太子,同意其妹太平公主干预政局,双方时常发生权力斗争。712年睿宗决定禅让帝位,太子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但是玄宗宣称太平公主又准备用羽林军兵变。隔年,玄宗发兵杀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唐朝自武则天以来的女主政治,至此结束。

盛世与动乱

开元之治

唐玄宗时期可分为开元与天宝两个部分,其中开元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当时唐朝政治

大唐历史

日益败坏,唐玄宗提出以武、韦为戒,以贞观为榜样,作为执政的指导思想。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卢怀慎、张九龄与韩休等贤臣,并且广纳谏言。例如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将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行政能力,又将有为的都督刺史升为京官。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裁减武周中宗时期的员外官等冗官,精简机构以便节省开支与提升行政能力。严格执行法律,抑制权贵,就算是皇亲国戚犯罪,也绳之以法。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良好的影响。加强执行均田制,打击土豪。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大大提升农业生产力。对外方面,改善与吐蕃、东突厥、契丹与奚的关系,推行和亲政策。听从姚崇与宋璟的建议,充实边防军务,并且避免与外族发生战争。这些措施使唐朝进入第二个全盛时期,人口大量增长,物产丰富,史称开元之治。当时不仅中原地区、江淮地区以及成都平原经济发达,连人口较少的陇右河西地区也逐渐繁荣。

安史之乱

天宝时期时,唐玄宗志得意满,放纵享乐,不问国事,并且纳儿媳杨贵妃。此时国政渐乱,唐玄宗罢免贤相张九龄,相继以李林甫与杨国忠为相。李林甫有“口蜜腹剑”的恶名,,他蔽塞言路,排斥贤才,采取任用不擅文采的蕃将为边将以杜绝“出将入相”之源,使得唐廷陆续任用高仙芝、哥舒翰与安禄山等边将。此时宦官也逐渐崛起,高力士权势炙手可热。在军事上,由于唐朝多年的战争使得府兵制崩溃,兵源逐渐改为募兵制,禁军也进一步获得扩大。唐玄宗为了便于管控辽阔的边疆,于722年设置了九个节度使与一个经略使。节度使不只负责军事,之后还兼顾地方民政与财务,久之形成节度使尾大不掉的局面,也成为藩镇割据的远因。对外方面,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将经常挑起对外战事,以邀战功。当时唐朝正与吐蕃、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争夺在西域与中亚的势力,其中以751年的怛罗斯战役最有名。唐将高仙芝被阿拔斯王朝与石国联军击溃而丧失在中亚的地位,而后因为中土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也没有恢复地位的打算。

节度使的权力甚大,当与中央发生冲突时,就很有机会发生叛乱。当时又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最有机会,他甚获唐玄宗宠信,与丞相杨国忠勾心斗角。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杨国忠与封常清认为敌军不足忧虑,命郭子仪自朔方出兵河北、高仙芝提大军出潼关战关东。十二月,封高两将皆败,东都洛阳沦陷,唐军退守潼关。封高二人被谗言所杀,改由哥舒翰坚守潼关。于河北举兵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也在隔年正月被叛将史思明击溃,关东一带尽数沦陷。然而郭子仪与河东李光弼进军河北,会师恒州(今河北真定),击败叛军将领史思明,叛军军心大乱。然而,唐玄宗与杨国忠急于平乱,强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哥舒翰将兵八万与贼将崔乾祐战于灵宝西原,官军大败,死者十六七。哥舒翰退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以左右数十骑执之降贼,关门不守,京师大骇,唐玄宗紧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国忠与杨贵妃在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杀。而太子李亨奉唐玄宗之命,前往西北灵武募兵。安禄山占据长安后建僭燕。七月,李亨抵达灵武后,在宦官李辅国拥立下称帝,即唐肃宗,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命其子李俶统领诸将,以李泌辅佐,派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请兵。当时唐将房琯反攻长安失败,局势一度危急。757年叛军内讧,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夺位,史思明回守范阳,并掌握河北军力。继而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返回灵武,并联合回纥,于年底收复长安。然而叛军早于十月攻克江淮重镇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与许远战死。所幸郭子仪接着攻下洛阳,牵制叛军。不久,安庆绪退回邺城(今河北临漳),谋除史思明。史思明得知后投降唐朝,叛军势力只剩邺城一带,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然而唐廷想要消灭史思明之事外泄,史思明于隔年三月率叛军南下击溃唐军,史称邺城之战。郭子仪被鱼朝恩谗毁而返回长安;史思明杀安庆绪,并吞其部,自称帝,以范阳为都;李光弼因叛军攻克洛阳而退守,局势急转直下。761年李光弼反攻洛阳失败,史思明获捷后居然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分崩离析。762年太上皇与唐肃宗相继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继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统领诸将,仆固怀恩为副,率唐军与回纥军攻克洛阳。史朝义北走范阳,仆固怀恩率军追击,河北叛将李怀仙也投降唐军,并一同追击。隔年正月,史朝义在石头(今河北唐山东北)自缢,八年的战乱才告平定。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历史上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等蜂拥而至,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室为了尽快结束战事,将安史降将就地封为节度使以安抚之。为了提防降将复叛,又遍地安置节度使。由于节度使兼管地方军事、政治和经济,全国各地几乎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战后关东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河北之地逐渐胡化,人民好武轻文,与诗赋取士的关中之地相比,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区。由于边防军调回平乱,外族纷纷入侵。吐蕃占领陇西、攻入关中,长安一度沦陷。回纥的勒索也消耗国力。宦官专权,李辅国、程元振拥立唐代宗为帝,是唐朝第一个受宦官拥立的皇帝,宦官鱼朝恩更被委任统领禁兵。779年唐代宗就在这些乱事中去世,长子李适继位,即唐德宗。

中唐时期

德宗改制

唐德宗在初期颇能励精图治,坚决削灭藩镇,藩镇对其较为敬畏。他起用杨炎推行两税法,以刘晏改革漕运,修改盐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财政。但是他为人刚愎忌刻,没有任人之明。781年任用奸相卢杞后,政治日非。听信卢杞谗言,诛杀杨刘两臣。政治的败坏使藩镇逐渐轻视,最后爆发乱事。同年,成德李宝臣去世,其子李惟岳不被唐室同意继任,他就联合魏博田悦与淄青李纳举兵叛乱。唐室派马燧、李晟击败叛军,田悦被中央军围困于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惟岳则被部下王武俊所杀。

另一方面,卢龙朱泚入朝后,由其弟朱滔继任卢龙节度使。由于卢龙朱滔与成德王武俊对朝廷不满,就联合淄青李纳、淮西节度使(约今河南省东南)李希烈叛乱,共推朱滔为盟主。调来抵抗淮西的泾原军也因为对朝廷赏赐不满,爆发了泾原兵变,唐帝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军入长安后,共立朱泚为帝,并且包围奉天。李晟紧急率中央军回师关中,与朔方军李怀光解奉天之围。事后,唐德宗因卢杞谗言而不召见李怀光,虽然最后卢杞被贬,李怀光仍然怨恨唐帝。784年唐德宗采用陆贽之策,同意诸藩镇的要求,只有朱泚不赦,并且废除苛税,诸藩镇纷纷归服。朱滔和李希烈不愿投降,拉拢李怀光倒戈,唐德宗又逃到梁州(今陕西南郑)。同年,李晟收复长安,朱泚于东逃之际被部下所杀,李怀光也在隔年被马燧、浑瑊所灭,淮西李希烈也被部下所杀,至此乱事平定。然而,唐室承认藩镇的统治权,加深割据局面。由于唐德宗不信任将领,禁军转由宦官掌控,宦官权势薰天。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龄,并且亲昵宦官贪吏,国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

永贞革新

唐代宗遗留下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唐顺宗与唐宪宗都企图解决,其中唐宪宗较为成功,实现了元和中兴。唐顺宗以韦执谊为宰相,启用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他们废除欺压百姓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减轻税赋。任韩泰掌控神策军,试图夺取宦官军权,史称永贞革新。同年,唐顺宗中风,宦官俱文珍利用太子李纯想做皇帝的心理,联合韦皋等等藩镇迫使唐顺宗让位,借此扳倒改革派,史称永贞内禅。太子李纯继位,即唐宪宗。

唐宪宗颇能驾驭宦官与外廷,做事勤勉政务,善于纳谏。他采纳杜黄裳的建议着手削藩。当时全国共有四十六处藩镇,大都在半独立的状态,只剩浙江一带还供应朝廷的财务来

相关热词搜索:大唐 历史 历史小说 历史的天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